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趙州橋》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趙州橋》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趙州橋》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趙州橋》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趙州橋》的教學反思 篇1

《趙州橋》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及世界聞名,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爲線索,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不斷配以圖片及老師的文字補充,層層推進,以提升學生對趙州橋的認識,從而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

在引導學生對文中“創舉”一詞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我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利用文字圖片,展示了發大水時,河水怎樣透過4個小橋洞來減輕大水對橋身的衝擊力,直觀地讓學生了解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找到文中的一句話說說,加深理解。

最後,我讓學生想一想這種設計以前有過嗎?

在學生說想法的同時,配以圖片,讓他們感受到以前從來都沒有過這樣的設計,這時,再讓學生找到文中的一個詞說,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創舉”。透過老師小結,學生偈輕而易舉地理解了“創舉”就是從來都沒有過的,是首次。

這時,老師再進行補充:趙州橋的這種設計不光在我國的建橋史上是第一次出現,它比歐洲的第一座敞肩拱橋還早了1100多年呢!此時此刻,讓學生感受到趙州橋的設計竟然比外國還早,深深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產生對古代人民的敬佩之情。同時也爲我國有如此聞名的趙州橋而產生濃濃的自豪之感,爲自己擁有如此充滿智慧和才幹的祖先感到驕傲。

然而,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趙州橋》的第二自然段在結構上很有特色,以總分段式出現,是進行寫作指導的好範例,在教學時應適當向學生滲透總起句,及總分式的寫作方法。

《趙州橋》的教學反思 篇2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三個特點,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我主要以雄偉、堅固、美觀三個特點爲主線,重點品讀,體會趙州橋的設計特點,最後昇華主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在體會雄偉時主要透過重點句子中的重點詞語是體會,尤其是幾個數字,在學生找出之後,我幫助學生和我們的教室做比較,用真實的長度來體驗趙州橋的雄偉,可以說效果還是不錯的,同學們都在趙州橋的長度和寬度上體會到了趙州橋的氣勢,感受到了趙州橋的雄偉。

在介紹堅固時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趙州橋的設計特點來體會堅固,首先讀懂趙州橋的四個小橋洞的設計意圖,再讀懂這樣設計有什麼好處,從而明白趙州橋爲什麼堅固。這個地方的處理顯得有些拖沓,尤其是有幾個好處這塊,如果當時直接出示“既”和“又”也許會讓課堂變得更爲緊湊。欣賞趙州橋“美觀”的教學部分我覺得是這節課比較不足的,開始創設了不錯的欣賞環境,透過配樂朗讀調動了學生的情緒,但是那些精美的圖案並沒有帶領學生細細欣賞,也沒有透過朗讀來體會趙州橋的.美觀,而是直接讓孩子

去背誦,這顯得有些倉促,應該讓孩子也來一次配樂欣賞,再透過圖片的感染,讓學生更深刻的體現趙州橋的美,然後再背誦,效果也許會好很多,會有更多的同學當堂完成背誦的目標。

最後透過這些特點的結合,以及歷史的悠久,讓學生感受到這橋建造的多麼了不起,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之情。

還有一個“過渡句”的處理不是太得當,應該放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間,那樣會顯得更加自然。

總體來說,感覺自己在品讀課文上有了進步,對教材的分析能更加深入透徹,對課堂的教學結構也更爲清楚,手段更多樣了,知道了第二課時應該上成什麼樣的課,朝什麼樣的方向去努力,去打造自己的課堂。收穫還是不小的。

《趙州橋》的教學反思 篇3

一、字詞教學,重點突出。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生字教學不再是教學的重點。楊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字詞的認讀情況時,先讓學生自讀,然後讓學生說說哪個詞語比較難讀,然後對該詞語進行領讀,以達到以點蓋面的作用。特別是針對多音字“爪”的正音,課文中有一個詞語是“前爪”(qiánzhǎo),而這個“爪”比較難讀,學生很容易讀錯。於是,楊老師特地指出來,讓學生一起來讀一讀,這樣做不僅可以加深印象,還有助於學生一開始就存有正確的概念。另外,楊老師還告知學生,“張牙舞爪”也讀“zhǎo”,從課內到課外,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師語言具有導向性。

在語文課堂上,對教師的語言要求極高,因爲教師語言的導向性直接影響學生的答題方向和準確性。楊老師的語言有了很大的進步,面對學生的回答也是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比如在第一段的教學中,學生從讀中知道了趙州橋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楊老師馬上說“你知道了它的歷史”。當學生說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的,楊老師就說“你知道了它的設計者和建造的時間”。特別是當學生繪聲繪色地讀完第一段時,楊老師便說:“聽了你們的朗讀,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去看看這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了。你們想不想呢?”這樣的回答不僅肯定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有種渾然天成的感覺。

還有在第二段的學習中,楊老師依然用她具有導向性的語言迴應着學生的回答。如在感受趙州橋的雄偉時——

生:從橋長五十多米,寬有九米多,我感受到趙州前的雄偉。

師:你從數字上看出了它的雄偉。

生讀: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

師:用三個數字寫出了趙州橋的雄偉。

這一系列的數字的確說明了趙州橋的雄偉,而楊老師毫不累贅的話語簡潔又明瞭地暗示了學生的善於解讀課文,爲楊老師這樣的教學機智而喝彩。

三、藉助多媒體突破難點,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李春在設計整座橋時,爲什麼在大橋洞的頂上還有四個小橋洞呢?這樣的設計到底好在哪呢?這是本節課要突破的難點。楊老師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出示了兩張河水上漲時水如何從大橋洞和四個小橋洞流出的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樣設計的巧妙之處。由於直觀的效果,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樣設計的原因。

生1:這樣的設計很巧妙,發大水的時候水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出,橋就不會被沖壞了。

生2:這樣設計既減輕了河水對橋的衝擊力,又減輕了橋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生3:這樣設計,水衝過來時可以從小橋洞裏流出,對橋的影響就小了。

因爲從圖片上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是如何嘩嘩地從四個小橋洞裏流過,那麼這樣設計的好處學生也就顯而易見了,所以雖是難點,卻被楊老師這樣的設計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因此,我們說適當地使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道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變抽象爲直觀,學生就更易於理解。

在瞭解這樣設計的意圖時,楊老師還不忘語言文字的訓練。先讓學生讀讀“既……又……”的句子,知道“既……又……”連接了兩個並列的內容,明白前後的內容可以調換,然後,請學生用上這樣的句式來說話。這樣做的好處是:一則對關聯詞從瞭解過渡到運用;二則是語言文字學習中不可忽視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三則還可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的運用能力,真是一劍三雕啊。

另外,楊老師的教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了以往的急噪,沉穩了很多,給人一種舒適之感。整個預設也是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流暢、簡潔,沒有拖沓的感覺,而對於問題的探究也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知識點的落實卻一點兒也不馬虎。一節課下來,學生對於趙州橋的設計者、建造時間和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感受到了它的雄偉和堅固,並且明白了爲何要這樣設計的道理,所以我認爲這是一堂紮實有效的課。

《趙州橋》的教學反思 篇4

匆匆忙忙上完了開放課,感覺很慚愧。從教八年居然從來沒上過第一課時的公開課,特別想嘗試一下,可是感覺把實際教學搬到公開課上,還是不行的。第一課時講究初讀課文,疏通文章,重點講解相應內容,再穿插識字寫字教學。但作爲三年級的教學,重心放在哪裏很重要,而怎樣幫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脈絡是個難點。備課時,我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1.字詞的教學分量太重了。

三年級的孩子已經進入自主識字的階段,對於生字詞語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學。如果孩子對生字的識記和朗讀有困難,那麼更不應該放在一起教學,隨文識字的效果會好些,主要是爲了分散難度。如果在朗讀中發現某個孩子有難詞不會,可反覆讓他練習此句的朗讀,直到讀通、讀順爲止。

我在課堂上對生詞進行集中教學處理,當時的目的是檢驗孩子哪些字詞還有困難,在具體講解課文時再做具體指導,再給孩子一些時間去讀去記。一方面檢查預習的成果,一方面對孩子的知識疏漏有所瞭解。但在實際操作時,自由讀、小組讀、帶讀、齊讀,字詞學習的時間放了15分鐘,佔去了大量重點講解課文的時間,使課文第二段的講解沒有完成,總的感覺練習時間過多,對三年級的孩子實屬多餘,後面具體課文講解時還可具體強化。

2.梳理課文的方法有放無收。

孩子在預習課文時,收到的關於趙州橋的知識是相當零散的。我們的目標是要將零散的知識點梳理成有效的樹枝鏈,因此,我請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你瞭解了哪些關於趙州橋的知識或資訊?有的說:我只知道趙州橋在河北省的洨河上;有的說:我知道趙州橋非常雄偉;還有的說:我知道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蒐羅的資訊點即多又分散,是我把資訊根據段落歸納整理、並板書的。然後再讓學生根據我的板書複述第一段的內容。可是整個過程下來,還是感覺資訊零散,學生在頭腦中還是不知道這些資訊是怎麼組合起來的,爲什麼這樣組合?課後想想,這樣的方式是可以的。但一般是在課文學完之後,將寫有趙州橋資訊的紙片打亂,讓學生重新排列組合,並讓他們說說爲什麼,從而感受文章的構成。

3.抓重點段想象、講解。

這是一篇老課文了,從結構上講有很強的嚴謹性。第一段介紹趙州橋的基本情況;第二段介紹趙州橋的雄偉、設計特點及堅固;第三段介紹趙州橋的美觀;第四段介紹趙州橋的歷史意義。與其零散地自主學習,不如逐段學習,挖掘每段的要點,待文章學完後,讓學生自主發現文章構成的絕妙,對今後的寫作有所指導。

經過一番思量,我覺得第一課時在讀通課文,明瞭文章基本架構後,可以先重點學習第四段,讓學生讀着課文體會趙州橋的美觀。可以讓學生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了深刻的體會後,再讓學生看看真實的趙州橋欄板上的圖片,讓學生也來描寫、擴寫“雙龍戲珠”部分,讓雙龍戲珠的圖案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也爲趙州橋出一份力。第二次改進設計試教後,比第一次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興趣濃厚,各抒己見,尤其是擴寫部分更是精彩紛呈。

一個孩子這樣寫道:還有的刻着雙龍戲珠。只見兩條龍各不相讓,他們揮舞着鋒利的爪子,一齊向前抓住明珠,可是明珠光滑剔透,亮光一閃讓兩條龍頓時睜不開眼睛,珠子又向下落去。

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最精彩的要算“雙龍戲珠”了。兩條龍圍着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似在玩耍,似在搶奪,活象一部電影。一條龍伸出前爪,大吼一聲就要抓住明珠了,另一條龍一個轉身,巧妙地用龍尾一甩,明珠脫手,彈向空中。他們就這樣你爭我奪、你戲我耍,玩得很高興。

學生的文字充滿着自己對“雙龍戲珠”的想象,自己對古代橋樑建築的欣賞。

4、關於評價。

我們中段課題組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評價方面展開研究,我主要研究的是評價的主體和內容。經過兩個月的實踐,我發現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比教師直接評價更來得有效,學生更在乎同學怎麼看他。三年級的孩子自主意識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相互競爭,是一種很好的催化劑;同時,家長參與課堂評價也能有效地促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學效率的提高大有幫助。

《趙州橋》的教學反思 篇5

《趙州橋》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爲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

在感受趙州橋十分雄偉時,我以教室爲例,趙州橋長50多米,相當於7間教室連在一起;寬9米多,相當於一間半教室的寬度,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雄偉,比較形象。趙州橋的堅固體現在李春獨創的設計上,我引導學生透過閱讀文字體會李春如何設計趙州橋,他爲什麼這樣設計,來體會李春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我做了一個實驗,拿一張卡紙和一本字典讓學生掂一掂它們各自的重量,問學生:你有什麼感覺?學生答:一個比較重,另一個比較輕。我又問:你認爲較輕的紙能不能撐起這本較重的書呢?學生答:不能。於是我做了個試驗,用一張紙做成橋面,橋面平直時,紙無法撐住書;橋面呈拱形時,紙則可穩穩地將較重的書撐起。問: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學生透過觀察體會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狀態承受的力大,趙州橋共有五個拱形,使得趙州橋更爲堅固。這個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還引入了一些資料:1300多年來,趙州橋經歷了風風雨雨,其中曾經歷過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戰爭,但至今,它依然穩穩地屹立在洨河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趙州橋實在是太堅固了。

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表演課文中講的龍的姿態,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如:我讓學生上臺表演“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遙望”的情景,學生對於“抵着”和“回首遙望”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在讓學生在腦海裏再現了欄板上兩條龍的動態表現,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憑着想象學生還是很難體會到欄板上的圖案精美絕倫,我想如果有課件和圖片讓學生親眼目睹一下,那就更好了。特別是我在進一步追問學生“你覺得欄板上的龍還有哪些姿態?”時,學生雖然興趣盎然,但是因爲學生對這種事物的積累較少,確實是不能把欄板上的圖案說精美的。同時,我想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3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非常費時間費精力很不容易。年代雖已久遠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學生在理解圖案精美時,體會會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