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什麼樣的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通用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通用12篇)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我要的是葫蘆》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因此,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當然,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在詞句中,因此,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選取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潛力。

教學完《我要的是葫蘆》後,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拓展,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資料,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這樣學生說話讓他們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課後,我讓學生續寫這個故事,給了孩子們一個開頭“第二年,種葫蘆的人又種下了一棵葫蘆,……”。這樣不僅僅促進學生了解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個地方,進一步理解了課文,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潛力,使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緊密聯繫。

另外,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須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爲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着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我要的是葫蘆》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有蚜蟲他不治,鄰居勸他他不治,最後葫蘆都落了。

教學這篇課文時,主要是要引導學生研究兩個問題:

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

2、爲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採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透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葫蘆;我再順延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啓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我又從圖匯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爲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那麼喜歡葫蘆,那他都在做什麼呢?”透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透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爲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

兩個問題串起一堂課,簡潔有效,學生學得快樂,老師引得自然。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插圖入手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匯出第四自然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在第2課時再學習二、三兩段,探究其緣由“葫蘆爲什麼落了”。這篇寓言,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深受孩子們喜愛。我結合小學語文新課標理念,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對比插圖,產生疑問。

1.誰能用剛纔讀過的短語: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藉助第一幅圖,回憶一下,這棵葫蘆是什麼樣的?2.這是一株長得非常好的葫蘆,以後一定會長得更好吧,可結果是怎樣的呢?(請看第二幅圖)3.是啊,這麼好的一棵葫蘆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學資源,結合課文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抓住題目,探究原因。

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因爲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他們似乎已經明白:那個人爲什麼得不到葫蘆?但是在後面的學習中,我發現學生心中有一個疑惑——“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爲什麼是葫蘆?”因爲孩子們和那個種葫蘆的人一樣不懂植物的果實和葉子之間的關係,這恰恰激發了孩子們探索自然科學奧祕的興趣。

三、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抓住課文中重要詞句,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朗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以讀悟文,品析詞句。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同時,我還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學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間包含着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四、編故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結尾透過編故事,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參與性強,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我要的是葫蘆》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生動有趣,簡短精悍,學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就能讀通課文,也很容易瞭解課文大致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能發現這個人得不到葫蘆是因爲他不治蟲。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爲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

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

2、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可以讓學生透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像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透過表情朗讀表現出來。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一是因爲他不懂“葉——蟲——葫蘆”之間是相互聯繫的這個道理;二是因爲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除了讓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說一說,還應該深化下去: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這個道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裏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裏主要讓學生透過朗讀人物的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透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而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爲切入口,採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文,然後分別學習一、四兩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爲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爲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爲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另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組織學生透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啓迪。

二、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纔會有所創造。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這樣學生說話既有了依託,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資訊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採用角色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到達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夠變被動理解爲主動參與,能夠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潛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着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爲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字,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繫。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個性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7

本堂課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

以前我認爲只有讓學生自己感悟,教師不講授,纔是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課堂上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講,有時該講的地方也不講,學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師的點撥,學習效果很差。一節課下來,學生疲乏,教師勞累。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現在我才明白,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裏,我們該反思什麼纔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8

《我要的是葫蘆》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因此,教學中張老師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教學中張老師還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9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二年級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篇寓言主要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中,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的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爲切入口,分別學習課文第一、四兩個自然段,瞭解現象及結果的基礎上探究原因,學習二、三兩個自然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倡導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透過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

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也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施教過程中也發現自己存在着許多不足。首先是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提高。課堂上,隨時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促進學生,今後還有待提高。其次,語言過於生硬,不夠兒童化。這點在試教過程中反映尤爲明顯。在師傅沈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正式上課時進步不少。例如將呆板的介紹蚜蟲,轉變爲教師模仿蚜蟲的語氣進行自我介紹,調動了課堂氛圍,增添了不少樂趣。最後,希望教學語言能夠再精煉一些,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語言的目標性要更明瞭。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繼續努力,繼續學習!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0

我上小學時就有這篇課文了,也就是至少12年前就存在了(我20xx年小學畢業)。爲什麼她的生命力如此強盛,重編教材都要把她保留下來。她到底有什麼樣的教育含義以至於打動了大家的心。我讀了幾遍,並沒有覺出什麼高深的含義來。那個讀書人只要葫蘆不管葫蘆葉生命的作法是錯誤的。小孩子們都知道沒有葫蘆葉也就沒有葫蘆的道理,都覺得這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這篇課文是不是太幼稚了呢?

況且,當我第二次和學生一塊學習這篇課文時,還是一頭霧水,不懂這個寓言的寓意,第二課時,我們進入了課文評價階段,你認爲這個種葫蘆的人做得對不對,爲什麼?學生意見自然一致,“不對,沒有葉子葫蘆就死了。”我覺得課文似乎已經不用再進行下去了,我沒什麼可引導的了。我就講了一些生物知識:我們來總結一下植物生長的規律: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爲什麼不是最後才結果呢?你認爲葉子對植物來說有什麼作用?葉子對於樹木相當於人類身上的哪一種器官呢?是像樹木的眼睛、還是耳朵、還是嘴巴?葉子是用來吸收陽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所以就像是植物的鼻子和嘴巴一樣,(當然,植物的根系也是嘴巴的功能)你想想,若果沒有這些鼻子和嘴巴,植物還能生長嗎?植物一旦不能生長,植物上的果實更沒法存活了。植物雖然能在冬天寒冷的時候不用葉子,但是她卻不能一年或幾年不用葉子,那樣的話,她會餓死的。所以說,葉子跟果實是有關係的。葫蘆葉跟葫蘆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也是存在緊密聯繫的。比如說,我們每個學生都想要雙百分,想要高分數,但是你卻從沒想過要上課認真聽講、沒想過認真完成作業、完成老師的要求,你沒有認識到這些事情跟你想要的高分數的緊密聯繫,如果你做不好認真聽講和做作業,你就不會考高分數。就好像你不治葫蘆葉上的蚜蟲就得不到葫蘆一樣。這時候,李佳輝開始說他的盼頭了:我爸爸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95分,就給我買一百多元的遙控飛機,姑姑還給我美好幾百元的東西呢!簡直就是洋洋得意!我馬上結合他的表現說事:但是,李佳輝,你看你現在的表現,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你覺得這樣做能考到高分數嗎?他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看來我的引導還是很有針對性的。我真會胡拉亂扯。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

從教十多年一直教的是高年級的語文,對低年級的課堂教學感到十分陌生,拿過一篇課文常常感到無處下手,生字該怎麼教、什麼時候教、生字在課堂教學中佔多長時間,我感到特別的茫然,正在我焦急、困惑之時,教研中心開展了這次課例教研活動,這可真是一場及時雨啊!這次教研活動的深入開展,解開了我心中的許多疑團,這次教研活動讓我受益匪淺,兩個多星期以來,我們教研組認真準備模擬課、評課、實課、評課,每一個環節中我都在認真體味着,傾聽着,領悟着,收穫着……可以說這次課例教研活動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了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

下面就談一下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一些經歷和感受:

接到學校的通知,我就認真地研讀這篇課文,積極地爲課堂教學活動做準備,我翻閱雜誌和上網,查找了許多本課的教學設計,反覆地斟酌、比較、篩選、思考,終於把教學各環節確定好,又去準備這節課需要的課件,然後又針對教案進行精細加工,字斟句酌,還在家裏讓女兒、對象當學生一遍遍地練習,邊講邊修改,直至熟記課堂中要說的每一句話爲止。在對這篇課文的重、難點的處理上我主要是採用圖文結合學習課文,新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低年級段課本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圖。這些插圖使教科書圖文並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可以作爲課堂教學最爲直觀的教學輔助用具。我在教授本課課文時,出示課件那個人種的小葫蘆圖片,請小朋友找到文中相對應的自然段,然後讀第一自然段,先請小朋友找找,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小葫蘆長得可愛?再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小葫蘆的可愛。那麼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結果怎樣,學生很快找到第四自然段,讓學生帶着傷心、惋惜的心情感情朗讀第四自然段;在學完一、四段課文後,指導學生聯繫課文和插圖,找到兩幅圖的不同之處,此時學生就會產生新的疑問: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由於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所以他們對下面的學習就更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對新提出的問題請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尋找答案。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讓學生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並且安排了讀一讀,比一比,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總之,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充分放飛學生的思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努力使朗讀教學和識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我指導學生的感情朗讀上,在我對重、難點的突出和突破上同組的教師給予了肯定,但我深深地知道,這節課我始終沒有滲透識字、寫字的教學,我曾經給自己找了個較爲充足的理由說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因爲我以前沒接觸低年級,對識字、寫字教學可以說是心中無數,是我不敢涉及識字、寫字教學呀。後來聽了張曉紅老師的課以及參加了網上教研活動之後,讓我瞭解了更多教師對本節課的生字教學的看法和見解,透過閱讀教師們的發言,我對本課的生字教學方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徹的理解和把握。像張曉紅老師所說的“隨文識字”的識字教學方法,我感受到它具有突出的激趣高效性。因爲“隨文識字”迎合了兒童好動、好奇,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的這種心理特點,把學生帶入了感性情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達到在愉快氛圍中識字。還有像孫新愛老師特別注重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透過聯想、比較去識字,讓學生人人動腦、動手、動口,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鞏固了識字教學的成果。像王光萍老師在進行寫字教學時,王老師以自己做示範,展示了一個坐姿端正,認真書寫的好榜樣。我覺得這種直觀形象的示範要遠遠勝過電腦課件的展示。教師端正的坐姿、正確的執筆姿勢、一筆一畫的書寫、美觀大方的字跡,本身就是極好的教育資源。

本次課例教研活動雖然只是把一節課進行了精雕細琢,但由這節課我卻收穫了許多,自我感覺認識水平、理論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使自己很快地適應了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必將對今後的教學工作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2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採用變序閱讀的方法,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指導學生朗讀中間兩段。在指導學生讀中間兩段時,學生很感興趣,讀得興趣盎然,比如我在教學時,我抓住描寫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等重點詞句,讓學生抓關鍵詞、關鍵標點符號等方法透過反覆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

但是在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學生回答不上來,他們不明白葫蘆和葉子的關係,可能在教學時,我設計的問題不到位,下次多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