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1

《倍數和因數》是四下第九單元的內容。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到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倍數與因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倍數與因數”的概念。根據算式直接說明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學生很容易接受,再透過學生自己舉例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倍數和因數意義的理解。從學生的反應和課堂氣氛來看,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能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己找3的倍數,彙報交流後透過對比(一種是沒有順序,一種是有序的)得出如何有序地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對於倍數,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有所接觸,所以學生很容易學,用的時間也比較少。

對於找一個數的因數,學生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漏找,即找不全。所以在學生交流彙報時,我結合學生所敘思維過程,相機引導並形成有條理的板書,如:36÷1=36,36÷2=18,36÷3=12,36÷4=9,36÷6=6。這樣的板書幫助學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題思路。學生透過觀察,發現當找到的兩個自然數非常接近時,就不需要再找下去了。書寫格式這一細節的教學,既避免了教師羅嗦的講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2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概念課。教學時我首先以拼圖比賽爲素材,讓學生動手操作快速把12個小正方形擺出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擺的長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種不同的擺法和三種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這樣,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了難度,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收到了預設的效果。

能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說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後,我緊接着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數,接着再提問:你是用什麼方式找到12的因數的?在學生說出方法後,爲了讓學生探索出找一個因數的方法,我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數有哪些。預設在彙報時,能借此解決如何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但在實際交流時,學生的方法出現了兩種意見,並且各抒己見,因爲15的因數只有兩對,無論怎樣找都不會遺漏。作爲老師,我這時沒有把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找16、18的所有因數。由於部分學生運用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很快找出這兩個數的因數,另一部分卻在無序的情況下,不是重複就是遺漏,這樣在比較中,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接受並掌握。雖然在這個環節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但對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時,由於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藉助這一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不僅探討出從小到大找一個數的倍數而且發現了倍數的特點。

由於本節課的容量比較大,練習題設計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學得並不輕鬆,還存在一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今後,應努力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3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尊重教材,引導學生實現從形象向抽象的飛躍。

教材中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進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來,再根據乘法算式教學倍數和因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細化過程,讓學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是本單元的重要知識,其他內容的教學都以此爲基礎。在學生得出乘法算式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3×4=12這道算式,邊指着算式邊先介紹“12是3的倍數”,然後啓發學生“看着算式你還能想到什麼?”很多學生已經領會12也是4的倍數,指名說後,再強化一下讓學生連起來說說誰是誰的倍數。接着教學“3是12的因數”,再啓發“這時你又能想到什麼?”學生很容易聯想到“4也是12的因數”,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求知慾強。這時再讓學生完整的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已經“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是與乘法有聯繫的,表達的是自然數之間的關係之後,接着練一練讓學生根據2×6=12先同桌互相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或因數),在全班交流。最後根據1×12=12先指名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或因數),再讓學生輕聲地說說有點特別的兩句。

整個過程處理細緻、層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充分,反饋及時、兼顧學困生,讓學生在遷移中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三、由點及面,巧架平臺,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建立完整的數學模型。

找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既能鞏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也爲研究倍數的特徵及意義作準備。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的方法時,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

探索求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難點,例題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數更是困難。教學中我還是利用3×4=12做鋪墊,引導學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數,初步感知了找因數的方法。然後層層推進,先讓學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數,引出根據除法找因數的方法,再讓學生按除法透過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數,接着組織學生比較、討論、優化提升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4的倍數時,學生在4×4=16的鋪墊下,很容易找到一個或幾個4的倍數,但是想要“一個不漏且有序的找全,並體會出4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卻很難。如何引導學生建構完整的倍數的數學模型呢?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然後引導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整理,接着向兩頭延伸:有比4更小的嗎?接着4×2=8,4×3=12,4×4=16,…像這樣說下去說得完嗎?4的倍數的特點逐步在學生的腦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構。

這樣搭建了有效的平臺、形成了師生互動生成的過程,學生經歷了無序、不完整逐步由點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維邁進,有效的建構了數學模型。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4

今天這堂課其實是有點匆忙的。課前的一個小遊戲忘了,忘了讓學生體會因數和倍數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依存關係了。明天的課上補上。

滿意的一點:模式的提練

在讓學生根據算式說了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之後,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題,我加了一道:A×B=C,並且讓學生用一道算式提練出因數和倍數之間的關係。結果學生都不知道如何表達。我把算式板書上黑板上,是因數×因數=倍數。而後,我又轉過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來讓學生找一找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學生的反應都不錯,馬上就明白了因數和倍數之間的關係。

不滿意的地方在於:對於找出36所有因數的有序思考沒有強調。當我讓學生們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數時,許多學生就茫然不知所謂,但是他們並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寫,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選了一些學生的作業加以板書,讓學生進行比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後一種方法,我特別注意讓學生評價一下這種思考方法的正確性。得出結論是這樣思考是可行的。那麼我接着告訴他們,這樣思考的確是可以,不過,缺少的因數的提取,由此過渡到評價第一種方案和第二種方案,在這兒,我特別示範了一下寫因數的方法,即從兩邊向中間包圍。學生們在比較中找出了寫因數的方法,明白了寫出因數的格式。本來可以相機在這一步讓學生體會尋找因數的有序性,結果一急,只是帶過了一句。今天在補充習題上出現了問題,我抓了幾個學生問爲什麼強調有序性,學生告訴我:因爲可以看得清楚,因爲不會遺漏。看起來班上的學生有這方面的意識,在做題目的時候還應該再稍稍提點一下,應該也就不成問題了。

《因數和倍數的練習》教學反思 4月14日

昨天新學了因數和倍數,我覺得課上學生表現還可以,很會說,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時,問題很多。今天進行了練習後,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練習前,首先對昨天的內容進行了複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1、講因數和倍數時應該講清誰是誰的倍數或因數。2、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時,倍數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數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學生書上練習時,提醒學生弄清每題的具體要求,有些題只要寫出一個數部分的倍數,而有些題需要寫出全部的倍數。有些符合要求的數不止1個,要儘可能把這些數都找出來。但學生有時找不全,我就教會學生這樣思考:找一個數的倍數時用乘法,找一個數的因數時用除法。效果還可以。

今天教學了因數和倍數一課,這節課的內容關鍵是讓學生在掌握因數、倍數的概念的基礎上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就總體情況而言教學效果還可以,但多少還是存在遺憾。

存在問題:在寫出了算式3*4=12後出示“3是12的因數,4也是12的因數;12是3的倍數,12也是4的倍數。”後讓學生閱讀,複述後讓學生觀察尋找記憶的方法,學生總結:像這樣的乘法算式我們可以說兩個乘數都是積的因數,積是兩個乘數的倍數。再讓學生用因數、倍數同桌複述算式2*6=12,1*12=12中數與數的關係,全班交流複述,學生說的蠻好的,可是在分層練習時再讓學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數的關係時,又部分學生混淆了因數、倍數的概念。看來開始的複述學生純粹是無意識的模仿,是爲模仿而模仿,教師沒有在學生模仿複述後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爲什麼可以這樣描述這些數之間的關係,例如:爲什麼12是3和4的倍數,還能說12是2和6的倍數?……如果加了這層思考,學生就會理解只要是兩個整數相乘等於12,12就是這兩個整數的倍數,這兩個整數就都是12的因數。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數之間的關係。

滿意之處:學生在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時花費的時間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時我捨得花費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比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選出不會重複、遺漏的簡便方便用學生的名字命名這些方法。再讓學生分別使用這些方法尋找,真實感受這些方法的好處。學生郵箱比較深刻,在後面的分層練習和檢測中沒有學生出現漏或重複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的積極性的大小與他獲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關係的。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5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課標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從除法算式的觀察中引入本單元的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透過乘法算式來匯入新知。(2)“約數”一詞被“因數”所取代。這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我認真研讀教材,透過學習瞭解到以下資訊:籤於學生在前面已經具備了大量的區分整除與有餘數除法的知識基礎,對整除的含義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並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套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而是藉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雖然學生已接觸過整除與有餘數的除法,但我班學生對“整除”與“除盡”的內涵與外延並不清晰。因此在教學時,補充了兩道判斷題請學生辨析:

11÷2=5……1。問:11是2的倍數嗎?爲什麼?因爲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數,4是5和0.8的倍數,對嗎?爲什麼?

特別是第2小題極具價值。價值不僅體現在它幫助學生透過辨析明確了在研究因數和倍數時,我們所說的數都是指整數(一般不包括0),及時彌補了未進行整除概念教學的知識缺陷,還透過此題對“因數”與乘法算式名稱中的“因數”,倍數與倍進行了對比。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0-72頁的例題和“試一試”、“想想做做”第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操作,利用乘法算式,認識倍數的因數的意義,理解倍數和因數的關係,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發現一個數的倍數、因數的某些特徵。

2、讓學生體會一個數的倍數與因數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發展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能力,並在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3、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繫的邏輯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理解倍數與因數的意義及相互依存關係。

2、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

難點:

1、理解倍數與因數的相互依存關係。

2、找全一個數的所有因數。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12個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匯入

陶老師先來考考大家的語文水平,你能用“()是()的()”這樣一句話來表示陶老師和你的關係嗎?

人與人之間有這樣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的數學中也有這樣相互依存的關係,相信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會有所發現。

(二)認識倍數和因數

1、出示12個小正方形。

師: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小正方形?如果老師請你把這12個同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會拼嗎?能不能用一條簡單的乘法算式表達出來?

2、指名學生列式,提問其他學生:“你知道他是怎麼擺的嗎?”要求學生說出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

3、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貼出各種不同擺法:

12×1=12

6×2=12

4×3=12

4、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萬別小看這些乘法算式,咱們今天研究的內容就在這裏。以4×3=12爲例,12是4的倍數,那12也是(3的倍數),4是12的因數,那3也是(12的因數)。同學們很有遷移的能力,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倍數和因數。(板書課題)

5、根據另外兩道乘法算式,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6、剛纔在聽的時候發現12×1=12說因數和倍數時有兩句特別拗口,是哪兩句?

說明:雖然是拗口了點,不過數學上還真是這麼回事。12的確是12的因數,12也確實是12的倍數。爲了方便,我們在研究倍數和因數時所說的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

7、說一說

(1)根據72÷8=9,說一說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倍數,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因數。

(2)從下面的數中任選兩個數,說一說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倍數,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因數。

3、5、18、20、36

(三)探索找一個數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1、找一個數的因數。

(1)談話:看來同學們對於倍數和因數已經掌握得不錯了。不過剛纔陶老師在聽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奧祕,好幾個數都是36的因數,你發現了嗎?這五個數中那些數是36的因數?

其實要找36的一兩個因數並不難,難就難在你有沒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數全部找出來?能不能?

由於這個問題有一點難度,所以陶老師作幾點說明:

①思考一下,什麼樣的數是36的因數?

②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③想一想怎麼找不重複不遺漏,如有困難可參照書本第71頁。

④寫下因數,如果能把怎麼找到的方法寫在作業紙上更好。

(2)學生找完後交流:你是怎麼找的?怎樣找不重複不遺漏?

(3)小結:爲了不重複不遺漏,我們在尋找一個數的因數時,可以按一定順序,一組一組地寫出36的所有因數。

(4)完成“試一試”,然後集體交流。

2、找一個數的倍數。

(1)談話:尋找一個數的因數大家掌握得不錯,這節課還要研究倍數呢!你能找出3的倍數嗎?想一想,什麼樣的數是3的倍數?

(2)師生共同尋找。

提問:怎麼找不重複不遺漏?能全部說完嗎?可以怎樣表示3的倍數?

(3)小結並規範寫法:

3的倍數:3、6、9、12、15……

(4)完成“試一試”,然後集體交流。

3、探索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特點:

①觀察比較: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有什麼特點呢?

②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分析、討論,然後集體交流。

③小結歸納: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一個數的倍數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不存在,而一個數的

因數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4、填一填。

15的因數有()

30以內7的倍數有()

(四)課堂小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發現數學中相互依存的關係了嗎?其實數學中有趣的事兒多着呢!

閱讀《神奇而有趣的“完美數”》,感受數學的神奇。

學生嘗試尋找第二個完美數,師提示:第二個完美數比20大,比30小,是個雙數,而且正好是老師的年齡。

(五)課堂作業

《數學補充習題》

教後反思:

總的感覺是上好一堂課不容易。倍數和因數是學生聞所未聞的兩個新概念,是純知識性的內容,而且整節課的容量較大,學生能有效的掌握每一個知識點比較困難。爲了更好更有效的達到教學目的,突破教學難點,我主要注重下面三個方面的設計: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係。

試上下來我感覺學生對倍數因數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理解不到位,看着學生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我與學生的關係呀。於是我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2、以思維的條理性和有序性作爲難點的突破口。

在教學一個數的因數時,我讓學生透過比較發現,有序的思考一個數的因數不但可以避免重複、遺漏,而且書寫整潔清楚。讓學生充分感受有條理、有序的思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當學習求一個數的倍數時,學生就自然而然的去有序的思考,透過合作交流,學生作業的彙報,發現只有有序的去找,纔沒有遺漏,沒有重複。整節課下來,我發現這種有序思維不但能加速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進度,而且還有利於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快速發展學生的思維。

3、以精心設計的練習作爲有效訓練的載體。

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數和數之間的倍數和因數關係,練習中我設計了72÷8=9這道除法算式,讓學生說說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倍數,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因數,這樣學生就明白了除法算式中也有倍數和因數關係。接着我有設計了3、5、18、20、36這5個數,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選擇性說說哪兩個數存在倍數和因數的關係。這樣的設計,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問題、口頭表達的能力,也爲了更進一步鞏固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理解。在課尾,我還設計了尋找“完美數”的活動,這一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並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神齊、有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整數知識(包括整數的知識、整數的四則運算及其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整數的性質。本單元所涉及的因數和倍數都是初等數論的基礎知識。

成功之處:

1.理解分類標準,明確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在例1教學中,首先根據不同的除法算式讓學生進行分類,同時思考其標準依據是什麼。透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學生得出:第一種是分爲兩類:一類是商是整數,另一類是商是小數;第二種是分爲三類:一類商是整數,一類是小數,另一類是循環小數。究竟怎樣分類讓學生在爭論與交流中達成一致答案分爲兩類。然後根據第一類情況得出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特別強調的是對於因數和倍數的含義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在整數除法中,二是必須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能說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

2.釐清概念倍數和幾倍,注重強調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學中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因數和倍數都不能單獨存在,不能說2是因數,12是倍數,而必須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對於倍數與幾倍的區別:倍數必須是在整數除法中進行研究,而幾倍既可以在整數範圍內,也可以在小數範圍內進行研究,它的研究範圍較之倍數範圍大一些。

不足之處:

1.練習設計容量少了一些,導致課堂有剩餘時間。

2. 對因數和倍數的含義還應該進行歸納總結上升到用字母來表示。

再教設計:

1.根據課本的練習相應的進行補充。

2.因數和倍數的含義用總結爲a÷b=c(a、b、c均爲非0自然數),a是b和c的倍數,b和c是a的因數。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8

一、單元主題圖體驗數學化過程。單元主題圖是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選擇某一個主題構建的一幅情境圖,本單元就出現了“數的世界”單元主題圖。在教學中,我是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出發來組織教學的,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主題圖,透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然後讓孩子們透過小組合作,共享學習的成果;最後透過解決問題,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中學生不僅很快找到了整數、小數、負數,而且也找到了橙子賣完了用“0”表示,圖中有一個凳子、一張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學生提出了很多的數學問題,如我有50元可以買多少千克蘋果?學生真正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數學化”的過程。

二、數形結合實現有意義建構。教材中對因數概念的認識,設計了“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寫出乘法算式,再與同學進行交流。在思考“哪幾種拼法”時,藉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動,使數與形有機地結合,防止學生進行“機械地學習”;學生對因數和理解不僅是數字上的認識,而且能與操作活動與圖形描述聯繫起來,促進了學生的有意義建構,這是一個“先形後數”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抽象的過程。

三、探索活動關注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運用做記號、列表格、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來發現規律和特徵,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驗證等過程,孩子們學會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開始教北師大教材,最大的感覺是教學的空間真的擴大了,課堂活躍了,但是同時給學生進行課後輔導的時間也增加了,每節課從學生的反饋看來,卻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存在各種問題,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讓他們成功的“基礎性”題目,整個一個單元只有一個練習一,那六道題目真的能解決問題嗎?能否多給孩子們一些選擇。

2、不太明白爲什麼一定要使用“因數”這個概念,比較“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約分”和“約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約分”,總覺得後者容易接受吧。這一改好像我們還得教學生家長,就真的有學生家長投訴說“老師啊,你教錯了,那不是因數,是約數……”,讓人哭笑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9

《倍數和因數》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由於這一單元概念較多,學生要掌握的知識較多,所以掌握起來較難。我上的這節複習課分以下四部分。

1、先從自然數入手,由自然數的概念讓學生總結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又根據生活實際試着讓學生把自然數分成奇數和偶數。點名說出什麼數是奇數,什麼數是偶數,是根據什麼分的,這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2、由偶數都是2的倍數,複習2的倍數的特徵,5的倍數的特徵,3的倍數的特徵。學生邊複習老師邊板書,由於大家共同協作,很快找出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然後總結同時能被2、3整除的數就是6的倍數,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讓學生隨便說一個算式,說明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學生列舉乘法或除法算式,準確表達倍數與因數的關係,加深了學生對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關係的理解和認識。

3、隨便給出一個數找出它的所有因數,得出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身。根據因數的個數把自然數分成質數、合數和1。複習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20以內的質數。爲什麼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這是根據什麼分類的呢?任意給出一個數判斷是質數還是合數,若是合數讓學生分解質因數。先說分解質因數的方法,然後點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指出錯誤。

4、帶領學生一起做練習,讓學生邊做邊說思路。這節課比較好的地方是條理清晰、內容全面;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

不足之處是我缺乏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以後需多努力。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較爲抽象,很難結合生活實例或具體情境來進行教學,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強對概念間相互關係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還有要引導學生用聯繫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的倍數和因數是講述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於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然後我讓學生根據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爲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還出示了一個除法的算式,讓學生來找找倍數和因數的關係,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要做到不重複和不遺漏,有些學生還不能找全,沒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對學困生的輔導。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11

不知不覺,我們又進行了第二單元的學習。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因數與倍數》,這部分內容與老教材相比變化很大,我覺得第二、四單元是本冊教材中變化最大的單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以往認識因數和倍數是藉助於整除現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數,X是X的倍數。現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數,6是2和3的倍數,藉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2、以往數學教材中,概念教學的量很大。數的整除,因數(老教材稱爲約數),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徵(老教材稱爲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質數,倒數,分解質因數,最大公因數(以往的教材中稱爲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等內容共同編排在後面,合爲一個單元。而現在新教材本單元只安排了因數和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徵,質數合數。其它內容安排在了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藉助約分引出公約數、公倍數的學習,改變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過高的現象。

3、以往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時,採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質因數,而新教材中鼓勵方法多樣化,不把它作爲正式的內容教學,而是出現在教材的你知道嗎中?不那麼呆板了,尊重學生的思維差異。

可見,編者爲體現新課標精神對本部分內容作了精心的調整,煞費苦心,可是學完了本單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內容,我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有了小小的疑問。這一單元內容分爲因數和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徵,質數和合數,我覺得第一部分內容和第三部分內容的關係很大,連續性強。知道了什麼是因數和倍數,也會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了,那麼就應該從找因數和個數問題上學習質數和合數。教材對質數和合數的學習內容設計較好,開門見山讓學生找出1-20各數的因數,觀察因數的個數有什麼規律,再引出質數和合數的學習。可爲什麼在中間突然加上了2、5、3的倍數的特徵?這樣感覺前後內容失去了聯繫,不夠自然流暢。所以我覺得可以把二三部分內容作爲適當的調整,即因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2、5、3的倍數的特徵會比較好一些。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12

一.數形結合減緩難度

《因數和倍數》這一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在匯入中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爲直觀。讓學生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並用不同的乘法算式來表示自己腦中所想,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放手讓每個同學找出36的所有因數,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怎樣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數呢?”這個問題,去尋找36的所有因數。由於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性,出現了不同的答案,但這些不同的答案卻成爲探索新知的資源,在比較不同的答案中歸納出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導,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透過展示、比較不同的答案,發現了按順序一對一對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在遊戲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最後的環節中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層次是先找因數朋友,再找倍數朋友,最後爲兩個數找到共同的朋友。

這堂課我還存在許多不足,我的教學理念很清楚,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地方還是不由自主的說得過多,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太少。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13

我發現"倍數和因數"這一單元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及基本概念掌握較好,倍數與因數的應用相當部分學生應用也比較靈活。從學生的答卷情況來看存存在問題也不少,縱觀本單元的教學,從中得到的反思:

1、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不論是新課的講授還是知識的實際應用,都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與參與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的倍數、因數就在身邊,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問題。

2、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

在新課的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觀察,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數以及有關倍數、因數的特徵及應用以後,在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如何合理將分類,2、3、5的倍數的特徵,如何找因數,找質數等等,這些都有以小組討論作爲探索新知的起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給學生搭建自主的活動空間和交流的平臺。

3、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指導思想

在課堂上,努力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重視讓每個學生都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想法,每個知識點的建立、新知識的形成儘量讓學生從已有知中識討論、尋求,同時也傾聽同伴的觀點,相互學習。體現以“以人發展爲本”的新理念,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透過操作、討論、歸納,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從中讓讓學生體驗瞭解決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4、重視新知識的應用

每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及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生活中,並且運用新知識靈活解決問題。

5、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未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如何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數學研究中來,仍有待於進一步的加強。

(2)、本單元的測驗卷的應用部分要求學生說明解題的理由的比較多,而學生也失分比較嚴重,說明學生在這方面知識較薄弱,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突破這一環節。

(3)、也出現了很多教學的困惑.如在教學中明知一小部分學生在某些知識點存在缺陷,但很難抽時間彌補及跟進。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14

《倍數和因數》是我們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個課例,我們是先抽籤上二十分鐘的課堂教學,再進行研討,我們研究了每一部分的處理方法,同時,爲了讓我們的課堂更加連貫、自然,我們也研究了例題之間的過渡環節,嘗試找到更加恰當的處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後我們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員都根據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幾天我們工作室又在活動中上了這節課,這次上課的是我,由於事先準備的不夠充分課堂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有上次研討過還需要改進的問題,也有這次上課出現的新問題。課後工作室的成員給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議,我根據好的建議修改了我的教學設計,下面我來具體的說一說。

1、情境匯入。本節課的內容是《倍數和因數》爲了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數和因數的依存關係,我課上用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的例子。但這兩個例子對於本課的教學或許沒有太多的意義,好像不能讓學生明確感受出倍數的因數的依存關係,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一部分的內容去掉,直接進入課堂,讓學生進行操作活動。

2、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本課是想透過用12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的活動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感知倍數和因數的關係,再用具體的例子向學生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在課堂中我直接讓學生進行操作,兩人小組活動,試着擺一擺,看看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在交流的時候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擺法,每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讓學生有序地說一說,爲後面找一個數的因數做好鋪墊。再有一道具體的算式舉例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用我們過去學習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數乘乘數等於積過渡到倍數和因數,再讓學生說一說其他兩道乘法算式。說完後再給學生一個提醒,並讓學生再根據出示的算式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和誰是誰的因數,最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寫一個算式,並說一說。

3、找一個數的倍數。這應該時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說一說找倍數的方法,而我在上課的時候把這一個重要的部分一帶而過,可以看出來很大一部分學生是沒有掌握找倍數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這一難點該如何突破?是不是應讓學生先獨立想一想辦法,多說一說,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去說自己用來找倍數的方法,這樣多種方法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對方法進行優化,選擇快速簡單的找法。在教學的時候,同時注培養學生有序寫出倍數,注意倍數書寫的格式等意識,可以比較有序的找和無序的找,讓學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處,學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後,在進行練習的時候也會選擇剛纔優化過的好的方法進行練習。

4、找倍數的特徵。在完成找一個數的倍數之後,我們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數是哪些,讓學生觀察三個倍數,再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放手讓學生去找或許學生能夠很快的找出來,但如果給好具體的問題,可能會限制一些學生的思考。如果學生在觀察時沒有發現我們所想要總結的特徵,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示,讓學生觀察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最大的倍數和倍數的個數等。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找,我們要相信他們藕能力做到。

5、課堂常規的問題。在上課之前我應先確定好小組的具體分配,以免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找不到合作的對象,如果上課之前具體的分好了,小組討論的效率會高很多。在上課時,我要少說,把更多說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還要相信學生,不要怕學生不會,而給出很多的條條框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倍數和因數》數學教學反思15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透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透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和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透過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和孩子們玩了一個小遊戲。用“我和誰是好朋友”這句話來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誰的好朋友”,“誰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說“我是好朋友”。學生對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說錯了。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一是教材雖然不是從過去的整除定義出發,而是透過一個乘法算式來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但本質上任是以“整除”爲基礎。所以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麼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舉了一些反例加以說明。

二是要學生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繫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三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繫與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說“15是3的5倍”,也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說“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說“1.5是0.3的倍數”。我在課堂上反覆強調,幫助孩子們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不會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