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通用3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通用3篇)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篇1

師:誰能說說第一句詩“應憐屐齒印蒼苔”是什麼意思?

生1:我認爲意思是說大概是花園的主人愛惜蒼苔,怕我的木屐踩壞他家的蒼苔。

生2:我認爲這句詩意思是說,可能是花園的主人愛惜蒼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

生3:我認爲詩句意思是我應該愛惜腳下的蒼苔,別讓木底鞋把它踩壞了。

是誰愛惜蒼苔呢?三位學生兩種不同的理解,我頗感意外,決定改變先前的教學設計,由贊成兩種不同意思的同學分別組成正、反方,進行一場辯論會,並要求學生結合插圖仔細閱讀全詩,細細揣摩詩人表達的意思。大家興趣盎然,一會兒搖頭晃腦大聲吟誦,一會兒又默默看圖深深凝思,一會兒查字典,找資料,一會兒交頭接耳小聲談論……經過充分醞釀,雙方各自推出代表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正方1:我們根據插圖和詩句意思可以知道,詩人站在花園外面,久久敲那柴門卻不見開,於是就想可能是主人愛惜綠綠的蒼苔,怕人把它踩壞吧。

反方1:那你們所指的蒼苔是哪兒的蒼苔呢?

正方2:當然是花園裏的蒼苔!

反方2:不對!詩句中所指的應該是園門外的蒼苔。因爲詩人到朋友花園遊賞,不料園門緊閉,主人不在。主人外出當然要關了園門,可是關了園門難道就能說是主人愛惜蒼苔嗎?肯定不是!詩人站在門外久久地敲門,在那兒來回踱步,以至木屐踩壞了蒼苔,因此發出了我應該愛惜腳下蒼苔的感嘆。

正方3:可是根據註釋,“應”是大概、可能的意思。如果照你們所說,這一句就應該解釋成“我大概應該愛惜腳下的蒼苔”,作者怎麼連自己愛不愛惜蒼苔都不敢肯定呢?

反方3:作者當然知道愛惜蒼苔,不然怎麼說不讓木屐在上面留下腳印呢?我方查過字典,“應”有兩種讀音,一讀yīng,有該、當和答應兩種意思;一讀yìng,有回答、應付、適合、接受等意思,唯獨沒有大概、可能的意思,我們認爲這裏“應”讀一聲,是應該,應當的意思。

正方4:照你說,難道是編者錯了嗎?我們的課本可是經過專家審定過的啊!

反方4:“編者難道就沒有疏忽的時候嗎?根據我們對詩句的理解,主人緊閉園門構不成愛惜蒼苔的原因,愛惜蒼苔的恰恰是詩人自己。”

反方同學精彩的辯駁折服了其他同學,也深深地說服了我,我表揚了他們認真鑽研的精神,並宣佈反方獲勝。

【反思一】:宋代學者張載說:“學則須疑”。學知識,做學問,不疑則無獲,沒有質疑,就沒有創新。由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有意識地引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尊重學生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要爲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難的課堂氣氛,恰到好處地運用討論、辯論、探究等學習手段,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實話實說。

【反思二】:質疑是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的一種重要方法。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教育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語文教學過於強調接受學習,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沒有迷信書本,沒有崇尚權威,而是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見解,放手讓學生透過合作、討論、交流、探究等手段獲得了問題的答案,讓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反思三】:法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爲,“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堂課中,我沒有把教參對詩句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他們透過閱讀、討論、探究,理解到了不同於課本、教參的詩句意思,這正是他們在閱讀實踐中對古詩意思的富有個性的把握和理解。這樣做,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個性的發揮,讓學生成爲了真正的“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篇2

《遊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中描繪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圖,詩人抓住景物的特點,抓住重點,以少總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學生情操和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學這首詩,要在指導學生弄懂詞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反覆吟誦,從而領會一個道理: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錮不了的。我教這首詩主要抓住了兩點:即理解詞句這個難點和啓發想象這個重點。

關於詞句的理解:這首詩有些詞義和現代漢語差異很大,而且有些名詞如“屐齒”、“蒼苔”、“柴扉”等都是學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基本瞭解意思的同學,說說從哪看到的,加強直觀教學,效果較好。對差異大的詞,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應”作“大概”講,“扣”作“敲”講。首句是全詩的難點,我幫助學生弄懂兩個問題,一是本詩中有一個字直接表達了人物的感情,請學生找到,學生很快找到了“憐”字,二是着重對“憐”字理解:

(1)“憐”字從字面上怎麼理解?

(2)“憐”什麼?誰“憐”?

(3)從哪看出來?對於次句,我引導學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並設想當時的情形,懂得詩人識禮知趣,後兩句淺顯易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展開想象。

關於啓發想象:

這首詩結構嚴謹,分兩層,第一層寫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層寫想到的,想中有看,兩層意思聯繫緊密。我啓發學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詩意,匯入意境爲目的。前兩句引導學生以久不開而想象園主人心情,想象詩人的心理活動,後兩句啓發學生想象園中的情景,把萬紫千紅的景象顯示出來。想象越美妙、豐富,越有助於學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薰陶,從而體驗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無私的,是關不住的。學生不僅體會到詩中表達的對美好春天的讚美之情,還進一步聯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將衝破一切禁錮茁壯成長。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篇3

學完課文後,學生們意猶未盡,我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呤誦,進一步細細地揣摩詩意、詩境,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學生搖頭晃腦地吟誦起來……

生:老師,我認爲最後的一句詩可以改一改,我想,萬枝紅杏不是更能代表滿園春色麼?

全班學生議論紛紛……

師:你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是值得表揚的,那你能告訴大家爲什麼嗎?

生:我想,當時正是春暖花開的日子,紅杏樹一定開得十分燦爛,不可能只有一樹杏花探出牆來,所以我認爲要用萬枝不但更符合實際情況而且更能體現滿園的春色嘛!

於是,我有意把認爲要用“萬枝”的一方規定爲正方,把同意用“一枝”的一方規定爲反方。這樣,一場小小的辯論在課堂上激烈地展開了。

反方一:園子的牆那麼高,不可能有那麼多枝的紅杏伸出來。

正方一:萬枝是誇張的寫法,不一定非得有一萬枝杏花呀!但是萬枝紅杏更能展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色,而且……作者找不着園子的主人心裏肯定很失望,如果看到萬枝的杏花更容易讓作者從失望的情緒中轉移出來

反方二:我認爲用“一枝”才更能表現出作者由失望轉爲欣喜的心情,而且我還看出詩人是一位性格開朗豁達、富有想像力的人。

師:哦?何以見得?

反方二:嗯……因爲作者本來是想去朋友家賞花的,主人不在,屋門久叩不開,他很失望,但是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就讓感到了春天的氣息,這說明他是一個能把閃光點放大的人,是一個豁達的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從一枝紅杏想像到春天萬花盛開的。如果是萬枝,那……那就沒意思了,因爲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從萬枝紅杏想像到春天到了。

掌聲,最初提出問題的那位同學似乎有點失落,我走到她跟前,輕輕地撫着她的頭說道:“老師特別欣賞你的機敏與勇氣,敢於向千古流傳的名句提出質疑。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如果沒有你這大膽的一問,哪有今天咱們班上這場關於‘一枝’和‘萬枝’的精彩辯論呢?在今天的課堂里老師也感受到了滿園的春色!”

一陣掌聲……

教學反思:

上完課後,在興奮之餘我沉思良久:其實在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節外生枝”,如何讓這“節外枝”開出“智慧花”呢?我想,作爲老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個性,彰顯個性,才能讓他們開出各有特色的智慧之花來。今天,我巧妙地將這個“節外生枝”的問題延伸開去,引入一段小小的辯論,讓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展開一番激烈的“舌戰”,爲學生的思維提供了一個自由飛翔的時空,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場不失時機的小小辯論可以說是激發發學生思維興奮點,使學生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呈現、撞擊,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又何必去分清孰非?結論已顯得不重要了,因爲學生的口才在辯論中得到鍛鍊,個性在辯論中得到張揚,智慧在辯論中得到生長,生命在辯論中得到成長。

名師於永正曾經指出:“語文”的課堂不僅僅生成知識,更是一個生成智慧,點化生命的課堂。是的,爲人師者,要善於去關注孩子的關注,驚奇孩子的驚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要善於營造民主融洽的教學環境和自由活潑的精神氛圍,讓學生投入到充滿靈性的心靈感悟的對話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去啓迪智慧,點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