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

今天用《反比例的意義》作爲校內的研究課,這節課是上週六臨時決定的,本來是要用複習單元《量的計量》來上的,但是擔心畢業班後面的時間會很緊,所以臨時決定提前。不過,我想不管什麼的課,只要教師的素質高,一樣能上出精彩,不能因爲內容好上而選來作爲公開課,相反,越是難上的課就越要拿出來研究研究,因爲研究課就是供大家來討論研究的,這樣,以後上到同樣的內容時就不會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難上才越能體現功底,並且這樣的課上過之後,其他內容的課就會顯得不是很難了,因爲在信心上佔有了優勢。

六年級數學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

週六決定了這節課後,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請師傅過目,在和師傅及其他幾位老師研究過後,大家的意見是: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這個內容時是最麻煩的,因爲這個內容十分抽象,所以,這節課的容量不宜太大。我雖然沒有教過六年級,但是看過教材之後,也覺得這部分內容容量比較大,其實也不能說是容量大,就是比較抽象,如果學生學不好、說不出來其中的道理,就比較麻煩,就會影響到這節課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十分注意容量問題,能精簡的精簡,儘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設計的思路。

首先簡單回顧正比例的概念知識,然後給出單價、總價、數量,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學生說:反比例)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猜一猜什麼是反比例,或者說,你認爲什麼是反比例。透過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學生猜的對與錯,最起碼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質疑心理,爲後面的學習先奠定一定的基礎。因爲,後面我們要透過學習來驗證猜想的對不對,透過驗證後,之前猜對的學生在情感體驗上就會得到滿足,同時也培養了估計的能力,這也符合《課程標準》培養估計能力和推理的要求。

在初步的猜想之後,用了一段小動畫來直觀的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這個動畫我做錯了,後來經大家的提醒,我把這個動畫作了修改),這個動畫是這樣的:有一堆黃沙,先用載重量大一些的貨車運,然後換成載重量小一些的貨車運,接着再換一輛載重量還要小的貨車運,並提問:從動畫中能想到什麼?讓學生知道,每次運的越少,運的次數就越多,每次運的越多,運的次數就越少,初步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接下來出示例4和例5並按要求回答,然後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較,尋找這兩道例題的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都是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兩種量裏對應數值的乘積一定。

找出共同點之後,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義,然後用反比例的意義在回去解釋例4,接着要求學生用這一知識解釋例5,然後學會用字母X、Y和K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接着實際運用,做練一練第1題和練習八的第4題,到這裏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話來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來出示例6,跟學生說明,我們也可以列數量關係式來判斷,如果要列數量關係式判斷的話,它們的乘積就要一定。至此,課的內容已經基本上完,後面就做了兩組相關的練習,一組是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題不成比例,有一題成正比例,有兩題成反比例,另外一組題目是先把數量關係式填寫完整,然後根據數量關係式回答問題。

最後總結本課內容,總結時,學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區別的聯繫,這是我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而正好時間又多(因爲擔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趕着上的),我就順着學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由於前面學的比較好,學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其中有個學生說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繫時是這樣說的:它們相同點都是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如果要講具體怎麼變化的就有區別了。爲學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興,看來他們今天學的比較好。同時,我也暗自爲自己慶幸,不是慶幸上的好,而是慶幸課的內容按預計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隨我的老毛病——課堂上羅羅嗦嗦。

下午教研活動時大家發表了意見,其中那個動畫大家講的最多,我也知道動畫做錯了,所以已經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較多的是後面的總結,大家認爲這節課沒有必要進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這節課的內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但是我卻不這樣想,首先這部分內容不是我的預設生成,而是非預設生成,學生能想到爲什麼不趁熱打鐵比較一下呢?雖然這部分內容是下節課要專門講的,在這裏爲什麼不可提一提?學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嗎?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決定把這個環節添上去。

另外大家還認爲這節課光練習說了,沒有什麼寫的練習,光會說,那作業怎麼寫?沒有經歷寫的練習,學生會嗎?我想,這的確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時也增添了進去。這樣一來,這節課的內容滿滿當當,不多不少了。

下面是我整理之後的教案和課件,大家看看,提些建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