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數學第三單元教學計劃

教學內容:

數學第三單元教學計劃

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教科書第37~47頁的內容。

第一課時 銳角和鈍角

教學內容 :

教科書第38~3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角”“邊”“頂點”“直角”的認識,熟悉比較角的大小。力求學生能夠透過多種方法實現大小的比較。

2、 新課的匯入。在比較中提示一種角比直角大,還有一種角比直角小,從而揭示出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力求以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爲主導思想。在運用板書畫一畫,學生讀一讀的方法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認識、理解。

3、 實踐練習,注重學生知識的的形成過程,從判斷推理、尋找發現、到小組合作的畫一畫、拼一拼、折一折的實踐練習,在充分展示學生個體的優勢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在合作的過程中考察學生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4、 整個過程體現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的樂趣。充分體現生活數學、快樂數學。

教學重點:

1、認識銳角和鈍角,並理解與直角的關係。

2、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動手摺疊或正確的畫出銳角和鈍角。

3、圍繞生活,透過比賽的方式,鞏固理解銳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三角尺,紙張

學具準備:學生三角尺,紙張

教學過程:

一、引匯入課,複習舊知。

1、複習內容。引導學生回憶關於角的知識。

出示角。根據圖例回答這是一個( 角 )

角是怎麼組成?請你在圖上填出“邊”“頂點”“邊”

出示直角。這是一個什麼?(直角)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小組討論彙報

2、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兩組:一組是移動後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組是移動後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組可請學生指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3、比較銳角和鈍角的大小(注意,此處不揭示出兩個角的概念,只當作兩個普通的角出現)。採用藉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較。

1、出示上海楊浦大橋的情境圖,請大家認真觀察,在這幅圖中,你們能找出角嗎?指一指它在什麼地方?

2、採用回憶的方式,進一步的加深對新知的認識理解。並進行板書。

①、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板書“銳角”和“鈍角”)

②、說一說銳角與直角的關係。(在銳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小”);在回憶鈍角與直角的關係。(在鈍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大”)

③、按照學過的方法請學生分別在“銳角”和“鈍角”字樣上方板演兩個直角。

④、根據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筆在一個直角上畫出銳角,在另一個直角上畫出鈍角。以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理解。

⑤、讀一讀,加深記憶。並在練習本上分別畫一個銳角和鈍角,教師巡視。

⑥、搶答。教師根據銳角和鈍角概念的不同說法進行提問。活躍課堂氣氛。

例:A、銳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鞏固實踐階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繫,實行小組活動教學,在合作中完成。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1) 請大家用事先準備好的紙片折出一個直角。

(2) 請在大家再折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3) 請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出一個銳角、一個鈍角和一個直角。

2、自由活動:找一找!

老師帶我你們去小海龜的家。瞧!小海龜的家都是由我們學習過的圖形組成的,有銳角,鈍角,還有直角。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銳角?哪些角是鈍角?並說出原因。

四、總結,深化階段。

①、小組內講解什麼樣的角是銳角?什麼樣角是鈍角?

②、體會,在我們做早操時,經常有兩臂的運動,想一想,兩臂伸展到什麼程度時是銳角,什麼程度時是鈍角,什麼時候又是直角。

五、課堂練習作業p39第1、2、3題,小組校對

第二課時 平移和旋轉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1~43頁

教學目標:

1、透過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讓學生透過觀察、分類、對比,初步瞭解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變換特徵;初步會判斷圖形的平移和旋轉。

2、會在方格紙上平移簡單的圖形。透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說出圖形平移的距離。

教具準備:、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二、新授課

1、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

(1)看一看,說一說遊樂園裏有哪些遊樂項目?

(2)這些遊樂項目是怎樣運動的?

(3)根據遊樂項目不同的運動,可以分幾類類?怎麼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麼困難再在四人小組裏交流一下。

2、初步瞭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徵。

(1)說一說分類的'理由

A:平移:火車沿筆直的軌道行駛、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體都是沿着一條直線運動的,這種運動就叫做什麼?

B:旋轉:大風車、摩一輪等都是繞着一個點或一個軸爲中心做圓周運動的,這種運動叫做什麼?

(2)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瞭解平移、旋轉特徵。

(3)用學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轉運動。

小結:透過觀察,舉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體平移現象和旋轉現象,瞭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徵。

3、練習(出示P41頁方格圖)

二、綜合練習

1、 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課本P43頁第三題)

2、欣賞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哪些新知識?還有什麼問題?用哪些方法學會的這些新知識。

[設計意圖]鼓勵多種形式的學習,在先前學習的基礎上開拓學生的思路,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課後活動 應用平移和旋轉做運動。

第三課時 剪一剪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剪出連續的對稱圖案。

2、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邊思考邊操作的良好學習品質。

4、讓學生剪出漂亮的圖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剪出各樣圖形。

教具準備:彩紙數張,剪刀一把、鉛筆等。

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題

二、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師這裏有一張紙,把它對摺,然後在不開口的(有摺痕)折邊畫出半個小人。請大家猜一猜,沿着畫線把它剪下來,開啟會是什麼?你給它取個名字吧。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對於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

那麼它成了什麼樣了?請大家說一說,怎樣才能很快剪出兩個連續的小人。

(1)小組討論,組員每人那一張紙,邊思考邊折,然後把自己的方法說給夥伴聽讓方法不同的學生進行演示,集體彙報。

a) 方法1:把紙連續對摺兩次,再畫出半個小孩。

b) 方法2、把紙裏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畫出半個小人。

c) 方法3、:把紙從一端連續往裏折3次,再畫出半個小人。

d) 方法4、把紙對摺一次,畫出一個完整的小人。

(2)試一試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動手試一試,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收集出現不同的作品。評一評,議一議好在哪裏,不好又在哪裏?及時幫學生訂正。[設計意圖]這是一個 重要環節,讓學生透過觀察兩個連續的小人,加深對圖形平移的認識。

(3)小結:看來要剪出兩個完整的連續的小人,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呢,請大家以後要注意這些問題。

3、鞏固體驗,請同學重新選擇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規律 1、學生再活動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三次,能剪出幾個小孩?說理由

4、發揮想象,自主創意出示教師作品,讓學生給予評價。同時把你的作品展示給你同桌看。

三、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掌握什麼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