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搖籃曲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搖籃曲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搖籃曲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搖籃曲的教學反思1

四年級的第六課《搖籃曲》,選編了四首中外著名的搖籃曲,分別是我國已故作曲家賀綠汀的《搖籃曲》,是由大提琴獨奏的聆聽樂曲;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是在古今搖籃曲中頗負盛名的搖籃曲,是由管絃樂演奏的聆聽樂曲;奧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搖籃曲學唱歌曲以及由汪玲、楊存德作曲的一首學唱歌曲。這四首搖籃曲,可以讓學生在聆聽和演唱活動中,體驗搖籃曲的風格特徵,同時感受到媽媽對孩子的那種深深的母愛。

爲了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體驗搖籃曲的風格,並用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除了讓他們唱會教材中的兩首學唱歌曲外,我還教他們學唱了勃拉姆斯的搖籃曲。透過演唱三首不同風格的搖籃曲,孩子們對搖籃曲的風格特徵理解更加透徹,而且在聲音的把握上也更加準確。看到他們投入的表情,聽着他們輕柔的歌聲,彷彿世界都安靜了,眼前浮現出:柔和的月光,溫柔的媽媽,晃動的搖籃以及睡夢中孩子甜甜的微笑…

另外,我還讓他們從三首歌曲中任選一首,唱給媽媽聽,然後讓媽媽對他們的演唱做出評價再反饋。這樣既提高了他們演唱搖籃曲的興趣,加深了孩子對媽媽的感情,也能夠了解學生們在家的音樂表現,爲我的課堂管理,提供了較好的素材。

搖籃曲的教學反思2

透過教學歌曲《搖籃曲》,使我感觸頗深。他又一次使我深刻的體會到音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整個的教學過程能夠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和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更充分的展示他們的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了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並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學生說、唱、想象和創造,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音樂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爲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教師就特別注重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透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後透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所以,從課的開始到結束,聽始終貫穿於教學之中。

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他們投入地學習、專注地思考、動情地回答,非常感動。在這一課裏,我從情感體驗入手,引領學生儘快入境。在此基礎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積累,再引導學生透過對樂曲情感的把握,透過自主參與的方式,使學生輕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難點,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透過學唱歌曲,感受到了樂曲理不清,斬不斷的母愛之情。而這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選擇的新的教學模式,也正體現了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新的教學理念。課堂中我力求對學生表現出了應有的熱情和寬容,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母愛關係,擴大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搖籃曲的教學反思3

四年級的家長開放日,我又有幸參與了。本節課教孩子們學唱了舒伯特的《搖籃曲》,他們深情地演唱,說明這節課上的還是比較成功。

一、清唱匯入,激發興趣。

老師聲情並茂的演唱,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演唱慾望,並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作大體瞭解。因學唱搖籃曲,所以我就清唱了我國東北民歌和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從而讓孩子們知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搖籃曲音樂風格的不同。接着聆聽舒伯特的《搖籃曲》,進入本首歌曲的學唱。

二、音樂家生平,鑄造品格。

一首歌曲的流傳,都包含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所以我首先向學生們介紹音樂家舒伯特的生平和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學習舒伯特不畏艱難,堅持創作的精神,培養他們在將來的生活和學習道路上,像舒伯特一樣,不怕困難,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用心聆聽,細心觀察爲以後的創作積累素材。

三、模唱—永恆的主題。

演唱歌曲是每節課上必須進行的教學環節。這首歌,孩子們很快就唱會了,他們跟着伴奏起勁地演唱,歌聲嘹亮,但搖籃曲卻唱出了進行曲的風格,這時教師的範唱以及學生的模唱至關重要。因此我用柔和和洪亮兩種音色範唱歌曲,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這首歌曲的聲音模唱,伴着碰鐘清脆的聲音,課堂上終於飄出了柔和的歌聲。

搖籃曲的教學反思4

幼兒沒有經歷就沒有經驗。可見生活已有經驗對幼兒學習的重要性。尤其象音樂欣賞類型這種對小班幼兒而言相對較抽象的內容,更應顧及到他們的已有經驗與需要。“搖籃曲”中媽媽與孩子的愛撫、關愛等正是小班幼兒特別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經驗。由於小班的孩子們對父母的依戀很敏感,常常會有孩子想家,想爸爸、媽媽。幼兒認知、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在活動中老師的引導下,幼兒更能理解音樂性質、樂意表現音樂。在欣賞《搖籃曲》時,他們不僅能用安靜柔和的嗓聲演唱,而且能用動作表示對娃娃的關心:有的幼兒做拍娃娃的動作;有的幼兒做搖搖籃的動作;還有的幼兒做輕撫娃娃的動作,體現了美好的情感。這種生活經驗的自然整合,是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積極豐富的情感是幼兒終身收益、也是他們當前非常需要滿足與發展的內容之一。

活動中創設了哄寶寶睡覺的場景。透過遊戲,滿足幼兒各種情感的需要與發展。如讓幼兒扮演媽媽、爸爸。這樣在讓幼兒充分感受音樂性質的同時,滿足了幼兒非常想要模仿成人這類情感的需求。活動給予孩子的並非只是一首能哄寶寶睡覺的搖籃曲,更是一首讓每樣事物都入睡的舒緩、安靜、優美的搖籃曲。這纔是搖籃曲欣賞的更高價值。

不足之處:

但在引導幼兒創編抱娃娃動作的時候,如果能再給幼兒多一點拓展的機會的話,也許孩子們創編出來的動作也就更加貼近生活了。

一次活動的成功,並不代表了全部,要讓孩子們真正有發展,讓孩子們擁有更多“愛”的情感體驗和“美”的生活感受、藝術感受,教師有責任在天長日久的日常教學中滲透“愛的教育”,讓這種愛的教育價值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延續和昇華。

搖籃曲的教學反思5

音樂欣賞中學生的參與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談談音樂欣賞教學的體會:

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就是把音樂美的魅力傳送給他們的必要的先決條件”。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心理狀態有着密切的關係,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經歷參與活動。興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推動學生不懈的學習。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激發興趣的匯入法很多:故事法、遊戲法、提問法、討論法等,但要根據課題,做到新穎別緻,豐富多彩,運用的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慾望。而我在欣賞課〈〈搖籃曲〉〉中,就先用講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再讓他們能用心去聽賞音樂《搖籃曲》,感受音樂,並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

音樂是聽覺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聽。而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提高感受、理解、鑑賞音樂的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以及豐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它是整個音樂教學的核心。因此,我用不同形式讓學生去欣賞這首樂曲。初聽、復聽、再分段欣賞、最後完整欣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整首樂曲的情緒。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於音響的天地之中。透過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去編故事、演故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們也非常願意的去想去做!整堂課在此達到了高潮!也只有以學生爲審美主體讓學生參與音樂欣賞活動中去,也就是要求學生在欣賞活動中充分發揮音樂的審美功能——音樂審美知覺力和音樂審美判斷能力,更好的完成音樂的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理解認識等活動。

而“動”是欣賞作品的一種表現。音樂的律動和節奏都體現了一定的流動性。在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好動的特點,把欣賞音樂與表演相結合感受和表現樂曲的情緒和內涵。在欣賞樂曲《搖籃曲》時,我讓學生感受歡快的情緒,並將這種情緒透過動作的形式進行創編來表現出來。

上述幾點只是自己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參與的方法還有許多,有待透過以後的教學工作不斷的總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