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

經歷了一場中考總複習,再反思三年來的教學,我得到了很多啓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1 、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閱讀《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這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要求學生做一篇讀書筆記,對自己喜歡的文章或片斷進行欣賞,把感悟寫下來。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中考複習時,老師只是啓發和點撥即可。

2 、平時注意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抄寫作業,名言警句和優秀的段落或文章。這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 “背誦雖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卻是一個文明的辦法”。

3 、課堂教學中落實大語文觀, 豐富課堂內容,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平時教學可以放開手腳, 以教材爲基礎, 但不是拘限於教材, 可以大膽旁徵博引, 介紹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學故事、名人軼事、成語故事等內容,並關注其他的相關學科,以此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4 、課堂教學當注重有效地使用啓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並落實到了筆端。

5 、重視點滴的作文訓練。平時教學中,當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時刻用眼用心體會生活,及時用筆記錄生活,以此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提高觀察感悟能力,併爲寫作積累鮃活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寫日記或寫隨筆不失爲一個很有效的舉措。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2

上課伊始,孩子跟着我一起走進了“荷花池”邊。教學第二段,我讓孩子們找一找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很多孩子都找到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這一句。我讓他們說一說,從這句話中,你讀到了什麼,許多孩子都答道“荷葉的多”(從“挨挨擠擠”看出來的)。我很高興,孩子們明白了什麼叫做“挨挨擠擠”。但是孩子們卻忽略了“碧綠”這個詞,一時心急,自己問了孩子們“那你從碧綠這個詞看出什麼呢?”其實,孩子們完全可以自己找出這個詞,可我怕會浪費了時間,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顯得太過心急了。

荷花的三種姿態,孩子們透過朗讀就能自己找出來,但在“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裏的“冒”字能否換成其他的字的這個教學點。課堂上我設計的環節是:這裏的“冒”字可以換成“鑽、長、探”等字。可是課後透過和師傅的交談,我才發現,這裏不可以把“冒”字換掉。“冒”字比其他的字更能表現出荷花的急切心情,想快一點看看這個世界的樣子。我恍然大悟,由於經驗不足,教給孩子們錯誤的知識,更多的還是因爲對語言文字的把握上不準確。

教學第四自然段,是我最滿意的地方。我先是跟着音樂進行朗讀,讓孩子們在我的朗讀聲中,置身於荷花池裏,把自己當成一朵荷花,感悟荷花的美。接着,再讓他們想一想,除了蜻蜓、小魚來到荷花的身邊外,還會有哪些小動物被荷花的美所吸引過來。這一部分,算是一個小練習。但是,如果讓孩子們去讀,效果也許會更好。

從一節課中,顯現出了一些問題。不過,有問題纔會有進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這些問題,儘量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更大的進步。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3

《落花生》是一篇優美的敘事散文,他真實的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他能使孩子從落花生的品格中受到人格和價值觀教育,使孩子終生受益。教學時,我抓住:

1、理解父親讚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

2、初步瞭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學習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對你說……”開頭寫一段話。

教學要以學生爲中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求異、求新,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努力尋求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使學習過程成爲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從而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這是新的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以前在教學《落花生》的過程中,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花生的默默無聞,不炫耀,不張揚。面對新課程要求,在本課教學中,我提出一個辯題,爲學生創造了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所以許多學生說要做像蘋果那樣的人,善於展示自已,張揚個性;還有的學生說“我既想有花生的品質,也想有蘋果的勇氣與才華。現在社會需要自我表現的人才,花生默默無聞奉獻的精神是可貴的,但是蘋果的自我推薦也值得讚賞。”可見,學生的理解遠比老師教他的豐富而深刻,而且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賦予老教材以新的含義,提升了教材的價值,體現出教學的現實意義。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4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透過色彩的搭配,寥寥幾筆,便把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的喜悅心情描繪出來了.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在教學中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聽到了什麼 聞到了什麼 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盞盞燈籠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嚐到了又大又紅的蘋果的香甜,有的彷彿欣賞到金黃的稻子在廣闊的田野上跳起的優美的舞蹈……那麼,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透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呢 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或加動作表演讀,或表情豐富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體會秋天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喜悅的心情.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爲",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藉助語言來感受形象,使其領悟其中的感情.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爲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因爲朗讀既可以規範學生的口語,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教師引導恰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即使一千個學生便有一千種不同的朗讀方式.我們要用多種方法導"悟",啓發學生看,畫,演,議,說,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5

《種子的夢》是一首兒童詩,一共八小節,講述了一粒種子的夢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幾個階段的不同體驗,表達種子生長的艱難過程以及它爲實現夢想而付出的努力的主題。種子如“兒童”,作者藉此來告誡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有着許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對,努力地克服,只要有夢想經過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表達了一種對夢想的追求,對美好的追求。

兒童詩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裁。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闡明,文字質樸、親切,但含義深刻,學生領悟有一定難度。我注意抓住詩中難點:(1)你知道種子的夢是什麼嗎?談談你的體會。(2)種子要藉助其它力量的幫助。種子的生長除了有自己對困難的克服、自己的付出,還要藉助許多其他事物的幫助。(水分、陽光、蜜蜂、大地……)由此讓學生明白:種子的生長是艱難的,要遭遇這麼多困難,藉助許多力量。而這些都是因爲種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夢想,也有實現夢想的決心,它纔會不斷地努力,直至實現願望。儘管過程是艱難的,但是它卻毫不畏懼。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悟激發了學生的聯想,他們結合學過的《楓葉如丹》,將植物的生長與人的成長相連,談自己學習後的體會,他們不僅僅談了對文章中種子艱難地生長過程,更多的是談了自己成長中所遇到的困難及自己的夢想,從而拓展了學生思維,鍛鍊了學生的口

語表達能力,也爲他們練筆做了準備。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故事生動有趣,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努力地把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引導學生“愛學”、“學會”、“會學”上,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屏棄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沒有采取分析課文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是透過學生小組競賽的形式,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按學生提的問題的板塊和進度,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或夥伴合作研究解決問題。讓學生憑藉課文進行研究性學習,力圖將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力圖將常規的“平推式”教學爲“探究式”教學。培養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了師生間的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教學空間,很好地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師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執教者,而是融入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討論,一起讀書,師生合作非常愉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根據每個孩子都有表演的慾望,都希望被發現,被重視這一特點,每節課特別設定了演一演這一環節。透過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教育本身是存在着缺陷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中,存在着以下幾點不足:

一、 課前老師沒有做好談話放鬆工作,學生比較緊張,沒有完全放開,不敢大膽發言。

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得還不夠,朗讀的指導還要再下力度。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7

《日月明》這篇課文位於《識字二》第四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會意字”的構字特點。

在準備這堂課時,我着重研究了會意字,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係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出的字是會意字。我又着重研究了會意字的類型、特點、字例、分類以及會意字的辨別方法。可是問題也來了,我明白了,如何讓一年級的孩子們也能初步瞭解什麼是會意字,

同時我也考慮到本課課文沒有情節,學生會不會覺得枯燥無趣?要怎樣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課文感興趣,並能主動地學習。我決定從最簡單的會意字的組成匯入這節課。我出示“火”,故作驚慌地喊:着火了!着火了!並拿起一把尺子放在“火”字上面,學生馬上明白了,大聲喊:火滅了!火滅了!我及時的引導學生:同學們,看這就是會意字,就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係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接着讓學生讀課文,讀書課文後,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說說每個字是由哪些獨體字組成的,是什麼意思,我到各小組中指導,和他們一起討論。

全班交流時學生都很活躍,大家七嘴八舌地將這把自己想說的都急於想表達出來,唯獨沒人說“休”字。我因勢利導:“我上課累了,靠在黑板邊休息!如農民伯伯做活累了靠在樹邊在幹什麼?”“休!”大家不約而同地說。這節堂課上得很輕鬆,直到下課,孩子們還是意猶未盡。我認爲這堂課很成功,爲自己加油!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8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儘管我已從教十多年,可是面對課改新形勢,面對個性紛呈的中學生,感到的不是駕輕就熟,而是更多的心虛膽怯。我的經驗也算是日益豐富,我的教學也算是日漸成熟,我的課堂風格也一貫以分析透徹、語言精彩、旁徵博引、洋洋灑灑深受學生好評和喜歡,可爲什麼教學效果往往並不理想,考試成績也是差強人意?我也由原來的氣定神閒變得心浮氣躁?我不服氣,當然也不理解。最終,在我認真學習了《語文課程改革標準》,閱讀了大量的素質教育文獻後,我再三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爲,終於發現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我想,也許許多語文教師都普遍面臨如此現狀吧。

一、缺乏學生主動思考的體驗

課堂一直是展示我個人才情的舞臺。我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我自以爲我的課講的很精彩,因爲,學生反應良好,課堂氣氛活躍。但我終於發現這些“良好”“活躍”,這僅僅是學生被我的熱情感染而已,殊不知我讓學生當了旁觀者、局外人,他們被動的接受着我的理論,被老師牽着鼻子走,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感悟,長時間的單邊訓練,使學生們思維僵化,而且滋生了依賴思想,久而久之,就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俗話說“巧母拙女”,母親心靈手巧,包攬一切,女兒自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老師的講解全面透徹,越俎代庖。雖曰愛之,其實害之。當然我也曾經試圖開展探究似的教學模式,可是一個問題提出,下面死水一般沉默,幾番哄、誘、騙,眼看一節課白白流走,我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便只好又開始滔滔不絕。於是,就這樣惡性循環,囿於老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中。對學生就是單一的要求他們,認真聽講,認真作筆記,課下認真做作業,哪敢有獨立思維的要求,更談不上發現和創新。

事實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要關注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語云:人皆可爲堯舜。“堯舜”,傳說是上古時期我國的君主,後來泛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聖人。這是說任何人都有成爲聖人的可能,但是要培養、造就。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透過問題刺激學生自覺學習,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因爲人皆有腦袋,皆有學習知識、探求真理的物資條件,如果有善於播火的教師,定會燃起他們求知的聖火,定會照亮矇昧、驅除愚蠢,獲得智慧探究的碩果。如果教師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硬塞給學生,學生學得再多,充其量只是一個人雲亦云的“人形鸚鵡”,或者是讀了幾本書的“兩腳書櫥”,而離一個有創造意識、繼往開來的“現代人”則相去甚遠。

二、缺乏學生與書本的直接對話

除了在預習中,學生粗粗的讀遍課文外,一般老師很少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讀課文,畢竟教時有限。然而,一篇文章,詩歌的意境,散文的靈氣,小說的底蘊,在學生對課文缺乏咀嚼甚至完全不熟悉課文的前提下,怎能被領會?老師在上面縱然講的天花亂墜,殊不知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缺乏學生與書本的密切接觸,缺乏學生的主動深入思考,再優美的文章對他們來講也只是霧裏看花。老師的架空分析,只能把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就像把金魚從水裏撈到桌面上來供大家欣賞一樣,語言文字的那份韻味、那份靈氣蕩然無存。這就是爲什麼優美的課文上不出優美來的課來。以前,我們總認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不講能行嗎?那是對不起學生,不負責任,老師講不出是沒水平。一次,心血來潮,想起讓學生獨立閱讀,培養自學能力,結果學生一致抗議,認爲老師是在偷懶。同樣又是無功而返其實許多情況下,老師都是費力不討好。

古人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自子自知。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在讀中,沿坡討源,批文如情,神遊其中,增進理解。應該放手發動學生自己閱讀思考,不應該有老師苦口婆心的反覆強調。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的理解和迴應,書本潛在的意義才能處於不斷的被創造性的流動之中,學生的心靈才能於書本中的世界融爲一體。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三、缺乏新鮮的有活力的課題

多少年來,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一張三寸不爛之舌,伴隨着我。教材千變萬化,學生性情各異,可是,我的教法卻基本沒有多大長進,慣性思維和惰性思想使我在新舊教材的變軌中,一切跟着感覺走。所謂得成熟就是在教參的詮釋上更高明一些,所謂的經驗無非就是一些方法技巧:作文如何開頭?說明文如何寫得生動些?應試課外閱讀文要分幾步走:整體把握文體,粗知文章大意,對號入坐問題,回答力求詳細……都是抽象的理論,冷冰冰的原則,全是準備好的條條框框,讓學生去裝去填。偶爾,也安排一些對課文初步感受的討論,可最終還是自覺不自覺的引導他們衆口一詞迴歸或靠攏、遷就教參的標準答案,什麼個性化、人文性、情境性、創造性均難以體現。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帶着更多問題,而非更多答案去學習。”理想的教學應該是: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教室,帶着更多問題走出課堂。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爲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產生了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展開,即教學以“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啓發,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原有問題,並不斷產生新的問題。教師要善於設計那些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而教參上未必涉及的新鮮問題,激發他們自主探索的興趣,使他們思維的火花進一步燃燒、擴展。

四、缺乏對學生真正的尊重

曾幾何時,我們居高臨下的在講臺上,盛氣凌人的發號施令,板着面孔捍衛我的師道尊嚴,不允許他們對我有一絲不恭。我認爲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要求他們動作整齊化一,回答異口同聲,抓紀律促學習,我把貪玩淘氣學習不好的學生統統斥之爲差生,絞盡腦汁的轉化他們循規蹈矩勤奮好學,我甚至希望他們像鴕鳥,一頭扎進書山學海。學生一不聽話,便感到“煩、難、厭”,把他們視作另類,有時甚至巴不得除之而後快,師生之間缺乏共同語言,感情不能融洽,教學難有成效。

贊可夫曾經說過:“努力使學生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都能只有的呼吸。”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也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創設一種結構模式,讓學生處於無拘無束暢達的狀態,纔會盡情的參與與自由的表達,創新思維才能孕育誕生。”而我們一貫的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用價值尺度規範着活生生的生命,是在複製生命嗎?實在太狹隘了,其實是扼殺學生的靈性。窒息了民族的生機最後,培養出來的不再是有個性有發展潛力的人才,而是在鋼模下鑄造出來的產品,人的價值、地位、情感已經可怕的消失了。身爲教師,應該儘快轉變角色,走下聖壇,真誠的愛自己的學生,愛他們的優點,也愛他們的缺點,親近他們,與他們心心相印,尊重他們的人格,少一點審視責備的目光,多一些欣賞鼓勵的熱情,注意十分謹慎的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想方設法爲他們獲得成功創造條件,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最終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一種真誠合作的新型關係。

五、缺乏自我素質的提高

多年來,我們常教導學生:“不學則退,不思則惰”,可從沒對自己說:教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慣於嚴格要求學生而疏於自我提高,在紛紜複雜的事態面前,我們是那麼孤陋寡聞,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又總是固步自封,學生需要什麼,他們在想些什麼,更是茫然無知。按理語文老師應該愛讀書、多讀書,可是有幾個老師通讀四大名著,有幾個能寫出一手好文章,更有幾個能自覺鑽研相當教育理論,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也許我們的確太忙了,一天到晚圍着學生轉,還有辦公桌前作業堆成小山,可是,這一切都是原諒自己的藉口罷了。慚愧的很,讀書對於我已是很遠的事情了,終年相伴案頭的是各種教參,各種題集,雖天天與語言打交道,可並不深愛語言,,雖然在作文課上把學生的作文批的頭頭是道,可自己卻述而不作,很少用一支筆把生活中的點滴思考和思考記下來,把寫作中的甘苦拿來與學生共享。粗略算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教給學生的至多不過五十篇文章而已,而其中他們又有多少收穫呢?身爲人師,才疏學淺,誤盡蒼生,實在汗顏。更讓人難以置信的的是,我這個一向和藹可親的老師居然也學的河東獅吼,因爲春風化雨式得教學管理根本吃不開。一次,我把幾個搗亂學生教導辦公室教育,不料,幾個孩子卻私下議論,語文老師不會罵人,不厲害,不用怕她。平日,你也崩想用自己的學識贏得,他們對老師及語文的重視,小小年紀的他們非常圓滑勢利,哪課老師兇,逼得緊,便乖乖的在這一科用功。沒辦法,我只好跟跟厲害老師學整學生的厲害辦法,橫眉冷目,出言不遜。另人悲哀的是這一招非常奏效。我分明看到的是自我師德的淪喪。我更加痛心不已。

捫心自問,孩子有什麼過錯呢?是所有的老師耳提面命,叫他們聽話乖巧,否則要挨批評、歧視甚至變相體罰,他們在老師的威嚴和壓力下,過慣了缺少尊嚴、沒有自由、看人眼色的日子,當然也漸漸失去就純真的天性和童心,開始習慣於順從、低眉俯首、察言觀色,甚至陽奉陰違,養成了魯迅先生說的“人+家畜”的奴性人格,而缺乏獨立、自尊、自信的品格和追求平等、民主、自由的東西,更沒有學到寬容、博愛、人本主義這些最美好的東西,人是教育的產物,是老師自身素質的落後,造成學生靈魂扭曲,並且惡性循環。

我們是計劃經濟時代成長的老師,學生是受市場經濟的薰陶,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要適合學生需要,在教師中必須進行繼續教育。從知識的領域上,老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是一條潺潺不息的小溪,從教育的角度看,教師應該掌握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

要搞素質教育,教師相必須先提高自身的素質。

總之,以上種種不足,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孔夫子“吾日三省吾身”,使他自己成了一代宗師;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對自己教育生活中的遺憾,總是不斷反覆反省,最終成爲世界級的教育家。而我們語文老師真應該重新深思,發現自己,昇華自己,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人格。路漫漫任重道遠,讓我們上下求索。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9

《蠶姑娘》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蠶卵→蠶→蛹”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從蠶卵裏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蛻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全文結構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後貫通,易於學生閱讀把握。但學生沒見過蠶,不太明白蠶的生長過程,這時語言的講解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我想如果教師在課堂是用專業化的詞語對學生來講解,學生聽得是霧裏雲裏。雖說這一篇童話,惟妙惟肖,從“姑娘”一詞讓學生明白本課把蠶當作人來寫了。教學我並沒有強調這一點。爲讓學生一下子能理解蠶的生長過程,我直奔主題,在課堂中儘量用平實的語言敘述,儘量做到簡潔明瞭,只求學生能夠了解蠶的生長知識,就行了。

整課的教學應該說我的目標是達到了,透過讓學生的讀,教師的引講,從第3、4、5這幾個小節的對比讀中讓學生髮現蠶的生長髮展規律,抓住第二小節中一系列的動詞“吃、睡、一動也不動、脫、醒、變”,讓學生從老師詳細的板書中一目瞭然,並能根據板書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蠶第一次睡時的生長規律,同時也發現蠶四次睡的生長規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後讓學生自主地閱讀理解課文的第3、4、5小節,學生這時已能自主地對課文內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課教學快結束時,我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複述蠶的生長變化過程,學生掌握較快,因爲他們真正掌握了學習方法、記憶方法,在這樣的基本上我引導學生去背誦,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誦,很多學生得心應手地較快完成了背誦任務。(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尋課文題目)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0

《家》是一首兒童詩,內容淺顯,富有兒童情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

在課前,我佈置學生先預習,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熟練。課堂上,我先進行了檢測,學生基本都能熟練朗讀了,於是,我把重點放在瞭如何把課文讀美上和模仿寫話上。教學中,我藉助掛圖畫面創設情境,再加上優美的語言描述,讓學生感知、聯想、體驗,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讀得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我又進行了發散思維訓練,模仿說話,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一下子說出了許多。

藍天還是誰的家?學生說藍天是太陽的家,藍天是星星的家,藍天是月亮的家,藍天是飛機的家,藍天是飛船的家,藍天是老鷹的家……

樹林還是誰的家?學生說樹林是松鼠的家,樹林是小鹿的家,樹林是貓頭鷹的家,樹林是老虎的家……

小河還是誰的家呢?小河是蝌蚪的家,小河是龍蝦的家,小河是螃蟹的家,小河是水草的家,小河是青蛙的家……

(在這裏,有的學生說小河是鯊魚的家,我反問,小河裏有鯊魚嗎?鯊魚生活在哪裏?學生大聲地說是大海,於是學生又說開了:大海是海豚的家,大海是章魚的家,大海是烏賊的家,大海是輪船的家……)

泥土還是誰的家呢?學生答:泥土是蚯蚓的家,泥土是花生的家,泥土是土豆的家,泥土是蘿蔔的家……

接着我們又玩了遊戲,幫小動物找家。

( )是企鵝的家,( )是熊貓的家,( )是駿馬的家,( )是駱駝的家。

這樣一拓展,學生說的面越來越廣了。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1

《鎖不住的心》是一首現代兒童詩,詩歌以兒童和媽媽說心裏話的方式表達孩子熱切的渴望:世界也是一本書,大自然是廣闊的課堂,請不要鎖住屋門,放我到大自然中去擁抱藍天、白雲,親近小鳥、青蛙,在那裏,我同樣可以獲得知識,獲得榮譽。在講課過程中,插入我們曾經學過的一首詩《帶雨的花》,詩中的孩子偷偷地跑出家,盡情的玩,直到下雨纔想起家,想起媽媽,舉着送給媽媽的花,心裏忐忑不安……多麼相似的兩個孩子,一個被關在屋裏,一個偷跑出去,心卻飛進大自然,他們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同時,心中也裝着對父母的理解和愛。透過比較,激發學生的思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與父母的矛盾是必然的,要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與父母溝通,表達自己的情感。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去讀詩句,並且說說爲什麼這麼讀?如本文中對反問句的理解,如果僅僅追求字面上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學生已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了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由於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彙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使符號化的文字被重新貫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賦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2

本週的習作是從暑期長假中選擇一件印象最深的事記下來。爲了激起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他們有東西可寫,我降低要求,此話一出,學生們的臉上頓時笑容滿面,爭先恐後的發言。但我發現,他們覺得最有趣的事大多是和爸爸媽媽出去遊玩,有上外地的,如揚州瘦西湖、南京水族館……所以他們有話可說,這一點讓我很高興,可高興之餘又深感憂慮:如果讓他們記下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想,那學生們還能象這樣誇誇其談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爲這一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學會留心觀察生活,作爲語文教師,一定要從現在開始,教會學生寫日記。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首先就是大講寫日記的好處,告訴學生只要堅持寫日記,寫作文就不會感到吃力。其次就是分步要求,循序漸進。寫日記和其他事一樣,也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開始要求過高,學生一下子會難以接受,因而可以分幾個階段來要求他們。最初階段是放膽階段,從日記的內容、字數等他們充分的自由,不限制他們。第二階段是規範階段,對日記的字數、內容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不達到要求的不能算是一篇合格的日記。第三階段是提高階段。這裏主要指日記的質量。我要經常檢查,指出優點和不足,主要從語言是否生動、感情是否真實、結構是否完整等方面去衡量。

另外,爲了提高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還可以透過定期評比的手段,每週一評,這樣肯定可以增強他們寫日記的積極性,同時也激勵學生有意識的提高日記的質量。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3

今天我講授的是《驚弓之鳥》的第二課時教學。整節課以"更羸是個射箭能手"爲切入點,找到相關語句來體會更羸的這一特點。

在學生彙報相關語段時設計了:一、兩個"直"字的感悟,在學生體會後出示課件"飛得急""掉得快",並讓學生在書上做批註教給學生閱讀批註的方法。二、因果倒裝句的練習,在我的啓發引導下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這種句式。

在我的預設中第九段是最後出場,沒想到學生首先彙報這段。我就從九段開始。彙報完所有相關語句後又小結的更羸透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作出正確判斷體會他還是什麼能手。讓學生感受更羸作出正確判斷的原因,教學過程還算順利。

在揭示寓意後找同類成語學生不能準確說出,我的課件上的字型有些小,學生看不清,有的字也不認識我就讀了一下。

拓展閱讀《買櫝還珠》之後,我又給出"取捨不當。捨本逐末"讓學生積累。寫在書上,感覺有點費事。

遊戲猜成語本打算在遊戲後準備調查一下學生的積累情況,結果匆忙下課了,學生準備的成語圖有難度的準備用實投影展示集體猜,也沒有開啟投影。

總之,整節課基本按我預設的環節進行完了,沒有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語圖片很可惜,今後我在課堂的調控上和傾聽學生的發言上要努力。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用擬人化手法,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了足球運動的起源及發展概況。文體新穎活潑,符合兒童閱讀心理,有利於激起兒童閱讀興趣。第二課時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認識“慶祝”兩個生字。

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普遍對長句有畏難情緒,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長句由於修飾成分多,學生常讀漏、讀錯,此外,學生不會意羣停頓,第二、學生對課文吃不透,感情朗讀不到位。

我不由得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一是平時對長句的停頓方法強調、引導不足,造成學生訓練不到位,二、學生的對長句停頓的微小進步沒有進行及時的正面肯定與強化,造成其自信心不足,三、至於感情朗讀方面,教師範讀不夠,學生缺乏模仿對象。四、生活即教育,語文教學生活化,生活語文化,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構建一種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氛圍中,老師真正享受語文教學,學生真正享受語文學習。

我認爲要想讓學生樂讀、愛讀書,關鍵要在於讓學生覺得讀書是自己的內心需要,是一種自我肯定的途徑。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每個人都有追求自我實現和獲得尊重的需要。因而,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開闢多種渠道,搭建新的平臺讓學生展示自我,同時,還要將對適當的有計劃滲透長句的朗誦技巧,把目標細化,指定適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目標。

語文教學的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5

《筍芽兒》是一篇擬人的童話散文,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筍芽兒成長的過程。在作者筆下有稚嫩的筍芽兒,有溫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門的雷公公,還有慈愛的竹媽媽,學生在反覆地朗讀中對他們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教學課文時我以讀爲本,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首先,師範讀課文,啓發學生思考:筍芽兒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讓學生在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中初次認識筍芽兒,融入課文意境,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其次,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從筍芽兒的生長過程中體會到了什麼,並和同桌議議:如有學生說“課文描寫春天的句子真美呀,我想給大家讀一讀”;有學生讀了“春雨姑娘愛撫着她,滋潤着她。太陽公公照射着她,溫暖着她……”後說“筍芽兒真幸福啊!大家都關心她幫助她。”筍芽兒“脫下一件件衣服,長成了一株健壯的竹子”讓學生從讀中感受到了一種自豪——爲筍芽兒自豪。最後,在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分角色表演讀文,再透過小組推薦,請四位同學上臺表演春雨姑娘、筍芽兒、雷公公、竹媽媽之間的對話,學生把自己當作了課文中的角色,更能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時培養了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讓他們也擁有了一份與筍芽兒一樣自豪的心情。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學中的範讀、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等爲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過“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我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學生經過嘗試、指導、表演後,朗讀水平會更上一層樓,由此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標籤:教學 反思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