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而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爲切入口,採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文,然後分別學習一、四兩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爲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爲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爲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另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組織學生透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啓迪。

二、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纔會有所創造。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這樣學生說話既有了依託,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資訊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採用角色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我請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就想一想,你讀了本課知道了什麼。沒有想到,學生的語言雖然不太規範,可是還是有人能說得出來,只關心葫蘆不關心葉子是不對的。可是原因呢,卻不好說,因爲孩子們畢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呀。只是明白,但說不來道理。這已經不錯了。請學生說一說讀了課文的感想。學生說得也不錯。在朗讀指導時,還是注重訓練學生對標點符號的感知。原來在讀的時候,雖然也教給他們方法,可是學了一個文章之後,才知道符號的作用,和具體的指導方法。常說的一課一得,我想不僅學生一課一得就可以,教師也是一課一得才行。像這樣的課,訓練朗讀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對學生培養的效果來看,更實際,更深遠。遠強於博而不精。在指導的時候,注意讓學生用這些標點說一說平時的話,學生更容易理解句子的語氣。可能這就是打通與學生經驗世界的聯繫吧。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採用變序閱讀的方法,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指導學生朗讀中間兩段。在指導學生讀中間兩段時,學生很感興趣,讀得興趣盎然,比如我在教學時,我抓住描寫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等重點詞句,讓學生抓關鍵詞、關鍵標點符號等方法透過反覆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

但是在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學生回答不上來,他們不明白葫蘆和葉子的關係,可能在教學時,我設計的問題不到位,下次多多思考。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在朗讀中識字和感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並懂得與課文有關道理是教學難點。

長時間以來,在強調識字與閱讀的有效整合過程中,低年級的大部分語文教師都存在有這樣的困惑: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怎樣安排課時內容?究竟是先識字還是先學文?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注重了識字卻忽視了閱讀,強調了感受又錯失了最佳識字時機,顧此失彼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教師依然堅持識字和閱讀“兩張皮”。採取“兩段清”的模式——先指導識字,再帶領閱讀,即爲掃清障礙,再讀文;進入“閱讀教學”環節,生字被孤立地擱置在一邊了,學完課文,生字還是陌生的,使得識字與閱讀形同陌路。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識字的基本途徑,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特定的語句,甚至再將語句納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例如: “盯”是本文的一個生字,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這個人是怎樣在再跟葫蘆說話?

生:盯着葫蘆。

師:盯字怎麼記?

生:目+丁。

師:這個字跟什麼有關?

生:眼睛。

師:誰能表演一下?

(指名演一演)

師:他看的時候怎麼樣?

生:非常認真。

生:眼睛眨都沒有眨一下,

師:是的,認真地只看着一樣東西就叫盯着。那這裏爲什麼用盯而不用看呢?

生:因爲盯看得仔細,說明他太喜歡小葫蘆了。

師:我們一起讀出他對小葫蘆的喜愛吧!

這樣聯繫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中,從認識字形到理解字義,再昇華到幫學生理解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愛,可謂一舉多得。

隨文識字,這種在語境中識字的方式,爲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環境,透過多種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詞語、句子、段落或短文。學生在認讀生字時,生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圖片,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與生字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結合語言環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境解字義、明用法,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以後要多嘗試。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從整個教學流程看,自己的設計是比較完整的,但是從孩子們的課堂表現看,我的教學還是不夠紮實,還充在許多問題,俗話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方可使自己有所進步,下面是自己的教後反思:

1、首先抓題眼,質疑問難是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選擇解決方案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體現課堂的民主。在匯入環節,孩子們的問題是很有價值的,爲我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2、在識字環節,孩子們能運用自己已有的識字方法小組進行合作交流識字記憶字形,教師省了很多的字形分析和講解,只是在擴詞訓練上沒有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進行說話訓練。

3、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他們會讀書的目的。在<<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分組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如能將課文內容排成課本劇讓孩子們來演一演,孩子們的個性會得到張揚,學習氛圍會更濃,對文字所蘊涵的道里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在學校組織的這次平行研討課活動中,我們又得到了一次鍛鍊和學習的機會。我深感上好一堂課是多麼得不易,不僅要深專教材,緊扣目標,還要根據學情因材施教。從這幾天的講課情況看,我校的教學水平在穩步提升,我發現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應迎頭趕上,努力專研教材,認真備課,關注每一個孩子,虛心向別人請教,多看有意的書籍,多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我要的是葫蘆》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生動有趣,簡短精悍,學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就能讀通課文,也很容易瞭解課文大致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能發現這個人得不到葫蘆是因爲他不治蟲。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爲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

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

2、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可以讓學生透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像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透過表情朗讀表現出來。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一是因爲他不懂“葉——蟲——葫蘆”之間是相互聯繫的這個道理;二是因爲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除了讓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說一說,還應該深化下去: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這個道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裏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裏主要讓學生透過朗讀人物的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透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7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可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能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着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爲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字,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繫。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特別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8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插圖入手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匯出第四自然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在第2課時再學習二、三兩段,探究其緣由“葫蘆爲什麼落了”。這篇寓言,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深受孩子們喜愛。我結合小學語文新課標理念,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對比插圖,產生疑問。

1.誰能用剛纔讀過的短語: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藉助第一幅圖,回憶一下,這棵葫蘆是什麼樣的?2.這是一株長得非常好的葫蘆,以後一定會長得更好吧,可結果是怎樣的呢?(請看第二幅圖)3.是啊,這麼好的一棵葫蘆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學資源,結合課文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抓住題目,探究原因。

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因爲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他們似乎已經明白:那個人爲什麼得不到葫蘆?但是在後面的學習中,我發現學生心中有一個疑惑——“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爲什麼是葫蘆?”因爲孩子們和那個種葫蘆的人一樣不懂植物的果實和葉子之間的關係,這恰恰激發了孩子們探索自然科學奧祕的興趣。

三、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抓住課文中重要詞句,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朗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以讀悟文,品析詞句。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同時,我還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學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間包含着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四、編故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結尾透過編故事,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參與性強,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9

《我要的是葫蘆》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

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爲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透過朗讀、勾畫出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

(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

(2)、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讓學生透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象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表現出來。在理解“賽過”一詞時,學生說不好,我就用簡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南瓜,然後又在南瓜邊上畫上一個大大的葫蘆,學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我想透過這一幕,學生對這一詞的理解是不會忘記的。

接下來引導學生解決: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爲什麼呢?讓學生抓住: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裏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抓住這兩個句子並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體會出那個人不懂得葉子、蚜蟲、葫蘆之間的關係,還有那個人不聽鄰居的勸告,最後導致沒能得到葫蘆。從而使學生明白了本課蘊含的道理。

爲了培養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提高語文寫作能力,我又設計了課後的一個練習“假如,你們是種葫蘆的人,冬去春來,轉眼到了第二年,又開始種葫蘆了,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使讀和寫緊密地結合起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0xx年10月25日

1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0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做課的內容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5課《我要的是葫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識字,學詞、學句,結合圖畫理解葫蘆葉子和果實之間的聯繫。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注識字的情境,讓字詞句教學有生命力

語言文字的學習一定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如果脫離了語境,讓孩子單純地去識某個字,不但字形不容易記,而且字音也很容易遺忘,字義的理解也就更難了。所以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識字,真正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比如:學習“藤”字時,我先引導學生看圖認識藤,直觀瞭解藤的特點,再由“葫蘆藤”拓展到生活中學生見過的黃瓜藤、葡萄藤等,進而讓學生更好地識記這個“藤”字;在“謝”字教學中,我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給學生創造一種語言環境,讓學生明白在“謝謝”這個詞中,“謝”表示感謝的意思,在“花謝了”這個詞中,就表示的枯萎凋落的意思,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謝”的字義。

二、關注語言的應用,讓字詞句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爲了應用語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語言文字的理解應用。比如,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比較句子體會小葫蘆慢慢變化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想想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什麼也在慢慢地發生着變化,這個問題一下子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我想,孩子們在用慢慢說句子的時候,他們的腦子裏面是有畫面的,是有情境的,這樣的字詞句教學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的,是指向學生思維發展的,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三、關注漢字文化,讓字詞句教學增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個漢字都承載了及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本節課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古文字深入理解“慢”的字義,同時瞭解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漢字的願望,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由於本人經驗有限,課堂上還有很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

首先,這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爲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係。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這篇課文的語言很豐富,語言點很多,加之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情態描寫,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變化及應用。如何能夠在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中掌握這些語言點,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設制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自己就當成那個種葫蘆的人,從種葫蘆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活動,神態。並能夠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字之中。

課堂的整體氣氛及效果都還不錯,對語言點的落實及把握也能夠落實到位。但教師對學生問題的導語及過渡語有點生硬,不夠童趣,沒有考慮到二年級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詞彙量。像在強調反句語“有幾個蟲子怕什麼!”的朗讀時,爲了突出反句語語氣,我問他們,這個種葫蘆的人認爲有幾個蟲子沒關係,不可怕,不用怕。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來,有些人說要不當一會事,有些人說,他不把蚜蟲放在眼裏。其實這樣已經夠了,說明孩子已經理解了。結果我總結了一下“要讀出不屑的語氣”,他們不理解“不屑”的意義,反而不知所措。

課程在細節上的處理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由葫蘆的圖片匯入課文,讓孩子看圖來說說葫蘆的樣子。意圖第一是爲了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第二爲了強調細節描寫,怎樣把物體描寫得更具體,更生動。第三爲了引入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葫蘆是什麼樣子的。再一次強調對事物的細節描寫。但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課文中描寫葫蘆的語言是一句話,而我爲了能讓孩子說出葫蘆的樣子,給孩子的語言提示也是一句話,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還說,難度有點高。許多孩子說不出來。如果當時給出的語言提示是詞語,比如()的葫蘆藤()的葫蘆葉……他們回答的積極性也就會更高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認識“葫、蘆、藤、哇、盯、鄰”等六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係,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於並善於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葫蘆的生長過程。

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繫。

教具準備:

自制課件、若干葫蘆貼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蘆(生答)

(課件:葫蘆動畫跳出)

2、咦,小葫蘆怎麼不高興啦?(課件:葫蘆不高興)

原來你們把它的名字叫錯了。它叫——葫蘆hu lu (生答)

(課件:圖變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課件出示課題:我要的是葫蘆)

4、齊讀“我要的是葫蘆”;小聲讀“我要的是葫蘆”;邊讀邊想,不出聲地讀“我要的是葫蘆”。你想到些什麼問題?

生:“我”是誰?

生:爲什麼說我要的是葫蘆?那不要的是什麼?

生:那要到葫蘆了嗎?……

二、初讀感知,認讀生字。

1、答案藏在課文裏。我們趕快開啟書,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詞多讀兩遍。

2、“秋天到,葫蘆香,摘個葫蘆大家嘗”,我們來摘葫蘆吧。

(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學生自由認讀)

2、調皮的漢字寶寶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來和大家交朋友。仔細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讀錯,請能幹的小老師提個醒。

3、課件:葫蘆藤謝哇蚜盯鄰治賽

師:老師也給大家提個醒兒,“葫蘆”的“蘆”單獨念lu,組成詞念輕聲。

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

三、圖文結合,自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孩子們,讓我們帶着生字詞,走進課文,走進葫蘆園!(課件:葫蘆圖)

配樂聲中學生觀察葫蘆生長過程。

師範讀第一自然段。喜歡嗎?你特別喜歡哪一句?

自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

生讀:“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師:聽出來了,你有點喜歡小葫蘆。有更喜歡小葫蘆的嗎?

生:再讀。師:哪些詞語你特別喜愛?

老師還欣賞一個詞“掛”。每次讀到“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我彷彿看見掛在藤上的小葫蘆隨風擺動,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呢。(課件:掛)

3、來,我們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配樂朗讀)

4、比我們更喜愛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你從哪句體會到?那個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越看越喜歡。

師:看一次?生:看幾次。

師:對,強調看幾次。生再讀。

5、如果你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你盯着小葫蘆會說什麼?

7、你還想怎樣表達你對小葫蘆的喜愛?

8、讓我們帶着心中的喜愛再美美地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讓葫蘆在我們腦海裏生根、開花、結果。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聽出來了同學們太喜歡小葫蘆了。——可是……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消息:那些可愛的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課件:小葫蘆變黃,落了)你有什麼感受?

2、來把我們心中的惋惜,難過讀出來。

“不久,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蘆一天天變黃,落掉,我們怎能不難過呢!來,我們再來讀讀這句。

(三)、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我們學到這兒,你的腦海裏一定出現了幾個問號,你有什麼問題?(課件:)

板書:葫蘆圖|?

師:是呀,這麼好的葫蘆,葉子上爬滿了蚜蟲。好心的鄰居勸他快治一治。

生:(讀)你別光盯着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

師:種葫蘆的人聽完有什麼感覺?

生:奇怪。

生:(奇怪地、驚訝地)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師:(驚訝地、誇張地)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師:什麼意思?

生: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師:同學們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

生: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着一些蚜蟲,心裏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師:(不屑地)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師:什麼意思?

生: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師:同學們讀一遍。

生:(齊讀,不屑地)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

師:(出示: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請男生讀一、三句,女生讀二、四句。

男: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女: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男: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女: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師:同位互讀一遍。

生互讀。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師: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師:(稍停頓,面向學生)好心的鄰居呀,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怎麼就要了我的小葫蘆的命啊?這是爲什麼呀?

生:咳,你呀,爲什麼不聽勸,後悔了吧!

生:他們是一體的。

生:葉子給小葫蘆提供營養,沒有了葉子小葫蘆怎麼生長啊。

師:我明白了,我不該不聽你的話,謝謝你。

師:(播放錄相)請同學們看屏幕,瞭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想象拓展。

1、“小糊塗”聽了同學們的勸告,已經不糊塗了。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編一個小故事,講給在坐的老師,同學聽,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聯繫

葫蘆圖----------------------------------- 葫蘆葉圖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生動有趣,簡短精悍,學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就能讀通課文,也很容易瞭解課文大致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能發現這個人得不到葫蘆是因爲他不治蟲.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爲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2、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可以讓學生透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像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透過表情朗讀表現出來。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一是因爲他不懂“葉--蟲--葫蘆”之間是相互聯繫的這個道理;二是因爲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除了讓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說一說,還應該深化下去: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這個道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裏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裏主要讓學生透過朗讀人物的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透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3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到達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夠變被動理解爲主動參與,能夠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潛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着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爲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字,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繫。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個性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4

這堂課在設計時,我試圖以學生爲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新課程的這個理念在我的課中有所體現,下面我從以下4個方面來說一說。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要使學生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做到:一要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提倡自主、自覺、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學生髮展的個性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課文匯入時,我先畫了學生熟悉的東西:葫蘆,(但對於葫蘆這兩個字並不認識)學習了生字,讓學生對葫蘆這兩個字,形和字義統一。然後我畫了一棵葫蘆苗,以學生喜歡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課文,並帶出了一個問題:那棵葫蘆慢慢地長大,長得怎麼樣呢,揭示了課題。這樣,從生活和故事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我沒有采用公開課最常用的聽錄音配樂朗讀課文,而是沿用最簡單的形式:老師範讀課文,目的有三:幫助學生正音,建立課文的生字正確認讀的概念;其二,激發學生自己朗讀、學習課文的興趣;其三,是給學生一個無形的影響,更加喜歡、親近老師,從而喜歡我的課。

同時,在老師範讀課文後,我就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讀準生字和課文,並與同桌合作學習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決葫蘆是怎樣慢慢長大的,自主的基礎上合作討論,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朗讀感悟課文第一段時,我又安排了學生自學這一段課文,選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句話想想讀懂了什麼,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後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課文的第一段。在學完一、四段課文後,指導學生聯繫課文和插圖,產生了新的疑問,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節課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問題是產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並貫穿於學習的始終,學生透過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透過學習來生成問題。

這樣,學生透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

2、仔細觀察,大膽想象,訓練口語,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纔會有所創造。而作者寫作時爲了行文簡潔,文章的節奏有起伏變化,或者因審美感受的需要,將文章的某一部分寫得比較簡略,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文章的這些空白之處,正是訓練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利空間,組織學生對其進行擴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敘述具體化,沒有明示的內容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以此爲源點,輻射。在這節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兩個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小葫蘆的可愛,在想象的基礎上朗讀;再有就是這麼可愛的葫蘆,讓學生想象長大了一定會是怎麼樣的,這個想象說話,與下文葫蘆因蚜蟲而變黃落地形成了鮮明的反襯,激發學生從中產生疑問、探究原因的興趣,爲學習感悟下文打下伏筆。可謂一舉數得。

而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3、以文字爲中心進行閱讀教學,努力做到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培養閱讀能力。

文字是閱讀教學中師生展開活動的聯結點,

無限的對話進程就從對文字的閱讀中產生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有層次地組織學生的讀書活動。自讀---發現探究到自讀---理解感悟。這節課中,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自己讀書,他們透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斷加深體驗,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4、字、詞、句訓練仍然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

首先,在認讀字的教學上,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從老師板畫葫蘆認識生字:葫蘆;到聽老師讀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讀課文,與同桌識記生字,又在圖文對照中知道葫蘆藤;又到最後的開火車讀生字和分析字型,隱去拼音讀兒歌,層層遞進,逐步鞏固。期間,利用了學生熟悉的客觀事物葫蘆,利用了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如以前形聲字的規律,引導學生創造性識字。又力求識用結合,把生字放入兒歌中讀一讀,是學習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視詞句訓練。體現在這節課中,就是對每天的理解運用。我從聯繫課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讀課文句子,再引導學生說話,落實對每天這個詞語的理解運用。

再次,重視寫字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指導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並說一說自己覺得容易寫錯的地方。老師範寫,學生跟寫,展示臺展示評議,這樣幾個過程,紮實地落實寫字訓練。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而,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來表達出情感。

在《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過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下面一個教學片段:

師:讀了第一自然段,你們眼中彷彿看到了什麼呢?

生: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等。

師:誰願意讀一讀相關的句子?

生: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師:你讀的真不錯!能告訴大家,你爲什麼把“掛”讀重音呢?

生:我喜歡“掛”這個字因爲我每次讀到“掛”時我彷彿看見有幾隻小葫蘆掛在藤上隨風飄動,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呢!所以我讀時重讀“掛”覺得張衡說這些話時相信自己說的是對的,很有自信。所以我就把“就”讀成重音。

師:你說的很有道理,哪位同學也來讀一讀呢?

生: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

師:老師聽出來了,你把“雪白的”讀成重音,爲什麼這麼讀呢?

生:因爲我要讓別人知道葫蘆花的顏色是白色的……

師:你們理解的都很好,讓我們帶着這種情感,大家再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吧!

………

教學反思:

在此片段中,我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學所表達的意思,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在朗讀中促進學生情感的昇華。學生在朗讀中提高了朗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是因爲:文章的內容是由語言表情達意,其意境是讀出來的,讀能發現美、讀能產生美、讀能欣賞美,學生在讀中悟義、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感受美、創造美,從而逐步形成並提高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