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通用7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通用7篇)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1

在我教《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時,首先,我提出問題,周恩來童年時期立下了一個什麼志願?我再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在學習理解課文時就比較容易多少了。

根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把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的結合,把知識點透過各種方式展此刻學生面前,在教學過程中零而不散,課堂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簡單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緊緊扣住“中華不振”,層層理解。

這篇課文資料比較散,但細讀之後,我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教學,讓每一個文字因爲“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詞,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但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在課堂上既要落實一些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可時間是不夠的。經過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說最爲直觀的語段就是第九自然段,於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思考,變換主角,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二、抓住重點、難點、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課文資料,難點從句段中領悟“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課堂上我讓學生讀,邊讀邊思考: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在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邊讀邊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選取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流,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爲什麼中國婦女的遭遇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國婦女的親人軋死了還得意揚揚?此時此刻,他可能在想什麼?同學們,如果此刻你就是圍觀的中國人中的一員,你會怎樣想怎樣做?這時學生思維被開啟,個個說得十分動情,有的學生憤怒之火已被燃起。

三、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對於“中華不振”的理解,還要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學生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感到欽佩,從而讓學生知到自已讀書是爲了什麼?從心底深處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才真正到達目標。所以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課文資料與現實結合起來,透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效祖國。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2

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啓發學生的潛能。

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字。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爲“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

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層層推進的情感。課堂上我指數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後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者聽到了什麼?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麼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開啟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

三、拓展文字,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爲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接着我創設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恩來的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彷彿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恩來,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爲什麼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

結束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着爲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字及與文字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3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根據本課學習目標,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把知識點透過各種方式展此刻學生面前,使教學過程零而不散,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簡單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結合學習資料,確定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

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着眼點就應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纔會學,那麼課堂上教師就應少講。按照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是講學生讀不懂的或體會不深的地方,即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擴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所以像本課這類傳統題材的課文由於敘述故文資料遠離現代兒童的生活時代,就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學生帶給相關資料,用簡短的文字延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從中瞭解周恩來少年立志的原因,領悟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課標》中提到的多讀書、讀好書的必要性。

二、結合學生認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若僅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僅限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欽佩,那本文的教學目的尚未到達,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才真正到達目標。所以讓學生將課文資料與現實結合起來,並透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國之情,在幼小的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提高學習潛力。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經具有必須的獨立識字

的潛力,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必須的積澱,他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結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加強語文閱讀潛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潛力,使課內外語文學習緊密聯繫,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所以在本節課中設計的討論和議一議就到達了此目的。

四、透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

語文教學務必與生活相聯繫,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纔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助於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4

1、“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聯繫實際,用談話談到志向,引入新課。

2、老師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再進一步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3、從教學實際出發,將課件作爲學生與文字交流、師生情感交流、協作的工具,創設學習環境的工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爲學習語文奠定情感基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讀寫結合,力爭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鍛鍊學生的想象力、表達力,提高習作水平。

4、在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和課堂機智,應變能力。

總之,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將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努力改正,對於本節課一些較爲好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我也會繼續沿用,並繼續多在教材的鑽研和課堂的調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斷地實踐、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是辦公室的年輕老師們好學臨時點將讓我上的一堂課,作爲年老的老師不好意思拒絕,於是就匆匆解讀文字,匆匆地進行教學設計,匆匆地拿着一本書,一支粉筆,匆匆地走上講臺。沒有書面教案(上課後憑着回憶補上了一個書面教案),更談不上課件,可感觸頗深,便作了如下記錄:

一、教材解讀

課文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地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本課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二、教學思路

本文教學我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瞭解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生平;彙報預習時查字典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的情況。解決難以理解的詞語:租界地、帝國主義、耀武揚威。

本課時的教學思路:

1、緊扣標題,打破順序,直奔主題

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課題,以挖掘同學們的潛能,理解課題意思。接着,重點講解第三部分內容,透過反覆誦讀文中周恩來兩處以不同語氣所表達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鏗鏘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製造懸念,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使同學們追索:是什麼原因迫使周恩來有這等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呢?然後,再回過頭來學習第一、二部分內容。於是,第一部分提到的“中華不振”和整個第二部分這一全文中的重點內容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串講,不僅耽誤時間,聽起來也索然無味。

2、朗讀對話,理解字詞,體會感情

(1)對第一部分內容中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部分加以重點指導,再現伯父當時悲傷與無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來疑惑不解與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神態,同時透過理解詞語展示人物的神情,從而達到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2)抓住“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襤褸”這些詞語,朗讀第二部分內容,使租界裏洋人、巡警的醜惡嘴臉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躍然紙上,同學們也知道了周恩來因此而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和他立下了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的原因。

3、拓展文字,直面歷史,報國立志

課堂上爲學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資料,讓孩子們直面歷史,心海難平,心有所向,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初步的報國之情。當孩子們讀到“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時,我說:“孩子們,此時此刻你是怎麼想的?你要爲誰而讀書?爲國家的什麼而讀書?”進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說:“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振興起來了,我要爲國家的繁榮而讀書”;有的說:“我要爲國家越來越興旺而讀書”;還有的說:“我要爲國家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讀書”……同學們心潮澎湃,熱情高漲。

最後請同學們看課後習題中的“閱讀連結”,它是周恩來去日本留學時回到母校,給同學們寫下的有名詩篇。我讓同學們讀一讀這首詩,並和同學們討論發言,講一講這首詩的意思,學習前輩們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

4、講讀課文,抓住契機滲透寫作常識

即將總結全文時我說:“同學們,課文寫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讓你感受最深?爲什麼?它們又是用怎樣的過渡句連起來的?找到讀一讀。”讓同學們明白寫文章時,要注意前後連接,學會承上啓下,文章就會順暢,讀者就容易看懂。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6

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授課之始,我和孩子討論了一會兒爲什麼而讀書的問題。結果學生的.發言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說:“爲了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讀書的”,有的孩子說:“爲了上大學來讀書的”,也有的孩子說:“爲了找好工作而讀書”。當然,也有學生說:“爲了當科學家而讀書的”,引來了孩子們羨慕的目光。

我相機引導孩子要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樹立崇高的理想。“志當存高遠”,只有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從小立志學習,長大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才,造福於人類,纔是孩子們讀書的真正目的。緊接着,激發孩子興趣,引導孩子走進了偉人周恩來總理的少年時代。

興趣是孩子們認真學習的動力。透過與學生的對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每個孩子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次問答中,既培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此話題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學生進行真實表達。相比於平時嚴肅認真的授課模式,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中,老師真正瞭解了學生的思想,才能對學生進行相應教育,也有利於日後個別教育。另一方面,這次談話也激發了學生了解主人公周恩來總理的興趣,這對孩子們閱讀文章內容,感悟全文主旨作了很好的鋪墊。

匯入的方式千變萬化,只要能真正激發孩子的興趣,我們就應該積極採納,讓孩子不斷進步。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我上了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本組單元目標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長的故事,因此,這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務應是感受少年周恩來偉大的志向與開闊的胸懷。《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圍繞周恩來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展開故事,作者以陳述事實的語氣,滿懷對周恩來的敬愛之情,透過人物的對話,帶領我們真實而具體地走進了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中國少年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一個偉大人物從小就有不同凡響的心聲。《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整篇課文教學,在本課時我主要是圍繞“中華不振”這部分組織學習。具體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閱讀規律,整體解讀文字。

本篇課文從內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諸如:瀋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周恩來令魏校長爲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繫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着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註解。研透“中華不振”又是學習“中華要振”的基礎,研透了“中華不振”,學習“中華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閱讀的規律,以讀爲本,從整體感知入手。透過“有一個詞語和“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引導學生抓住了“中華不振”這個詞,最後又讓學生再讀課文,自讀自悟,劃出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並說說從這些詞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華不振”。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他們把課文中每一個能看出“中華不振”的句子都找出來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已經走進文字,對“中華不振”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從整體感知的初讀到自讀自悟的再讀;根據不同要求採用了不同讀的方式,既關注了讀的層次,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字的讀的時間。

2、深入重點研讀,進行語文實踐。

對這麼多的內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而是引領學生進行聚焦,重點引導學生研讀了伯父的話和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兩部分內容。特別是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是本文的重點,它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爲“中華不振”。這樣處理,點線面結合,既有線上的“序”,面上的“廣”,也有點上的“深”。

在導讀“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這一句時,讓學生透過讀悟,體會伯父的複雜心情,引導學生讀出了“無奈”,讀出了“擔心”,讀出了“憤怒”,讀出了“沉重”……這些感悟雖然不同,但都源於“中華不振”,這樣的導讀,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另外在研讀“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這個重點時,更是運用導語創境的手段:“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爲命的丈夫——,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髮蒼蒼的母親——,這位婦女的親人如果也是你的親人——。”其次,還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如在讀悟時,把“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這幾個字加粗後,讓學生再去讀讀,有什麼不同。把讀與語言形式、內容、情感的感悟結合起來。

一節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時高時低,故而在課堂節奏的把握還不夠,另外, 感覺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斷學生的思維。個人語言反饋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