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我們語文教師又提出更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重視感情、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的規律選擇適合不同階段的教學策略”。透過自己5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課堂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啓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總之,關於語文的話題還有很多,需要大量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去發現,去探究。我相信在我們教師諄諄的教導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會越來越精彩。並且我們的教學經驗也告訴我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經過前一段學校語文公開課的教學,本人深受啓發。現就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談談一些體會。

一、師生談話可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

在公開課的教學上,往往是借班教學。師生之間的陌生使得師生的關係顯得疏遠,勢必影響下面語文課的深入開展。爲此,很多的教學專家和名師都會透過詼諧幽默的師生談話,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有了很好的環境,師生關係融洽,學生放得更開,後面的課堂上會顯得生機勃勃,富有活力。但是,師生談話的話題,最好滲透着本課要學的內容,這樣就一舉兩得了。

二、奇妙的課堂導語,是成功的一半。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的第一課時,一定要有引人入勝的導語。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文,設計不同的導語。有的可以故事匯入,有的可以美輪美奐的畫面匯入,有的可以生活實踐匯入,有的甚至可以一個詞匯入……不管怎設計導語,一定要簡潔、生動、有趣。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也更好地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中去。

三、生字的認識是讀通全文的一把金鑰匙。

第一課時,重在初讀課文,讀通全文。要達到這個目標,識字是前提,也是一把金鑰匙。因此,如何讓學生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是第一課時的重點內容。識字的方式很多,可以出示生字詞,個別帶拼音讀,再去拼音讀;可以開火車讀,再齊讀;可以讓小老師領讀;可以比賽讀;可以教師示範讀……在識字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易讀錯的字,進行糾錯,讓學生時刻提醒自己別讀錯。比如,多音字、前後鼻音字、翹舌音字等。

四、抓住個別重點生字進行畫龍點睛地寫字教學。

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段教學的重點,應緊抓不放。但第一課時,時間畢竟只有40分鐘,如何在課堂上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識字的教學,這就要教師巧妙地設計,機動靈活地處理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的難寫的1-2個生字,重點的指導書寫。可先示範,再描紅。這樣,不僅每課都滲透寫字的教學,也潛移默化地規範學生的寫字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寫字能力會不斷提高,書寫漢字也會越來越認真規範。

五、讀通全文,瞭解大意是第一課時的重要目的。

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全文,瞭解課文大意。爲此,讀通讀順課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在學生已識字識詞的基礎上,將生字新詞帶入課文讀一讀,不僅鞏固剛識的生字新詞,而且再次整體感知了全文。也可以透過分自然段讀課文,並隨機透過評價及鼓勵的方式,讓學生真正讀好課文,讀通課文。爲更好地讓學生了解課文,在設計識字這個環節時,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分類分層識字,從而潛移默化地感知了全文主要內容;也可透過填空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滲透對課文的整體歸納,以便更好地整體感知課文。

六、切入課文細節,挖掘教材,是點睛之所在。

因爲在設計第一課時,有的教師將寫字的教學大部分放在了學完課文後再進行,這樣,就留下了一部分或大量時間,以進一步切入課文細節的教學。對於這個環節的`設計,有的教師選擇了某個方面來教學,以突出教學的難點,做好第二課時教學的鋪墊;有的教師選擇了課文開始的部分來教學,以作爲下節課教學的引子;甚至有的抓住課文重點,透過層層深入,以讀感悟,從而突破重點,體悟情感……

總之,教無定法。第一課時的教學,要從多方面的考慮來設計。諸如,各個學段的語文教學、文字的題材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及需求、教師的自身素質等都是設計第一課時的重要因素。教師一定要全面考慮,根據實際,恰如其分地選擇某種方式,設計出可行而精彩的第一課時。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今天上午,我去四(2)班上了兩堂課,基本完成了《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的教學任務。蔡慧仙、徐雪芳兩位教師全程參與了課堂教學的觀摩。

該課文主要講薩沙一家在大雨中把僅有的一件雨衣遞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認爲:“我不是最弱小的”,他把雨衣蓋在了一朵剛剛開放的野薔薇花上……

我始終認爲,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要把課文的規範語言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離開了語言的理解、吸收和運用,就不能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主動讀書、內化語言,應成爲學生主體的基本活動,幫助學生讀書,指導學生內化,應成爲教師的主要職責。

我在第二課時結尾處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課文中重點描寫了媽媽與薩沙兩人傳遞雨衣的過程和相關對話,而對於爸爸把雨衣傳遞給**的描述只有半句話,即:爸爸趕忙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接過雨衣沒有穿,卻把他給了薩沙。請展開合理想象,並與同桌討論,爸爸與媽媽之間可能會說些什麼話?

一組學生上臺表演,意思大致是:爸爸讓媽媽穿,而媽媽說:薩沙是最弱小的,應該給薩沙穿。應該說,這樣的想象合理,也能運用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描述,達到了預期目標。

可是,我卻覺得意猶未盡,我提示學生:

1、爲什麼爸爸會認爲媽媽是個最需要保護的人,而不是薩沙?

2、文中的“趕忙”一詞傳達了怎樣的資訊?

一時,教室內“炸”開了,大家紛紛發表見解:“媽媽就在爸爸身邊,爸爸沒多考慮,他只覺得自己不是最需要保護的人”;“女人比男人弱小,更需要男人的保護”;……我補充了一條:可能媽媽有病在身,爸爸認爲媽媽應該得到特別的照顧。如真是這樣,媽媽在大雨中讓雨衣給薩沙那是一份多麼寶貴的不同尋常的母愛啊!

所有這些想象都在課文設定的情境之中,都反應了同一個主題,這樣的內化纔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