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範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範文

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做課的內容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5課《我要的是葫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識字,學詞、學句,結合圖畫理解葫蘆葉子和果實之間的聯繫。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注識字的情境,讓字詞句教學有生命力

語言文字的學習一定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如果脫離了語境,讓孩子單純地去識某個字,不但字形不容易記,而且字音也很容易遺忘,字義的理解也就更難了。所以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識字,真正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比如:學習“藤”字時,我先引導學生看圖認識藤,直觀瞭解藤的特點,再由“葫蘆藤”拓展到生活中學生見過的黃瓜藤、葡萄藤等,進而讓學生更好地識記這個“藤”字;在“謝”字教學中,我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給學生創造一種語言環境,讓學生明白在“謝謝”這個詞中,“謝”表示感謝的意思,在“花謝了”這個詞中,就表示的枯萎凋落的意思,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謝”的字義。

二、關注語言的應用,讓字詞句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爲了應用語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語言文字的理解應用。比如,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比較句子體會小葫蘆慢慢變化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想想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什麼也在慢慢地發生着變化,這個問題一下子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我想,孩子們在用慢慢說句子的時候,他們的腦子裏面是有畫面的,是有情境的,這樣的字詞句教學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的,是指向學生思維發展的,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三、關注漢字文化,讓字詞句教學增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個漢字都承載了及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本節課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古文字深入理解“慢”的字義,同時瞭解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漢字的願望,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由於本人經驗有限,課堂上還有很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語文課堂教學是兒童心靈成長的反映,它是童眼觀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繪世界的自然產物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自由的、寬泛的,是沒有什麼規矩可言的。今天在趙老師的課堂我覺得老師是輕鬆的,學生是暢懷的、自由的,好比天空一隻只自由飛翔的小鳥,而我是幸福的,一節真實、愉快的常態課,讓我從中聽有所獲:

一、字詞教學紮實到位

趙老師由複習生字教學匯入新課,形式多樣、活潑有趣。

1、老師說詞語學生評記憶說出這個字的組成部分。

2、一個字左邊是目,右邊是丁猜謎語加深字形教學。

3、對比教學,提醒記住字音字形:鄰——令。

4、換服裝,找夥伴,文中有對雙胞胎字“掛——哇”趙老師透過讓學生給它們換偏旁找出更多的字詞朋友,學生譁一下找了很多,個個激情高漲,學的有趣。

5、用手當尺,爲字量身教學“言”時,趙老師讓學生先觀察字的間架結構,學生髮現寫這個字時第一橫最長,而下面的兩橫要比它短,這時趙老師拿出手進行比劃,上面一橫是下面一橫的三倍,這樣比劃之後學生就不會出現上短下長的情況,更加在腦中形象的記住了。有了這樣的教學,還怕學生不會寫、寫錯誤嗎?

後來在趙老師的課堂作業批改中,我發現他們班的孩子很少有錯字,而且個個字都寫得很漂亮、很工整,有棱有角。我想這和趙老師平時紮實的教學是分不開的。

二、朗讀教學有聲有色

1、抓重點句品讀體會語意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中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有好多處,趙老師在學生齊讀完課文之後進行了糾正,其中有這樣一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自然地和文後的學習園地當中的“我會讀”一項結合起來,趙老師採用個人讀、男女生讀體會感嘆句與陳述句、疑問句與陳述句的區別,學生透過多次的品讀,感悟到句子的意思一樣,只是表達的語氣不同。

2、換角色體會作者心理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趙老師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假如你是他的鄰居,你怎麼勸他?”一個孩子說:“快請醫生給樹葉治病吧,要不然你的葫蘆真的沒有了”,還有個孩子居然用上了“脣亡齒寒”這個成語,體會可謂獨到深刻。當“這個人看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一個一個往下掉時……”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想?一個孩子說:“很後悔,要是當初聽了鄰居的勸告,葫蘆野就不會這樣了。”有一個孩子說:“很悲哀,當初付出了那麼多的辛勤汗水,到頭來自己卻徒勞無功”……後來孩子們在體會這是一個怎樣的人時,水到渠成。

三、和孩子“打成一片”

課結束了,孩子們來到了趙老師的辦公室,有的是來交作業的,有的是來訂正作業的,有的是來問老師問題的,還有的是來和老師說話聊天的,其中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她手裏拿着一個爆炸形的“頭帽”,說是她媽媽在“萬聖節”這天給她買的,她在自己的頭上戴了一會兒,旁邊的桂老師說她戴了很好看,這時她就想給老師戴戴,說着就往老師頭上戴,老師退讓開了,沒有生氣,而且滿臉的笑容,當時我在想我的身邊……

在趙老師的身上讓我看到了寬容、熱心、快樂,像這樣的老師學生怎麼會不喜歡他呢?

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1、理解教材:

備課前教師要準確的理解教材,知道教學的重難點,知道每段、每句、甚至每字的含義和意圖,瞭解訓練重點,這樣在上課時才能把握住學生的回答,給與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的能力得到訓練,收穫知識。我們所有老師一起鑽研教材,爲了弄清楚每句話的意思,查資料,請教自然老師有關植物的知識,確保教給學生知識的正確性;爲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意思,自己一遍一遍的練習朗讀,好給學生起到更好的示範作用;爲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到處找葫蘆,製作教具。能想到的我們都認真去做。

2、確定好教學思路。

一開始我們考慮到學生以前都是按順序分析課文的,就想按照課文的順序進行教學,可是經過研究這篇課文更適合倒敘,孩子們應該也可以接受,只要精心設計問題進行引導即可。所以就決定還是用倒敘來講課文,隨即制定出介紹葫蘆匯入——學習生字——分析課文(先說結果,再分析原因)的環節。課上完後,覺得這樣決定是非常正確的,教師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只要教師做出適當的引導,學生就能說出你想要的答案。

3、逐字逐句推敲。

框架是基礎,而往裏添血和肉卻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任務。要設計好每一句話,想象學生有可能怎樣回答,我要如何引導。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可是做起來卻難得很,爲了縷順這些話,領導和我們語文組的老師挖空心思,一句一句的斟酌。反覆修改,試講完再修改,如此反覆,直到滿意爲止。

尤其是重點段落,爲了讓學生弄清種葫蘆人只想要葫蘆,不想要葉子的心裏,老師們一遍又一遍的設計問題,一遍又一遍的演示應怎樣讓孩子理解種葫蘆人想的、說的話的含義,以及怎樣讀出。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讀法,進行研究,怎樣使他們讀正確。正因爲這些都預想到了,上課時學生遇到問題,教師也就能臨危不亂,做出正確的引導了。所以說課上的精彩源於課下的鑽研。

4、環節設計優化

爲了使學生更好理解更好的接受知識,我們對每一個環節,每一句話都是改了再改,變了再變的。就拿倒入介紹葫蘆這段來說吧,剛開始想畫簡筆畫,這樣既顯示教師的功底,又能引起學生注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是畫簡筆畫,速度太慢,不能顯示出葫蘆長得很好很茂盛的樣子,也不能變黃,我們就決定去掉畫畫,這樣一上課又覺得不夠吸引人;於是改畫葫蘆爲貼葫蘆,費心費力的還請別的老師幫忙,終於弄出了三幅長得茂盛又有顏色變化的葫蘆。大功告成心裏格外高興,可一實踐卻弄了一個手忙腳亂,貼上去,換背面難度比較大,還浪費時間,我們猶豫再三,不得以只能忍痛割愛把這個環節去掉,改爲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真是費了一番周折又回到了原點。浪費了很多精力,最終也沒用到,看似是無用功,可實際上卻是經驗的積累,相信以後再有類似的問題,我們會隨機應,及時做出正確的選擇的!

5、過渡語精心設計。

這課中的過渡語一環扣一環非常自然,很好的起到了課文上下銜接的作用。我想這主要是因爲大環節裏的每個小環節都定好了的緣故,根據環節編出過渡語,讓每句過渡語中都存在下一步的任務,簡潔明瞭就非常自然了。

6、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

課上表揚能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表揚要針對學生的回答,根據教學選擇詞語。這些詞語教師也都是事先準備好的,準備好了,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有的表揚,這比單單一個你真棒要管用得多。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積極的回答問題,聽到老師用很有水平的話表揚自己的孩子,心裏都很高興。

7、課上教師要真情流露

課上得好壞,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的感染。教師理解課文,愛學生,上課時就能把這些流露出來,自然就會變得語言親切,表情自然,製造出氣氛,使學生受到感染,自然被帶入其中,從而更好的理解了課文意思,讀出了非常有感情的課文。所以教師的表現能給學生很大的感染,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