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楊修之死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1

楊修是一個才思敏捷、善於洞察人性的人,他之所以被殺在於他自己的恃才放曠,曹操的嫉賢妒能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所以內外因相互結合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的教學設計是先整理出楊修“數犯曹操之忌”的相關事件。然後再透過語言分析概括出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徵。最後讓學生自由分析楊修之死的原因,究竟是楊修自己之錯還是曹操之錯,究竟是曹操之錯還是當時的政治鬥爭?在強烈的思想風暴中學會分析事件,得出自己的結論。

最後我將自己的遷移拓展設計爲“學完整篇課文,你對楊修和曹操想說什麼呢?”,在學生對這兩個人物說話之前,告訴他們怎樣去勸告一個人:首先要學會先誇獎別人,針對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方式。學生是非常很直爽的人,有什麼就說什麼,在課堂上得無所不言讓我看到了一個課堂的活躍。關於楊修他們滿是佩服,總結出來楊修這個人物缺乏應有的情商 ,才導致殺身之禍。而用“n zu ,n die ”來說曹操。

學生對這倆個人物相當的興趣,而且敢說敢言,這股勇氣是難能可貴的。課堂是學生的,我要誓死捍衛學生的說話的權利。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2

《楊修之死》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看上去比較簡單。但是透過認真研究課文,我發現它很值得一教。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複述、概括、分析、寫作等能力。本次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預定教學目標。現將收穫總結如下:

一、可繼續發揚的優點:

1、教學設計要勇於打破常規。《楊修之死》是白話小說。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按照小說的三要素,即環境、人物、情節的格式來教學。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竭力避免這種傳統教學思路。而是選擇本文的焦點問題,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楊修的死因,來大做文章。將古往今來學者們的觀點引入,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既打破常規按部就班分析小說情節、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課堂的學術氣息,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更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思維,學會如何根據文字分析問題,學會提取有效資訊,尋找依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點,學習小說的方法。

2、情境教學複述課文主要情節,既是對學生轉換角度複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創設情境。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含蓄地運用了這個教學方法。這就是部分聽課老師所說的演義法。情境教學能夠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中去,在滲透情感體驗的同時,激發其思維。情境爲教與學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

3、精心設計導語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一半。教學導語要能夠給學生新鮮感,引起他們學習的慾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本次教學我從生活案例入手,增強課文時代感的同時,引起他們思考楊修之死。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在以下的環節中層層推進,挖掘課文的深度。

二、今後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認真研究學生

認真研究教法的同時,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學習對象。制定的目標,設定的導引問題難度要適當。對學情要做到心中有數。

2、提高設問技巧提問是一種藝術。

要根據不同能力、性格的學生要隨機應變設定不同的提問方法。對於高難度的問題,要設定臺階,引導學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點。不同教學環節間,過渡處需要巧妙設計,自然轉換。

3、控制教學節奏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把握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時間,注意教學節奏要做到張弛有度。好的教學課堂如同聽藝術家演奏一曲優美動聽的音樂。

4、加強板書訓練美麗實用的板書會爲教學錦上添花。

本次教學板書有些凌亂。既不美觀,又不利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教師應該以身作則,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有利於導引學生。

總之,這次教學實踐暴露了許多問題,收穫多多,爲我以後教學指引了奮鬥目標。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3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的一篇自讀課文,出自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楊修是歷史上的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悲劇性的人物,本文探討的是一個略顯沉重的課題,教學中使學生了解那段歷史並從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學本文的要義。

整個教學設計由六個環節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關於名著的評論: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匯入,介紹《三國》,並引用一首短詩匯入課文,短詩: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羣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2、初讀課文,藉助註解,讀懂課文。

3、複述故事情節,併爲小故事命名。

4、討論人物性格,探究楊修死因。

5、文字解讀:討論:請以“楊修之死,過在……,是因爲……”(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各抒己見 課後同學可蒐集補充材料,展開辯論 ! )6、拓展延伸:

根據對文章的感悟,自選角度,爲楊修的墓碑寫一句話:如:

1)大愚若智,聰明反被聰命誤。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聰明機智知識淵博可謂英才,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終嘗苦果。

聯繫文章,補寫對聯:

處事莫學曹操陰險狡詐,做人莫效楊修恃才放曠在教學中自我感覺良好的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匯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和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一上課,由清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關於名著的評論: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匯入,介紹其中緣由,瞭解《三國》,並賞析了這首詞,讓學生齊誦詩,把學生帶入三國的世界,曹操和楊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很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2、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而且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老師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較好地鍛鍊,閱讀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學中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⑴《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強調了在閱讀的時候要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並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要有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進行創造性複述,對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讓學生的內心閱讀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

⑵ 本文是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對此有很濃厚的興趣,最適於放開手,讓學生合作探究,研讀課文。本課中,對於楊修的死因,歷史上有頗多爭議。這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課題。合作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的過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

⑶ 語文教學就不能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啓示。“這篇課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給人以很多的啓迪和感悟,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透過分析人物性格,學生從曹操、楊修身上發現了很多不足,那麼給他們提提忠告也就不難了。在這一環節學生答案異彩紛呈。這是學生情感價值上的一大收穫。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

1、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充分,這在課堂上不得不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懂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2、是複述課文的七個小故事時,個別學生的語言不夠簡練,重點不明確。我想這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一定要在課堂中多加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是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複述故事花了過多的時間。 ”前鬆後緊“,致使後面的教學環節稍顯緊張。

4、學生討論時很熱烈,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了,可大都數卻不願主動舉手發言。這是在課堂上常遇到的問題,需要培養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4

《楊修之死》是一篇自讀課文。整個教學設計由五個環節組成:

1、由聽《三國演義》主題歌,說曹操故事匯入。

2、整體感知課文,複述故事情節,可自選喜歡的情節,併爲小故事命名。

3、研讀探究楊修死因。

4、分析人物形象,並結合現實生活談他們性格的利弊。

5、拓展延伸:補寫故事情節,突出人物性格。

在教學中自我感覺良好的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匯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和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把學生帶入三國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很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2、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而且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老師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較好地鍛鍊,閱讀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學中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⑴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強調了在閱讀的時候要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並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要有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進行創造性複述,對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讓學生的內心閱讀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

⑵ 本文是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對此有很濃厚的興趣,最適於放開手,讓學生合作探究,研讀課文。本課中,對於楊修的死因,歷史上有頗多爭議。這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課題。合作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的過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

⑶ 語文教學就不能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啓示。”這篇課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給人以很多的啓迪和感悟,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透過分析人物性格,學生從曹操、楊修身上發現了很多不足,那麼給他們提提忠告也就不難了。在這一環節學生答案異彩紛呈。這是學生情感價值上的一大收穫。

但在教學中也不足與遺憾:

1、複述課文的七個小故事時,個別學生的語言不夠簡練,重點不明確。我想這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一定要在課堂中多加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2、學生討論時很熱烈,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了,可大都數卻不願主動舉手發言。這是在課堂上常遇到的問題,卻一直沒想出很好的辦法解決。

3、時間的把握還不夠準確,雖整體安排時間還算合理,可如能再壓縮時間,再多出兩分鐘便能更好地完成補寫一題。也能使此處成爲一個亮點。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5

我認爲,在這一環節中我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這一節課,在知識能力方面我擬定以下幾個知識點:

①講解插敘的寫作順序及作用;

②學習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內容;

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徵。在教學中,我透過課堂講解,與學生互動、利用講解、啓發引導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住了插敘的作用是對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補充,概括事件主要內容的方法是“什麼人做了什麼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寫方法展現了人物性格,我認爲這是一節課在知識能力方面學生最大的收穫。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6

《楊修之死》是初三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是《三國演義》一篇節選課文,學生在瞭解《三國演義》的基礎上,對課文的人物應該有比較深的瞭解和探究。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是:

一、匯入。先播放動畫版《三國演義》主題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聯繫剛學過的《隆中對》,由諸葛亮這個人才被賞識、重用而引入到本文中楊修這個人才的悲慘遭遇。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二、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課標教學特點。

1、教師適當的提問和點撥,使教學環節的過渡自然順暢,同時也啓動了學生的思維;

2、對基礎知識點到爲止,而對難點問題,如 “楊修之死誰之過?”、“假如你是曹操,你殺不殺楊修?”、“假如你是楊修,你會怎樣與曹操相處?”等,則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充分地討論探究,老師不把自己的看法灌輸給學生,也不暗示學生得出老師預設的答案,既不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先入爲主的情況,也不牽着學生的鼻子找“正確答案”。

3、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既教會學生辯證的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又引導學生聯繫實際探討人生觀、價值觀。如“假如你是領導者、管理者你會怎樣對待像楊修這樣恃才放曠的人才?”、“如何提高自身各方面修養,學會做人?”等。

本節課美中不足之處:

1、時間控制有前鬆後緊之嫌。

2、引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把握不夠精細。如:未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分析作者對楊修之死的態度。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7

學生在本節課中的表現有些不盡人意,他們思維的敏銳性、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對問題的理解能力都急待於提高,這也引起了我在下一步的教學工作中更多的設想:首先是立足課堂,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很好方法。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其次是注重學生語言的表達,設想能夠透過文學積累、設定交際情境、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8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重點講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軍隊撤退前的情況,文章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設計本課時,以分析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徵爲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反覆研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分析理解楊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並以“做事”和“爲人”作爲文章拓展與延伸,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9

上完《楊修之死》一課後,我又重新回顧了我這一課的教學過程,感慨頗多,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對課文內容進行了講解,分析了人物性格, 這種方法讓學生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多媒體的使用使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充分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

 第一,教學中知識能力的反思

我認爲,在這一環節中我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這一節課,在知識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幾個知識點:①學習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內容; 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③透過辯論明晰歷史人物形象。在教學中,我透過課堂講解,與學生互動,利用講解,啓發引導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內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認爲這一節課在知識能力方面學生有了最大的收穫。

 第二,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概括能力。

但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令人擔憂,在朗讀課文中,有個別同學在朗讀中沒有感情和出現反覆的情況,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重點予以加強。

 第三,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反思

我覺得,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體現得很好,真正的語文教學,應張揚學生的個性,追求學生對問題獨特化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我在課堂上安排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楊修之死的原因,這樣的環節更好地幫助學生來理解課文內容,並培養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讓學生獲取最真實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對象轉化爲主動學習的主人。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10

一、曹操殺楊修的真正原因

一般認爲,楊修的死一方面是因爲自己恃才放曠,一方面是因爲曹操嫉賢妒能。

楊修的死肯定或多或少跟恃才放曠有關係,但把楊修的死歸咎於曹操的嫉賢妒能則大錯特錯。歷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視人才,陳琳曾替袁紹寫檄,辱及曹操祖宗,操能容之;禰衡在衆目睽睽之下,裸體罵曹,操能忍之;曹操部下諸多文臣武將都曾是曹的敵人,操能用之。你說,曹操爲何就單單容不下一個楊修呢?故言操嫉賢妒能難以立足。

其實,操殺楊修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政治原因,是因爲楊修捲入了曹丕、曹植爭奪曹操接班人的鬥爭。一般來說,曹植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聰明單純、備受迫害的形象,頗得後人同情,其實他只是一個失敗者,若勝了,誰知道是啥樣啊。曹植也是個恃才放曠,不拘言行的主兒,他文才確實高,謝靈運曾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之評,但文才高未必就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曹操看透了這一點,故立曹丕爲太子。

然而曹操深知,自己百年之後,楊修不死,一定不會甘心失敗,一定會和曹植有所大動作,這樣,曹氏統治集團的最上層就不會穩定,甚至會給外人以機會,大權旁落絕不是沒有可能,曹操在自己死前百日,終於作出決定,殺掉楊修,剪去曹植的羽翼,以鞏固曹丕的地位和統治,保證國家的安危。

楊修只是一個文人,不是一個政治家,他的才智只是舞文弄墨,度人心思的小智,不是安邦定國,經天緯地的大智。一個不懂政治的人卻捲入了政治鬥爭的漩渦,註定了楊修的一生必將以悲劇而收場。

因此還可以這樣說,曹操殺楊修正是他深謀遠慮,顧全大局,堅決果斷,鐵拳鋼腕的政治家的表現。曹操殺楊修的背後,或許有諸多的無奈和不得已,但這決不影響曹操的最終判決,優柔寡斷、情重於理、婦人之仁、因小失大豈是曹操所爲?

二、楊修之死的啓示

在中國,爲人處世應該韜光養晦,切忌鋒芒畢露,即使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亦當謙虛謹慎,不驕不傲。其實,豈止是才智,官場政治更是如此,縱觀中國歷史,急流勇退,裝傻假愚者往往可頤養天年,恃功而驕,功高震主又有幾人善終?謙虛內斂是我們幾千年來形成的審人處世觀,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如果不根據生存的環境選擇處世方式,這纔是大不智,輕則難遂大志,鬱郁一生,重則身首異處,禍及子孫。

楊修之死,實爲明鑑。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11

《楊修之死》是初三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是《三國演義》一篇節選課文,學生在瞭解《三國演義》的基礎上,對課文的人物應該有比較深的瞭解和探究。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優美華麗的辭藻,但許多學生對三國的故事還是比較感興趣。讓學生講三國的故事,把學生帶入三國的世界,這個辦法是很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學生對於三國中人物認識只有皮毛,而對楊修這個人僅僅知道但並不瞭解,更不用說能說出本人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梳理課文中事件的基礎上,對楊修這個人物初步瞭解, 而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讓學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們能夠對於雙方的矛盾有一個深入的探討。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較好地鍛鍊,閱讀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學中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進行創造性複述,對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讓學生的內心閱讀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 本文是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對此有很濃厚的興趣,最適於放開手,讓學生合作探究,研讀課文。本課中,對於楊修的死因,歷史上有頗多爭議。這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課題。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

學生課前預習不夠,這在課堂上不得不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懂課文。

課文的七個小故事時,個別學生的語言不夠簡練,重點不明確。要在學生的這些方面進行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複述故事花了過多的時間。 “前鬆後緊”,致使後面的教學環節很緊張。

學生討論時很熱烈,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了,可大都數卻不願主動舉手發言。這是在課堂上常遇到的問題,卻一直沒想出很好的辦法解決。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12

我覺得,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課堂教學中體現得不好,真正的語文教學,應張揚學生的個性,追求學生對問題獨特化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對“曹操”這一人物的評價,歷來都有不同的觀點,而我在課堂上只就本篇課文內和練習二中有關曹操的兩個事例來分析,限制了學生的思路。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課外閱讀中所瞭解的曹操形象自由發言,來評價小說中的曹操和歷史中的曹操,不但有助於學生全面瞭解曹操,而且更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在重點討論的楊修之死的原因時,我引用了史料——楊彪、楊修、孔融、禰衡等與曹操的關係。致使學生將楊修死因大多都定位與楊修本人恃才放曠及楊、曹兩人的宿怨,而忽略了曹操的陰險狡詐,更忽略了楊修捲入曹丕、曹植可怕的政治鬥爭風波中這一至關重要的原因,使得課堂最該出彩的地方沒有出現高潮。以後我要在課堂教學中多安排一些自由暢談的活動,讓學生獲取最真實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13

上完《楊修之死》這一課,感覺還是比較好的,因爲這一課教學中,我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學目的。這一課的設計,我把主要目標定爲三個:一是透過預習和課堂引導,讓學生熟悉《三國演義》的人物和情節,因爲《三國演義》是中學生名著閱讀的必讀篇目,在預習的基礎上透過課堂老師的引導加深鞏固,可以爲學生中考的文學名著閱讀打基礎;二是對於小說知識點的掌握,在這一部分,以學生探究性學習爲主,讓學生對小說閱讀的知識點如小說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掌握與理解,並對小說人物的刻畫方法,小說人物的分析等小說學習知識有了進一步提高;三是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尤其透過對於楊修死因的分析,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升華課堂學習,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利於學生養成健康正確的個性和良好的品格素質,爲今後走入社會培養有利於成功的基因。這一課的學習,爲了完成以上目標,我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 透過課前佈置和課堂講解,加深學生課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國演義》是中學生必讀的名著之一,要讓學生能在課堂上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理解人物的形象特點,首先要對三國故事和其中相關人物有一個大致瞭解。在這一個環節,我以“339大循環”教學模式中的學生自主預習爲主,輔助課堂助講和引導,並透過課堂反饋,把學生預習中的不足進行補充。所以除了要求學生課前整理準備三國的相關資料,課堂中,我也做了充分準備。我透過電視劇中關於“楊修之死”這一部分內容,透過視頻下載和加工,凝縮爲三分鐘短片,增強了學生課堂興趣,更透過視頻直觀的方式,讓學生來熟悉故事,熟悉人物。學生對故事理解了,對課堂上人物的掌握也就更加容易了。

 二、 結合小說學習要求,合作探究的形式重點分析人物形象。

小說學習過程,對於初中階段的學生,我覺得始終圍繞着小說三要素層層分析來入手,這樣,學生便於理解和掌握,並且也能爲今後的小說閱讀能力打下基本功。所以這篇課文的學習,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對於人物的分析,是這堂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課文主要塑造了曹操和楊修這兩個人物形象,曹操的形象學生有所瞭解,但是完整的分析,還要根據課文的故事來賞析,所以,課堂上,我着重把這個任務交給學生們自己去研究探討。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們很好的完成了這個人物的賞析,我再進一步總結,提高了學生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在“339大循環”教學模式中,探究性學習尤其是小組合作交流非常有利於學生對疑難知識點的掌握和鞏固。

 三、 分析“楊修之死”的原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學以致用,把所學知識昇華爲學生能力這是“339大循環”教學模式第三步對於知識整合和昇華能力的最終要求。本課的知識整合昇華在對於小說人物的認識和現實的指導。現在的學生很多是高分低能,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現實生活中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不是驕傲自大,就是妄自菲薄。培養一顆健全的心靈就顯得頗爲重要。《楊修之死》中楊修被殺的故事,剛好能幫助學生理解這種驕傲自大,恃才放曠心理對人造成的不良後果。同時還能啓示學生,在生活中,要學會生存的智慧。做人做事要有原則,要謙虛,要分清輕重等等。總之,透過課堂上的討論和發言,讓學生得到了一次思想的提升,讓他們更加明白了良好的品格和情商,對於他們更爲寶貴。

對於這一課,除了以上收穫之外,我也感覺到了有點遺憾的地方,那就是在學生對人物分析過程中,學生還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我因爲課堂時間有限,未能因勢利導,對學生的不同意見和看法沒有進行深入地評析。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角度來講,有點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或者說是未能把學生鑽研的精神弘揚起來。今後我要注意這些問題,力爭使自己的課堂完美起來。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14

《楊修之死》是一篇自讀課文。整個教學設計由五個環節組成:

1、由聽《三國演義》主題歌,說曹操故事匯入。

2、初讀課文,藉助註解,讀懂課文。

3、複述故事情節,可自選喜歡的情節,併爲小故事命名。

4、討論人物性格,探究楊修死因。

5、拓展延伸:“我想對曹操(或楊修)說

 在教學中自我感覺良好的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匯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和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並賞析了這首詞,讓學生齊誦曹操的詩,讓學生講曹操的故事,把學生帶入三國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很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2、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而且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老師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較好地鍛鍊,閱讀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學中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⑴《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強調了在閱讀的時候要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並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要有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進行創造性複述,對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讓學生的內心閱讀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

⑵本文是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對此有很濃厚的興趣,最適於放開手,讓學生合作探究,研讀課文。本課中,對於楊修的死因,歷史上有頗多爭議。這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課題。合作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的過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

⑶語文教學就不能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啓示。”這篇課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給人以很多的啓迪和感悟,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透過分析人物性格,學生從曹操、楊修身上發現了很多不足,那麼給他們提提忠告也就不難了。在這一環節學生答案異彩紛呈。這是學生情感價值上的一大收穫。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

1、學生課前預習不夠,這在課堂上不得不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懂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2、匯入過程中,聽完主題歌后擔心學生不懂詞意,賞析了這首詞。這一環節是多餘的,只需稍解說一下即可,最主要的是把學生帶入三國時代豪傑並起爭分天下的那種雄壯的氣氛中,這一賞析倒破化了。

3、是複述課文的七個小故事時,個別學生的語言不夠簡練,重點不明確。我想這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一定要在課堂中多加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4、是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複述故事花了過多的時間。

“前鬆後緊”,致使後面的教學環節很緊張。

5、學生討論時很熱烈,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了,可大都數卻不願主動舉手發言。這是在課堂上常遇到的問題,卻一直沒想出很好的辦法解決。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15

該課的教學設計依然在力圖貫徹“化繁爲簡,長文短教”的小說教學理念。教學設計緊扣“楊修之死”的“死”字提領全篇,大作文章。

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優美華麗的辭藻,這樣的文章,中學生大都不喜歡學。要順利地完成這節課,首要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一上課,我就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讓學生齊誦曹操的詩,讓學生講曹操的故事,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伴隨着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將學生帶進了三國的時代,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對於小說的複述能轉換人稱,運用第一人稱講述曹操進兵,矛盾心理,還有殺楊修的經過,最後的結果厚葬楊修和班師還朝的經過,還有用第三人稱方法,講述楊修和曹操之間矛盾的深化,對於小說的情節複述的很好。在介紹曹操的資料過程中,能用事實說話,用詩句體現他的多才,文學和政治,軍事的才華,積累的很豐富,教師補充和提示曹操的故事,效果很好。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認識楊修的死因,聯繫了史實進行分析學生很感興趣,有利於學生分清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掌握閱讀文字作品的正確方法。討論結束後,讓學生在課外在蒐集一些有關曹操的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意在引導學生再讀《三國演義》,甚至《三國志》等原著,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興趣。

在訓練想像一個環節,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與楊修和曹操交流,說出自己的心理話,時間有些短,沒有充分展開,如果再給些時間,效果會更好。在認識人物,能抓住他具體的特徵來把握,學生的閱讀和欣賞能力有所提高。

本課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揣摩品味《三國演義》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以提高學生閱讀古典文學名著的感悟能力,養成自主快樂地品味文章語言的良好習慣。課後作業旨在訓練學生運用插敘的手法來寫人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