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將相和》教學實錄案例及反思

《將相和》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語文第十冊,它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它以秦趙兩國矛盾爲背景,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實,歌頌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熱愛祖國、顧全大局的思想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教學這篇課文時,執教者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清楚將相之間“不和”到“和”的過程以及原因,長文短講,透過三個小故事進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幫助學生深入感悟文字內涵。

《將相和》教學實錄案例及反思

〔案例描述〕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將相之間開始爲什麼“不和”?在課文中找到根據。

(學生自由看書、標記相關語句,老師巡視。)

生1:我找到了:“廉頗很不服氣……下不了臺!”主要是廉頗妒忌藺相如,所以會“不和”。

生2:我還看出藺相如處處讓廉頗,避免激化矛盾。

師:廉頗認爲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你認爲廉頗的話有道理嗎?請結合“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來說說藺相如當時的表現,並且討論一下:藺相如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是怎樣的?

(學生讀書,討論。)

師:誰能說說藺相如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上有什麼表現給你的印象很深刻?說明藺相如有什麼特點?

生3: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後,他巧妙地要回璧,並理直氣壯地說要用頭撞璧,讓秦王既惱怒又害怕,說明他聰明、勇敢。

生4:秦王按藺相如的要求舉行典禮時,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趙國了。他這樣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殺身之禍,可他卻大大方方對秦王說明(生讀藺相如的話),說明他不僅勇敢機智,還熱愛祖國。

……

師:“澠池會”是雙方首腦會晤的高層對話會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領導人擁抱握手等,即使彼此之間有很深的矛盾,表面上是客氣禮貌的,你認爲藺相如在這次會議上的表現“出格”嗎?

生5:秦王先失禮叫趙王“鼓瑟”,並叫史官做記載,侮辱趙王,導致藺相如要怒髮衝冠,要求秦王“擊缶”,以死相拼的目的是維護“國威”。

生6:說明藺相如有膽識,讓秦王再吃“敗仗”。

……

師:藺相如在“完璧歸趙”、“澠池會”兩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後來的故事“負荊請罪”發生之前,見了廉頗就像“老鼠見了貓”,爲什麼?

生7:他不想“將相不和”,他是爲了祖國(生讀藺相如的話)。

生8:說明藺相如熱愛祖國,顧全大局。

師:廉頗將軍呢?他又是個什麼人呢?

生9:他知錯就改,也很熱愛祖國。

師:廉頗知錯就改了就可以了,他幹嘛要揹着荊條去請罪?難道他不怕丟人嗎?再結合插圖想象廉頗揹着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時會說些什麼?藺相如又會怎麼說?

(學生討論,體會“將相和”的重要意義。)

師:“將相和”有什麼重要意義?

生10:有利於團結,團結纔有力量。

生11:將相團結,就會讓趙國日益強大。

……

〔教後反思

小學教材中,《將相和》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對這類課文,老師一般採取“長文短講”的辦法。那麼既然是“短講”,就要求老師懂得必須“取捨”。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主要採取“淡化故事、強化人物”的辦法,讓學生透過“看故事”,探究主要人物藺相如的思想、個性等,從中走進人物的心靈;對次重點人物廉頗的理解,也透過他在“負荊請罪”故事發生前後的'言行,剖析他的思想、性格等,分析兩人的“不和”到“和”的過程以及原因,體會主要人物藺相如的思想境界,進而加深對文字內涵的理解。

“抓主幹、去枝節”,這是我教學“長文”的一貫做法。如果在教學時“鬍子眉毛一把抓”,學生的思維容易紊亂,對課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在設計教學流程中,我始終注意對教學細節進行細緻推敲,圍繞“不和”到“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讀議結合,探究人物的思想個性等,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寫作意圖,就可以讓學生把握住這篇課文的主旨。

“理清思路,弄清三個故事間的內在聯繫。”這是我教學此課時的一個設想。當然,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做適當調整,我在學生理解問題不清楚時會放慢教學進度,但決不會“越俎代庖”。因此,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我比預想的課時多花了一課時的時間。我想:只有學生真正弄懂了故事的這種內在聯繫後,思想纔會豁然開朗,對探究文字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多花點課時來學習,時間也花得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