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透過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說一說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充分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使學生的眼腦手口協調活動,爲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力求使課堂教學成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我覺得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設計讓學生動手去創造角,看誰創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學用紙折角、有的同學用鉛筆擺角,有的同學用展開了尺子的活動角,還有的同學用身體做動作創造角……我還設計讓學生自學畫角的方法等。透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創設有趣的數學情境

數學情境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我也努力在這方面進行設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時候,插入學生們感興趣的動畫,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有興趣的來學習有關角的知識;在找角時,設計讓學生觀察、尋找教室的角,透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真正學會“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課堂效率

本節課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覺得還得益於聲情並茂的課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如果學生從實物中看到角並簡單地說出來,之後就要抽象出角的圖形,肯定會讓學生對角產生片面的認識。而利用教學媒體形象直觀地把每個物體面上的角顯示出來,本身留給學生很深的印象,再透過平移使學生脫離實物來觀察一些開口方向、開口大小、邊的長短各不相同的角,學生在觀察對比中形成對角的全面認識。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稱分別寫在對應的位置上,這是傳統教學常用的手段。學生只需機械地記憶,教學重點並沒有被突出。

教學媒體所具有的動畫演示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透過變色顯示,學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稱牢牢記住;根據動畫的運動軌跡,學生在潛意識裏儲存了畫角的步驟,爲以後正式學習畫角鋪路搭橋。

對於邊不等、角度相同的兩個角,學生會認爲邊較長的角大,傳統教學手段解決這個問題費時又費力。利用動畫先形象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到邊不變的情況下,開口越大角越大。接着,利用平移一個角,使學生又體會到邊長不等的情況下,仍舊透過開口大小判斷角的大小。這樣,利用視覺特效,學生不僅體會到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而且還學會了用重疊法比較角的大小,教學難點因此被突破。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2

《認識角》是幾何知識的教學內容,本課結合生活情境來認識角,透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爲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纔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教師透過這六個過程,使學生逐漸認識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學過程和銜接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尤其是比角的教學,我覺得教師處理得很好。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教師能承接前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比較黑板上所展示的學生做的角,學生馬上想到用已準備好的學具“活動角”來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

透過動手比較,學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師又用自己兩邊比較長的活動角做成與黑板上某一角一樣大,然後問同學“現在是我的角大些嗎?”,同學們透過剛纔的學習進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從而使得這節課的重、難點迎刃而解了。

這節課還有一點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透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徵,並能正確識別角,判斷角的大小。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抽象角觀察感知,建立表象。

本課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長方形、不規則圖形等)的演示,匯出生活中的角。並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後讓學生觸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麼感受。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2、判斷比較,深化表象。

在感知角之後,學生基本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體會到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再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瞭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學生書空畫角之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透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透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學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過程。

3、製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內化。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這裏,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透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學生也能透過製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4、比大小自主探索,意義建構。

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透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不足之處: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以後需加強。本人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後多學習加強鍛鍊。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爲基本活動形式,力求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學生的實踐與操作,體現活動教學思想。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我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爲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爲基礎,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2.教師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整個教學過程,找角──指角──折角──比角──畫角,無一不是學生的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說,正是由於教師敢放手,纔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纔有了學生的自主構建,纔有了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纔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纔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

3.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本節課教師沒有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準確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有知識水平出發,對教材進行了

“改造”,這樣的改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貼近,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也是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體現。

不足之處:

1)從不同的側面我瞭解到,學生見過的角和頭腦中的角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民幣中的“角”。

2、牛角、羊角……

3、牆角、屋角、書角……

4、角是尖尖的,最頂端的地方……

足見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每一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我認爲這是角初步認識教學時學生學習的起點。正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也就是說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爲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但在運用這些資源的時候碰到一個問題是:如何使學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角與數學中的角的聯繫和區別呢?

我在這節課中也關注了這一點,但臨近課末卻發現還有幾個學生把“角”與“三角形”混爲一談。顯然我在此方面的引導還不夠到位,如果在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後,根據初步感知環節中“多數學生指角都是點一下角的頂點”這一資訊進行如下點播:老師在黑板上點上一點設問:“角是這個樣子嗎?”“想想怎樣才能將你想的樣子完整地指出來?”然後在小組裏討論一下,互相指指。讓學生充分體驗,形成清晰的認識,可能錯誤的生活經驗能更好地得以糾正。

2)由於自己有時說話不夠簡練,點撥不夠巧妙,調控力發揮不夠,耽誤了一些時間,對角的大小認識沒能在一節課中完成,學生只感知、體驗了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來不及進行兩個邊的長度不同,大小相同角的比較,導致了知識塊的'割裂。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5

在教過《角的初步認識》後,幾乎大多老師都有同感:教學角的大小是這節課最不容易突破的難點。其原因,可能與之抽象化有關吧。因而,每位老師在教學角的大小時,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演繹的更加形象、直觀,以便於低年級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時期,人的思想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在突破這一難點上我幾經思考,終於找到了一種既省時又簡便,實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爲止)。下面我用對比的方式,談一下自己的切身體會:

記得最初教學這一難點,當時極爲推廣採用小蜜蜂課件來幫助學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識:電腦會同時出現兩個一樣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非常的短,當學生一口認定兩角一大一小時,電腦便會形象演示兩角透過移動重合,讓學生感受兩角是一樣大的。這看似非常形象的電化教學方式,在今天看來,未免有些強加於學生了,因爲這還是兩個抽象的角,始終會有一部分學生疑惑爲什麼兩邊長的角會和兩邊短的角一樣大呢,所以很難向學生說服: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而後,教學這一難點,由於當時教育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鑽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倆分別用一個圖釘和兩個硬紙條做個角,由於我事先在紙條上做了手腳,所以他們做出來的角,一個的角的兩邊很短,一個角的兩邊很長,當我要求他們想辦法使兩角一樣大,大多同桌倆都能將之重合,但仍會有部分學生堅持說這重合的倆角不等,原因兩邊長的角大,這時我會剪掉長出的那段邊,學生則說這回倆角相等了。然後,我用手撥動這對既重合兩邊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個,使之兩邊張開的角度變大,趁機問學生倆角一樣大嗎,學生馬上說不一樣大了,因爲張口變大了,我便反問說可這倆角的邊一樣長啊,學生說可張開的口變大了啊,我說這回你們可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了吧。因該說這種直觀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說服力,但對於小部分後進生而言,仍顯的比較複雜,很難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數學,我驚喜的有了新的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有沒有關係”學生很容易發生爭執,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上的一段實例:師:其實,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誰發現了?生:兩條腿叉開來是一個角。師:下面咱們就做個遊戲,看誰的反映靈敏?師:把你的角變大。(學生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大)師:你的兩腿變長了嗎?生:沒有。師:把你的角變小,再變小。(學生把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小,再變小。)師:你的腿變短了嗎?學生哈笑:沒有啊,老師!師:遊戲好玩嗎?剛纔,你的角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那你的腿沒有變長或變短?全體學生鬨笑:沒有。師:那你們說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還有關係嗎?生異口同聲:沒有!師:對了,“角的大小隻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這樣,透過從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說服力的角,輕輕鬆鬆的很容易解決了這個教學多年的老大難。從而也啓發了我,生活中的數學到處都有,只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今後,我會利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儘可能的挖掘、開發生活中的數學,讓生活更好的爲數學服務,讓數學更好的應用於生活!

對於“角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的知識,新課標中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角,直觀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設計時,我沒有過多的加深知識難度,而是透過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關角的初步知識。

1、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角的表象。

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很多的角,但對於數學意義上的角,還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學中,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⑴找一找,先從主題圖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圍的角;

⑵折一折,讓學生參與體驗創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體驗角的特徵;

⑷說一說,將角的知識還原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⑸做一做,進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認識昇華爲理性;

⑹畫一畫,對角的認識的提升,能力的培養。

在找——折——摸——說——做——畫幾個步驟中,學生調動了生活經驗,充分的運用感知覺,饒有趣味的自我建構了角的概念。

2、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我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情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這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爲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知道發現並創造出來。我在這時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說出他說的角是指哪個,問就這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積極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透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