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

平均分指在分物體的時候,要儘可能地分完,而且還要使每一份得到的數相等。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相信能帶給大家啓發。

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1: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

本節的重點是要讓孩子們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第一種分法。我一開始設計的鋪墊內容是讓孩子說一說圖片中是幾個幾。結果證明這個環節設計的不是很好,會限制孩子們後面的思維。整節課,我透過孫悟空摘桃的故事吸引住孩子們。新授部分,透過把6個桃分成兩份,有三種分法。拋出問題,這三種分法有什麼異同點?讓學生自己找一找。然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這個環節應該讓學生養成思維學習的好習慣。從少到多的分。然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接着繼續提問,這樣的分成兩份是平均分,你還有其他平均分的方法嗎?這個環節設計的欠妥之處是,應該把話說的再明白些。還可以多少一份,也是平均分了。這樣可能對孩子的理解會有幫助。概念清楚後,小練習鞏固一下。接着探討怎樣平均分。每幾個一份地分。新授之後,讓孩子自己說一說,感受一下。整堂課,總的來說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透過一個小故事,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今後的教學中也可以多設計些故事。尤其是練習課的時候,激發他們的興趣。但是學生的主體性設計的不多。其次,同桌合作環節,學生的理解力不夠,合作效力不佳。今後的教學裏,要儘可能讓學生多說多練,並且讓學生思考的機會要多一些。

對於課堂常規方面,我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坐姿問題,回答問題的方式等都需要繼續鞏固強化。

篇2: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

《平均分(1)》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平均分》又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除法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每個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透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按“每幾個一份,可以分成幾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讓學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爲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多次經歷“平均分”,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信心。

教材設計的兩個例題,例1讓學生認識平均分,在例1的教學中,我先創設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讓學生自由的`分,學生分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爲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這幾種分法有什麼不一樣,你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問題一下去,學生不是很理解怎麼分類,出現了很多分法,很難引導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個班級上的時候,我直接問學生,你們認爲這幾種分法中,哪種分法最公平,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來了,我馬上追問:爲什麼這幾種分法是公平的呢?學生說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有點接近了,我就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歸納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學生獲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試一試,在動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過程中,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篇3: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

1、在課的開始創設情景並透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小棒後,讓他們給“每份分的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最後歸結爲“平均分”這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參與只是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發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學習,如把20個糖,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在我預設中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會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爲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只有幾個學生2個2個分

我在這裏引導不夠,出現這情況應該在剛纔分法的基礎上重新分發給學生小棒在不知總數的情況下分給5個學生這樣就會出現有1個1個分的2個2個分的等多種分發。這樣才能體現分法的多樣性。

3在學生分糖中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而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不是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也存在不足我沒有很好的安排這一環節,這一環節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有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概念有很大的幫助。當引出平均分後,引導完分法的多樣性後,我應該好好的利用分糖這一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出現不平均分的情況。這樣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篇4: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課堂向有效課堂、智慧課堂邁進。《認識平均分(一)》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除法裏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以下幾個方面值得總結:

1.層次性突出。教學時從生活入手,層層推進,理解平均分,讓學生從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經驗入手,進行無序的分;然後聚焦生成的基礎性資源,讓學生分類並觀察討論,發現一類每堆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在認識了平均分後,讓學生判斷哪種分法是平均分,此時關注結果,只要符合定義就行。在例2的教學中深化平均分含義,重點教學每幾個一份的平均分,層層推進,使學生認識不斷深入。另外,在教學環節上,層次性也比較突出: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實際操作,學習平均分;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課總結,拓展平均分。

2.重視了操作。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爲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所以我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小棒,代替實物,分6個桃,這樣透過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一堆1個,另一堆5個;一堆2個,另一堆4個;一堆3個,另一堆3個。然後引導學生分類並觀察討論,發現一類每堆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有效挖掘教材資源。學生平均分意義理解比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試一試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彙報完成後,我及時追問:如果給你12根小棒,你還能每幾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踊躍發言,在學生的發言補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時,我並沒有作罷,把幾種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問道:觀察一下幾種平均分的方法,你發現什麼?隨着提問,幾種分法的小棒圖清晰的出現在學生面前。此問不但要讓學生總結不管怎麼分都是平均分,因爲每份根數一樣的本質,更看學生能不能發現總根數與份數、每份根數之間的關係,課堂證明,學生是能做到的,兩點學生總結的非常好。爲除法的滲透和理解打下了更紮實的基礎。

篇5: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平均分的第一課時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平均分的意義,並能舉出生活中的平均分的例子。在教學中我先從主題圖出發,讓學生感受在春遊前準備的食物需要分一分,並出示小朋友分的情況,讓學生感受並引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接着讓學生自己動手把糖果全部分到小組的同學手中,我故意每組放的糖果數量不同,要求學生把糖果分完。有的組在遇到不夠平均分時,分糖果的小組長就自己少要一顆,而糖果多出來的小組,學生就主動把糖果中多出來的糖果放到中間,沒有人願意多拿。這是一個多麼感動人的場面,同學們不會因爲我的“故意”而吵鬧。

在拓展練習中,我設計了一個靈活性的題,讓學生用12個蘋果平均分,可以有幾種分法。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分的份數不同,每份的個數也不同。呈現出了練習的多樣化解法。在教學的最後,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列出生活中有平均分的例子,也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平均分。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但是如果在教學中能更關注細節,課堂將會多一份精彩。

篇6: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課的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去老師家做客—分蘋果入手,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引出三種分蘋果的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分蘋果的多樣化,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同樣多”與“不同樣多”。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分法,並說明自己喜歡的原因,引出份兩份同樣多,透過教師的板演圈一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份數,每份的個數。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透過讓學生說一說、擺一擺圓片的過程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透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在課的始終,讓學生利用圓形紙片、小棒等學具,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說一說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彙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2個湯圓平均分到4個碗裏,你會怎麼分?” 學生動手操作,彙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後的每份的數量是同樣的。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優化分法。

5、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整個活動是在學生動手操作,展示彙報的過程。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爲學生後面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個別問題提出時語言不夠準確、嚴謹,使得學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顯得自己有點措手不及。

2、練習題的最後一題處理的有些快,應該讓學生充分的看明白圖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關“平均分”的事例,學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師應抓住動態的生成資源,讓學生說一說爲什麼是“平均分”爲什麼不是。

4、拓展演練,平均分45塊糖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可以留做課下作業。

這節課的設計,沒有現代教學設備,有的只是學生自己準備好的學具,學生在操作中體驗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在操作中學會新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篇7:平均分的課堂教學反思

認識平均分是學習除法的基礎,我在本節課中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學習爲主體,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動手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義,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彙報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例1時讓學生把6個桃分成兩堆,比較不同的分法,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同樣多”與“不同樣多”明確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確每份的個數不一樣就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從其分的過程來看,客觀上存在着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確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幾個幾個地分),另一種是先確定平均分的份數再分(一個一個地分)。本課教學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來平均分物體,讓學生都參與分的過程,直觀看到分的結果。整節課從例2到試一試到想做做第2、3題,都是讓學生操作學具,在交流過程中要突出:分什麼,怎樣分的,分得的結果是什麼?鞏固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進行平均分,熟練掌握這種平均分的方法,學生對平均分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爲後面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