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高三物理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高三第一輪複習對明年的高考的意義非常重要,對基礎較差的同學而言,是查漏補缺的極好機會,對於中上同學而言,又是提升自己解題能力的重要階段,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教學工作計劃範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高三物理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高三物理教學工作計劃範文1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

備課組內做到教學內容統一、教學進度統一、使用資料統一、團結一致,精誠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使得備課組內教學、教研工作目標明確,計劃詳細,有條不紊、認真鑽研新教材,新課標、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把“教學六認真”落到實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做到有所爲,有所不爲、貫徹落實江蘇省“五個嚴格”和蘇州市“三項規定”,積極探索“減負增效”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主要工作思路和措施

1、制定教學計劃

依照區教研室下發的教學進度表,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可行的教學計劃、做到計劃明確,任務、責任到人、

2、明確教學重點、難點

認真鑽研新教材,蒐集、整理、研究近年來各地高考試卷、吃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把握高考命題的新趨勢、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時間,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3、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活動常態化、根據教學計劃,集體討論、研究教學重點和難點、每週備課組活動內容明確,任務明確、佈置作業、練習統一、編制練習任務分工到人,責任到人、

4、提高課堂效率,減負增效

積極探索“減負增效”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又要有效地控制學生在課後的學習活動,強化預習和複習兩個環節、積極努力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把先進的、有效的、科學的教學方法貫徹到日常教學中去,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5、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充分利用新教材,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吃透教材,又不侷限於教材、利用一切有效的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反散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實用思維能力、

(基本要求及措施):

1、充分發揮備課組的集體力量,團結協作,經常性地進行教學研究,認真執行教學“六認真”,嚴格做到複習進度、作業、練習“三統一”切實把握教學各個環節。

2、認真研究教材、考試大綱,夯實基礎,注重基礎知識的複習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3、因材施教,積極配合學校安排,紮實做好分層教學,認真做好尖子生的培養和關鍵生的補差工作,努力提高合格率和優秀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認真研究“教法”、“學法”,認真收集高考資訊,努力提高教學效率,爲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做最後衝刺。

5、充分利用有關資料,科學合理選編作業,精練精講。

高三物理教學工作計劃範文2

一、教學思想:

教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的推理。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實事求是的態度。頑強的學習毅力和獨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針對初三學生的特點,教學上打算在全面抓好"雙基"的同時,拔出一部分尖子起領頭作用,對有學習積極性而基礎一般和較差的人給予大力的幫助,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對躺倒不學的人首先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在採用較低難度的作業和要求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二、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以下幾個環節

1、理論學習:

抓好教育理論特別是最新的教育理論的學習,及時瞭解課改資訊和課改動向,轉變教學觀念,形成新課教學思想,樹立現代化、科學化的教育思想。

2、備好每堂課

認真鑽研大綱和教材,做好各階段的總體備課工作,對各單元、專題做到心中有數,備好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寫好每節課的教案,做好課後反思和課後總結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

4、做好課堂教學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以中考爲指揮棒,以自主、創新、合作爲主線,以培養學生能力爲中心,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5、批改作業

精批細改好每一位學生的每份作業,學生的作業缺陷,師生都心中有數。對每位同學的作業訂正和掌握情況都盡力做到及時反饋,再次批改,讓學生獲得了一個較好的鞏固機會。

6、做好課外輔導

課後能對學進行鍼對性的輔導,解答學生在理解教材與具體解題中的困難,指導課外閱讀因材施教,使優生儘可能“吃飽”,獲得進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時掃除學生障礙,增強學生信心,儘可能“吃得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發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透過做好教學工作的每一環節,盡最大的努力,想出各種有效的辦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進度:

第一週:第一章、第二章

第二週:第三章、第四章

第三週:第五章、第六章

第四周:第七章、第八章、第一次模擬考試

第五週:第九章、第十章

第六週: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第七週: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第八週: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二次模擬考試

第九周:專題複習一、專題複習二

第十週:專題複習三

第十一週:專題複習四、第三次模擬考試

第十二週:綜合複習

第十三週:綜合複習

第十四周:綜合複習

第十五週:綜合複習

第十六週:中考

高三物理教學工作計劃範文3

一、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根本區別在於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的三維課程目標。在九年級教學中,應加強科學探究的教學、增加學生的活動(討論、探究、製作等)以改變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有利於落實課程的三維目標。

九年級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動都是實驗性探究,絕大部分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而過去的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或測量性實驗,相比之下,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實驗在操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科學方法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上,要求卻要高出許多。另外課本中利用身邊易得的器材所做的實驗比過去多,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到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就在我身邊。用身邊易得的材料做實驗,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價值不容忽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做實驗,積極開展家庭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九年級新教材中的許多知識都是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因此在新教材的編寫中,所有的科學內容在引入時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經驗,列舉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加強了物理知識與自然現象和各種技術的聯繫,這點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這個理念體現出來,使學生理解社會生活中所蘊含的物理知識,同時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九年級階段,教師應着重提高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1)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在瞭解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有滿足感及興奮感;

(2)學習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解決問題或作決定時能嘗試運用科學原理和科學研究方法;

(3)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於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在實踐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學素養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

(4)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於有根據地懷疑,養成尊重事實。大膽想像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5)關心科學發展前沿,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二、教學建議

第十章教材講述能的初步知識。機械能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的能,本章將繼續探究能量中的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一些問題,進一步認識宇宙萬物之間能的轉化,以及能的轉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內能的改變引入熱量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繫實際,講述內能的利用,介紹內燃機的基本工作原理,並最終得出能量守恆定律。

第十一章的核心是“電流和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它們的電路中的基本規律。透過讓學生研究基本的串、並聯電路和一些基本測量,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領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在電流和電路概念的基礎上,透過對家庭電路的學習,受到安全用電的教育。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雖然“電”不是陌生的東西,但是它卻讓人感到神祕。爲了讓學生在開始學習電的時候就能消除恐懼感和神祕感,教材使用配文喚起學生注意觀察自己身邊的電的世界,同時讓學生明白“一切複雜的東西都是由最簡單的組合而成”的道理。只要從最簡單的、基礎的“電”學起,掌握其規律性的東西,“電”就不會那麼神祕也不那麼可怕,使學生認識到電是可操作的,併產生進一步探究其奧祕的興趣。

第十二章透過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得出歐姆定律,這是本章的核心。要讓學生理解“歐姆定律”的探究過程和結論,知道歐姆定律揭示的是“電流、電壓和電阻”這三個電學基本量的內在聯繫和規律,知道“控制變量法”這一重要的實驗方法。在基本測量方面,要讓學生在會用電流表的基礎上,學會使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等,並透過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對學生進行伏安法測電阻的電學基本技能的訓練。

第十三章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電能和電功率的概念,知道電流的熱效應以及與電功率有關的安全用電方面的問題。重點在於電功率是量度電能轉化快慢的物理量,以及電能和電功率的單位;學生應該會讀取電能表的數值,並會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這一章強調電能的概念,對電功只是一帶而過,這種編寫方式反映了新教材的兩個基本理念:

1、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從更深層次上反映了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的本質;

2、重視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生活經驗的作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有關安全用電的知識,在新教材中做了較大的改動,把安全用電的教學內容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放到“電流和電路”、“歐姆定律”、“電功率”三章之內。這樣處理有兩個原因:第一,使家庭電路和安全用的電的問題多次出現,從不同角度反覆學習,意在強調安全用電的重要性。第二,加強對於家庭電路和安全電知識的理性認識。

三、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1、建立探究性學習的思想和習慣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知識作爲載體,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把傳統教育中的以課堂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以課本爲中心,轉化到以學生爲中心;把科學內容和科學方法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視傳授知識轉化到以知識爲載體,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上。在新的課程理念中,科學探究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一個教學內容,同時還是一種精神,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貫穿本套教材的始終。

九年級教材中電磁學的探究活動也比較容易進行,實驗成功率比較高。例如,“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雖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活動,但它的“猜想與假設”無非是a、b、c三點的電流哪處大、哪處小,可以很明確地表達出來;實驗設計的難度也不大,一般都能想到用電流表進行測量,看看哪裏電流大,哪裏電流小。“歐姆定律”的探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這個探究涵蓋了探究的七個基本要素。教師要多注意引導,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步驟,幫助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同時,這裏還涉及兩個變量的問題,教師應適當介紹一下“控制變量法”。

教師要設法鼓勵、提示、引導。學生能幹的事情,教師不做;學生能說出的,教師不說;學生能懂的問題,教師不講。不顧惜時間,堅持下去,學生逐漸學會探究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探究的習慣:

(1)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自己形成知識結構的習慣,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認識新的知識。不管是探究活動、課堂講授,還是資料查詢、還是調查,都注意儘量應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2)注意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是求知的開始,是教學的最好開端,抓住這個機會,嘗試應用實驗探究,查詢資料、調查討論等,極爲重要。教學中,我們儘量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動腦主動地發現提出問題,特別是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便因勢利導,並大加讚賞和鼓勵。以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興趣和習慣。

(3)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獲取資訊的習慣和能力。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是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自主學習所必要的能力。在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方面,新課本示範得很好、很多,所以平常教學中,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從電視、電腦、報刊、書籍、音像、事實、觀察、實驗、調查、訪問等多渠道獲取知識資訊。

(4)注意討論交流習慣的培養。探究教學過程的始終,都需要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合作,而交流合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交流討論,只有透過充分的交流討論,才能發現更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更迅速地設計出更好的實驗方案,更快地發現規律。交流討論又是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過程,所以我們儘量增加學生討論機會,以便於討論習慣的養成,爲促進交流討論習慣的養成,在學習情況評價表中專門設定了“小組討論發言情況”一欄內容。

2、重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物理課程應透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並將其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教師應聯繫科學、生產、生活實際創設好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分析,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檢查電路中是否存在故障,應用所學的電學知識排除家庭電路中的小故障。

在練習中要讓學生分析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際問題,最好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理論聯繫實際的視野可廣闊一些,讓學生透過參與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來提高自己的學以致用的能力。如使用照相機時,如何調節才能照得更清楚。

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創新人格主要表現爲:良好的思維品質;獨立的個性特徵,如懷疑精神、創新意識、不迷信權威;優良的意志品質;強烈的求知慾;不竭的進取精神。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過程主要經過以下階段: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欲實施創新行爲形成創新能力塑造創新個性。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可以在課外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如引導學生開展家庭實驗,即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這樣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家庭實驗可以利用家庭中、生活中現成的器具或簡單加工就可製成的器材,提倡“瓶瓶罐罐作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如:在一個陀螺的上平面用美術顏料塗上不同顏色製成“七色板”,用細繩抽動陀螺快速旋轉就能做色光的混合實驗。利用鉛筆、導線、手電筒設計調光燈電路。

3、充分發揮教材中各欄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節中,都設定有一些欄目,如“演示實驗”、“想想議議”、“想想做做”、“科學物理社會”、“科學世界”等欄目,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提問角度靈活、設定精巧、有很強的思考價值和教學價值,在教材結構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將這些欄目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可使教學效果錦上添花,會收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素質的綜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