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趙州橋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趙州橋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趙州橋教學反思(精選5篇)

趙州橋教學反思1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思路很清晰,主要講了趙州橋的三方面內容:雄偉、堅固、美觀。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學這篇課文,很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

首先,以簡馭繁,爲學生理解課文重點掃清字詞障礙。字詞教學是講讀每一篇課文經常性的任務,同時又最能體現教師駕馭教材的功力。我採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先後出現的生字難詞輕鬆愉快地進行了學習。初步掃清了字詞障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後透過教師範讀和學生自讀,把學生的思路引進課文,爲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重點做了良好的知識和心理準備。

其次,化難爲易,爲學生把握課文重點選擇最優教學手段。我把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作爲課文的重點。限於學生的閱歷和知識水平,讓學生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在學生默讀課文時,我要求對照書上插圖,在初步瞭解趙州橋設計特點的基礎上,出示圖片,引導全班學生研究。此外,我尊重學生的發言,從多方面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師生雙向情感交流中啓發和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

這堂課上完,我認爲成功之處有:

1、設計課件務實。我在設計製作課件時,首先明確該課件應達到什麼目標,解決教學中的什麼問題力求美觀實用,讓孩子形象直觀地感受。

2、教學環節設計合理,思路清晰。開課伊始,我出示課題後,首先出示學習目標,然後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方法指導,力求完成每一個學習目標。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生依據學習指導默讀課文,並用“----”畫出描寫趙州橋特點的詞語:雄偉、堅固、美觀,從而直奔重點段。

3、學習目標明確,且具有可操作性。圍繞課文學習重、難點,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目標:

(1)瞭解趙州橋的特點,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3)積累語言。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4、重視朗讀指導,培養學生的語感。

閱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地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在指導朗讀第二、三段時,透過找重點詞句,使學生體會到趙州橋的雄偉和美觀,並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地讀表現出來 ,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當然,本課還有許多遺憾之處。如:

1、課上下來感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師生配合不夠默契,沒能讓讓每一位孩子真正地動起來。

2、課前沒收集好關於趙州橋在建造時的一些書面資料。

3、課堂調控能力還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勇於實踐,不斷反思,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真正理解“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意義所在。

趙州橋教學反思2

匆匆地上完課,感覺腦中一片空白,心中只有一種荒唐的感覺,這是一節課嗎?教師的講話語無倫次,提出的問題不明確,毛病百出,致使學生上課回答不上來。這一切都是我課前始料未及的,上課慌亂的情景到現在還一直在我的腦中浮現。自己反覆的思考着,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是在一開始我本意想體現學生的自主,讓學生喜歡哪段讀哪段,結果在學生交流的時候,學生一下說出了我喜歡第三自然段,學生說“因爲這段話寫出了趙州橋非常的美麗。”進而讓學生交流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如何美麗的?接着我們班的邢天鐸同學說:這段不但寫出了趙州橋的美觀還寫出了趙州橋的堅固。接着我就出示了這一句話: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問孩子們哪段講了堅固,哪段講了美觀。這一切進行的都很順利。但問題恰恰出現在這:問孩子這句話在全文中來看是一個什麼句子?在全文起什麼作用?這一下把孩子們問倒了:是中心句,總分關係。學生胡亂地說了一堆,局面很是尷尬,很是荒唐。我此時才深深地醒悟,原來孩子們以前沒有見過這種句式,教師應該直接告訴孩子這樣的句子就是過渡句,那就不會出現混亂情景。後面的課簡直都把孩子們的激情都抹去了。課後我詢問了學生:你們以前沒有見過過渡句這樣的句式嗎?孩子很是難爲情的說:沒有。聽到這,我覺得自己備課太不充分了,怎麼就忘記了這個問題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新知識呢?哎,真是後悔莫及。

再就是個人素質較低,應變能力較差,語言不夠精煉,問題羅嗦。如在檢查預習的時候提的問題不夠好。若改成透過讀課文,你對趙州橋都有哪些瞭解或趙州橋給你留下什麼印象?這樣孩子們說話的機會就多了。

由於這麼多的毛病,讓我感到很是難堪,真有點沒臉面見在坐的同事,人家怎麼上的那麼好而自己呢?我的這些舉動讓我們細心的組長李霞老師發現了,她有點安慰又有點提示地說:“你怎麼有點在給初中的學生講課呢?那個過渡句孩子們不知道你就應該直接告訴孩子們就行了”李老師這樣一說,讓我深深的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接着說你一開始不該先講第三自然段,應該先講第二自然段,這樣一提示我忽然讓我醒悟過來,是呀在課堂上,我在講第二段的時候孩子們說得非常好,如果講完第二段再接着引出那個過渡句,就很自然,孩子們也會很容易接受。

此時我深深的意識到,隨着新課改潮流,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不應該所有的文章都應該那樣設計的。有時候關鍵時刻應該還是需要教師的正確的引導。如果今天老師能夠及時正確的引導,我想就不會出現這麼多的笑話的。再就是如果想發揮學生的自主,就應該好好備課,備好學生,備好教材,正像上次蘇主任說得那樣,向楊昱婷學習,精心鑽研教材,找出關鍵的地方,關鍵詞語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就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總之需要我學習需要我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我也將繼續努力的學習,虛心向別人請教,爭取更大的進步,縮小與別人之間的差距。

趙州橋教學反思3

新一輪的課例教研活動又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着,當我迫不及待地登陸教研中心的網站,看到三年級的研討課文是《趙州橋》時,我的心中真的一喜,原因是假期裏我們考的'教學設計就是這一課,由於我以前沒有教過三年級,考試時我竟把整篇課文設計成了第一課時,所以想借着教研的機會好好學學。

這次課例教研崔老師給我們提出的研究主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建高效課堂;研究重點是說明文教學如何體現語文味。何爲語文味?我們教研組認爲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透過重點詞語的理解,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下面我想談談聽了同組姐妹的課以及自己授課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曉紅的課注重傳統文化的薰陶感染。教師不是單純依靠課本的隻字片語,而是挖掘他們背後的文化底蘊。比如從一個“創舉”的背後挖掘出趙州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拱橋要早多少年?當時有沒有這樣的橋?曉紅還調出了國寶檔案中的資料補充到課堂,使學生在學習語文中受到祖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感染。

老楊的課最令我難忘的是幾組數據的調入:趙州橋在經歷10次洪水,8次地震搖撼之後,仍然安然無恙。存在1400多年中,僅僅整修過9次。1400年後世界對它的評價等。我想聽完了這些,沒有哪一位同學不佩服設計者的巧妙構思,學生朗讀時的驚歎、民族自豪之情也油然而生!

我上的是第二課時,重點學習的是第三自然段,在備課時我設計的這課時的目標有:一、認識過渡句並瞭解它的作用;二、有感情地朗讀這段,真實感悟圖案的精美;三、小練筆:學習本段的寫法:圍繞一個意思寫一個片段,並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所有的……。”這樣的句式。

在處理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時,我運用課件把句子分解,讓學生先弄清這座橋不但堅固是指什麼?(上一段內容)然後再讓學生說美觀是講什麼?(下一段內容),並讓學生說說這樣寫的好處,這樣學生就知道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啓下,前半句在總結上個自然段,下半句在引出下文。

對幾種雕刻圖案的處理,我是先讓學生看課件中展示的圖案,發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動作表現將自己看到的畫面說一說,教師及時加以評價。然後讓學生讀文,看作者是用怎樣的文字描寫的,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想象、感受再次朗讀。學生體會出趙州橋上的圖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語言描繪也是優美的,體現的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心中自然產生一種自豪的情感。之後採取指名讀、師生配合讀的形式進行朗讀指導。最後,採取填空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背誦積累。

三年級是寫作的起始階段,一些必要的寫作方法應該貫穿課堂教給學生。《趙州橋》這篇課文在結構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起句、過渡句的運用。所以,我在這方面花了稍多的時間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總起句,總起句的作用是什麼。在指導學生圍繞一句話寫一個片段時,我給學生確定了幾個主題,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主題進行寫作。對這些初學作文小學生來說培養了寫作興趣,讓他們品嚐到了寫作的樂趣。

當然我的課堂當中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說讓學生了解分號的用法部分,在備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1、請同學們想想文中畫線部分的內容能否交換順序?你發現了嗎,有的……有的……還有的……這三個句子之間用的是什麼標點符號?2、同學們,這樣讀了以後,你們明白了用分號的道理嗎?這裏“有的刻着”“有的刻着”“還有的刻着”是不分先後的,可以先說中間一幅精美圖案,也可以先說後面一幅精美圖案,中間用分號,最後用句號。這說明分號前後的三個句子是並列關係。可是在實際課堂中可能由於時間的關係,急於往下進行,結果把這部分給刪掉了。還有就是在練習說話訓練時,只有少數優等生暢所欲言,在誇讚橋欄精美的圖案,誇讚的方式有點單一等。今後我要再深入研究教材,既要讓學生學好學紮實,又要創建高效課堂,不要每篇課文都面面俱到,而是每篇課文訓練有側重點,把握時間,拓展知識。

趙州橋教學反思4

《趙州橋》這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

本課的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瞭解趙州橋既堅固又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3、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4、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我們深入地解讀文字,瞭解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嘆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後我設計了由一個詞“世界聞名”爲切入點引出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

(1)“趙州橋非常雄偉。”

(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爲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接着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資訊,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其次從千年來經受住了洪水、地震、風雨和使用的考驗,體會它的堅固。最後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並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這篇課文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是在介紹橋,讚美橋,同時也是在讚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着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

“趙州橋非常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後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築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寫。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資訊,把“雄偉” 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麼是‘創舉’?爲什麼說趙州橋是一個‘創舉’?”說說對“創舉” 的理解。然後聯繫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寫。 “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非常細膩,描寫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採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 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內容用語言來描述,讀出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程度還不夠好,課堂結構不夠活躍,課堂氣氛顯沉悶,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不足,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能力。

趙州橋教學反思5

一、字詞教學,重點突出。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生字教學不再是教學的重點。楊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字詞的認讀情況時,先讓學生自讀,然後讓學生說說哪個詞語比較難讀,然後對該詞語進行領讀,以達到以點蓋面的作用。特別是針對多音字“爪”的正音,課文中有一個詞語是“前爪”(qiánzhǎo),而這個“爪”比較難讀,學生很容易讀錯。於是,楊老師特地指出來,讓學生一起來讀一讀,這樣做不僅可以加深印象,還有助於學生一開始就存有正確的概念。另外,楊老師還告知學生,“張牙舞爪”也讀“zhǎo”,從課內到課外,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師語言具有導向性。

在語文課堂上,對教師的語言要求極高,因爲教師語言的導向性直接影響學生的答題方向和準確性。楊老師的語言有了很大的進步,面對學生的回答也是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比如在第一段的教學中,學生從讀中知道了趙州橋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楊老師馬上說“你知道了它的歷史”。當學生說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的,楊老師就說“你知道了它的設計者和建造的時間”。特別是當學生繪聲繪色地讀完第一段時,楊老師便說:“聽了你們的朗讀,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去看看這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了。你們想不想呢?”這樣的回答不僅肯定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有種渾然天成的感覺。

還有在第二段的學習中,楊老師依然用她具有導向性的語言迴應着學生的回答。如在感受趙州橋的雄偉時——

生:從橋長五十多米,寬有九米多,我感受到趙州前的雄偉。

師:你從數字上看出了它的雄偉。

生讀: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

師:用三個數字寫出了趙州橋的雄偉。

這一系列的數字的確說明了趙州橋的雄偉,而楊老師毫不累贅的話語簡潔又明瞭地暗示了學生的善於解讀課文,爲楊老師這樣的教學機智而喝彩。

三、藉助多媒體突破難點,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李春在設計整座橋時,爲什麼在大橋洞的頂上還有四個小橋洞呢?這樣的設計到底好在哪呢?這是本節課要突破的難點。楊老師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出示了兩張河水上漲時水如何從大橋洞和四個小橋洞流出的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樣設計的巧妙之處。由於直觀的效果,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樣設計的原因。

生1:這樣的設計很巧妙,發大水的時候水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出,橋就不會被沖壞了。

生2:這樣設計既減輕了河水對橋的衝擊力,又減輕了橋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生3:這樣設計,水衝過來時可以從小橋洞裏流出,對橋的影響就小了。

因爲從圖片上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是如何嘩嘩地從四個小橋洞裏流過,那麼這樣設計的好處學生也就顯而易見了,所以雖是難點,卻被楊老師這樣的設計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因此,我們說適當地使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道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變抽象爲直觀,學生就更易於理解。

在瞭解這樣設計的意圖時,楊老師還不忘語言文字的訓練。先讓學生讀讀“既……又……”的句子,知道“既……又……”連接了兩個並列的內容,明白前後的內容可以調換,然後,請學生用上這樣的句式來說話。這樣做的好處是:一則對關聯詞從瞭解過渡到運用;二則是語言文字學習中不可忽視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三則還可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的運用能力,真是一劍三雕啊。

另外,楊老師的教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了以往的急噪,沉穩了很多,給人一種舒適之感。整個預設也是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流暢、簡潔,沒有拖沓的感覺,而對於問題的探究也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知識點的落實卻一點兒也不馬虎。一節課下來,學生對於趙州橋的設計者、建造時間和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感受到了它的雄偉和堅固,並且明白了爲何要這樣設計的道理,所以我認爲這是一堂紮實有效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