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初一數學有理數的乘法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一、學情分析:

初一數學有理數的乘法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在此之前,本班學生已有探索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經驗,多數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探索問題。由於學生已瞭解利用數軸表示加法運算過程,不太熟悉水位變化,故改爲用數軸表示乘法運算過程。

二、課前準備

把學生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分爲10個小組,以便組內合作學習、組間競爭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有理數乘法法則,能利用乘法法則正確進行有理數乘法運算。

2、能力與過程目標

經歷探索、歸納有理數乘法法則的過程,發展學生觀察、歸納、猜測、驗證等能力。

3、情感與態度目標

透過學生自己探索出法則,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有理數乘法法則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有理數乘法法則的探索過程,符號法則及對法則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匯入新課。

教師:由於長期乾旱,水庫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經放了3天,現在水深20米,問放水抗旱前水庫水深多少米?

學生:26米。

教師:能寫出算式嗎?

學生:

教師:這涉及有理數乘法運算法則,正是我們今天需要討論的問題(教師板書課題)

2、小組探索、歸納法則

(1)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以組爲單位探索。

以原點爲起點,規定向東的方向爲正方向,向西的方向爲負方向。

a.23

2看作向東運動2米,3看作向原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運動米

23=

b.-23

-2看作向西運動2米,3看作向原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運動米

-23=

c.2(-3)

2看作向東運動2米,(-3)看作向反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運動米

2(-3)=

d.(-2)(-3)

-2看作向西運動2米,(-3)看作向反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運動米

(-2)(-3)=

e.被乘數是零或乘數是零,結果是人仍在原處。

(2)學生歸納法則

a.符號:在上述4個式子中,我們只看符號,有什麼規律?

(+)(+)=同號得

(-)(+)=異號得

(+)(-)=異號得

(-)(-)=同號得

b.積的絕對值等於。

c.任何數與零相乘,積仍爲。

(3)師生共同用文字敘述有理數乘法法則。

3、運用法則計算,鞏固法則。

(1)教師按課本P75例1板書,要求學生述說每一步理由。

(2)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例1中(3)(4)小題兩因數的關係,得出兩個有理數互爲倒數,它們的積爲。

(3)學生做P76練習1(1)(3),教師評析。

(4)教師引導學生做P75例2,讓學生說出每步法則,使之進一步熟悉法則,同時讓學生總結出多因數相乘的符號法則。多個因數相乘,積的符號由決定,當負因數個數有,積爲;當負因數個數有,積爲;只要有一個因數爲零,積就爲。

4、討論對比,使學生知識系統化。

有理數乘法有理數加法

同號得正取相同的符號

把絕對值相乘

(-2)(-3)=6把絕對值相加

(-2)+(-3)=-5

異號得負取絕對值大的加數的符號

把絕對值相乘

(-2)3=-6(-2)+3=1

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小的絕對值

任何數與零得零得任何數

5、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由情景引入,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數乘法法則上來,提高了本節課的教學效率。在本節課的教學實施中自始至終引導學生探索、歸納,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本節課特別注重過程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教學效果令人比較滿意。如果是在法則運用時,編制一些訓練符號法則的口算題,把例2放在下一課時處理,效果可能更好。

點評】:本節課張老師首先創設了一個密切社會生活的問題情景抗旱,由此引入新課,並利用學生熟悉的數軸去探究有理數的乘法法則,充分體現了課程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的自我建構的過程等理念,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學習的基礎,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自我生成的過程。

探索有理數乘法法則是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它又是一個具有探索性又有挑戰性的問題,因此張老師在這一教學環節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心設計了問題訓練單,將學生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學習小組開展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經歷了法則的探索過程,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爲了讓學生將獲得的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便於記憶和提取,在教學的最後環節,張老師組織學生對有理數的乘法和有理數的加法進行對比,透過討論、比較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從而使自己的認知結構不斷地得以優化。學生自己建構知識,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基本觀點,當新知識獲得之後,必須按一定方式加以組織,爲新知識找到家,併爲新知識安家落戶。

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學生間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爲了尊重學生的差異,以學生個體發展爲本,張老師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個人性格不同,採用異質分組,使不同性格的學生組對交流、互換角色,達到了性格互補的目的。採取分層作業的方式,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使每個人的認識都得到完善,這正是新課程發展的核心理念──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具體體現。

本節課我們也同時看到在新課引入和法則探究兩個教學環節中,張老師的設計與教材完全不同,充分體現了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纔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我們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取捨、深加工、再創造,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