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通用6篇)

數學《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1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尊重教材,引導學生實現從形象向抽象的飛躍。

教材中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進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來,再根據乘法算式教學倍數和因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細化過程,讓學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是本單元的重要知識,其他內容的教學都以此爲基礎。在學生得出乘法算式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3×4=12這道算式,邊指着算式邊先介紹“12是3的倍數”,然後啓發學生“看着算式你還能想到什麼?”很多學生已經領會12也是4的倍數,指名說後,再強化一下讓學生連起來說說誰是誰的倍數。接着教學“3是12的因數”,再啓發“這時你又能想到什麼?”學生很容易聯想到“4也是12的因數”,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求知慾強。這時再讓學生完整的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已經“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是與乘法有聯繫的,表達的是自然數之間的關係之後,接着練一練讓學生根據2×6=12先同桌互相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或因數),在全班交流。最後根據1×12=12先指名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或因數),再讓學生輕聲地說說有點特別的兩句。

整個過程處理細緻、層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充分,反饋及時、兼顧學困生,讓學生在遷移中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三、由點及面,巧架平臺,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建立完整的數學模型。

找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既能鞏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也爲研究倍數的特徵及意義作準備。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的方法時,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

探索求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難點,例題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數更是困難。教學中我還是利用3×4=12做鋪墊,引導學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數,初步感知了找因數的方法。然後層層推進,先讓學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數,引出根據除法找因數的方法,再讓學生按除法透過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數,接着組織學生比較、討論、優化提升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4的倍數時,學生在4×4=16的鋪墊下,很容易找到一個或幾個4的倍數,但是想要“一個不漏且有序的找全,並體會出4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卻很難。如何引導學生建構完整的倍數的數學模型呢?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然後引導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整理,接着向兩頭延伸:有比4更小的嗎?接着4×2=8,4×3=12,4×4=16,…像這樣說下去說得完嗎?4的倍數的特點逐步在學生的腦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構。

這樣搭建了有效的平臺、形成了師生互動生成的過程,學生經歷了無序、不完整逐步由點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維邁進,有效的建構了數學模型。

數學《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2

《倍數和因數》是我們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個課例,我們是先抽籤上二十分鐘的課堂教學,再進行研討,我們研究了每一部分的處理方法,同時,爲了讓我們的課堂更加連貫、自然,我們也研究了例題之間的過渡環節,嘗試找到更加恰當的處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後我們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員都根據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幾天我們工作室又在活動中上了這節課,這次上課的是我,由於事先準備的不夠充分課堂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有上次研討過還需要改進的問題,也有這次上課出現的新問題。課後工作室的成員給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議,我根據好的建議修改了我的教學設計,下面我來具體的說一說。

1、情境匯入。本節課的內容是《倍數和因數》爲了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數和因數的依存關係,我課上用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的.例子。但這兩個例子對於本課的教學或許沒有太多的意義,好像不能讓學生明確感受出倍數的因數的依存關係,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一部分的內容去掉,直接進入課堂,讓學生進行操作活動。

2、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本課是想透過用12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的活動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感知倍數和因數的關係,再用具體的例子向學生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在課堂中我直接讓學生進行操作,兩人小組活動,試着擺一擺,看看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在交流的時候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擺法,每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讓學生有序地說一說,爲後面找一個數的因數做好鋪墊。再有一道具體的算式舉例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用我們過去學習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數乘乘數等於積過渡到倍數和因數,再讓學生說一說其他兩道乘法算式。說完後再給學生一個提醒,並讓學生再根據出示的算式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和誰是誰的因數,最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寫一個算式,並說一說。

3、找一個數的倍數。這應該時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說一說找倍數的方法,而我在上課的時候把這一個重要的部分一帶而過,可以看出來很大一部分學生是沒有掌握找倍數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這一難點該如何突破?是不是應讓學生先獨立想一想辦法,多說一說,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去說自己用來找倍數的方法,這樣多種方法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對方法進行優化,選擇快速簡單的找法。在教學的時候,同時注培養學生有序寫出倍數,注意倍數書寫的格式等意識,可以比較有序的找和無序的找,讓學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處,學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後,在進行練習的時候也會選擇剛纔優化過的好的方法進行練習。

4、找倍數的特徵。在完成找一個數的倍數之後,我們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數是哪些,讓學生觀察三個倍數,再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放手讓學生去找或許學生能夠很快的找出來,但如果給好具體的問題,可能會限制一些學生的思考。如果學生在觀察時沒有發現我們所想要總結的特徵,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示,讓學生觀察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最大的倍數和倍數的個數等。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找,我們要相信他們藕能力做到。

5、課堂常規的問題。在上課之前我應先確定好小組的具體分配,以免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找不到合作的對象,如果上課之前具體的分好了,小組討論的效率會高很多。在上課時,我要少說,把更多說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還要相信學生,不要怕學生不會,而給出很多的條條框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數學《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3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起始課,也是一節重要的數學概念課,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內容較爲抽象,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內涵,並靈活地運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達到課堂的高效,在課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領會意圖,做到用教材教。

我覺得作爲一名教師,重要的是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靈活的運用教材,讓每個細節都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3行飛機,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兩個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給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的概念。這樣做目的有二:一是滲透了從乘法算式中找因數倍數的方法,二是利用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明確的看到因數倍數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但這樣做仍不夠開放,我是這樣做的:課始並沒有出示主題圖,直接提出問題:“如果有12架飛機,你可以怎樣去排列?”學生除了能想到圖中的兩種排法還能得到第三種,這樣做是用開放的問題做爲誘因,使學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個算式,而這些算式不僅能夠清晰地體現因數倍數間的關係,更是後面“如何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的滲透和引導。看來靈活的運用教材,深放領會意圖,才能使教學更爲輕鬆、高效!

二、模式運用,做到靈活自然。

模式是一種思想或是引子,面對不同的課型,我們應該大膽嘗試,不斷的積累經驗,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機械的。只要是能促進學生能力形成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爲要運用模式而把它們淡化,反之,應該想方設法,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來。

如本課中例1是“求18的因數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數有哪些”教材的設計已經能夠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軌跡,那我們何不透過一句簡短的過渡語讓學生進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呢?而沒有必要非要設計出兩個“自學指導”讓學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讓學生對比着去感受一個數“因數和倍數”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學例1再學例2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髮現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更加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這纔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內涵比形式更重要,發現比引導更有效!

數學《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4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概念課。教學時我首先以拼圖比賽爲素材,讓學生動手操作快速把12個小正方形擺出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擺的長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種不同的擺法和三種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了難度,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收到了預設的效果。

能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說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後,我緊接着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數,接着再提問:你是用什麼方式找到12的因數的?在學生說出方法後,爲了讓學生探索出找一個因數的方法,我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數有哪些。預設在彙報時,能借此解決如何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但在實際交流時,學生的方法出現了兩種意見,並且各抒己見,因爲15的因數只有兩對,無論怎樣找都不會遺漏。作爲老師,我這時沒有把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找16、18的所有因數。由於部分學生運用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很快找出這兩個數的因數,另一部分卻在無序的情況下,不是重複就是遺漏,這樣在比較中,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接受並掌握。雖然在這個環節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但對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時,由於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藉助這一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不僅探討出從小到大找一個數的倍數而且發現了倍數的特點。

由於本節課的容量比較大,練習題設計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學得並不輕鬆,還存在一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今後,應努力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5

《因數和倍數》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同時這部分內容是比較重要的,爲五年級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節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爲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變抽象爲具體。

二、倍數教學,發現特點。

利用乘法算式,讓學生找出3的倍數,這裏讓學生理解:

(1)3的倍數應該是3與一個數相乘的積。

(2)找3的倍數是要有一定的順序,依次用1、2、3……與3相乘。有了找3倍數的方法,在上學生找出2和5的倍數。這樣即鞏固對例題的理解,同時也爲接下來的討論倍數的特點奠定基礎。最後讓學生透過討論發現:

(1)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無限的(要用省略號)。

(2)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三、因數教學,發現特點。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和倍數相似,大部分學生都用乘法算式尋找一個數的因數,這裏教師可以透過幾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啓發學生進一步理解。強調有序(從小到大),不重複、不遺漏。隨後讓學生找出15、16的因數有那些。最後透過比較討論讓學生得出因數的特點:

(1)一個數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2)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本身。(讓學生明白所有的數都有因數1)。

四、練習反饋情況

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的還是不錯的,有部分基礎差的學生,有如下幾點錯誤出現:

1、倍數沒有加省略號。

2、分不清倍數和因數,倍數也加省略號,因數也加省略號。

3、因數有遺漏的情況。從以上情況來看,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關注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注意補差工作;同時要注意教學中細節的處理。

數學《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6

《倍數和因數》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由於這一單元概念較多,學生要掌握的知識較多,所以掌握起來較難。我上的這節複習課分以下四部分。

1、先從自然數入手,由自然數的概念讓學生總結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又根據生活實際試着讓學生把自然數分成奇數和偶數。點名說出什麼數是奇數,什麼數是偶數,是根據什麼分的,這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2、由偶數都是2的倍數,複習2的倍數的特徵,5的倍數的特徵,3的倍數的特徵。學生邊複習老師邊板書,由於大家共同協作,很快找出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然後總結同時能被2、3整除的數就是6的倍數,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讓學生隨便說一個算式,說明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學生列舉乘法或除法算式,準確表達倍數與因數的關係,加深了學生對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關係的理解和認識。

3、隨便給出一個數找出它的所有因數,得出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身。根據因數的個數把自然數分成質數、合數和1。複習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20以內的質數。爲什麼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這是根據什麼分類的呢?任意給出一個數判斷是質數還是合數,若是合數讓學生分解質因數。先說分解質因數的方法,然後點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指出錯誤。

4、帶領學生一起做練習,讓學生邊做邊說思路。這節課比較好的地方是條理清晰、內容全面;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

不足之處是我缺乏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以後需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