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部編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編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部編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教師節過了,中秋過了,書也來了。好像今天才開始進入正常上課一樣。看着同學們興致勃勃的翻着新書,我問:大家看着新書有什麼感覺。他們紛紛說太好了,終於有書。我對同學們說:沒有書的日子真是太難過了,不能學習的日子真是太難過了,是不是。孩子們都大聲的說:“是”!我請大家好好愛惜語文爭取把裏面的內容都學會。孩子們顯然受沒有書的折磨太久了,體會到了書的重要和必須,回答的聲音特別的響亮,我也十分高興。

我上的是第二課黃山奇石,(上節課只學了課文)學寫字。八個字,我請同學們按結構分一下,正好四種。我按結構講了每種結構的寫字要求,也請同學們來提醒大家怎麼樣寫才能更漂亮。學生每個字只寫兩個,然後同桌間評評(上課前我把寫字好差的同學進行了搭配)。對於突出的問題我稍做講解。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上來書寫自己認爲寫得最好的一個字,然後師生共評。到此爲止,時間已經不夠用了。我看了書,真不知道一課兩課時夠不夠用。每課有課文,要認的字要寫的字。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安排的。我怎麼就是很難完成呢?是我設計的不好,還是課本安排得有點問題呢?我知道把字全放在一課時不合理,可是由於當時沒有書只好這樣處理了。就是有書,我也不知道怎麼在兩課時完成。本課課文很不好讀,要認的字又多。我想我以後要加強對預習的指導和檢查。這樣可以分擔一下課堂上的任務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原來一直有要求的,可是不是很重視,有部分學生不能完成。我覺得這學期我得再出新招,讓學生對課前學習感興趣,我現在有點思路可是不成型等我再想想。

部編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從學生方面來講,學生表現得特別好,發言積極,認真思考。學生的認真,不知道是不是因爲開校級公開課。除了這個原因,我就很難找出其他原因了。但是從教師個人方面來說,存在着比較多的問題:

第一,課件播放時,發現每一張ppt右側都少一排字,而且每段話前面空兩格,都變成了空四格。所以上課時,老是調整ppt,造成學生和聽課教師眼花。回到家,我在自己家裏播放了這份課件,奇怪的是又是全好的,不會出現缺字和段落空四格這個問題。這份課件是早在兩個星期前做好的,播放一直沒有問題,只是超級連結在教室裏的機子上,做了重新連結。這個缺字的問題,我根本沒有考慮過。在家裏的電腦和辦公室的電腦裏,全都是正常顯示的,完全不會出現右側缺字。我想可能教室裏的機子屏幕尺寸或者分辨率不同吧,所以以後不管到哪裏上課,一定要課前檢查課件哦!以往我只是檢查播放情況,真的沒有想到會出現這個問題。不過說真的,前幾節課開啟學校裏提供的課件也有碰到過幾次,但是我掉以輕心。沒想到這次校級開課也出現這種情況。這樣的情況出現,肯定影響課堂質量。

第二,教師語言不夠流暢,停頓較多。這是因爲我在兩個星期前就準備好的一節課,所以只是在上課前看了一下教案,並沒有認真去思考那些連接語。說得好聽點,原生態的課,常態課。因爲平時我都是這樣進課堂的。說得難聽點,就是準備不夠充分,連連接語都沒有準備好,更不用說對學生的預設了。語言流暢除了說明準備不充分外,還有教師的及時應對能力有待提高。預設不夠到位,所以在課堂上有時顯得束手無策,應對不出來。

第三,教學環節在上課時突然增加了很多,結果時間不夠只能把正常的環節刪掉。覺得把教案寫得太具體又不行,教學語言過分具體,讓教案牽着走。不具體,你看又不行,課堂上亂說,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說了一大堆,繞啊繞啊,繞得好辛苦。

部編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識字二里有詞語有圖。在上課之前,沒有想到學生會看不明白的呀。在課上突發一招,讓學生把詞語與相關的圖連在一起,本以爲是個小問題,不料花的時間不短。其中有問題的是“做航模”“觀天氣”。對於觀天氣,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所以不知道什麼是觀天氣,以爲就是看天空就可能,哪知道就是看一個小盒子裏的東西,然後有一個人在記錄呀。唉,如果有機會能讓學生到氣象局去看看多好呀!本課繼續讓學生用詞語說一句話,果然比昨天說的好多了。但是在形式上還是有點單一簡單。在上課之初,我問學生們在校園裏都有哪些活動,孩子們一時竟然說不上來。啓發了一會之後,學生纔開始說“學畫畫,學跳舞”等有限的幾個。看來我們平時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做爲班主任,我也是太多的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才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生,那麼多有趣的競賽,活動,孩子們的心中都沒有印象。

部編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本課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在課堂上我努力地爲學生創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這一理念。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配合比較默契。這堂課設計令自己比較滿意。

首先,感受雷雨前後的變化。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設計簡單,沒有結合本班學生的認知能力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我先利用晴天圖,用較兒童化的口吻帶同學們去郊遊;接着,在草地上休息中天氣突然變化,電閃雷鳴,讓學生感受到雷雨前後天氣的明顯變化。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學生的詞句、語言訓練。用“越來越”、“漸漸地”說一句話。這兩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裏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複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在課堂測評中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加強學生的多觀察、多想、多寫的學習習慣,很多學生都能把自己觀察到的寫出來,但是寫得不夠具體,有些句子不通順,這可能是我平時訓練少不夠重視的原因。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在請同學們與老師透過聲音感受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不同景象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課第一課時後的教學反思。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部編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雷雨》是二年級下冊第五組“走進大自然”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分三部分來描寫這場雷雨,分別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課文配有兩幅插圖,幫助學生圖文並茂地感受雷雨前悶熱,令人害怕的景象;雷雨中雨勢兇猛;雷雨後空氣清新,萬物有生機的美景。

一、“讀中感悟”而非“感悟後讀”。

在備課前,我花了大量時間研讀教材,確定目標後,從文中的一字一句中找出教學點。 雷雨前,“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壓“,體會悶,喘不過氣。在教學時,我重點抓住”壓“,讓學生透過做動作,理解“壓”,從而體會“烏雲壓下來“這不束縛的感受。教學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快理解“壓”,可是在轉移到文中,用朗讀表達時,“味”還是沒到。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思路是正確的,在課上我還是過於着急,應該讓學生在慢慢體會中多讀。這本身就是一篇寫景的文章,重在讀中感悟,我將其倒置爲感悟後讀,而且讀得太少。

二、學生本身知道什麼?

學生本身知道什麼,也就是關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第二段中。“亂擺”,我讓學生進入角色當一當小樹,感受風大時的“亂擺”,這一設計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缺乏繁雜的語言表達能力,但他們能用行動展示內心的`想法,當言語表達還跟不上內心的感受時,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能的方式表達,效果就好很多,學生透過自演自悟,朗讀比較到位。

可是第二句,文中的重點句“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抓住重點詞“垂”,體會蜘蛛此時的心情,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我爲了讓學生理解“垂”字寫出了當時的風大,蜘蛛心裏害怕的生動景象,設計了一個換詞比較,將“垂”換成“爬”,學生在還沒有理解何爲“垂”時,我就已將換成“爬”的句子出示,結果學生在一片模糊,也就是在教師牽引下知道“垂”是很快,至於“垂”是東西一頭往下,蜘蛛是倒着下來,都不清楚,重點詞的理解目標偏離,沒達成。

目標確立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清楚課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寫的。旨在讓學生瀝青課文脈絡,這樣寫是很有條理性的,對學生平時的寫作也是一個正確的引導,要按順序寫。在設計時,我脫離了二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把讓他們稍做倆界的內容作爲教學的重點,而且這一環節的設計,我經過幾次試教改了幾次,最後的設計,我更是離譜地把它作

爲一個初讀的問題讓孩子思考。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毫無思考價值。他們的思維根本沒有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回答不來是肯定了,而在我引匯出示答案後,孩子們還是一片茫然,可見這個問題的“問題”了。

零碎的幾點思考,總之這節課後,讓我明白,備課前真的重在備學生,尤其是對於低段的孩子,教師拼命地深挖教材,剖析出一些根本不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思考的問題,課堂效率顯然沒有

部編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雷雨》是小學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透過學習課文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學習“雷雨後”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並說說透過朗讀知道了什麼,學生們都認真讀書,課文中所描寫的雷雨後的景色全找了出來。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追問:“你們覺得這部分課文中哪些字詞用得好呢?爲什麼?”這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舉手發言,說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的說:“我認爲‘掛’字用得好,這個字讓我們感受到彩虹像一條五顏六色的綢帶掛在美麗極了。”還有的說:“我覺得‘坐’字用得好,坐着是很舒服、很快樂的,這個字讓我感覺到蜘蛛很悠閒、很自在。學生不僅理解了詞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學生還能將前後文對照着說,比如“坐”一字,學生對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後的不同,不用老師說,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透過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爲今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訓練能力用“ 越 越 ”、“ 漸漸地 ”說一句話。這兩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裏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複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在體會雨後景象後,讓學生說說假如你是那隻鳴叫的蟬,是那隻坐在網上的蜘蛛或是那隻快樂的青蛙,你會說些什麼呢?學生透過看動畫等活動,有了深刻的體會,說起句子來就不會顯得蒼白無力了。這樣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抒發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將閱讀文字與說話訓練相結合,實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在指導朗讀教學雷雨前這一部分時,我透過讓學生感受動畫,做“壓”“垂”的動作進行指導,學生興趣濃厚。在指導雷雨中這一部分時,我抓住了重點句子:“譁、譁、譁,雨下起來了。”在這一環節中,我提倡讓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如:有的學生用拍手打節奏或小手輕拍桌子等透過不同的聲音來體會雨下得很大。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在請同學們與老師看板書複述課文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