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1

今天我上了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本組單元目標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長的故事,因此,這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務應是感受少年周恩來偉大的志向與開闊的胸懷。《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圍繞周恩來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展開故事,作者以陳述事實的語氣,滿懷對周恩來的敬愛之情,透過人物的對話,帶領我們真實而具體地走進了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中國少年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一個偉大人物從小就有不同凡響的心聲。《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整篇課文教學,在本課時我主要是圍繞“中華不振”這部分組織學習。具體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閱讀規律,整體解讀文字。

本篇課文從內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諸如:瀋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周恩來令魏校長爲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繫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着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註解。研透“中華不振”又是學習“中華要振”的基礎,研透了“中華不振”,學習“中華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閱讀的規律,以讀爲本,從整體感知入手。透過“有一個詞語和“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引導學生抓住了“中華不振”這個詞,最後又讓學生再讀課文,自讀自悟,劃出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並說說從這些詞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華不振”。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他們把課文中每一個能看出“中華不振”的句子都找出來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已經走進文字,對“中華不振”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從整體感知的初讀到自讀自悟的再讀;根據不同要求採用了不同讀的方式,既關注了讀的層次,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字的讀的時間。

2、深入重點研讀,進行語文實踐。

對這麼多的內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而是引領學生進行聚焦,重點引導學生研讀了伯父的話和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兩部分內容。特別是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是本文的重點,它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爲“中華不振”。這樣處理,點線面結合,既有線上的“序”,面上的“廣”,也有點上的“深”。

在導讀“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這一句時,讓學生透過讀悟,體會伯父的複雜心情,引導學生讀出了“無奈”,讀出了“擔心”,讀出了“憤怒”,讀出了“沉重”……這些感悟雖然不同,但都源於“中華不振”,這樣的導讀,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另外在研讀“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這個重點時,更是運用導語創境的手段:“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爲命的丈夫——,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髮蒼蒼的母親——,這位婦女的親人如果也是你的親人——。”其次,還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如在讀悟時,把“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這幾個字加粗後,讓學生再去讀讀,有什麼不同。把讀與語言形式、內容、情感的感悟結合起來。

一節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時高時低,故而在課堂節奏的把握還不夠,另外, 感覺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斷學生的思維。個人語言反饋有待加強。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2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看到這個題目,我的心中不免爲之一振,心中隱隱有些澎湃的東西在涌動。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激情吧。曾聽有人說過,真正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是充滿激情的。我想也是吧,語文課本中有好多文章都讓人忍不住心潮起伏,《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亦是如此。

所以,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極力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啓發學生的潛能,努力讓學生做到:聽,聽得聲聲入耳;說,說得慷慨激昂;讀,讀得蕩氣迴腸。不僅讓自己的激情在課堂上涌動起來,也讓學生的激情在課堂上得以完全地釋放。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爲“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一面濾鏡、一個探頭。首先,“中華不振”是我貫穿這堂課全部教學內容的一條脈絡,從聚焦“中華不振”到感受“中華不振”到參讀“中華不振”最後到思考“中華不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其次,“中華不振”又被我鎖定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堂上,我圍繞“中華不振”引導學生進行多重對話,租界發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側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我故意扮演那個不僅不幫受欺侮的中國人的巡警,用很兇狠的語言對着眼含淚水的婦女謾罵,我發現有不少孩子握起了拳頭,我抓住時機問他:“你握着拳頭想幹什麼?”孩子說想打那個中國巡警,我拿着那個孩子的手對他說:“孩子,這個中國巡警確實做得很過分,你打出去吧!”但孩子說他不敢,我知道他不敢,因爲他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他和穩重那些圍觀的氣氛的中國人一樣,都只能緊握着拳頭而不敢揮出去。因爲——中華不振!至此,“中華不振”成爲了課堂上蓄積情感、掀起高潮的一個支點。整個教學過程被演繹爲一個壓抑再壓抑、憤慨再憤慨的情感模式,一直到課的尾聲才予以徹底、強烈的爆發。

周恩來立志的段落,我先讓學生透過想象思考周恩來從租界回來在沉思什麼,很明顯他是在想爲什麼中華會不振,怎樣才能振興中華等問題,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校長的周恩來的對話,讓他們在讀中仔細體會周恩來立志的過程,絕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之後立下的,並且從“清晰而堅定”“鏗鏘有力”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決心很堅定,不會有絲毫動搖。周恩來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學的志向不同,透過這種對比,學生就能明白正是因爲周恩來少年時期立下爲祖國強大而讀書的志向,將來纔能有所作爲,激發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爲自己定下一個學習目標。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和學生都走進了課文,進入了情境,孩子們讀得很好,說得也不錯,只是在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時,還是留下了不少的遺憾,很多孩子依然和當年的周恩來的同學一樣,是爲了自己而讀書,有的說是爲了當官而讀書,有的是爲了將來能成爲大老闆而讀書……雖然也有不少同學的目的是爲了大衆,但我依然覺得有些遺憾,現在的社會太複雜、也太現實了,很多的孩子在大人的潛移默化下受了不少影響,小小年紀就對當官發財有着很強烈的願望,我不免有些無奈。真心地希望孩子們受過這篇課文的浸染後,能有些許的觸動,也祝願他們越長大越明理,心中越能裝滿大衆。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3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初讀文章,我有點擔憂:課文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搞不好就會上成不切合實際的喊口號的,幫學生形成一種虛假的情感。這可是誤人子弟的做法。於是,在細細琢磨中,我決定從當時的背景引入。讓學生充分了解當時歷史背景,中國所處的社會地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種真實的中國背景再現。當時的中國國力不強,國民精神麻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領土上猖狂肆虐,"東亞病夫"稱號沉重地緊扣在我們的頭上……有了這些歷史背景的瞭解,學生就瞭解了周恩來爲什麼會說:"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在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與我一樣走進了當時落後的中國。從文字的字裏行間,他們得到的資訊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經,中國這種腐敗落後的國情,讓中國的民衆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跟隨着伯父的嘆息,學生也瞭解了"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和伯父的無奈。在這種背景下,周恩來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有志的中國人也爲之一驚。

課堂的最後,我也像魏校長一樣在班級裏進行了提問:"請問你們爲什麼而讀書"

教室裏安靜了片刻,立刻有學生舉起手來……

生:我是爲了自己能成爲一名優秀的律師而讀書。

師:好目標,有自己的理想併爲之奮鬥真好!

生:我是爲了生我養我的父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而讀書的。

師:有孝心,國家國家就是由家組成的。

生:我是爲了今年能得到實小之星,證明我自己的實力而讀書的。

師:這樣的目標就在你的眼前容易達成,相信你一定會有出色的表現。

……

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慶幸,孩子們的讀書目標都很現實,也許他們理解: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大家努力的目標是不一樣的。目標不一定要遠大,讓學生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並有學習的動力就夠了!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歷史,因爲真實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訓,因爲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語文課,應該拿什麼給我們的孩子?僅僅是再現歷史的真實?還是演說教訓的深刻?顯然不是。語文傳承的是文化,她較歷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學更顯豐滿。所以,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極力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啓發學生的潛能,努力讓學生做到:聽,聽得聲聲入耳;說,說得慷慨激昂;讀,讀得蕩氣迴腸;寫,寫得情真意切。回顧這節課,不難發現,我的課堂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爲“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一面濾鏡、一個探頭。首先,“中華不振”是我貫穿這堂課全部教學內容的一條脈絡,從聚焦“中華不振”到感受“中華不振”到參讀“中華不振”最後到思考“中華不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其次,“中華不振”又被我鎖定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堂上,我圍繞“中華不振”引導學生進行多重對話,租界發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側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最後,“中華不振”還成爲課堂上蓄積情感、掀起高潮的唯一支點。整個教學過程被演繹爲一個壓抑再壓抑、憤慨再憤慨的情感模式,一直到課的尾聲才予以徹底、強烈的爆發。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層層推進的情感。課堂上我指數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後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者聽到了什麼?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麼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開啟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三、拓展文字,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爲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接着我創設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恩來的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彷彿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恩來,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爲什麼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結束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着爲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字及與文字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4

在我教《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時,首先,我提出問題,周恩來童年時期立下了一個什麼志願?我再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在學習理解課文時就比較容易多少了。

根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把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的結合,把知識點透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教學過程中零而不散,課堂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緊緊扣住“中華不振”,層層理解。

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散,但細讀之後,我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教學,讓每一個文字因爲“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詞,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但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在課堂上既要落實一些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可時間是不夠的。經過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說最爲直觀的語段就是第九自然段,於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思考,變換角色,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二、抓住重點、難點、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難點從句段中領悟“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課堂上我讓學生讀,邊讀邊思考: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在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邊讀邊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選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流,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爲什麼中國婦女的遭遇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國婦女的親人軋死了還得意揚揚?此時此刻,他可能在想什麼?同學們,如果現在你就是圍觀的中國人中的一員,你會怎樣想怎麼做?這時學生思維被開啟,個個說得十分動情,有的學生憤怒之火已被燃起。

三、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於“中華不振”的理解,還要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學生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感到欽佩,從而讓學生知到自已讀書是爲了什麼?從心底深處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才真正達到目標。所以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透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效祖國。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5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根據本課學習目標,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把知識點透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過程零而不散,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結合學習內容,確定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

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着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纔會學,那麼課堂上教師就應少講。按照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是講學生讀不懂的或體會不深的地方,即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擴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所以像本課這類傳統題材的課文由於敘述故文內容遠離現代兒童的生活時代,就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學生提供相關資料,用簡短的文字延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從中瞭解周恩來少年立志的原因,領悟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課標》中提到的多讀書、讀好書的必要性。

二、結合學生認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若僅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僅限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欽佩,那本文的教學目的尚未達到,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才真正達到目標。所以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並透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國之情,在幼小的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提高學習能力。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

的能力,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積澱,他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結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課內外語文學習緊密聯繫,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所以在本節課中設計的討論和議一議就達到了此目的。

四、透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

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纔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助於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6

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授課之始,我和孩子討論了一會兒爲什麼而讀書的問題。結果學生的發言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說:“爲了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讀書的”,有的孩子說:“爲了上大學來讀書的”,也有的孩子說:“爲了找好工作而讀書”。當然,也有學生說:“爲了當科學家而讀書的”,引來了孩子們羨慕的目光。

我相機引導孩子要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樹立崇高的理想。“志當存高遠”,只有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從小立志學習,長大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才,造福於人類,纔是孩子們讀書的真正目的。緊接着,激發孩子興趣,引導孩子走進了偉人周恩來總理的少年時代。

興趣是孩子們認真學習的動力。透過與學生的對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每個孩子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次問答中,既培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此話題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學生進行真實表達。相比於平時嚴肅認真的授課模式,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中,老師真正瞭解了學生的思想,才能對學生進行相應教育,也有利於日後個別教育。另一方面,這次談話也激發了學生了解主人公周恩來總理的興趣,這對孩子們閱讀文章內容,感悟全文主旨作了很好的鋪墊。

匯入的方式千變萬化,只要能真正激發孩子的興趣,我們就應該積極採納,讓孩子不斷進步。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7

1、“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聯繫實際,用談話談到志向,引入新課。

2、老師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再進一步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3、從教學實際出發,將課件作爲學生與文字交流、師生情感交流、協作的工具,創設學習環境的工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爲學習語文奠定情感基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讀寫結合,力爭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鍛鍊學生的想象力、表達力,提高習作水平。

4、在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和課堂機智,應變能力。

總之,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將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努力改正,對於本節課一些較爲好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我也會繼續沿用,並繼續多在教材的鑽研和課堂的調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斷地實踐、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辦公室的年輕老師們好學臨時點將讓我上的一堂課,作爲年老的老師不好意思拒絕,於是就匆匆解讀文字,匆匆地進行教學設計,匆匆地拿着一本書,一支粉筆,匆匆地走上講臺。沒有書面教案(上課後憑着回憶補上了一個書面教案),更談不上課件,可感觸頗深,便作了如下記錄:

一、教材解讀

課文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地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本課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二、教學思路

本文教學我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瞭解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生平;彙報預習時查字典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的情況。解決難以理解的詞語:租界地、帝國主義、耀武揚威。

本課時的教學思路:

1、緊扣標題,打破順序,直奔主題

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課題,以挖掘同學們的潛能,理解課題意思。接着,重點講解第三部分內容,透過反覆誦讀文中周恩來兩處以不同語氣所表達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鏗鏘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製造懸念,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使同學們追索:是什麼原因迫使周恩來有這等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呢?然後,再回過頭來學習第一、二部分內容。於是,第一部分提到的“中華不振”和整個第二部分這一全文中的重點內容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串講,不僅耽誤時間,聽起來也索然無味。

2、朗讀對話,理解字詞,體會感情

(1)對第一部分內容中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部分加以重點指導,再現伯父當時悲傷與無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來疑惑不解與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神態,同時透過理解詞語展示人物的神情,從而達到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2)抓住“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襤褸”這些詞語,朗讀第二部分內容,使租界裏洋人、巡警的醜惡嘴臉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躍然紙上,同學們也知道了周恩來因此而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和他立下了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的原因。

3、拓展文字,直面歷史,報國立志

課堂上爲學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資料,讓孩子們直面歷史,心海難平,心有所向,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初步的報國之情。當孩子們讀到“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時,我說:“孩子們,此時此刻你是怎麼想的?你要爲誰而讀書?爲國家的什麼而讀書?”進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說:“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振興起來了,我要爲國家的繁榮而讀書”;有的說:“我要爲國家越來越興旺而讀書”;還有的說:“我要爲國家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讀書”……同學們心潮澎湃,熱情高漲。

最後請同學們看課後習題中的“閱讀連結”,它是周恩來去日本留學時回到母校,給同學們寫下的有名詩篇。我讓同學們讀一讀這首詩,並和同學們討論發言,講一講這首詩的意思,學習前輩們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

4、講讀課文,抓住契機滲透寫作常識

即將總結全文時我說:“同學們,課文寫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讓你感受最深?爲什麼?它們又是用怎樣的過渡句連起來的?找到讀一讀。”讓同學們明白寫文章時,要注意前後連接,學會承上啓下,文章就會順暢,讀者就容易看懂。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9

拓展文字,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樹立報國之志。如果本文僅限於對中華之不振的瞭解,僅限於對那段歷史的拷問,僅限於對周恩來少年時立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欽佩,那本文的教學就是不完整的。慕賢、明理的目的是導行。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去努力落實,就是這節課教學必不可少的目標。爲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我從三個方面着手:

一、解讀“中華不振”讓孩子們心海難平

感悟“中華不振”: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你是從哪些地方讀出“中華不振”的,用筆劃一劃,一會兒,挑你感受特別深的地方讀給大家聽。

交流讀“中華不振”的感受。

指名彙報朗讀。說說“爲什麼看出中華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幾個方面:

──從伯父的話語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周恩來一連串問題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租界裏卻看不見一箇中國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婦女的哭訴聲裏看出“中華不振”。

──從洋人趾高氣揚、得意揚揚的神情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中國巡警狗仗人勢、耀武揚威的醜惡嘴臉中看出“中華不振”。字串7

──從圍觀的中國人緊握着的拳頭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課堂裏魏校長慷慨激昂的情緒中看出“中華不振”。

……

二、研讀周恩來讓孩子們心有所向

師:從租界回來以後,周恩來常常一個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麼呢……字串6

(相機引導學生結合修身課上週恩來和其他同學不同的表現說。)

學生自由表達。

師:這一次去了租界以後,周恩來──

──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給不了一箇中國婦女以起碼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讓洋人在一箇中國婦女面前專橫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羣中國人面對一個洋人,竟不敢給自己的同胞聲張正義。

他決心拯救這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立志……讀──“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這可是周恩來一生信守的諾言啊!男同學讀──

師:這更是周恩來終生爲之奮鬥的目標啊!女同學讀──

師: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三、直面現狀讓孩子們在與現實的對話中萌發初步的報國之情

孩子們談的志向和理想可能是粗淺的不確定的,但根植在幼小心靈中的民族情感卻是長久的,甚至於能伴其一生。從大而言之,對改變經濟上與發達國家懸殊,政治上受到一些國家影響,軍事上受到日本等國家威脅的現狀是意義深遠的。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10

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啓發學生的潛能。

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字。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爲“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

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層層推進的情感。課堂上我指數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後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者聽到了什麼?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麼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開啟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

三、拓展文字,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爲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XX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接着我創設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XX的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彷彿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XX,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爲什麼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

結束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着爲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字及與文字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11

在講授這一課之前,我先聽了鄭老師上的課,然後又聽了方老師上的課。鄭老師在講課時把重點放在後面,着重引導學生談學習本課後的感受以及自己的志向。聽課時我覺得學生對“中華不振”理解不太深刻,所以談感受時就缺乏對少年周恩來所處時代的感同身受,不能很好地理解少年周恩來的遠大抱負和他那顆異常堅定的報國之心。而方老師則把重點放在對“中華不振”的理解上。聽課時我覺得學生在方老師的引導下深刻理解了“中華不振”的含義,突破了難點,心靈受到了震撼,紛紛表示要爲國家的富強而讀書,但談得不具體,大家異口同聲、衆說一詞,具有個性的個人志向沒有說出來。

這兩堂課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認識到:應該把這堂課上成愛國主義教育課。既讓學生詳細瞭解少年周恩來所處時代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也讓學生充分了解當今中國正在趕超歐美強國、作爲一個泱泱大國即將崛起的現狀。

我補充了一些資料,有中國的四大發明、盛世唐朝對世界的影響,有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有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慘痛歷史,也有日本帝國主義的燒殺搶掠,還有當今中國的飛速發展,以及在發展中還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最後,我說:在某些領域,中國依然落後英、法、美等發達國家至少70年,所以,中華民族要作爲一個大國重新崛起,依然需要我們年輕的一代、在座的各位同學“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學生紛紛站起來表示自己的決心:我要保衛祖國,我要爲中國的國防現代化而讀書;我喜歡電腦,我將來要發展中國的軟件行業;我想爲中國的航天事業出一份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12

第一次用導學案,第一次給四一班上課,課前心裏任何把握都沒有。上午第三節上完的,然後回到自己班忙碌,一天也沒靜下心來回憶這堂課。晚上了,趁孩子埋頭在一大堆栗子中啃咬奮鬥的空兒,腦子裏回放了一遍。感到必須梳理反思。

首先,時間沒把握好,拖堂2分鐘,仍然沒把設定的環節進行完。是設計的問題還是課堂把握的問題?都有!

1、容量有些大了。包括背景資料、字詞闖關、課文內容概括、寫作特點指導、文章品讀、拓展延伸六個環節。但想一想,都不可刪減,只有在用時上更科學一些來解決。

2、用時把握不科學,a、背景資料,雖然有用,但不是重點,能起到輔助理解文章的作用,瞭解即可。b、關於過渡段歸上一部分還是下一部分,不算難,可以再簡略一些。c、體現“中華不振”的課文重點句段,不可刪減,討論深入爲好。d、字、詞,用時過多,原因有二,一是學生不能準確把握重點時,老師任由他們去講解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比如“懲”字的上下結構,根本不必講。二是老師完全可以直指重點,不要爲了體現學生的自主而不敢領路了。e拓展延伸,孩子們準備的小故事很多、必須篩選。字詞訓練用時也比較多,課前指導不充分。(目前的教學模式,課前老師和學生花費的精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課前做的功課不夠充分。

1、對於補充材料,當堂寫感受,應有方向性指導,一味指責和抗議甚至謾罵是不對的,應從“自身如何強大”着眼。舉例學生的寫作:“你把我們華人與狗相提並論,那麼你們是什麼?我看你們連狗都不如!”下了課,孩子們還在爲自己大罵帝國主義而痛快不已。其實,孩子們的憤慨,只有一步之遙,就到達了“爲中華之崛起”的立志了,就一步!老師只要輕輕一點撥就到達了!

課前,我沒有充分預設到孩子們會差這一小步,所以,“毫無防備”地,沒及時點撥一下。

2、課文讀得不夠。

幾個讀課文片段的孩子,幾乎無一人讀得無任何瑕疵,錯字、丟字、聲音小、語速快……

這引起了我對《單元朗讀課》到底該放在哪個順序的思考。以前一直反對將朗讀課放在第二次序,覺得,課文沒品讀的時候,不理解,讀不好。但今天,體會到:非常有必要在品讀之前,充分朗讀。不過,我捨不得自己原本的觀點,怎麼辦?利用週一、週三的晨誦可解決一點,再發動孩子們課餘練習,也能解決一點。說來說去,課前多做功課,課上才能不爲小事傷神。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13

知識與能力

1、重點認識一些字詞、

2、透過反覆朗讀,找出周恩來爲什麼會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2、瞭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教學重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匯入新課。

1、本單元的主題是什麼?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什麼?

2、交流蒐集周總理的資料。

3、同學們,你們來學校學習是爲了什麼?(指名說)

4、周總理小時候爲什麼讀書?(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要求: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生詞。運用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書上標出來。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3、出示小黑板,認讀生字詞,指導書寫。

三、讀通全文,全班交流。

1、課文寫了哪幾件事?

2、周恩來小時候爲什麼會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學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四、有感情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課堂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聽寫詞語。

模範、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

二、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你從這部分中體會到了什麼?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帶着問題有感情地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指導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爲什麼”?“那又是爲什麼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爲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裏?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3、分角色朗讀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讀。

4、從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來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自己一邊讀,一邊想: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

2、談一談:作爲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體會“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

四、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自讀讀文思考:“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麼意思?

2、讓學生聯繫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想一想當時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沉思什麼呢?寫一寫當時他沉思什麼?

4、全班交流寫的內容。

5、你從本段學到了什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爲了什麼?

五、課外延伸。

1、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

2、瞭解周恩來或別人成長的故事。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板書:

25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疑惑

目睹 中華不振 振興中華

立志

教學反思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5課,我教學本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以讀說感悟爲主,讓學生明白周恩來立志讀書的原因,感受周恩來博大的胸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種下愛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