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

新課改,新理念,我認爲,地理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瞭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瞭解社會,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體驗人生,並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

我認爲,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教學素質和研究能力,有設計富含知識和能力,並有利於展開多端性、創造性思維的課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對教學過程有充分的估計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師必須從多方面充實、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內外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從而使教學活動處於活躍積極的狀態。

3、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衆所周知,過去爲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採取壓制、迴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大量地進行反覆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複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爲,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匡正。

4、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我們不僅要注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爲,還要透過學生作業在資訊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的知識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於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透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爲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2

興趣對學習起着推動的作用,有興趣纔有心思去做孩子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纔會下工夫,纔會動腦子思考,從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習興趣能夠激發孩子的潛力,一個孩子如果對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學習研究,從而培養孩子的思維習慣,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只有感興趣,纔會不斷地發掘出孩子內在潛力。

學習興趣能夠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俗話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學習興趣濃了,就會有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力和激情,對事物充滿着好奇,解決問題的慾望強烈,從而激勵着孩子解決問題。

學習興趣能夠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興趣濃厚了,就會主動地去學習,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是學習的重要基礎,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孩子的學習的主動性自然而然就會提高。

總之,學習興趣在孩子的成長中發揮着非常關鍵的作用,間接着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其他方面的培養,幫助孩子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3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現在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12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透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

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三、啓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慾的嫩芽。

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並由興趣發展爲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爲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爲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並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爲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於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爲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爲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作爲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4

一、八年級地理學科教學目的要求

學習地理主要是掌握學科知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懂得自學地理的方法,教會學生閱讀地圖,並熟悉它們,爲學生今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初中地理第四冊主要從中國區域地理的角度,用事實材料,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的居民,如何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生產和促進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地區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同時還要複習前三冊書本以迎接小中考。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任教八年級兩個教學班共有學生約80人,由於學生來源層次不同,知識面有的窄有的寬,對外界瞭解多少不一,給學生學習地理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從上學期統測來看,教學成績仍不夠理想,還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針對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認真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緊學習大綱,貫徹大綱,進一步轉變觀念,實施素質教育,開展對教材的研究,解決問題,深化教學改革。

2、加緊對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做到認真備課,因材施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傳授知識和技能。

3、加快教學方法研究,在教學中認真吸收別人先進的教學方法,大膽嘗試,加以變通,並從理論的角度,加以深華。

4、加快教學手段革新,教學中繼承和發展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部分,利用學校語音室教學手段於教學。

四、取得的成績

一方面針對近年來地理統考試題的研究、分析,及時組織複習,先後模擬測試3次,估計平均分在26分左右。一部分學生最後中考取得了好成績。另一方面我校領導和各位老師給予了極大幫助,特別是兩位班主任耐心做學生思想工作,才使學生成績得以提高。

五、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本學期由於時間短,與以往相比學生又不上晚自習,再學習一冊新書,致使複習時間非常短,專題訓練題學生訓練少些。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對小中考還不夠重視,認爲分值低無所謂,所以學習態度不認真,導致兩極分化嚴重,同時給教學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六、今後的努力目標

今後的教學工作,應以素質教育爲突破點,培養學生技能。力爭在學年小中考中平均分30分以上,力爭第一名,及格率100%以上,杜絕不及格。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5

半年的時間很快過去,做爲一名剛上崗的新教師,透過這段時間的工作,總結自己這半學年的教學過程。從中收穫很多寶貴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值得去總結和反思。這個半學期的教學,對於新教材的理解又加深很多。新地理教材閱讀後,深感新教材的新、活、動。每個章節看到的都是大量的圖片和資料,包括課後所設計的活動都是圍繞一系列的圖片和資料展開的,緊密聯繫社會現實和學生耳聞目睹的事情,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而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學生喜歡,這和新課標的要求是吻合的,但教材也明顯地缺乏知識的系統性,這也正是新教材和老教材的最大區別。

如果按教材設計的內容來講課,來帶領學生去分析、歸納問題,長時間下去,學生的能力固然可以提高。但是,如果要讓學生自學,知識就顯得空洞多了,同時,一部分學生也會因缺乏相應的基本知識而顯得越來越差,造成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其結果仍然是過去的“精英”教育而非“大衆”教育,那麼我們的教學改革怎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爲在我的心目中,我認爲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之上的,沒有知識,何談能力,況且地理學科是一門邊緣學科,集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天文、政治等學科於一身,區域性和綜合性很強,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課外知識,而隨着現代科學的發展,這些知識的更新換代是很快的,而書本知識的更新是緩慢的,如果讓學生單叢書本上去獲得有限的死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同時也會制約學生的思維,對培養有發展眼光的人才是不利的。

而在1月22日的學校會議上,針對“洋思中學”教學方法的討論,也讓我得到了很多啓示。經過認真地思考,認爲在現在的地理教學中,在注重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如何透過多種渠道和方法使學生獲得豐厚的、新鮮的知識,這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大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經過不斷探索,認爲比較可行的辦法有以下幾點:

1、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教師可透過多種渠道和方法去獲取豐厚的地理資訊,然後經過提煉加工,適時地運用於課堂教學之中,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還使學生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受到激勵,從而養成一種收集地理資料的好習慣。

2、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鼓勵學生透過網絡、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資訊,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資訊的過程中,老師要給予及時的指導,指導他們怎樣去利用現有的資料去和書本知識相聯繫、來解決現實問題。

3、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針對土地利用、環境問題、人口問題進行社會調查,並結合所學知識來深刻理解、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活讀書”,並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樂學。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6

近一學年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教學,這是一個老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在宜春八中的近一年的教學中,讓我體驗最深的就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改變傳統以教師爲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的迫切性,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需要。特別是對於初中地理教學來說,‘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課改提出的重要教學理念。以下是我對初一地理教學的體驗和反思:

一、要結合教的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爲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一學生年齡在12、13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求知慾、表現欲非常強,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表現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老師應該最大限度的在課堂上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問題、教學情境,加上新課標下的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增加了‘活動’、‘閱讀’、‘思考’等的版塊的內容,還提供了大量的直觀性圖片。新課改的教材特點,也爲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可以說,學習地理學科,是爲了更好的適應我們的生活環境。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在講地球的運動時,可以用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來匯入“太陽每天從哪邊升起,哪邊落下?”“爲什麼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着白晝和黑夜”“2019年北京奧運會,爲什麼美國人總是半夜爬起來看直播”“一年有四季,什麼季節影子上,什麼季節白晝長”等等相關問題;在講天氣與氣候時,讓同學們一起探討獲取明天天氣的途徑有哪些,讓同學們自己做天氣預報播報員,在樂中完成教學目標,這些生活中熟知的現象拿到課堂上,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在講《地圖》一節時,提出‘野外迷路如何定向’這樣的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

三、運用現代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謂‘教無定法

對於初中地理學科來說,其獨特的學科性質,更使得地理課堂上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以及其他更方面的實際情況,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地理課堂在多種教學方法的變換中,極大的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爲直觀教學法在地理課堂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乎在每堂課都要用到。如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地球的運動,如各種天氣各種氣候的景觀圖,讓學生在直觀教學中,更快的理解、掌握和記住了地理知識,特別是各種地圖的展示,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構建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學習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一節,“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圖”“中國疆域圖”“中國行政區劃圖”都是不可或缺的地理教學用具。

以上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上的一些思考。教學反思是一個老師必不可少的成長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會更多的去思考,讓自己不斷在反思中成長成熟。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7

經過一學期的初一地理教學,我發覺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繫,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繫,是唯一一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理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因其獨特的性質,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學科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1、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爲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一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

新課標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爲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2、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裏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繫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