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過華清宮》教學計劃

《過華清宮》教學計劃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爲各位高中語文老師收集整理的,供大家參考,內容如下:

《過華清宮》教學計劃

歷史陳跡已隨風 就此諷諭當世人 ――杜牧之《過華清宮》(節選)前附:過華清宮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品讀之:

歷史陳跡已隨風 就此諷諭當世人

―――杜牧之《過華清宮》(節選)教案

潘林峯

教學目標:

體會杜牧詩歌(本詩爲七絕)的風格特色。

教學課時:

半課時

教學流程:

1、簡要介紹一下詩歌創作的背景和作者創作情況。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晚唐文學家)生活在日趨衰落的晚唐時期,寫了不少憂國傷時、感懷身世之作。

驪山上的華清宮是唐玄宗的行宮,唐玄宗後期驕奢淫逸的生活很多就是在這裏度過的。時過百年之後,詩人經過華清宮,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一組形象鮮明、寓意深刻的詠史詩《過華清宮》,借人們熟知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含蓄有力地諷刺了晚唐帝王們的荒淫享樂,規勸當朝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2、詩歌的體式:

近體詩裏面的絕句,七絕。(從格律看,它是受格律的限制的,比如句數、字數、押韻、對仗來看等等。)

3、學生朗誦詩歌,並注意字詞解釋:

騎:注意兩首詩中該字的讀音

4、詩歌意境和詩意的品味

第一首:

故事講解:

據說荔枝爲南海(今廣東一帶)所產,生於蜀的楊貴妃好食荔枝。唐明皇爲博得楊貴妃一笑,不恤人命,千里飛騎送荔枝,害命傷財。

詩意品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從長安回望驪山,東西繡嶺,繁華似錦,想像中百年前的情景尤是如此。

百年前的某日,山頂行宮(華清宮),千重山門依次而開,莫非戰禍又起、軍帖又至?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馬嘶人乏,紅塵隨蹄起,莫非果真軍情緊急?

卻是妃子破顏一笑!誰會知曉竟是給貴妃送來了鮮荔枝,“無人知是荔枝來”!憤極,亦荒謬至極!莫大的諷刺啊。

第二首:

故事講解:

安史之亂徵候頻顯,而糊塗荒淫的唐明皇居然一無所知,雖有派使漁陽探訪,卻終被佞臣奸人所愚。玄宗依舊歌舞昇平,“霓裳”一曲舞,舞破中原河山,纔下來,倉皇外逃至蜀中。悲哉!

詩意品讀: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新豐那邊的綠樹林揚起了黃塵,探聽安祿山動靜的使臣飛馬回來了(得祿山賄賂,他們帶回“不反叛”的資訊)。

“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於是,一片歌舞昇平,驪山千峯依舊《霓裳羽衣曲》,表面的太平卻已隱伏危機的號角。

直到叛軍攻破潼關,進逼長安,玄宗和貴妃才(注意詩中的這個“始”字)從驪山華清宮上下來,倉皇外逃避難。

雖說是叛軍攻破中原,又何嘗不是玄宗沉溺享樂,自己舞破中原的呢?!可嘆啊!

5、朗誦:注意停頓,讀出杜牧的清新俊爽,體會詩人這組詠史詩的思想感情。

6、要求:學生背誦並默寫。

《過華清宮》教案教學設計2

過華清宮 (其一)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教學對象】高中生

【教學目的】

一、 誦讀;

二、 瞭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

【教學重點】

一、 理解詩意;

二、 準確掌握字詞意思;

三、 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長安回望繡成堆”

【學時安排】2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1、明確誦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意;

2、瞭解背景材料,包括作者資訊;

3、疏通全文,瞭解大意;

4、複習以前接觸過的作者的詩文。

課堂教學

一、 匯入課文:楊貴妃是哪位皇帝的寵妃大家都知道吧?(唐玄宗)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透過這首詩來了解唐玄宗是什麼樣的皇帝,還有作者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這些現象的。

二、 杜牧,字牧之,晚唐詩人,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又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三、 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杜牧路過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和楊貴妃荒淫誤國所作。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史書記載,許多差官因爲幫楊貴妃運送荔枝,都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

四 、 範讀全詩:要求:注意聽朗讀時的感情,同時注意停頓特點——七言絕句2、2、3頓或4、3頓。

五、 研習課文

(一)、首聯:從長安回望驪山,只見林木、花卉、建築,宛如一堆錦繡。

思考:爲什麼是從長安回望驪山?詩人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送荔枝者直奔京城長安卻不見皇帝和貴妃,只能回頭送往他們的行樂之地驪山。詩人從側面說明了皇帝終日作樂,不理朝政,昏庸腐朽的生活。

思考:如何理解“繡成堆”及其深層的意義?

明確:“繡”指的是驪山上的東繡嶺、西繡嶺,同時又指山上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宛如一堆錦繡,這裏用了雙關的手法。這從側面描寫了唐玄宗對貴妃過於寵愛,以及其驕縱奢華、辜負民意、貪圖玩樂的生活。

(二)、頷聯:山頂千千萬萬的門依次地開啟了。

思考:在這句詩中點睛之筆是哪個詞?爲什麼?

明確:“千門”。首先“千”是數字虛用,不一定就是一千扇門,而是指很多扇門。描寫了驪山上建築羣繁多,再次表明了統治者驕奢淫逸,貪圖享樂的生活。也描寫了送荔枝者的道路艱辛,表明當時封建統治下勞動人民的辛勤勞苦。

(三)、頸聯:一人趕着馬車飛馳而來了,惹得妃子開懷地笑了。

思考:“騎”是什麼意思?在學過的課文中哪裏有出現過?

明確:讀音爲ji(入聲),這裏是一人一馬的合稱。古文中大多數都用此意。如《樂府詩集木蘭詩》——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樂府詩集陌上桑》——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

討論:這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明確:承上啓下句。解釋了上文“千門”爲何開啟,並引出下文馬車運的爲何物。同時引出“妃子笑”,妃子爲什麼在馬車來時就笑了?這裏成功地製造了懸念,引起讀者的疑問和興趣,爲下文的解釋埋好了伏筆。

(四)、尾聯:沒有人知道這馬車上是載着貴妃最喜愛的荔枝來了。

提問:讀到這一句有何感想?

明確:開放性提問,言之有理即可

總結:全詩以“回望”起筆,逐層地設定懸念,最後揭露謎底。全詩沒有難字,清麗俊俏,活潑自然又富有深意,同時讀起來琅琅上口。詩人藉此詩揭露了唐玄宗的爲討好楊貴妃而任意妄爲做出的荒唐事件,有力的鞭撻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驕奢淫逸,以此告誡後人。

七、 課外拓展:作者詩文主要風格:

設問:杜牧的詩文我們以前接觸的有哪些?說說這些詩有什麼樣的共同特點?

明確:《江南春絕句》、《赤壁》、《泊秦淮》、《清明》、《山行》、《題烏江亭》、《阿房宮賦》

特點主要分爲兩類:1、《山行》、《清明》屬於寫景抒情詩。其特點主要是清新明朗、色彩鮮明、情景交融、富於詩情畫意,意境優美,以暢達的語言傳達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氣息,明麗而有立體感的畫面給人美妙的藝術感受。

2、《赤壁》、《泊秦淮》、《江南春絕句》、《題烏江亭》、《阿房宮賦》等屬於詠史懷古詩。其詠史懷古詩多寫得才氣縱橫、氣勢磅礴、強烈的憂患意識、憂鬱、發人深思等。

七、 佈置作業:背誦全詩。

黃莉惠

李約《過華清宮》詩歌鑑賞(譯文)

過華清宮

李約

君王遊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本詩運用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詩透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荒淫誤國,感嘆王朝興衰。

翻譯..君主追求淫逸,將國計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輕。結果,兵變作亂,帝后昇天,惟有千年長生樹仍直直地長在那裏。

杜牧詩三首之《過華清宮》《題烏江亭》教案

《杜牧詩三首》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杜牧的生平及創作風格。

2、瞭解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

3、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4、熟讀、背誦《過華清宮絕句(其一)》《題烏江亭》。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特點歷史事件的看法,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瞭解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教學難點:瞭解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歸納、演繹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之前我們學了李白、杜甫的詩,今天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小李杜”的詩。大家知道“小李杜”是誰 嗎?

二、 課前預習

1.文學知識小測

杜牧:字(牧之),(晚唐)時期詩人。因祖居長安下杜樊鄉,因稱“杜樊川”。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以區別(李白)(杜甫)。著有《樊川文集》。

2.杜牧的詩作

七言律絕見長,俊爽圓淳,風流華美,氣勢豪宕而情韻纏綿,並常能寓諷諭、感慨於景物描寫中。詠史詩成就最高,他運用史料去重新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把歷史、現實和個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闡發自己對歷史的獨特見解,十分有新意。稱爲“二十八字史論”,其中多有詩人深沉的歷史感慨。他的詠史名篇有《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赤壁》《題烏江亭》。

三、 明確教學目標。

四、 學習《過華清宮》(其一)

1.寫作背景介紹

華清宮在長安東二十五公里臨潼縣城南驪山下,是唐代的行宮,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這裏尋歡作樂。安史之亂後,華清宮遭到了破壞,多年過後,杜牧經過這裏時,早已冷落殘敗。面對斷壁殘垣,詩人回憶史事,感慨萬千,寫下這三首七絕。

2. 請你描繪一下詩人“過”華清宮時看到和想到了什麼情景?

歷史事件:楊貴妃吃荔枝。

3.詩人透過怎樣的寫作技巧來展現其對看到的景象的態度、目的?明確詩人的態度和目的。

詩人態度:批判、否定。詩人目的:

借古諷今,反映帝王貴妃們驕奢淫逸的生活,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寫作技巧:此詩以小見大,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統治者荒淫驕奢的生活的諷刺。

4.小測:對杜牧《過華清宮》(其一)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這首詩透過唐玄宗命人遠途給楊貴妃送荔枝的描寫,深刻揭露了他們驕奢淫逸的生活。

B.起句寫從長安“回望”驪山,“回望”點明瞭題中的“過”字。

C.前三句對荔枝一字未提,只在“紅塵”二字中有一點暗示,結句才委婉地揭出謎底。

D.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在於情景交融,含義深刻,風格清新而明快。

5.小結:詠史詩鑑賞步驟

A 寫了什麼史實?——人?地?事?

B、詩人的觀點?從哪些詞句表現出來?

C、詩人寫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憂天下——明世)

D、寫作技巧?

五.分小組按照以上步驟品讀《題烏江亭》。

1、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吟詠了哪段歷史?你從詩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2、對項羽的選擇,作者的態度是什麼?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3、 詩人寫這一歷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4、 你從這首詩中悟出怎樣的人生道理?

參考:1. 項羽烏江自刎。題目,江東子弟。

2. 不是英雄所爲。“包羞忍恥是男兒” 因爲只有能“包羞忍恥”以圖東山再起纔是英雄所爲。可惜的是項羽一直到死也不知總結教訓,只是歸於“時不利”,確實有愧於其“英雄”之名。

3. 借古抒懷。這裏表達了詩人對項羽剛愎自用的批評。詩人對歷史事實作出了假設,表達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與項羽惺惺相惜之情。

4. 此詩透過議論表達了一個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氣用事,應能忍辱負重,不爲一時失敗所挫,其中說明了“敗不餒”的道理,具有相當積極意義。

六.拓展閱讀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王安石的觀點是什麼?

參考:李清照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行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抨擊南宋委曲求全)

——王安石認爲:敗勢已定,民心向背,歷史規律不可背

七.詠史詩小結

1、詠史懷古詩的類別:

A、詠古蹟 B、懷古人 C、憶古事

古事——借古諷今 借古傷今

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處)

B、與古人對比(相反之處)

2、思想內容:

A、感慨盛衰無常 B、感慨國運衰微

C、抒發愛國情懷 D、評價歷史是非

E、感慨壯志難酬,懷才不遇

F、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詩歌鑑賞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杜牧

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峯上, 舞破中原始下來。

唐玄宗時,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後伺機謀反,玄宗卻對他十分寵信。皇太子和宰相楊國忠屢屢啓奏,方派中使輔璆琳以賜柑爲名去探聽虛實。璆琳受安祿山厚賂,回來後盛讚他的忠心。玄宗輕信謊言,自此更加高枕無憂,恣情享樂了。“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正是描寫探使從漁陽經由新豐飛馬轉回長安的情景。這探使身後揚起的滾滾黃塵,是迷人眼目的的煙幕,又象徵着叛亂即將爆發的戰爭風雲。

詩人從“安史之亂”的紛繁複雜的史事中,只攝取了“漁陽探使回”的一個場景,是頗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祿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塗,有“一石二鳥”的妙用。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是表現了空間的轉換,那麼後兩句“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則表現了時間的變化。前後四句所表現的內容本來是互相獨立的,但經過詩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爲因果的關係,暗示了兩件事之間的內在聯繫。而從全篇來看,從“漁陽探使回”到“霓裳千峯上”,是以華清宮來聯結,銜接得很自然。這樣寫,不僅以極儉省的筆墨概括了一場重大的歷史事變,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變發生的原因,詩人的構思是很精巧的。

將強烈的諷刺意義以含蓄出之,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兩句,不着一字議論,便將玄宗的耽於享樂、執迷不悟刻畫得淋漓盡致。說一曲霓裳可達“千峯”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顯然這是極度的誇張,是不可能的事,但這樣寫卻並非不合情理。因爲輕歌曼舞縱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卻實實在在是由統治者無盡無休的沉醉於歌舞造成。而且,非這樣寫不足以形容歌舞之盛,非如此誇張不能表現統治者醉生夢死的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國破家亡的嚴重後果。此外,這兩句詩中“千峯上”同“下來”所構成的鮮明對照,力重千鈞的“始”字的運用,都無不顯示出詩人在遣詞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力地烘托了主題。正是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表現手法,使之成爲膾炙人口的名句。全詩到此戛然而止,更顯得餘味無窮。

《過華清宮絕句》《題烏江亭》教案

《過華清宮絕句》並《題烏江亭》

教學目標:

1、體會兩首詠史詩歌所表現的情感。

2、背誦

教學重點:上述1、 3

教學難點:上述2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學習《過華清宮絕句》(七絕、詠史)

一、瞭解寫作背景簡介

華清宮在長安東二十五公里臨潼縣城南驪山下,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詔令在此造殿,

賜名湯泉宮。唐玄宗於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爲行宮, “治湯井爲池,環山列爲宮室,又築羅城,

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溫泉宮,天寶六載(747)改名華清官,長生殿就在此宮內,玄宗和楊貴妃曾在

這裏尋歡作樂。

安史之亂後,華清宮遭到了破壞,多年過後,杜牧經過這裏時,早已冷落殘敗。面對斷壁殘垣,

詩人回憶史事,感慨萬千,寫下這三首七絕。

二、熟讀課文,整體感知大意

三、研討詩歌:

1、起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寫寫哪裏的景色?

——寫華清官所處的.驪山秀麗景色。 “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和西繡嶺,又暗含讚美驪山景色美不勝收之意,有雙關意味。《雍大記》雲: “東繡嶺在驪山右,西繡嶺在驪山左。唐玄宗時植林木花卉如錦繡,故名。”長安離臨潼已遠,事實上是看不到此二嶺的,所以此句應爲想象之詞。

2、 次句“山頂千門次第開”寫華清宮的景象。“次第”的意思是什麼?說說這個詞在句中的作用。

次第――依次。

作用:山頂千門依次開啟,可見守門者早就奉命等候,顯出皇帝對送荔枝一事的極端重視,表現唐玄宗的荒唐和楊貴妃的恃寵而驕。由此一詞可見全詩主旨,實爲樞紐之詞。(杜甫:江頭宮殿鎖千門)

3、最後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氣呵成,答案出來,原來只是楊貴妃要吃的荔

枝緊急送到了。帝王貴妃們的驕奢淫逸,平民百姓哪裏會知道啊!詩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諷。此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對比。“一騎紅塵”隱含的是無數個驛卒的血汗和無數匹戰馬的死亡當時“以驛馬馳遞,七日七夜至京,人馬斃者甚衆”; “妃子笑”的背後,正是封建統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慾而置民於水火之中的形象寫照,而這不由人不聯想到春秋時周幽王爲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教訓。“無人知”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一騎”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這更點出了皇帝爲討妃子歡心而做出的極爲荒唐之舉。

3、 此詩表達了詩人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什麼情感?

――諷刺

四、概括主旨:

這首詩借吟詠楊貴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對歷史興亡的感慨,語含諷刺

五、總結寫作特點:

1、此詩以小見大,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思考。

2、此詩表達含蓄,用語精警,諷刺之意見於其中。“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

議論者爲最上”

學習《題烏江亭》

一、瞭解寫作背景並解題: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杜牧結束在南方十餘年的漂泊生涯後,由宣州赴京時渡江經過烏江亭,鴦了這音誨。 烏江亭,文稱項亭,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東南的鳳凰山上。和縣一帶杜牧多次經過, “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邊六問津”。楚漢相爭時,項羽敗退烏江邊時,烏江亭長泊舟於江岸,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笑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遂自刎而死。後人在其地建有項羽衣冠亭,並塑像紀念。唐書法家李陽冰在亭上題有“西楚霸王靈祠”。

二、研討內容

1、首句“勝敗兵家事不期”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 “事不期”,難以預料。

2、 次句“包羞忍恥是男兒”,詩人認爲怎樣做纔是男兒?藉此批評了項羽的什麼做法?

——因爲只有能“包羞忍恥”以圖東山再起纔是英雄所爲。可惜的是項羽一直到死也不知總結教訓,只是歸於“時不利”, (補充資料: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垓下歌》 ) 批評他一旦失敗便自刎身亡的項羽難當“男兒”二字。確實有愧於其“英雄”之名。

1、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之語“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亦足王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的概括。這裏表達了詩人對項羽剛愎自用的批評。

4、第四句“捲土重來未可知”呼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照應第一、二句,意謂假如能“包羞忍恥”的話,勝負還是難料的。

三、討論;此詩用了何種表達方式?表達了什麼人生哲理?

-----此詩透過議論表達了一個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氣用事,應能忍辱負重,不爲一時失敗所

挫,其中說明了“敗不餒”的道理,具有相當積極意義。

四 主旨:

-----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忍辱負重和總結失敗的教訓而重新奮發圖強,暗寓諷刺。

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三(對比閱讀)

杜牧《過華清宮》賞析及註釋

過華清宮杜牧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二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註釋】①華清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遊樂之地。【作者】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祖居長安南郊樊川,因稱杜樊川。工詩、賦、古文。詩學杜甫而有獨創,骨氣豪宕,風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絕,爲晚唐大家。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詩》存詩八卷。此詩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衝突爲中心組織全詩,構思、佈局之妙,令人歎服。【品評】首句“長安回望”四字極爲重要。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繡成堆”的鏡頭。唐明皇時,驪山遍植花木如綿繡,故稱繡嶺。用“繡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次句承“繡成堆”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羣。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開啟。緊接着,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捲起“紅塵”的高速日夜奔馳,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兩相對照,蘊含着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前三句詩根本不提荔枝,壓根兒不知道爲什麼要從長安回望驪山,不知道“山頂千門”爲什麼要一重接一重地開啟,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幹什麼的、“妃子”爲什麼要“笑”,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爲是十萬火急的軍情呢,給讀者留下一連患懸念。最後一句,應該是解釋懸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確,捲風揚塵,“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爲他敞開,誰都會認爲那是飛送關於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設想那是爲貴妃送荔枝!“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蘊含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驚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臺也在驪山頂上。作者讓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並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的。這首詩選取爲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爲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衆,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揚貴妃的驕奢淫侈。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全詩以“回望”起筆,層層設定懸念,最後以“無人知”揭示謎底。這不僅揭露了唐明皇爲討好寵妃的歡心而無所不爲的荒唐,同時以前面渲染的不尋常氣氛相呼應,全詩無一難字,不事雕琢,清麗俊俏,活潑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確是唐人絕句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