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質量守恆定律教學特色與反思

在本節課上,我將實驗探究作爲教學目標的突破口,整個過程突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融爲一體的化學教學價值觀。特別是教師的有效啓發引導和學生實驗探究活動,不但使學生能夠較爲深刻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含義和內涵,也使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創新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等活動落到了實處。還讓學生體會和享受學習之快樂。

質量守恆定律教學特色與反思

本節課教學特色有以下幾點:

1.注重啓發學生參與:在教學中學生參與活動程度的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啓發引導是否到位,此課中教師充分利用了啓發式教學優勢,使教師的主導和學生主體有機結合,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落實學習情感、實踐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參培養。

2.強化實施探究過程:在本課的三個探究過程設計中,從(1)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彙總學生成果,到得出質量守恆定律;(2)應用媒體動畫、模型模擬,分析磷燃燒的化學變化,總結得出“守恆”的原因;到(3)利用蠟燭燃燒、鎂條燃燒前後質量總和變化分析,鞏固定律,引導探究改進實驗裝置。

3.注重誘導強化方法:在其教學的各個環節均採用和諧誘導,啓發思考的方式,集培養學習方法、激發興趣和培養創新能力爲一體。如實驗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啓發引導,再組織實驗探究,直至學生能夠自主設計和實施探究;再由分組實驗認識質量守恆定律,到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模擬分析質量守恆定律的原因,最終使學生在堅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夠應用“定律”解決所發現的疑難問題和設計改進實驗的裝置。是層層深入和關注學生實際感知的。

4.突出學習興趣培養:在課的引入階段,恰當地應用化學反應的本質和質量守恆的猜想,引發興趣,使學生產生良好學習動機,從而順暢地進入實驗探究程序,並透過總結學生所得實驗結果得出質量守恆定律。在此基礎上,教師還特意鼓勵學生設計改進實驗裝置,將課堂向培養創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安排。特別是師生間的和諧交流,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的慾望此起彼伏,達到了“我要學、我想學”的境界。

5.關注學生的認知思維:課堂上透過學生將燃着的蠟燭放在天平上,使學生會自覺和不自覺地發現指針向砝碼一端偏移,從而很自然的迸發出尋求原因的慾望和動力。當多數同學認爲,“生成二氧化碳與水的質量總和等於消耗蠟燭質量”而同意“反應前後質量相等”的結論時;教材講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本質與內涵,將學生的認知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層面上。再透過鎂條燃燒的實驗,讓學生很快找到天平傾斜的原因,並及時地提出創新改進實驗裝置的要求,把培養能力的教學推到更高的層面上。真正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課的困惑與反思

困惑一: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實驗都要使用到天平稱量,托盤天平的操作不怎麼複雜但學生用起來卻很慢,佔時間較長,影響定律原因的內涵挖掘、影響知識鞏固應用的深入。但在反覆實驗中鍛鍊了學生的操作技能,熟練了托盤天平的使用。若使用電子天平,節省寶貴的時間,很快能得出定律,進而分析原因和安排鞏固練習,還能進行改進實驗裝置等創新能力培養。可實施課堂教學時我只能選擇托盤天平,而別的選擇很難實現。

困惑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設計有白磷燃燒、鐵與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蠟燭燃燒、碳酸鈉與稀鹽酸、鎂條燃燒六個實驗。只有蠟燭燃燒最熟悉,其他實驗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學反應,對現象,反應本質不熟悉,會影響知識的形成。再有實驗的數量多,佔用時間長,影響知識能力培養的進一步挖掘。課堂教學時我只選擇了白磷燃燒、鐵與硫酸銅溶液、蠟燭燃燒、鎂條燃燒四個實驗,不知是否恰當。

反思一:探究式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的指導作用。本節課設計實驗有白磷燃燒、鐵與硫酸銅溶液、蠟燭燃燒、鎂條燃燒。探究活動多,學生參與多,活動形式開放。在組織這麼多活動的同時,要組織學生總結出守恆定律,要分析原因,要鞏固應用守恆定律,還要組織進行裝置的創新改進。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導者。教師給學生的不應是平坦的道路,而應是正在修建的橋樁或是槓桿的支點,讓學生自己搭建橋樑,操起槓桿實現應有跨越。

反思二:教學設計要強化追求“預設和達成”的統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鐵與硫酸銅溶液分組實驗中,學生體驗深刻。在平坦順利地得到質量守恆定律的同時,未能展示學生的許多設想和猜測,會失去許多探究機會。所以,備課時要考慮學生會怎麼想,多做出些針對學生認知思維方式預想,上課時要隨時抓住和利用學生提出的問題,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組織教學,將學習的第一機會和權力交給學生,課堂的教學纔有活力和生機。

反思三:要適當強化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在學生自學習方面,不是教師領着學生說邊說邊做,而是教師用預想的設計實施教學。此過程還應有實驗不同的分組,以便對現象不同,裝置不同,結論不同增加分析,在組織學生交流,彙總,提煉,得出結論,可能會更恰當些。更有利於加強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的合作,使學生在多種體驗中形成共性的認識,來體驗自然科學的實際形成過程,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的嚴謹和從量的方面研究化學變化的實際過程;認識實驗是化學獲取正確結論的方法和手段,從而對化學實驗的各個環節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