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語文司馬光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上冊語文司馬光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上冊語文司馬光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語文司馬光教學反思1

《司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級學生接觸的簡單的文言文,課文主要寫了司馬光看到嬉戲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裏去了,就機智地拿石頭擊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突顯了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着冷靜。全篇內容簡單,言簡意賅,但故事情節完整。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找準動詞,讀準節奏。

本課是三年級學生接觸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課時,我把讀準節奏作爲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文只有兩句話,根據句子基本構成就是“施動者+動作”,我要求學生抓住文中動詞,試着朗讀,進行斷句。學生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了第一句中“戲、登、沒”都是動詞,第二句“棄、持、擊、得”都是動詞。我要求學生在動詞前用“/”劃出節奏——“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這樣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讀的節奏。

2、總結學法,學會學法。

小古文學生掌握起來比較難,對於這一類型的課文,教師需要教會他們學會方法,在本課教學中,第一我請學生自己看課文後面註釋,“庭”註釋意思是:庭院。第二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如“破”,透過看圖和上下文,此處指:大水缸破裂。第三查找資料,知道司馬光是宋朝的大文學家,博學多才。第四讓學生多讀課文,讀熟,讀中理解。第五讓學生小組合作,試着說出古文的意思。總結以上學習過程,學習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聯——查——讀——說。

二、成功之處

回顧整堂課文,我認爲比較成功的一處是:對比人物動作,理解人物特點。

本文雖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內容學生都熟悉,總體意思瞭解以後,在理解第二句“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時,此處動詞運用巧妙,體現了司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靜的特點。在教學這一句時,我採用將司馬光和別的小朋友的動作進行對比的方法——司馬光的動作“持、擊”,別的小朋友是“棄去”,兩者相比,鮮明無比。

三、不足之處

回顧課堂,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有一些問題學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如:學生問:“水缸裏的水深嗎?”我立即回答:“很深。”其實,只要學生讀課文“沒水中”,就可以理解。我想:教學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爲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做教學的主人。

四、改進措施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穫很多。再上這節課,我會注意到運用讀、說、演等方式,讓學生讀課文、說故事、演課文,透過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知識內化,讓學生品味語文,提高能力。

同時,加強教師範讀作用的引領。教師的範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並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上冊語文司馬光教學反思2

《司馬光》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以前教學文言文時直接講解課文含義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可以歸納爲“兩個亮點、兩個不足”。

兩個亮點:

1、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形式多樣,效果顯著。

在朗讀感悟這個環節裏,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首先由學生自讀,其次由小組長檢查更正,然後分組比賽讀,跟着老師讀,最後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檢查。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僅沒有對課文的朗讀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透過這些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背誦了課文,感悟了課文的大意。

2、透過講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

在引導學生交流課文的疑難詞句後,我改變了原來的繼續講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而是開展“講故事比賽”。生動的故事語言配上精彩的動作,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了昇華。

兩個不足:

1、在對課文進行感悟時,橫向指導不夠。

學了課文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透過課文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學生的回答都侷限於:我們遇到危險時,要學習司馬光沉着冷靜,善於動腦筋思考問題;遇到危險要急中生智,想個好辦法;遇到危險……現在回想,我覺得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識教育。也就是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學生傳遞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2、學完課文後,沒有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進行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課文的學習都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文言文的學習也是一樣,透過對學法的總結,可以爲教師輕鬆教學下一篇文言文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