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三篇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透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白楊》教學反思三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白楊》教學反思三篇

《白楊》教學反思一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

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繫,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着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老師做適當的點撥。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重視了學生的讀,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透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還有不足的是,課前如果讓學生先查閱一下有關邊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讓同學瞭解了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感受到了建設者們開發西部的豪情壯志。在學習課文時,學習感悟作者借白楊特點喻邊疆建設者難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會更深一些。

《白楊》教學反思二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們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對於這樣一篇意境深遠的文章,學生很難透過文字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含義。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課前讓學生蒐集白楊的資料,瞭解白楊的生長環境,外在特點,以便爲下文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作鋪墊。課堂上透過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歸納出白楊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讀父親對孩子們說的話。透過朗讀、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與文字對話。抓住關聯詞“哪兒……哪兒……”和“不管……不管……”反覆朗讀,充分體驗感悟,自由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最終體會白楊樹不擇環境,生命力強的特點。雖然此時學生還是不太明白爸爸說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學生在此時已經體會到了白楊樹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透過質疑: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繼而引出最後一個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達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絲微笑”。由爸爸的神情變化深入體會最後一句話“那時因爲他看見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透過聯想:爸爸看到了什麼,在想什麼?體會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爲祖國邊疆的建設者。第三步,回過頭來朗讀爸爸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的時候說的那段話,從而真正領悟爸爸的話的深刻含義。透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現在讀這句話,學生已經清楚地明白原來“樹似人,人似樹”啊,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合二爲一。藉此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上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特點。

這一堂課教下來,自我感覺還比較流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我想大概與我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出發,找準方法,化難爲易有關吧。我還覺得,在教學中對於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與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楊》教學反思三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透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覺得突出的亮點有三個:

一、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對建設者產生內心的敬佩。

(1)課前蒐集大量豐富的資料和圖片爲理解課文做鋪墊。首先讓學生查詢戈壁灘環境惡劣的資料和圖片。讓學生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有所瞭解。如,大戈壁的氣候差,水資源缺乏,蚊子多,建設者們住在地窩子裏等等,學生能夠充分地運用好這些資料爲學習白楊和建設者們的精神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其次讓學生蒐集關於建設者們的資料,如開採克拉瑪依石油、修建新疆水渠、孔繁森、王進喜以及太多建設者們感人事蹟的資料和圖片,在第二課時的拓展中,孩子們均能聯繫新疆環境惡劣以及建設者們無私奉獻去體會,內心對建設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2)音樂的渲染、照片的昇華,感情的朗讀爲深入感悟課文做基石。特別是在最後昇華的時候,我播放的一組大西北今夕對比的照片讓學生來欣賞,非常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感受到因爲有了建設者們用辛勤汗水默默無私的奉獻和澆灌,曾經荒涼的茫茫大戈壁,如今才煥發出勃勃生機。從而讓學生心靈受到了震撼和啓迪,很多學生舉手紛紛表達對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如,有的學生這樣說:“建設者們,沒有你們夜以繼日的忘我勞動,新疆也不會那麼繁榮,你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青春。我由衷地感謝你,敬佩你。”

二、開放式拓展閱讀開啓學生豐富的思維。

當前語文教學提倡主題閱讀,在這一節課中,因爲白楊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故此我也給學生在課堂上推薦閱讀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艾青的《帳篷》,另外一篇是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帳篷》採用集體閱讀,分別發表自己見解的方式,這首小詩歌我改變了以往的拓展閱讀方式,我沒有給學生固定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閱讀、學習,而是讓學生看着大屏幕自己閱讀後進行交流,交流的主題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樣表達就怎樣表達“,我沒有想到的是,反而在老師沒有設定大問題下,學生自由表達的思想更是深入,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像帳篷一樣的建設工人,他們隨時順應祖國的需要,修築鐵路,建築樓房、開墾大壩等等,爲國家的建設甘心情願地付出。而另外一篇《松樹的風格》我讓學生自己勾畫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式學習,閱讀效果也非常好。所以,我就是在想,我們語文的最終目的是想讓學生喜歡閱讀,用自己的方法學會閱讀、愛上閱讀。那麼,只要我們老師在閱讀中努力地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語言充分地表達出來,學生能在老師課堂語言魅力的引領下養成一種閱讀的好習慣,又何必侷限於爲學生拓展什麼樣題材的文章更適合呢?寫人、寫景、寫事,哪怕是小說、散文又有何妨?

三、等待孩子的發言,相信孩子的能力。

學生小組到前面彙報交流的時候,雷霆小隊的李博同學在談及第十五自然段中爸爸的神態變化“微笑”一詞,他體會到爸爸的心願是“爲了讓孩子感受新疆的艱苦,從而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當他這樣回答的時候,我就一愣,李博同學跑偏了,爸爸的心願根本不是他說的這樣,而是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像自己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所以爸爸微笑。這個時候,我並沒有打斷孩子的發言來往正確答案上引導,而是繼續傾聽孩子們的繼續發言,又兩個學生又補充後,突然坐在第一個座位上的王偉琦同學又提到了爸爸“微笑”這個詞語,這下他的感受是完全正確的,我感到很欣慰,於是我讓王偉琦同學把自己的書放下,回過頭再把自己說的重複一遍,之後我走近了李博同學,問他:“李博,這回你明白爸爸爲什麼微笑了嗎?爸爸的微笑真正目的不是讓孩子們感受新疆有多苦,而珍惜他們擁有的幸福的生活,而是爸爸自信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一定可以爲新疆貢獻自己的力量……”李博點點頭,這回他明白了。

在課堂中,我們教師真的不能輕易打斷孩子的發言,哪怕他的發言是錯誤的,我們教師也應該學會耐心地等待孩子,讓孩子和孩子之間發現問題,產生分歧,當問題引起爭執的時候,不正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時刻嗎?給孩子們一個積極去探索和思考的空間,對於孩子們銘記知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這一課中我也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課前積累關於讚美人物優秀品質的成語,小主持人只領讀了一遍,而且出現了讀音上的錯誤,我只糾正過來,沒有讓學生自己再練習朗讀和鞏固,應該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讀準確並記住。

2、切入研討主題之前做的鋪墊過多,花的時間過長。我先以白楊特點入手,讓學生回憶,之後指導朗讀描寫白楊那一段話,又引導:“爸爸僅僅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嗎?”不是的,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最後才引到爸爸的心願這個主題上。教學時可以將複習那段文字,並指導朗讀省略掉。

2、教師依然不能充分放手。學生四人前面彙報時,學生在交流第一個心願的時候已經補充交流很到位了,而我爲了不冷場,還想重複學生的話,老師完全可以只說讓學生繼續交流即可,充分相信孩子們的能力,多給孩子們空間進行表達。

3、教學機智不夠。當學生相互補充完“他們只知道,他們卻不知道”這一部分時,我說:“孩子們不知道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你們都蒐集了哪些建設者的感人事蹟呢?”雖然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我拽到了交流建設者感人事蹟上,但是我的問題問得特別愣,似乎沒有給學生一個思維的轉折,其實當時我的過渡語本來是“孩子們不知道誒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但總有一天他們會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更會知道,在戈壁灘這片土地上,原來有那麼多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默默無私地奉獻着自己,透過查閱資料,你們知道哪些建設者的感人事蹟呢?”如果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機智能再靈活一些,可能無需老師緊靠着備課時的臺詞去引導學生,而是能夠做到隨機應變。

4、評價語言偏激。王傲同學在我出示建設者挖水渠圖片後,主動站起來又補充了了好多他所查閱的建設者建水渠的資料,說明了建設者的艱辛,我當時很激動這個孩子居然知道這麼多知識,隨口評價他:“你懂得知識真豐富,愛動腦,愛思考,你真是一個完美的孩子!”當時我就覺得這樣的評價真的很偏激,一方面孩子怎麼可能是完美的,另一方面,在王傲身上真的存在着字跡潦草,落實到書面上不用心,句子都不通順的現象,所以我那樣的評價真的是不夠正確的。當時如果這樣評價:“王傲同學的發言總是這樣精彩、準確,如果落實到筆頭上也能這樣的精彩和準確,那樣你就更完美了。”

總之,教學無止境,只有不斷成長,纔可以讓自己的課堂更完善。堅持自己的有點,改進不足,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