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行程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教學反思

學情分析:

《行程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教學反思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千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係,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爲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爲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速度”的概念比較抽象,不像路程那麼明確,不像時間那麼常見,並且速度的單位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學生們從未見過,因此,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感知並理解速度的含義,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內在聯繫。

設計理念:

1、以學定教,教師的教是爲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對這個課題已經知道多少、有多大興趣、能否自主突破、存在哪些障礙?如何做能協助學生輕鬆、有效的實現目標?這些是我進行教學方法設計的出發點與着力點。

2、本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以教材素材爲主載,以學生情感的昇華爲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節和多媒體資源的聲像圖爲輔的`原則,創設問題情境,啓迪學生的抽象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主題

主要是從“速度”這個難點也是關鍵點入手,“限速80”的標牌,讓學生初步感受車的速度就是車行駛的快慢,瞭解速度的單位是“千米/小時”,揭示主題,同時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主動參與,認知概念

1、引探:“3小時行駛240千米,超速了嗎?”這裏主要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判斷、交流,根據生活經驗作出判斷。引導學生計算出“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再透過計算自行車、飛機、宇宙飛船的平均速度,讓學生比較“千米/小時”、“千米/分”、“千米/秒”三個單位,自主小結出“速度表示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行走的千米數”。

2、延展:學生了解“速度”之後,引導學生進入生活實際,“閃電和打雷”和“賽場上鳴槍起跑”的場景,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有數學問題的存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是有用的。

3、提煉: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提煉出三個行程問題的數量關係式,這樣的學習順其自然。

4、練習:用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計算南通到北京的時間”、一個是“計算家到學校的距離”。在呈現這些題目時,變化了形式,如:計算“南通到北京的時間”,一開始學生髮現不能計算,缺少已知條件,再經過思考,發現了缺少“路程”和“速度”兩個已知條件,這樣的過程比簡單列式計算更加能使學生掌握運用今天所學的數量關係,接下來根據老師提供的距離和三種工具行駛的速度計算時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還可以滲透根據條件優選方案的數學思想。

5、拓展:從形成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到單價×數量=總價、每盤蘋果數×盤數=蘋果總數,這種“一乘二除”的形式學生是比較熟悉的,將今天學習的新知與舊知練習,更能將數學知識形成一個系統,就如“乘法是個筐,好多東西里面裝”。

整個教學環節,重在引導學生估計、猜測與嘗試,並透過線段圖直觀輔助理解,幫助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由此進一步的培養了學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速度”這個難點入手,透過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三個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認識速度的概念,總結出速度與路程、時間的關係,建立這個數學模型,從而突出本課重點和難點。透過舉例體驗速度,讓學生體驗“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並增強了學生的數感。

本節課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還不夠明顯,學生歸納數量關係的時候放手不夠,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也沒有得到激發,值得我繼續反思和研究。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