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阿房宮賦免費課件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阿房宮賦免費課件,歡迎大家瀏覽。

阿房宮賦免費課件

阿房宮賦免費課件一

【教學目標】

1  瞭解“賦”的特點,並瞭解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一文體來表現主旨的。

2  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3、學習積累有關的文言知識。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並背誦全文。 2、結合賦體“鋪採摛文”的特點,學習文章的語言風格。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具有文言文與詩歌的特點,讓學生透過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和藝術特色。教學全過程以學生爲主體,強化誦讀,重視語言知識的積累。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資治通鑑》)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爲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實行仁政。同樣地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23歲的杜牧作《阿房宮賦》來諷諫唐朝統治者。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

二、解題

1、文體:(課本114)“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是介於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

2、背景:(見註釋)補充:杜牧寫這篇文章意在借古諷今,透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來總結秦王朝驕奢淫逸終致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能夠引以爲戒,不要重蹈覆轍。

3作者簡介(見課本)

補充:(可引導學生背誦《過華清宮》、《泊秦淮》等詩歌)杜牧善於將個人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切熔鑄於詩情畫意之中。散文氣勢雄渾,多鍼砭時事;詩歌語言清麗,與晚唐氣象緊密結合,同樣也體現了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

三、整體把握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段,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王畢……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畢:完了。

一:數——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餘里……流入宮牆。”寫阿房宮的面積和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 名——狀

直走咸陽:走,趨向。

學生背誦。

3.第三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檐。

重點詞:

鉤心鬥角:古今異義(古:形容宮室建築精巧;今:比喻人各用心機,互相排擠)

焉:結合練習二總結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 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4.第四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複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雲、龍、名——動,出現雲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 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5.第五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殿。

重點詞:

氣候:古今異義(古:天氣,環境氣氛;今:一個地區的氣象情況)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複道、歌臺舞殿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阿房宮賦免費課件二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爲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的,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透過學習來體會。

(一)解題

“阿房宮”的“阿房”舊讀“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遺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作爲一種文體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賦體以楚辭爲濫觴,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於戰國後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關於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採摛文指賦的形貌。

賦,在藝術表現上必然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在語言上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儲存一定的詩意。

(二)解說作者

杜牧不但是晚唐時期傑出的詩人,在“賦”和古文方面也都堪稱大家,在詩歌方面人稱他爲“小杜”,以區別於“老杜”,又把他與李商隱並稱爲“小李杜”。他對賦這種文體也有着卓越的貢獻,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儷趨向散文化,稱爲“文賦”,以區別於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這樣的作品,歷代被人們視爲“文賦”的初期典範之作。

(三)整體感知

1.學習本文的生字詞

縵回                         不霽何虹

妃嬪媵嬙                     焚椒蘭

轆轆                         杳不知

盡態極妍                     摽掠

鼎鐺                         迤邐

錙銖                         架樑之椽

在庾之粟粒                   橫檻

嘔啞                         參差

2.讓學生結合註解利用工具書疏通全文,將疑點畫出,以備質疑。

3.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1)阿房宮的來歷。

(2)阿房宮的外在形勢。

(3)阿房宮的本體構築。

(4)宮人的生活情境。

(5)秦愛紛奢的描寫。

(6)有關國家興亡的議論。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質疑、教師指導,明確掌握重點詞語

1.重點實詞

六王畢,四海一 畢:完了,結束 一:統一。

北構而西折  構:動詞,架木做屋,引申爲建築。

不霽何虹    霽:雨後天晴。名詞活用動詞。

2.古今異義:

直走咸陽  走:趨向  今多指行走。

鉤心鬥角 :指宮室建築結構錯綜複雜精密。鉤心:指各種建築物都有面向中心攢聚;  鬥角:指屋角互相對峙,好像兵戈相鬥。今常用來比喻各自用盡心機,互相排擠。

3.詞類活用:

幾千萬落  落:座。今多指下降,衰敗。

四海一     “一” 數詞→動詞 統一。

驪山北構而西折  “驪山”名詞→狀語 從驪山。“北”“西”名詞→狀語 向北,向西。

廊腰縵回  “腰”、“縵”名詞→狀語 像人的腰部一樣,像縵帶一樣。

蜂房水窩  名詞→狀語 像蜂房,像水窩。

未云何龍,不霽何虹  “雲”“龍”“虹”,名詞→動詞 出現雲彩,出現龍,出現虹。

歌臺暖響 “響”動詞→名詞 歌聲。

4.段意理解:

設問:作者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築的?爲什麼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從阿房宮興建的時代背景、地理環境,從佔地廣、建築物之高、建築羣佈局,從樓閣之多,設計工緻、變化統一的佈局,從長橋、複道建造的複雜情況,從宮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來定阿房宮的。

在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內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後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抱地勢”就與前方“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如“長橋臥波”,“複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排比、對偶句式的運用,使文句音節鏗鏘,並有音韻之美。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自然段

學生質疑、教師指點。

1.“綠雲擾擾”

綠雲,濃墨有光彩的雲,此處形容女子的頭髮黑密;擾擾,紛亂蓬鬆的樣子。

2.“輦來於秦”

輦:名詞作狀語,用輦車

3.段意理解:

這一段作者寫了宮人的來歷,寫宮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宮人的悲慘命運來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

(二)分析第三自然段

1.“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這裏用了互文的修辭格——本應合在一起說的詞,因對偶、押韻或字數的限制,臨時拆開來使用,但理解時又應合在一塊兒。這句話可譯爲“燕、趙、齊、楚、韓、魏六國之統治者有無數的金玉珍寶。收藏,經營,動詞用如名詞,指收藏的金銀珠寶,經營的金銀珠寶。精英,形容詞用著名詞,精品。

2.“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鼎、玉、金、珠,是名詞用作狀語。鐺、石、塊、礫,是名詞用作動詞。

3. 重點詞語:

紛奢:繁華奢侈

直欄橫檻:檻讀作jiàn,欄杆。

函谷舉:舉,被攻佔。

可憐:可惜。

4.段意理解:

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鋪寫了秦王的驕奢、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滅秦。“叫、舉、炬”三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農民起義風起雲涌、摧枯拉朽之勢,火山爆發之烈,迅猛異常,不可壓抑。“可憐焦土’與上面的壯麗描繪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滅亡。

(三)研讀第四自然段

段意理解:

這一段作者發表議論,指出六國滅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在於本國自己而非秦國和天下人。作者運用了假設論證,說明愛護百姓可以拒敵固國,萬世而爲君,民心向背決定國家存亡。作者諷諫時弊,希望統治者以秦滅亡爲借鑑。

(四)討論

關於秦滅亡的議論,本文與《過秦論》有哪些相似之處?它們的立論角度又有何不同?

相似:

1.都肯定了秦朝的強大,都強調秦朝滅亡是毀於自己,都說明了秦朝滅亡的迅速,指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

2.都受到賦的影響,甚至本身就是賦。

立論不同:

1.《過秦論》以先後對比的角度說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阿房宮賦》以“秦愛紛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滅亡的原因。

2.《過秦論》以秦的興盛反襯它的滅亡;《阿房宮賦》以對阿房宮寓言式的描寫,表明秦朝必然滅亡的結局,

3.《過秦論》作爲政論文重在說理,《阿房宮賦》作爲一篇賦重在諷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