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趙州橋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趙州橋》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呈現了趙州橋設計的好處以及創造與修建的智慧並從建築藝術這個角度,介紹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下面爲大家分享趙州橋教學反思(通用11篇),一起來看看吧!

趙州橋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1

《趙州橋》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趙州橋不但雄偉堅固,而且美觀”這句過渡句爲切入口,引導學生思考:從哪看出趙州橋雄偉,從哪看出堅固?又從哪看出它美觀?

在感受趙州橋十分雄偉時,我以教室爲例,趙州橋長50多米,相當於7間教室連在一齊;寬9米多,相當於一間半教室的寬度,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雄偉,比較形象。

分析趙州橋的堅固時,我引導學生透過閱讀文字體會李春如何設計趙州橋,他爲什麼這樣設計,來體會李春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我做了個試驗,用一張紙做成橋面,兩岸用詞典代替,橋面平直時,紙無法撐住書;橋面呈拱形時,紙則可穩穩地將較重的書撐起。問: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學生透過觀察體會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狀態承受的力大,趙州橋共有五個拱形,使得趙州橋更爲堅固。這個實驗幫忙學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還引入了一些資料:1300多年來,趙州橋以前歷過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戰爭,但至今,它依然穩穩地屹立在?河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趙州橋實在是太堅固了,引導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的美觀時,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資料用自我的話來描述,然後出示了圖片幫忙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讀的形式多樣,先引讀,然後比賽朗讀,最後背誦。

透過分析,學生明白了趙州橋的確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2

《趙州橋》這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此刻人們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本文第2、3自然段是重點。

這堂課上完,我認爲成功之處有:

1、設計課件務實。我在設計製作課件時,首先明確該課件應到達什麼目標,解決教學中的什麼問題力求美觀實用,讓孩子形象直觀地感受。

2、教學環節設計合理,思路清晰。開課伊始,我出示課題後,首先出示學習目標,然後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方法指導,力求完成每一個學習目標。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生依據學習指導默讀課文,並用“----”畫出描述趙州橋特點的詞語:雄偉、堅固、美觀,從而直奔重點段,並完成第一個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從哪些句子能夠體會出趙州橋雄偉、堅固,同時學習數字表達的方法和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並進行朗讀訓練,讀出趙州橋的雄偉,完成第二個學習目標。之後讓學生小聲讀課文,畫出描述趙州橋美觀的句子,以不一樣形式讀課文,並要求學生背誦有關段落,以到達積累語言的目的,同時學習過渡段表達方法,完成第三個學習目標。爲了突出學習重點,一、四自然段以讀代講。

3、學習目標明確,且具有可操作性。圍繞課文學習重、難點,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目標:

(1)瞭解趙州橋的特點,背誦自我喜歡的部分。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3)積累語言。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4、重視朗讀指導,培養學生的語感

閱讀是此刻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資料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在指導朗讀第二、三小節時,透過找重點詞句,使學生體會到趙州橋的雄偉和美觀,並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表現出來。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當然,本課還有許多遺憾之處。如:整堂課上下來感覺,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不高,師生配合不夠默契,沒能讓讓每一位孩子真正地動起來。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3

本次課例教研研究主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高效課堂。我們三年級的研究重點是說明文教學如何體現語文味。研討資料是第五冊第四單元的精讀課文《趙州橋》,這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就論壇上大家議論較多的幾個問題我結合着自我的課堂教學談這樣的幾點看法。

1、是否有必要告訴學生這是說明文。

我個人認爲在小學三年級這個階段,讓學生明白說明文這種文體,這不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一兩句話簡單說說能夠,不說也不是什麼缺點。但是在授課的過程當中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趙州橋雄偉一部分的時候,透過簡筆畫的方式在黑板勾勒了橋的結構,引導學生說出設計的特點,並清楚的引導學生標上了那幾個數字,並告訴學生這種說明方法叫“列數字”。我是這樣想的,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在以後課文的學習當中還會涉及到,本課提出來作爲一種初步的認識讓學生有所瞭解,爲以後的學習打下一點基礎。

2、有關趙州橋傳說的合理引用

當時在備課的時候,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其中有關趙州橋傳的傳說有很多。但是如何的將這些傳說恰倒好處的引用到課堂的學習當中,還真的需要細細思考。當我和二實小的王霞老師在一齊交流的時候,她的點播給了我很大的啓發。王老師將“張果老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裏,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了五嶽名山,裝在車上推車趕驢上橋。此刻,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着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這一情節用在本段學習了趙州橋雄偉之後,目的就是讓學生進一步清楚趙州橋的雄偉堅固,這樣的引用能夠說是恰倒好處。

3、中心句過渡句的處理

在本課的學習當中中心句與過渡句我處理的方法基本相同。第二段的中心句,我是在引導學生學習了第二段課文之後,讓學生歸納第二段主要寫了什麼,然後引到第一句話上,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句子這就是中心句。過渡句的處理方法基本相同。

4、課堂小練比

透過在線交流,我得到了很多課堂小練筆的方法與竅門。有的老師帶給多種中心句讓學生自主選取,仿照着課文的句式進行訓練。有的老師則直接將課文的資料重新提煉讓學生根據自我對課文的理解用自我的語言來重新描述趙州橋。這些方法都給了我啓發。

5、課後練習

對於課後練習中的誇誇趙州橋一題,我十分欣賞論壇上有些老師提出的做法:由誇獎趙州橋引申到誇獎設計者李春、誇獎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從而進一步體會到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本次課例大教研落下了帷幕。課例教研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無論是在線研討還是雙向視頻還是課堂研討都讓人真正地動了起來。在參加整個教研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了羣衆的智慧是無窮盡的,參與其中,進步很大。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4

《趙州橋》是介紹著名的橋樑建築——趙州橋的說明文,文章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課時我以生字詞爲重心,並帶入文中,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能夠初步理解簡單句子的意思;在朗讀課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在感知時收集資訊。

一、簡化教學程序

“趣味教學”這一觀點近來常被各界教學專家提倡。課堂中的“趣味”是教師對文字深入解讀後的深入淺出,是對教材的準確把握,我們的“趣味”就應讓學生學得更簡單、更快樂些,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些。爲了這個“簡單”的趣味,我背後做了“不簡單”的事情:深入地解讀文字,收集有關趙州橋的資料。使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嘆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後我引出課文中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1)“趙州橋十分雄偉。”(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以此爲線索學段學篇,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二、激發學生興趣

雖然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文中包含了豐富的資訊,但它的字裏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學說明文的課堂也是書聲琅琅的課堂,所以在第一課時中我鼓勵學生緊緊抓住關鍵詞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透過朗讀表達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跟着一齊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之後第二課時我創設旅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資訊,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其次從千年來利用沒有橋墩,只有一個大橋洞,四個小橋洞的設計存留至今,體會它的堅固。引導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的美觀時,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然後出示了課件圖片幫忙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最後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並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直接切入地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此時學生的情感,老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字的情感融爲了一體,兩個字------自豪。

三、引導學生感悟

在通篇文章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僅是在遊覽橋,讚美橋,同時也是在讚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着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所以,讀課文時,我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達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情緒,也表達出自我從文字中體驗到的情感。

“趙州橋十分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後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築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述。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資訊,把“雄偉”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麼是‘創舉’?爲什麼說趙州橋是一個‘創舉’?”學生能夠從前面的學習中瞭解哪些說明了趙州橋的設計師“創舉”,也能夠用舉例子的方法說說對“創舉”的理解。然後聯繫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述,如,減輕衝擊力,節省石料,談談自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並在理解這句話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激發出自豪的情感。

“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資料緊密地聯繫在了一齊。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十分細膩,描述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採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透過讀書,讓學生抓住三種龍的`獨特之處,“相互纏繞,回首遙望,雙龍戲珠”透過重點詞語想象他們的樣貌,動作把龍的形態表現出來,從而體會雕刻的圖案是那麼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多姿多彩。從而引出“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的一樣。”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資料用語言來描述,並出示了圖片幫忙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學生對精美一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4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十分費時光費精力很不容易。之後,朗讀課文,帶着想象去體會趙州橋的欄杆上那些精美的圖案。

四、拓展學生寫作潛力

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對趙州橋的側欄三幅關於龍的描述用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排比方式聯繫起來,使三幅圖聯繫得自然有序,學生在學習寫作文時若能夠用到這一方法,必定使作文在邏輯上有所增強,文章的層次也能有所提升。所以,講課時我特地突出這個資料,並請學生用其造句,在這自由發揮中,學生學到了知識也體驗到了快樂。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量還欠缺,課堂結構還略顯緊湊,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改善不足,努力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潛力。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5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三個特點,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這篇課文在三校聯合體的羣衆備課中是討論過的,我的教案也是在那個基礎上修改的。當時沒覺得這樣上課有什麼不好,反而覺得很實在的一節語文課。但是當我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了。

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爲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爲什麼能聞名於世呢?然後期望學生能找出趙州橋的三個特點。但是這樣做效果並不好,學生對這個問題似乎無從下手。而我這時又不懂的怎樣去引導,所以造成課堂氣氛沉悶。開始設定了這麼難的問題給學生,導致之後學生都有點不願意去思考了,也就造成整節課的沉悶氣氛。之後的教學中,我仍然沒有改變原先的教學設計,以老師的講來進行教學,所以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就不高了。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我的這節課最失敗的地方就在那裏了。學生沒有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我想如果能夠,我會重新設計教案:第一,不用“爲什麼趙州橋能聞名於世”作爲第一個問題了,我會問“你覺得趙州橋是一座什麼橋?在文中找一找依據。”這樣學生就不至於無從下手了。第二,在講第二自然段時,能夠讓學生畫一畫趙州橋,透過畫橋,檢查學生是否瞭解了橋的設計特點,透過訂正畫,糾正了學生對課文錯誤的理解。第三,在理解寫趙州橋美觀的第三段時,讓學生表演課文中講的龍的姿態,幫忙學生理解一些難懂的詞語,然後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造句,訓練學生的語言潛力。這樣學生的用心性和主動性就應能得到提高,課堂氣氛就不會這麼沉悶了。

又或者在教學時直接採用讓學生來當導遊的形式貫穿全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我到課文中去獲得資訊,自我去學習、領悟其中的特點和優點。在自我質疑、思考的基礎上,老師適時地幫忙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使他們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從各個不一樣的方面展示出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讓學生在當導遊介紹的時候能更好的找出趙州橋的三個特點和設計的優點。但這樣的教學就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在課堂的設計上要頗費一番心思,而且這樣一來對老師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更高了。這就勢必要求老師不斷給自我充電,成爲一名全面發展的老師,來適應如今的課堂。

雖然這是一篇傳統課文,但是並不代表就要以老師的講代替學生的學,傳統課文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用心性,因爲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文上起來是有必須的難度,但是隻要能把握住課文的重難點,想一想怎樣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就是我的這節課給我的深深的教訓。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減輕衝擊力,節省石料;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以簡馭繁,爲學生理解課文重點掃清字詞障礙。字詞教學是講讀每一篇課文經常性的任務,同時又最能體現教師駕馭教材的功力。在第一課時中,我採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先後出現的二十八個生字難詞輕鬆愉快地進行了學習。在透過板書強調“州”“濟”“洨”三字後,出示了“創舉”“似乎”“智慧”等十四個生詞,引導學生討論發言,在緊張愉快的氣氛中初步掃清了字詞障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後透過教師範讀和學生自讀,把學生的思路引進課文,爲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重點做了良好的知識和心理準備。

2、化難爲易,爲學生把握課文重點選擇最優教學手段。我把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做爲課文的重點。限於學生的閱歷和知識水平,讓學生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在學生默讀課文時,我要求對照書上插圖,在初步瞭解趙州橋設計特點的基礎上,出示掛圖,引導全班學生研究,把學習熱情推向了高潮,經過一番熱烈討論,教師透過板書肯定了同學們的學習成果。課文重點,透過電教手段,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比較容易地解決了。理解趙州橋在建築上的美觀,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難點。對幾種雕刻圖案做抽象講解是比較困難的。當學生提出“什麼叫戲珠”,“飛龍是什麼樣的”和“‘抵着’怎麼講”時,引導學生仔細看圖,從而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3、環環相扣,爲突出訓練重點巧作安排。如在處理段與段的聯繫中,在第一段最後抓住“世界聞名”提出問題,過渡到第二段的學習。爲了突出對第二段的理解而又不沖淡訓練重點,在講解第三段時,我只出示圖畫,幫助學生理解欄板上的圖案。又如在課文和板書的結合上,爲了突出訓練重點,我首先板書“設計特點”,引起同學注意,接着把同學討論得出的趙州橋在設計上體現“雄偉”和“美觀”的正確答案,都扼要地做了板書。這便是一堂課中學生總在教師指引下圍繞訓練重點積極主動活動的奧妙所在。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引導學生對文中“創舉”一詞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我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利用文字圖片,展示了發大水時,河水怎樣透過4個小橋洞來減輕大水對橋身的衝擊力,直觀地讓學生了解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找到文中的一句話說說,加深理解。

趙州橋教學反思2在上這節課的時候,在引導學生對文中“創舉”一詞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我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利用文字圖片,展示了發大水時,河水怎樣透過4個小橋洞來減輕大水對橋身的衝擊力,直觀地讓學生了解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找到文中的一句話說說,加深理解。最後,我讓學生想一想這種設計以前有過嗎?在學生說想法的同時,配以圖片,讓他們感受到以前從來都沒有過這樣的設計,這時,再讓學生找到文中的一個詞說,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創舉”。透過老師小結,學生偈輕而易舉地理解了“創舉”就是從來都沒有過的,是首次。這時,老師再進行補充:趙州橋的這種設計不光在我國的建橋史上是第一次出現,它比歐洲的第一座敞肩拱橋還早了1100多年呢!此時此刻,讓學生感受到趙州橋的設計竟然比外國還早,深深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產生對古代人民的敬佩之情。同時也爲我國有如此聞名的趙州橋而產生濃濃的自豪之感,爲自己擁有如此充滿智慧和才幹的祖先感到驕傲。

不足之處

如《趙州橋》的第二自然段在結構上很有特色,以總分段式出現,是進行寫作指導的好範例,在教學時應適當向學生滲透總起句,及總分式的寫作方法。

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創設情境,談話匯入。教學開始,我引導孩子們大膽質疑,對文中的“定論”提出自己的疑問,如“與現代橋相比趙州橋既不寬也不長,爲什麼作者卻說它很雄偉”等很有研究價值的六個問題,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以讀促悟,理解文意。引導孩子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了解趙州橋,我在這裏選擇了使用資訊技術,透過讓孩子們觀察與趙州橋同時代的其他石拱橋,來發現這些橋與趙州橋的差別,從而瞭解趙州橋的歷史地位,理解它的雄偉。在孩子們理解的基礎上,我透過朗讀引導孩子們領悟文章中作者是怎樣圍繞“雄偉”這個特點把它寫清楚的。此外還給孩子們介紹了用數字來具體描寫的描寫方法。

3、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學生根據重點詞提出問題,總結出示:趙州橋什麼地方美觀?怎樣美觀?

4、拓展思維,激情結課:①除了趙州橋,你知道我們還有哪些聞名的古代建築嗎?②我國有這麼多聞名的古代建築,你有什麼想法?

趙州橋以它獨特的建築風格聞名中外,世界上許多橋樑專家都到趙州橋參觀學習,如果你是一位遊客,你想誇誇它嗎?你想對以李春爲首的這些橋樑建築師們說些什麼嗎?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7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修築的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它證明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聰明能幹、有本事、有志氣,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一設計簡單的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專家提出了“簡簡單單教語文”這一觀點。爲了這個“簡單”,我背後做了“不簡單”的事情:收集很多關於趙州橋的資料,例如有關它的歷史,它的歌曲,以及此刻的以前的、趙州橋的圖片,趙州橋的結構特點,還有地震中的趙州橋,洪水後的趙州橋等等。解讀完課文,趙州橋的形象、特點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最終我設計了簡單的教學程序,由一個詞“世界聞名”爲切入點引出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詞去學句學段學篇,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二以教師之情撥動學生之情

雖然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但它的字裏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關鍵詞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經過朗讀表達情感。例如結合收集的資料:比歐洲同類的設計早七百年,並經受住了洪水、地震、風雨和使用的考驗,至今仍然雄姿不減當年,體會它的堅固,感受它的“世界聞名”。我告訴他們一個數字往往勝過千言萬語,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資訊,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最終我讓學生齊讀從電腦中搜尋到的,最讓我們自豪的評價趙州橋的語句:“天下第一橋”,“世界奇觀”,“世界上最偉大的石拱橋”……此時學生的情感,教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字的情感融爲了一體。

三用多媒體突破難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適時運用多媒體突破難點,效果顯著。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8

《趙州橋》主要講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是中國建橋史上的一個創舉。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雄偉、堅固以及設計上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教學難點:經過想象趙州橋欄板上雕刻的圖案,體會趙州橋的美觀。這節課我圍繞着趙州橋的堅固、美觀爲主線,讓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主要做法如下:

投石問路,縱觀全篇

趙州橋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你能從文中找出適宜的詞語來形容它嗎?

二、投影演示,體會堅固

趙州橋是一座石拱橋。爲什麼要建造一座石拱橋就和石拱橋的自身特點緊密相關。

出示趙州橋橋長圖片的演示,由橋長的相關數字聯繫材質將學引入到設計的理解。

三、操作實踐,體會創舉

趙州橋是中國建橋史上的一個創舉,在建築形式上,趙州橋在石拱橋的基礎上,它的兩邊還各有2個小的橋洞,這樣的設計有它的獨特之處。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衝擊力,石橋不容易被大水沖壞;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爲了讓學生更易於理解,異常在幻燈片中製作了相關的投影片。讓學生經過觀察水流的增大和水流的走向,讓學生明白,當水流小時,水流經過大的石洞,當水流大時,水不僅僅能夠從大橋洞經過,還能夠從四個小橋洞經過,對洪水進行分流。在演示過程中,學生明確了這種設計的獨特之處,從而感受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他們用他們的智慧和血汗才建造了這樣一座聞名中外的趙州橋。讓學生理解“創舉”,是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做過的,感受創舉,經過教師講述,讓學生懂得課外知識,“這座橋建於隋開皇大業年間,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歷過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仍然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讓學生感受趙州橋的堅固,經歷8次地震還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可見趙州橋的堅固,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中國建橋史上的創舉。

四、抓重點詞,體會美觀

趙州橋不但堅固,並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資料緊密地聯繫在了一齊。在主力美觀時。我採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個問題:1、這個自然段描述了橋的什麼?2、它們分別是什麼樣貌的?用“――”標出表示樣貌的詞語。經過讀書,讓學生抓住三種龍的獨特之處,“相互纏繞,回首遙望,雙龍戲珠”經過重點詞語想象他們的樣貌,從而體會雕刻的圖案是那麼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多姿多彩。從而引出“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的一樣。”再展示趙州橋的圖片,讓學生去感受真的圖案,感受他的栩栩如生。之後,朗讀課文,帶着想象去體會趙州橋的欄杆上那些精美的圖案。期間穿插讓學生同桌相互“纏繞”、“回首”、“戲珠”的動作體會,學生參與熱情高。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量還欠缺。閱讀是此刻語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資料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課堂結構還應更加緊湊,教師的個人基本功還要加強。沒有收集好關於趙州橋在建造時的一些書面資料。如果課前對相關資料有更加充分的瞭解,在引導和詮釋時,我就能更好的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了。

以上就是我對《趙州橋》一課的課後反思,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改善不足,努力提高語文教學本事。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9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且不乏生動,它從建築藝術這個側面介紹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經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構造特點,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首先,以簡馭繁,爲學生理解課文重點掃清字詞障礙。字詞教學是講讀每一篇課文經常性的任務,同時又最能體現教師駕馭教材的功力。在第一課時中,我採用不一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討論發言,在緊張愉快的氣氛中初步掃清了字詞障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後經過學生自讀和接讀課文,把學生的思路引進課文,爲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重點做了良好的知識和心理準備。

其次,化難爲易,爲學生把握課文重點選擇最優教學手段。我把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做爲課文的重點。爲了讓學生理解趙州橋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我從重點詞“創舉”入手,先說在字典中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說在本課中偉大的創舉指的是什麼?爲什麼稱趙州橋的設計爲創舉,這偉大的創舉是誰建造的?經過這些問題,學生既理解了創舉的含義,又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感情朗讀指導時,我採用出示重點句子,在學生品詞析句,感悟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指導朗讀。但由於時間太緊,指導朗讀過程有些倉促,沒有十分到位,如果在朗讀時,再加大些力度,體會出層次性,會更好。

在理解“美觀”這一特點時,出示趙州橋欄板上精美的圖案,學生對圖案的美驚歎不以,異常是“有的龍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遙望”這一幅圖,運用課件,學生一下子明白了“抵”、“回首遙望”這些關鍵詞的意思,朗讀時,邊讀邊想邊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把橋上的龍讀“活”,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這座橋不但堅固,並且美觀。”這句話起承上啓下的作用,前面講的資料是“堅固”,後面講的資料是“美觀”。課文用這種表達方式,使文章顯得眉目清楚。教學時,讓學生明白“這句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經過學習,學生學習的進取性異常高,學得也比較深入。學生明白了趙州橋的確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同時,也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以生爲本”,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地改變學習方式,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10

一、字詞教學,重點突出。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生字教學不再是教學的重點。楊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字詞的認讀情況時,先讓學生自讀,然後讓學生說說哪個詞語比較難讀,然後對該詞語進行領讀,以達到以點蓋面的作用。特別是針對多音字“爪”的正音,課文中有一個詞語是“前爪”(qiánzhǎo),而這個“爪”比較難讀,學生很容易讀錯。於是,楊老師特地指出來,讓學生一起來讀一讀,這樣做不僅可以加深印象,還有助於學生一開始就存有正確的概念。另外,楊老師還告知學生,“張牙舞爪”也讀“zhǎo”,從課內到課外,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師語言具有導向性。

在語文課堂上,對教師的語言要求極高,因爲教師語言的導向性直接影響學生的答題方向和準確性。楊老師的語言有了很大的進步,面對學生的回答也是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比如在第一段的教學中,學生從讀中知道了趙州橋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楊老師馬上說“你知道了它的歷史”。當學生說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的,楊老師就說“你知道了它的設計者和建造的時間”。特別是當學生繪聲繪色地讀完第一段時,楊老師便說:“聽了你們的朗讀,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去看看這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了。你們想不想呢?”這樣的回答不僅肯定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有種渾然天成的感覺。

還有在第二段的學習中,楊老師依然用她具有導向性的語言迴應着學生的回答。如在感受趙州橋的雄偉時——

生:從橋長五十多米,寬有九米多,我感受到趙州前的雄偉。

師:你從數字上看出了它的雄偉。

生讀: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

師:用三個數字寫出了趙州橋的雄偉。

這一系列的數字的確說明了趙州橋的雄偉,而楊老師毫不累贅的話語簡潔又明瞭地暗示了學生的善於解讀課文,爲楊老師這樣的教學機智而喝彩。

三、藉助多媒體突破難點,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李春在設計整座橋時,爲什麼在大橋洞的頂上還有四個小橋洞呢?這樣的設計到底好在哪呢?這是本節課要突破的難點。楊老師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出示了兩張河水上漲時水如何從大橋洞和四個小橋洞流出的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樣設計的巧妙之處。由於直觀的效果,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樣設計的原因。

生1:這樣的設計很巧妙,發大水的時候水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出,橋就不會被沖壞了。

生2:這樣設計既減輕了河水對橋的衝擊力,又減輕了橋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生3:這樣設計,水衝過來時可以從小橋洞裏流出,對橋的影響就小了。

因爲從圖片上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是如何嘩嘩地從四個小橋洞裏流過,那麼這樣設計的好處學生也就顯而易見了,所以雖是難點,卻被楊老師這樣的設計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因此,我們說適當地使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道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變抽象爲直觀,學生就更易於理解。

在瞭解這樣設計的意圖時,楊老師還不忘語言文字的訓練。先讓學生讀讀“既……又……”的句子,知道“既……又……”連接了兩個並列的內容,明白前後的內容可以調換,然後,請學生用上這樣的句式來說話。這樣做的好處是:一則對關聯詞從瞭解過渡到運用;二則是語言文字學習中不可忽視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三則還可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的運用能力,真是一劍三雕啊。

另外,楊老師的教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了以往的急噪,沉穩了很多,給人一種舒適之感。整個預設也是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流暢、簡潔,沒有拖沓的感覺,而對於問題的探究也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知識點的落實卻一點兒也不馬虎。一節課下來,學生對於趙州橋的設計者、建造時間和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感受到了它的雄偉和堅固,並且明白了爲何要這樣設計的道理,所以我認爲這是一堂紮實有效的課。

趙州橋教學反思 篇11

匆匆忙忙上完了開放課,感覺很慚愧。從教八年居然從來沒上過第一課時的公開課,特別想嘗試一下,可是感覺把實際教學搬到公開課上,還是不行的。第一課時講究初讀課文,疏通文章,重點講解相應內容,再穿插識字寫字教學。但作爲三年級的教學,重心放在哪裏很重要,而怎樣幫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脈絡是個難點。備課時,我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1. 字詞的教學分量太重了。

三年級的孩子已經進入自主識字的階段,對於生字詞語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學。如果孩子對生字的識記和朗讀有困難,那麼更不應該放在一起教學,隨文識字的效果會好些,主要是爲了分散難度。如果在朗讀中發現某個孩子有難詞不會,可反覆讓他練習此句的朗讀,直到讀通、讀順爲止。

我在課堂上對生詞進行集中教學處理,當時的目的是檢驗孩子哪些字詞還有困難,在具體講解課文時再做具體指導,再給孩子一些時間去讀去記。一方面檢查預習的成果,一方面對孩子的知識疏漏有所瞭解。但在實際操作時,自由讀、小組讀、帶讀、齊讀,字詞學習的時間放了15分鐘,佔去了大量重點講解課文的時間,使課文第二段的講解沒有完成,總的感覺練習時間過多,對三年級的孩子實屬多餘,後面具體課文講解時還可具體強化。

2. 梳理課文的方法有放無收。

孩子在預習課文時,收到的關於趙州橋的知識是相當零散的。我們的目標是要將零散的知識點梳理成有效的樹枝鏈,因此,我請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你瞭解了哪些關於趙州橋的知識或資訊?有的說:我只知道趙州橋在河北省的洨河上;有的說:我知道趙州橋非常雄偉;還有的說:我知道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蒐羅的資訊點即多又分散,是我把資訊根據段落歸納整理、並板書的。然後再讓學生根據我的板書複述第一段的內容。可是整個過程下來,還是感覺資訊零散,學生在頭腦中還是不知道這些資訊是怎麼組合起來的,爲什麼這樣組合?課後想想,這樣的方式是可以的。但一般是在課文學完之後,將寫有趙州橋資訊的紙片打亂,讓學生重新排列組合,並讓他們說說爲什麼,從而感受文章的構成。

3. 抓重點段想象、講解。

這是一篇老課文了,從結構上講有很強的嚴謹性。第一段介紹趙州橋的基本情況;第二段介紹趙州橋的雄偉、設計特點及堅固;第三段介紹趙州橋的美觀;第四段介紹趙州橋的歷史意義。與其零散地自主學習,不如逐段學習,挖掘每段的要點,待文章學完後,讓學生自主發現文章構成的絕妙,對今後的寫作有所指導。

經過一番思量,我覺得第一課時在讀通課文,明瞭文章基本架構後,可以先重點學習第四段,讓學生讀着課文體會趙州橋的美觀。可以讓學生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了深刻的體會後,再讓學生看看真實的趙州橋欄板上的圖片,讓學生也來描寫、擴寫“雙龍戲珠”部分,讓雙龍戲珠的圖案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也爲趙州橋出一份力。第二次改進設計試教後,比第一次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興趣濃厚,各抒己見,尤其是擴寫部分更是精彩紛呈。

一個孩子這樣寫道:還有的刻着雙龍戲珠。只見兩條龍各不相讓,他們揮舞着鋒利的爪子,一齊向前抓住明珠,可是明珠光滑剔透,亮光一閃讓兩條龍頓時睜不開眼睛,珠子又向下落去。

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最精彩的要算“雙龍戲珠”了。兩條龍圍着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似在玩耍,似在搶奪,活象一部電影。一條龍伸出前爪,大吼一聲就要抓住明珠了,另一條龍一個轉身,巧妙地用龍尾一甩,明珠脫手,彈向空中。他們就這樣你爭我奪、你戲我耍,玩得很高興。

學生的文字充滿着自己對“雙龍戲珠”的想象,自己對古代橋樑建築的欣賞。

4、關於評價。

我們中段課題組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評價方面展開研究,我主要研究的是評價的主體和內容。經過兩個月的實踐,我發現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比教師直接評價更來得有效,學生更在乎同學怎麼看他。三年級的孩子自主意識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相互競爭,是一種很好的催化劑;同時,家長參與課堂評價也能有效地促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學效率的提高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