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江南春》課後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江南春》課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江南春》課後教學反思

《江南春》課後教學反思 篇1

《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對於小學生的詩歌教學我始終有些迷茫。一來在誦讀環節上,結合詩句引導誦讀的技能比較生疏。雖然學生在讀,但是隻是機械的認讀文字,很難從教師的語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來在悟情環節上。如何引導他們理解詩中情的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爲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強學生對整首詩的感悟。

本課《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已經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在教學過程我突出學生爲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爲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閱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並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爲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爲,最終昇華爲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徵。

在突出學生爲主體原則的同時,我還:

①抓朗誦。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我讓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②堅持啓發式。問題要精簡,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透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③變教知識爲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詩是美好的創造,學生在教室裏讀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讀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讀着。而春天的詩可以說非常多,這兩首詩學完後,引導他們繼續尋找,儘可能地多研究幾首,這對於他們綜合瞭解春天,瞭解春天其它方面負載的東西,這對於學生的成長是有利的。

《江南春》課後教學反思 篇2

教學中,能抓住古詩特點,在學生讀準讀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註釋、插圖、想象,解詩意悟詩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體會作者對江南美景的讚美與熱愛。巧設情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藉助資料自主解疑,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品味詩歌中那淡淡的憂傷。在解意悟情的同時,設計了個人讀、小組展示讀、男女生比賽讀、情境引讀等多樣化的朗讀,朗朗書聲中激起學生與詩人的情感共鳴,並讓學生明白了: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讀,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則能看到文字背後的祕密。整節課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思考,大膽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斷。

身爲師者一定要爲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詩教學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課堂界限,適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詩人李商隱的《樂遊原》,以詩帶詩,拓寬學生的知識積澱,爲學生長遠發展服務。

不足及改進措施:

1、整節課雖然書聲琅琅,但是朗讀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組讀、男女生讀、集體讀等層面,學生個人展示的機會較少,且朗讀的層次性不強,不能體現螺旋式推進的課堂節奏。

2、在藉助想象理解詩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詩情的環節,由於課堂節奏把握不準,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夠生動豐滿,課前設計的“看着煙雨迷濛中的座座寺廟,詩人杜牧彷彿在說……”的說話訓練未能進行,因此整節課總有點稍欠火候的感覺。今後在教學環節的取捨和課堂節奏的把控上還應多下功夫。

3、課堂中雖然有意識的關注全體,但在真正的實施中總有些不善於展示的孩子被忽視。於我們而言,他只是一個學生;於家長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因此我們不經意間的忽視,對一個家庭來說影響的可能是未來。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在“注視”的同時,多些“掃視”,多關注教室邊邊角角的學生,多關注那些默默無聞孩子,讓每位學生都被重視,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江南春》課後教學反思 篇3

《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描寫了春天的.美麗景色,情境交互,融爲一體,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感受古詩語言和意境的美。

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談談春天的美景,回憶、交流描寫春天的古詩,引出詩體,介紹作者。

初讀指導,教師先範讀課文,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時,提醒學生看準拼音讀準生字。指導學生按古詩的節奏讀好詩句。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畫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學生對詩句有了大體上的理解之後,讓學生透過看圖朗讀、聽音樂朗誦等形式反覆體會詩歌的語言和意境,邊讀邊想象,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感受到的內容。引領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能夠有感情地熟讀及背誦古詩。

江南春教學反思

詩歌教學,朗讀與意境的體悟是重點。所以設計這堂課的重點之一就是朗讀,讓學生充分朗讀,引導學生讀出七言絕句的節奏與韻味,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語感。重點之二是帶領學生了解詩意,解讀畫面,進而體悟詩情詩境,透過朗讀、聽讀、看圖、想象等方式讓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這首詩的難點在於“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上。因爲具有政治抱負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內憂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時期,所以對這首詩的爭論各種聲音都有,寫景還是諷喻?從詩歌字面來看,前兩句詩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江南大地,後兩句又把人的視線引向煙雨中屋宇重重、悠遠古老的佛寺,展現的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所以我把本詩定位於寫景詩,但後兩句詩延伸的歷史背景也是應該讓學生有所瞭解的。

基於對教材重難點的把握,我將本詩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1、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透過朗讀、聽讀、看圖、想象等方式,讓學生體會詩歌意境及詩人對江南美麗春景的讚美與神往之情。

3、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唐詩宋詞,熱愛中國古代詩歌的思想感情。

這堂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預設的重難點都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的目標達到了。課確實是一堂真實實在的課而非表演課,我一直認爲,一堂課應教給學生什麼,學生上課後從知識、能力、情感上會收穫什麼,這都是備課時教者應重點考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能以學生爲主體,注重朗讀,注重引導學生想象這一詩歌的教學特點,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因爲是高年級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了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注重了詩歌相關知識的梳理,而自制的課件也能清晰地體現我的教學重點與教學思路:這是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課中讓學生把看到的景物連綴成畫面說一說時,時間給得不充分,開始學生說得很簡單,僅僅將幾個景物詞連起來,雖然後來有個學生說得較具體了,可回想起來感覺還是應該多讓學生說一說,這樣既可以較大程度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詩意詩境。還有,我上這堂課沒有做任何預設與鋪墊,也沒讓學生做任何預習或查資料,這種做法其實很不可取。因爲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識也可能遺忘,這就導致了課堂的某些環節學生一時跟不上,出現場面不活躍或冷場;另外,在學生閉眼想象意境,我在配樂朗讀時,由於看到少部分學生睜着大大的眼睛導致我不高興而有點緊張,我漏掉了一句詩景的朗讀,雖然聽課老師沒聽出來,但我還是感到遺憾,這應該是理解意境時不可遺漏的一處。還有,課堂結尾的作業,將詩歌所呈現的畫面寫下來,我想,是不是給學生時間課堂上練習寫下來再朗讀展示,會有更好的呈現效果呢?

我上過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寓言、文言文、作文課、中考複習課等許多公開課,對我而言,這次公開課是我詩歌教學的一次新嘗試,即使有許多不足,我也對自己的嘗試感到由衷的高興。

《江南春》課後教學反思 篇4

古詩的教學一直以來是我教學上的一個薄弱環節。以往教古詩,用個不恰當的說法,就是“簡單粗暴式”的——關鍵詞的意思一講,詩意一抄,主題思想一寫,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學校組本教研的東風,定下了古詩詞教學的教研內容,也想借機向其他老師學習學習。)

就我自己的這堂課,上完後,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認真備課與僅求完成教學任務的結果大不一樣。

因爲組內的老師以及主管教學的校長要進行聽課,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時上課那樣隨意,都想上好課。爲此,課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查找資料,借鑑他人的教學設計,觀看教學視頻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學的思路後,才着手進行備課。所以我的這堂課,真是徹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學古詩的模式,不再僅僅拘泥於講、抄、背,主要是以“賞”爲主。課堂更爲活躍,更有趣,更生動。

二、認真備課對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這個人,鑑賞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歡比較直白的記敘文、小說之類的文章,對於詩歌一直認爲是“陽春白雪”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好教。最先開始,選了小課上這首詩,心裏總認爲,一首詩28個字,30分鐘講綽綽有餘了。沒想到,課一上就放開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鐘時間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後,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驚覺,原來古詩也有這麼多可講的!也可以講得這麼有意思!

因爲我的這堂課有大量的過去學過的古詩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備課之中,其實也是我自己對古詩文的一種複習和重新掌握。

三、認真備課後,在課堂上更爲遊刃有餘。

以往上課前,也會熟悉教材與教案,但因爲常規的課堂也就顯得更爲隨意些。有時候,一下發散了,可能就會扯得很遠。但這份教案,因爲自己精心準備了,記得熟了,因而對課堂的掌控,對重點的掌控,對教學內容的掌控就更爲主動,站在講臺上都更自信一些!

這堂課我自己認爲最精彩的地方有兩處: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學過的古詩詞。用回憶、複習古詩詞的方法,來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學內容。如:在理解“綠映紅”這個“映”字時,我們就聯繫了“人面桃花相映紅”中的“映”字幫助理解。在講“酒旗風”的這個“風”字時,我們也聯繫了以前學過的許多帶“風”字的詩句對比學習。

二、對詩歌中字的賞析比較到位。學生們首先不會講,不知道怎麼講,於是我拋磚引玉先講了個“風”字。接着學生們就講到了“啼”“煙雨”“映”等等,就在對這些字的賞析中,體會到了詩的美。

當然,不足之處也有不少,老師們也誠懇地給我指出了。

1、對詩的整體把握不夠,詩意的落實不到位。

2、主題思想的引導過於生硬。

對我自己而言,這真是我從教十多年來的詩歌教學的一次新的嘗試。即使有不足,我也對自己的嘗試感到由衷的高興。因爲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節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課,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