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這兩種教學法,在只有三尺講臺,一支粉筆,缺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農村小學特別適用。

觀察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範讀法。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裏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悅)。

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裏,我們該反思什麼纔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二年級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篇寓言主要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中,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的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爲切入口,分別學習課文第一、四兩個自然段,瞭解現象及結果的基礎上探究原因,學習二、三兩個自然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倡導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透過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

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也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施教過程中也發現自己存在着許多不足。首先是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提高。課堂上,隨時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促進學生,今後還有待提高。其次,語言過於生硬,不夠兒童化。這點在試教過程中反映尤爲明顯。在師傅沈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正式上課時進步不少。例如將呆板的介紹蚜蟲,轉變爲教師模仿蚜蟲的語氣進行自我介紹,調動了課堂氛圍,增添了不少樂趣。最後,希望教學語言能夠再精煉一些,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語言的目標性要更明瞭。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繼續努力,繼續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並透過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上“我能說”、“我能演”、“我能做”,使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請同學上臺來掛葫蘆,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掛”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後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哇、畦、窪”等生字,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並使以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抓住一條主線:引導孩子們順其自然地識字,並在識字活動的基礎上滲透漢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纔會有所創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幾個想象說話的環節。如:“當看到那麼多蚜蟲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的人你會說些什麼?”以及最後續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麼做?”透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培養。

此外,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透過課件創設情境向學生們展示了葫蘆的可愛,蚜蟲的可怕等,從而激活學生們的思維,使之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採用變序閱讀的方法,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指導學生朗讀中間兩段。在指導學生讀中間兩段時,學生很感興趣,讀得興趣盎然,比如我在教學時,我抓住描寫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等重點詞句,讓學生抓關鍵詞、關鍵標點符號等方法透過反覆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

但是在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學生回答不上來,他們不明白葫蘆和葉子的關係,可能在教學時,我設計的問題不到位,下次多多思考。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爲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一、說教法、學法:

1、教學時,採用變序閱讀法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3、透過練習題,體會句子的不同語氣。

首先是複習匯入。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學習課文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我是以課文第一幅插圖來引入課文第一段的學習的,讓學生觀察圖中的小葫蘆是怎麼樣子的,讓學生先觀察圖,並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棵葫蘆長得怎麼樣,引導學生 描述葫蘆樣子,我是這樣設計匯入語的:這麼可愛的小葫蘆書中是怎麼描寫的呢?請你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小黑板出示並引導學生說說課文的句子和他們自己的描述哪個好,好在哪?抓住“細長” 、“長滿”、“雪白”等詞語感悟語句優美,體會出小葫蘆的可愛,有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直到讀出小葫蘆的可愛爲止。接着巧妙地拋出問題,併合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從書上找出葫蘆變黃掉落的原因。

第三個教學環節學習二、三自然段。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長得這麼好的葫蘆,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了?請小朋友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想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第二、三段,找小葫蘆落的原因。接着老師指名學生彙報,並結合回答板書。結合板書提問:葉子上長了蚜蟲,他去不治,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學生找出句子後,老師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麼!有幾個蟲子不可怕。讓學生觀察這兩句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告訴學生這兩個句子意思一樣,但是表達的語氣不同,感嘆句表達的較爲強烈。並透過範讀讓學生體會這兩句話語氣的不同,然後讓學生試讀,直到讀出兩句話的不同語氣爲止。然後透過學習第三段中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體會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知道這兩個句子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肯定句,他們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達的語氣也不同本來要使

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可是引導沒有做好造成這一環節學生沒有領悟好。

最後一個環節是引導學生找出體會課文所蘊含的道理: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本來安排學生說出葉子與葫蘆生長密切相關,再引導他們想想:其實葫蘆的生長除了離不開葉子,還離不開很多東西,你知道嗎?(根、陽光、水??)接着引導:不僅植物的身上有這麼聯繫,動物也有,最後:其實不僅是動植物,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聯繫的。結果由於太緊張,這一環節沒有做好。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作爲成年人,我麼都指導植物生長一般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着後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個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務之間的聯繫。而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有點難以理解。於是,教學前我讓學生查了資料,教學中以“可愛的葫蘆爲什麼會落?”作爲突破口,引領學生學習,

貫穿整篇課文,並穿插同類的成語與諺語。最後,讓學生說說道理這樣的流程下來,似乎蠻順道。

但是,在第二天的複習中,我發現一部分學生並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語言描述出來。原因有二:1、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說話你訓練面還不夠廣;2、本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還需要進一步的訓練。措施:1、開展課前一分鐘講演活動;2、課後多開展表述類活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7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爲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在第二課時我主要把以讀促悟作爲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思路清晰,重點較突出

本課教學主要抓住三個訓練重點:(1)朗讀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人物的對話進行朗讀指導,體會種葫蘆的人一心只要葫蘆和鄰居着急的心情。(2)句式的訓練。透過朗讀比較兩組句子不同的語氣並體會每組的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並透過練習鞏固。(3)補白策略的訓練。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如果你就是種葫蘆的人,你會怎麼做?請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爲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爲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累。

三、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板書設計和教學內容不同步。

2、學生做了講學稿上的練習沒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課了沒有小結

4、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5、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8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做課的內容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5課《我要的是葫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識字,學詞、學句,結合圖畫理解葫蘆葉子和果實之間的聯繫。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注識字的情境,讓字詞句教學有生命力

語言文字的學習一定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如果脫離了語境,讓孩子單純地去識某個字,不但字形不容易記,而且字音也很容易遺忘,字義的理解也就更難了。所以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識字,真正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比如:學習“藤”字時,我先引導學生看圖認識藤,直觀瞭解藤的特點,再由“葫蘆藤”拓展到生活中學生見過的黃瓜藤、葡萄藤等,進而讓學生更好地識記這個“藤”字;在“謝”字教學中,我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給學生創造一種語言環境,讓學生明白在“謝謝”這個詞中,“謝”表示感謝的意思,在“花謝了”這個詞中,就表示的枯萎凋落的意思,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謝”的字義。

二、關注語言的應用,讓字詞句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爲了應用語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語言文字的理解應用。比如,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比較句子體會小葫蘆慢慢變化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想想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什麼也在慢慢地發生着變化,這個問題一下子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我想,孩子們在用慢慢說句子的時候,他們的腦子裏面是有畫面的,是有情境的,這樣的字詞句教學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的,是指向學生思維發展的,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三、關注漢字文化,讓字詞句教學增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個漢字都承載了及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本節課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古文字深入理解“慢”的字義,同時瞭解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漢字的願望,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由於本人經驗有限,課堂上還有很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9

首先,這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爲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係。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這篇課文的語言很豐富,語言點很多,加之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情態描寫,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變化及應用。如何能夠在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中掌握這些語言點,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設制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自己就當成那個種葫蘆的人,從種葫蘆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活動,神態。並能夠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字之中。

課堂的整體氣氛及效果都還不錯,對語言點的落實及把握也能夠落實到位。但教師對學生問題的導語及過渡語有點生硬,不夠童趣,沒有考慮到二年級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詞彙量。像在強調反句語“有幾個蟲子怕什麼!”的朗讀時,爲了突出反句語語氣,我問他們,這個種葫蘆的人認爲有幾個蟲子沒關係,不可怕,不用怕。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來,有些人說要不當一會事,有些人說,他不把蚜蟲放在眼裏。其實這樣已經夠了,說明孩子已經理解了。結果我總結了一下“要讀出不屑的語氣”,他們不理解“不屑”的意義,反而不知所措。

課程在細節上的處理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由葫蘆的圖片匯入課文,讓孩子看圖來說說葫蘆的樣子。意圖第一是爲了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第二爲了強調細節描寫,怎樣把物體描寫得更具體,更生動。第三爲了引入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葫蘆是什麼樣子的。再一次強調對事物的細節描寫。但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課文中描寫葫蘆的語言是一句話,而我爲了能讓孩子說出葫蘆的樣子,給孩子的語言提示也是一句話,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還說,難度有點高。許多孩子說不出來。如果當時給出的語言提示是詞語,比如()的葫蘆藤()的葫蘆葉……他們回答的積極性也就會更高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0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可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能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着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爲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字,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繫。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特別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新課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14課,這是一篇寓言性質、趣味地介紹植物自然生長規律的課文。課文主要寫了種葫蘆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間的聯繫,不懂得葫蘆的生長規律,一味只盯着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不去治,鄰居勸他也不聽,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一個個都落了的故事。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

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幾點。

新課標強調,低年級要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本課要寫的生字比較有規律,因此,我引導學生對本課要寫的子進行仔細觀察。比如:觀察生字的結構。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掛、哇;相同結構的字:治、棵、掛、哇、怪、慢(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然後再觀察每個字的重要筆畫。進行練寫、評議。

同時,還要重視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讓學生逐步品味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引到學生,“真可惜,小葫蘆都落了!這是不是種葫蘆的人的錯誤所導致的呢?錯在哪裏呢?”學生透過朗讀理解到(種葫蘆的人錯了,他錯在:①他沒有聽鄰居的勸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葉子都落了,小葫蘆也沒了,種葫蘆的人看見這個景象,會想什麼呢?(讓學生充分自由發言。)

改進之處,教學評價還要繼續到位,有時爲了趕時間,對於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地評價,不利於課堂問題的生成,應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引導學生。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2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而,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來表達出情感。

在《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過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下面一個教學片段:

師:讀了第一自然段,你們眼中彷彿看到了什麼呢?

生: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等。

師:誰願意讀一讀相關的句子?

生: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師:你讀的真不錯!能告訴大家,你爲什麼把“掛”讀重音呢?

生:我喜歡“掛”這個字因爲我每次讀到“掛”時我彷彿看見有幾隻小葫蘆掛在藤上隨風飄動,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呢!所以我讀時重讀“掛”覺得張衡說這些話時相信自己說的是對的,很有自信。所以我就把“就”讀成重音。

師:你說的很有道理,哪位同學也來讀一讀呢?

生: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

師:老師聽出來了,你把“雪白的”讀成重音,爲什麼這麼讀呢?

生:因爲我要讓別人知道葫蘆花的顏色是白色的……

師:你們理解的都很好,讓我們帶着這種情感,大家再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吧!

………

教學反思:

在此片段中,我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學所表達的意思,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在朗讀中促進學生情感的昇華。學生在朗讀中提高了朗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是因爲:文章的內容是由語言表情達意,其意境是讀出來的,讀能發現美、讀能產生美、讀能欣賞美,學生在讀中悟義、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感受美、創造美,從而逐步形成並提高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的素養。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3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篇寓言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種葫蘆的人,只盯着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透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和低年級學生特點進行。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教學設計以此問題爲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將教學設計付諸課堂實踐後,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繫,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容設計實施教學。同時又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我就以此問題爲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引導學生結合文中插圖分別學習第一、四兩段,感受葫蘆開始長得很可愛及後來葫蘆都落了,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編寫意圖,又不拘泥於教材,使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

2、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還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爲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就引導學生看圖激趣揭題質疑中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發現學會認“葫、蘆、藤”,再在檢查預習指名學生讀詞中學習另三個生字,並隨機示範指導學生學寫“哇、掛”。這樣識字既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又抓住重難點,還拓寬了識字途徑,培養了識字能力。但忽略了“盯”這個重要的生字,正確理解它的含義有助於體會那個種葫蘆的人的思想。教學中應予以重視,深入學習。

3、本節課上我還特別重視閱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先讀題質疑,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先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再讀課文中描寫小葫蘆的樣子的句子,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了喜愛之情,然後朗讀時孩子們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又如在品讀第二、三自然段先讓學生帶着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教師追問:“那個人爲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引導學生朗讀、理解和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同時我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進行分角色朗讀,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4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透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字詞教學要紮實

1、識字方式多樣化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對於識字教學,有的生字可以跟學習課文相結合。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透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麼,然後透過觀察瞭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有的用猜字謎的形式鞏固識字,如“鄰”、“盯”。最後的生字教學環節比較有新意,學生在全面回顧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後自然引出寫字教學,教學過程顯得比較自然。

2、明確一種思想——以讀品文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讀的層次,讀通——讀懂——讀透。讀通就是要求學生能把課文中的生字讀準字音,讀懂就是能帶着問題有目的去讀,並能邊讀邊思考,讀透就是在讀懂的基礎上選擇重點片段讀,加深課文理解,體會語言文字優美之處,並且讀的形式多樣。

我一共設計了以下幾種形式的讀:1、第一次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向遍,第二次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劃出描寫葫蘆樣子的句子。2、指名讀出葫蘆樣子的句子,邊讀邊想。3、指名讀,讀後師生一起進行評價。4、同桌互讀,讀出喜愛的事情,5、默讀課文,思考:種葫蘆人的最後得到了嗎?6自由讀,讀出傷心,7、齊讀課文。讀好後,我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這樣使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孩子在讚賞別人的優點時,也是主動學習,積極接受;在教學中我還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好句子、好詞語積累,爲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爲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找準一個切入點——以題導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順機啓發學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說話。因爲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結果得到了葫蘆嗎?那個人爲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爲什麼是葫蘆?”

三、明確一條思路——以“變”理文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爲情感線,或爲敘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分散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透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爲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爲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3、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爲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透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重難點的突破也就勢如破竹。

四、創設一種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中種葫蘆的人讓人覺得可笑、可氣,又可憐。可笑的是他的無知愚昧,可氣的是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可憐的是他那麼喜愛葫蘆,結果卻一無所獲。

爲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多處採用情境創設法:

1、想象法創設情境

在教學課文第一段時,爲了讓學生理解“可愛”“掛”等詞語,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同學們,剛纔你們都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小葫蘆長得很可愛。

生:我看到了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蘆。

生:我看到了藤上長了幾個可愛的小葫蘆。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小葫蘆很可愛?

生:我從“掛”字看出小葫蘆很可愛,因爲“掛”字讓我感覺葫蘆好像在風中搖動,一蹦一跳,十分可愛。

透過想象,把孩子們帶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從而有身臨其境之感,好像葫蘆就在他們眼前,那個人就在他們的身邊。

2、角色體驗創設情境

爲了讓孩子們理解那個人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這句話,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拿出一個小葫蘆)那個人是怎樣看着他的小葫蘆的?

生:(做出一動不動的樣子)看着小葫蘆。

師:你爲什麼這樣看呢?

生:書上說那個人盯着小葫蘆,所以要一動不動地看。“盯”就是一動不動地看。

師:是啊,上課時,同學們都盯着黑板。那個人盯着小葫蘆說了什麼?

生:(齊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小葫蘆,誰來表演一下?

生:(盯着小葫蘆)說……

師:你現在的心情怎樣?

生:我很急,希望我的小葫蘆快快長大。

師:那麼你會怎樣讀這句話?(指導朗讀)

……

師:這句話是種葫蘆的人對誰說的?

生:對葫蘆說的。

生:對自己說的。

師:你從哪知道的呢?……

師:這種自己對自己說話,我們稱爲“自言自語”,老師就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有一次,我的筆不見了,我自言自語地說: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麼一會兒功夫就不見了?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會?

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紛紛應用“自言自語”說出自己的經歷)

這樣,我透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插圖入手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匯出第四自然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在第2課時再學習二、三兩段,探究其緣由“葫蘆爲什麼落了”。在第一課時中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感情朗讀,抓住描寫葫蘆前後變化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識字教學在整個課時中佔據了比較多的時間,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朗讀、理解比較急,比較淺。在讀的指導過程中,老師沒有尊重的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如體會向處心情的地方,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去探究,讓孩子“我口表我意會更好。由於前面的識字教學時間花得過多,導致朗讀時間不夠充分,朗讀流於形式,不夠落實;朗讀對象狹窄,沒有讓大多數同學得到鍛鍊;

總之,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還需不斷學習,爭取進步!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

我上小學時就有這篇課文了,也就是至少12年前就存在了(我20xx年小學畢業)。爲什麼她的生命力如此強盛,重編教材都要把她保留下來。她到底有什麼樣的教育含義以至於打動了大家的心。我讀了幾遍,並沒有覺出什麼高深的含義來。那個讀書人只要葫蘆不管葫蘆葉生命的作法是錯誤的。小孩子們都知道沒有葫蘆葉也就沒有葫蘆的道理,都覺得這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這篇課文是不是太幼稚了呢?

況且,當我第二次和學生一塊學習這篇課文時,還是一頭霧水,不懂這個寓言的寓意,第二課時,我們進入了課文評價階段,你認爲這個種葫蘆的人做得對不對,爲什麼?學生意見自然一致,“不對,沒有葉子葫蘆就死了。”我覺得課文似乎已經不用再進行下去了,我沒什麼可引導的了。我就講了一些生物知識:我們來總結一下植物生長的規律: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爲什麼不是最後才結果呢?你認爲葉子對植物來說有什麼作用?葉子對於樹木相當於人類身上的哪一種器官呢?是像樹木的眼睛、還是耳朵、還是嘴巴?葉子是用來吸收陽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所以就像是植物的鼻子和嘴巴一樣,(當然,植物的根系也是嘴巴的功能)你想想,若果沒有這些鼻子和嘴巴,植物還能生長嗎?植物一旦不能生長,植物上的果實更沒法存活了。植物雖然能在冬天寒冷的時候不用葉子,但是她卻不能一年或幾年不用葉子,那樣的話,她會餓死的。所以說,葉子跟果實是有關係的。葫蘆葉跟葫蘆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也是存在緊密聯繫的。比如說,我們每個學生都想要雙百分,想要高分數,但是你卻從沒想過要上課認真聽講、沒想過認真完成作業、完成老師的要求,你沒有認識到這些事情跟你想要的高分數的緊密聯繫,如果你做不好認真聽講和做作業,你就不會考高分數。就好像你不治葫蘆葉上的蚜蟲就得不到葫蘆一樣。這時候,李佳輝開始說他的盼頭了:我爸爸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95分,就給我買一百多元的遙控飛機,姑姑還給我美好幾百元的東西呢!簡直就是洋洋得意!我馬上結合他的表現說事:但是,李佳輝,你看你現在的表現,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你覺得這樣做能考到高分數嗎?他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看來我的引導還是很有針對性的。我真會胡拉亂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