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表裏的生物》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下冊《表裏的生物》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下冊《表裏的生物》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表裏的生物》教學反思1

《表裏的生物》一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爲“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他認爲裏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可是父親不許他動,使他充滿好奇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開啟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爲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裏。表現了作者的天真無邪,情趣盎然。

一、教學效果《表裏的生物》這篇課文,表現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識,善於觀察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品質。在教學中,我大力引導學生透過提問和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瞭解課文大意,然後指導學生劃出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分別採用放錄音、自讀、默讀等形式,使學生在反覆的品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和課文表達的意思。《表裏的生物》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我認爲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成功之處讀中表情。指名朗讀,要把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聽後進行點評。例:“我愛聽這表的聲音。”我一邊說一邊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強烈的好奇感,渴望開啟那塊表探個究竟。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醜惡而恐怖的東西,爲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裏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裏邊有一個活的生物。——弄清緣由之後的滿足感我想,大半因爲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蠍子都沒有這麼好聽的聲音,也許這裏邊的蠍子與一般的不同。——在他的心中充滿美妙的東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三、不足之處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

四、改進措施作爲一名教師,只有把愛注入學生心田,具體透過教學環節中的動作、語言、表情、姿態乃至眼神傳遞給學生,才能使學生體驗到親切、溫馨、幸福的情感,因此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學生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進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

六年級下冊《表裏的生物》教學反思2

《表裏的生物》一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爲“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爲裏面也一定有一個小生物。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開啟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爲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裏。文章敘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儘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說。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我認爲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得多,提問得多,大力提倡“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在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六年級下冊《表裏的生物》教學反思3

《表裏的生物》是一篇記敘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爲“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爲裏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一次父親開啟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爲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裏。文章敘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本節課,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培養閱讀能力。

環節一要求學生默讀課文,說出文章大意。由於本文不是典型的記敘文結構,雖然我提示了要找到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但是還有很多學生概括不出來。一個學生概括的很詳細,很明顯沒有掌握住概括大意的要領。說明學生的閱讀理解力不好。理解是對閱讀的基本要求,是閱讀能力的.核心。要點有二:真正的理解是特定語境中的理解和理清思路。比如本文出現這樣一句話: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纔不說了。聯繫上文,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長大後知道了懷錶的執行原理,不再說裏面有一隻小蠍子了。學生不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就不能在概括大意時說出結果。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說不出文章大意,我就引導讓找出文章表示時間的詞語,從而幫助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但是大部分學生劃出的是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描述的與不同生物相關的時間“早晨、夜裏、夏天、秋晚”等。應該劃出的是作者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時間“小時候、一天、過了許多天、此後、後來”這些詞卻沒有被學生找到。這顯示出學生的閱讀理解力有待提高。因此,我重新迴歸原問題,啓發學生文章寫的是作者成長中的一件事,顯示文章脈絡的時間詞一定是與作者的成長有關,而不是作者在成長中的某一個時間點提及的時間詞。當講透了這一點,學生透過關鍵詞語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就提高了一些。以後再遇到這樣類似的文章,學生就能透過找時間詞來理解大意。

當解決了這個難題後,整節課就進展得很順利了。

這節課給我的最大啓發就是,要想透過自主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需要找到學生在閱讀中的癥結所在,而不是給學生現成的答案。只有真正經歷過閱讀體驗,閱讀能力才能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