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數學雖然抽象,但它來源於實際生活,並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爲了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充分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數學概念和方法,各個學校要充分利用並開發實物材料和設備供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郭元祥老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校發展》中曾指出我們教師存在的一個缺點:在教學中,教師總是化書爲牢,化地爲牢。把我們的學生鎖在書本中、教室裏。沒有結合實踐地學習,學生會感到枯燥、煩悶。因此,我們教師應把實踐本身看成是一個學生髮展的過程。

在數學教學中,我注意聯繫生活實際,教學生學會數學。例如,在千米的認識課上,如果單單以書爲教材,灌疏給學生,強壓學生牢記1千米=1000米,也許學生接受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具體感知。正如郭老師講到的我們要避免總是化書爲牢,化地爲牢。這節課上,我並沒有讓學生機械地練習單位的換算,而是帶領學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讓學生走一走,記錄時間,記錄步數,引導學生理解走10個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對1千米有了認識,使抽象的概念變爲具體。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的內在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這節課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課後,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生活中我們在哪裏還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再讓學生測一測,從學校出發,走到自己家裏大約有幾米。鞏固知識,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個性。從而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是從生活中來而又要應用於實際生活。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

因此,我認爲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以《課程標準》爲指導,以教材爲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要有一種勇於實踐的創新精神,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注意思考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麼素材可供教學利用。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爲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一筆寶貴的財富。

結合實踐,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爲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就會體會到數學的樂趣之所在。

在這一節課中,我所感覺到的不足之處是在學生的組織紀律方面。走出課堂,有的興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馬觀花。這就與教師的操控能力、語言魅力及組織方面有密切的關係。今後我一定會更加認真鑽研教材,練習基本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繫,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擔心,因爲米、分米、釐米、毫米可以讓學生用手比劃,學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麼辦呢?學生既不能用手比劃,也不能用眼睛來看。苦於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沒有上。最後徵求高老師的意見,我決定在上這節課時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1、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

我們的教學樓到校門口一個來回剛好100米的距離,我就讓每一個學生從教學樓走到校門口再走回來,體驗100米有多遠,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個100米那麼遠。學生聽說要走路,高興的都舉起了小手,生怕老師把自己遺忘,當得知每個人都要體驗時,有學生條件反射性的一躍而起,看到學生們笑容燦爛的面孔,我知道我這樣安排是正確的。學生只有對這件事真正的感興趣了,纔會用心的去學習它。走路這個環節取得了成功,學生把自己走的步數記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從而建立起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用“搶做小老師”的遊戲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在學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的基礎上進行鞏固練習,爲了不讓學生機械地做題,我們全班一起來做“搶做小老師”的遊戲。一經公佈,下面立刻沸騰起來,每個人都想做小老師來給別人修改錯誤,被點到做題的學生也憋着一股勁,我就是不讓你們來改錯。這樣一來,課堂就很活躍,學生也在遊戲中鞏固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難點也基本克服了。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從作業情況來看,正確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內容的過渡等等存在許多不足。在這方面我將會進一步的加強與提高。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3

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作爲數學教師應該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是體現新理念的重要一環。我在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方案時,儘可能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編教材,更多地聯繫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本節數學課的成功之處在於在教學中不同層次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整體性的發展原則,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體現了以人爲本。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具體體現在:

一、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千米的認識》這節課中,我運用新課程的理念,從生活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爲學生創設了恰當的教學情境。並且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課程標準》中新的理念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做,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獲取知識,從而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新世紀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了解自己的學校、生活的道外區的變化,感到生活的這個社會的美好,無形中達到了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此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使學生自己透過親身的感受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利用現有教材,體現新課標

教學時,我大膽改變了教材中單一的、抽象的、脫離學生實際狀況的內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興趣,透過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採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達方式,教材中的課後的實踐活動提到課前進行,學生可以憑藉各自的經歷與體驗逐步形成千米的計量觀念。把書後單一、抽象的單位換算線段圖,改編成學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車行車路線圖,不但使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同時瞭解了從哈東站到哈站的實際距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

教師能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是體現新理念的重要一環。

同時,在教學中學生的評價上還存在着不足。比如說:在學生的實踐測量活動中,有些小組的測量方法重複、測量的方法不夠豐富;還要更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

對這節課如果重新設計,我只想改動一處地方,就是在學生進行實際測量時,在原有的用尺測量出1000米、先測量出100米,再推測1000米看脈路表詢問法然後感受所用的時間這種做法的基礎上,增加數步法和回頭觀看的方法,增強學生對1000米的長度的感受。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4

上午,縣校長培訓班在學校活動,上了一節研究課“千米的認識”。自我感覺,總體來說還是達到了自己預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幾點想法,暫且記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預習單中,設計了提問的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希望提高學生預習時思考的深度。從兩次上課來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還是很有價值的。比如,千米和噸有什麼區別?有沒有比千米更大的長度單位了?1公里等於多少裏?說明我們的學生是帶着思考在學習的。孩子的知識面也不可小看,兩個班都有學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單位是納米,追問怎麼知道的,回答是看《新聞袋袋褲》知道的。還有學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樓是800多米。這些都是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而且,對其他孩子來說,這些知識由同學口中講出來,比老師講給他聽,留下的影響更深。所以,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充分建立學生的表象。今天兩個閉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靜的氛圍中,隨着老師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疊了1千米的大樓,又透過隨後的一組圖片加以強化,應該說孩子的體驗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從學生看課堂。一節課的主要衡量標準要看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學生參與的質量,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課堂上,應該說後一點是做到了,孩子們的發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讓我高興的是,這種語言的完整性表達已經不是停留在淺層面了。

4、心中有學生,眼裏有小組。課堂教學中真正能做到這兩點,我想,離“以學定教,先生後師”的目標就更近了一步。或許“尋根課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高效課堂,形式在課堂,功夫在課外。無論是導學單、預習單,還是學生座位的改變,都是形式上的改變,關鍵在於教學觀念的改變。沒有這個本質,任何教學改革都是一句空話。但是,對普通教師來說,真正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啊。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5

《千米的認識》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的。千米雖然在生活中學生們都見過,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長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是本課的難點。本課我帶領全班同學經歷實際測量操場一圈的過程,讓他們感知、瞭解操場十圈、2300步、走20分鐘是1千米。圍繞教材訓練重點,引導學生在經歷中感知。同時,注重了單位換算,算理的理解,使學生在反覆說算理的過程中進行鞏固。鍛鍊學生回答問題的邏輯能力。

在課堂上,我首先讓同學們回顧了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進率關係,並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後提出新問題,引入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接着,讓學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與現實生活聯繫,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然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在這裏我讓學生透過想象和實踐兩種方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分別是估計:“從學校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和實際測量操場一圈。從想象到實踐,使學生逐步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最後,讓學生透過繞操場走5圈是1千米這個例子,自己發現米與千米之間的關係。真正將“變教爲學”這個教學理念落實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緊接着,透過練習,鞏固換算算理。

教學總結:

1、學生方面,參與面不是很廣泛,個別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師應多關注,並幫助養成好習慣!

2、教師教學方面:

(1)研讀教材、教參不細緻,例如:10×100=1000米,不能與1000米=1千米連寫。

(2)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如果不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可留做思考題。老師應靈活應變課堂上的各種問題,明確教學目標。

(3)在總結概念性的知識時,讓學生了解一下書中是怎麼說的,加深印象。並畫下來,提醒學生注意,作爲以後做題的參考。

(4)不要重複學生的話,不僅浪費時間,還會養成學生不注意聽講的習慣。

希望自己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快速成長!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6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繫,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佈置學生走一走:哪裏到哪裏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複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並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後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爲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並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裏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後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繫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爲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記錄下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讓學生透過多次的猜測、比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然後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因爲課前佈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裏,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再請已經測量好的這位小朋友當小老師進行評判,比一比誰猜得最準。小朋友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全班同學一起猜,被請到的同學人數有限,學生的參與面不夠,無法滿足大家,所以我再讓小朋友分小小組活動,讓每個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機會。

透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於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後透過討論、彙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再出示三個實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纔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麼想的?透過這三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然後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最後是課堂小結。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並將生活經驗轉化爲認知結構。課前佈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