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畫風》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畫風》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畫風》教學反思15篇

《畫風》教學反思1

每個孩子都對不容易表達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畫風》講的就是三個孩子,在圖畫本中把無形的風,用各自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教育學生在平時愛動腦筋,愛提問題。語言通俗易懂,貼近兒童生活。

我在教學中利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充分的閱讀,以便更好的理解課文。並且讓他們說一說喜歡哪個小朋友,爲什麼呢?有的孩子只看到“趙小藝”先畫出來風,說她很聰明,卻都沒有注意到“宋濤”先提出的問題。這也是我在教學中忽視了引導。應該在讀“宋濤”的話時,就藉機引導。教育學生沒有問題,就不會開動腦筋思考。

在拓展環節,我讓學生根據“風把( )吹( )了,風藏在( )裏”這樣的句式來拓展。每個學生都像一個小詩人一樣,像課文中的小朋友一樣,開動腦筋,盡情發揮。其中一個學生寫到“風把(垃圾)吹(到了天空),風藏在(漫天飛舞的垃圾)裏。我順勢還進行了環保教育。

在語文的課堂中,不僅僅有朗朗的讀書聲,工整的文字,滔滔不絕的表達,還要有老師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把知識與德育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也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畫風》教學反思2

《畫風》以對話的形式,講了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課文生字量少,對話多。本課教學旨在讓學生透過朗讀、想象、說話、寫話等活動,既發展語言能力,又發展學生思維,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讓學生像課文中的孩子一樣,畫畫風,再用語言敘述風。這樣,學生藉助形象的畫面,就能將課文的語言較順利地內化爲自己的語言,並外顯表達出來。

本課教學還力圖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透過觀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體驗生活的美好。在朗讀體驗、畫畫寫寫、編創小詩等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但在具體的操作實施中,效果並不十分理想,細細反思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有待進一步改進、提高。

首先,我對教材的處理。當我第一次拿到這篇課文,就覺得本課語言淺顯、易懂,重點應放在讓孩子們畫風、寫風上。但在教學時,由於對學生的不放心,於是仍是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讀課文,細細分析三個小朋友是怎麼畫風的,使學生只能在老師的“精心牽引”下亦步亦趨。結果由於時間不夠,後面的學生小組創作小詩,分享禮物交流有關風的知識沒有進行。其實本文學生讀後都能理解孩子們怎樣畫風,老師不應多花時間在對這些語言文字的朗讀上。同時,讓學生進行說話練習,達到一種語言的積累,本文說話的切入點很明顯應放在宋濤說的兩句話上,但我卻單一地讓學生仿造宋濤的其中一句來說,扼殺了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倒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畫風》教學反思3

《畫風》這一課講了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正確、流利、有事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爲了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激起他們的興趣,我在課前做了如下佈置:選擇你喜歡的途徑蒐集有關風的資料。課後,我對教學中的成與敗、得與失、好與差進行了反思。

一、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始終堅守“讓學生讀書,以讀爲主”這一教育理念。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閱歷少,生活素材的來源也就少而又少,所以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我們首先要注意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其次在抓重點句子品讀課文的環節,更要注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要給學生創設出一種品讀語句,體驗情感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體驗,從而領會文字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透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學文的最後還要再讓學生進行課文的整體迴歸朗讀,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整體把握。讓“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這句俗語爲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更讓它來影響學生的一生!

但是,在我執教《畫風》一課時,在反饋小組分角色朗讀時,朗讀的訓練不是很到位,層次性不夠明顯。

二、要把語文課上大。一堂課下來,讓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知識,還要讓他們在與文字、與作者的對話中感知人物品質或事件的意義,從而提升自己的認識,自覺自己的行爲,實現語文課育人這一目標。同時我還結合開展的轟轟烈烈的誦讀工程,在課堂伊始適時的將古詩引入教學,既給學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又積累了古詩。在課後出示兩首關於風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擴大了學生閱讀的量。

三、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是認字、寫字。拿認字說,數量多,任務重。那麼教師就應該運用一切能夠調動孩子主動認字的手段,來激發學生認字的興趣,再鞏固認字效果。讓枯燥乏味的認字有趣起來。我利用讓學生同三個小朋友打招呼的方式來認讀生字,方法巧妙,但是如果把這三個名字板書在黑板上,可以讓學生整堂課都有意無意地看到這幾個字,又可以進行書寫指導,效果會更好。

四、讓語文作業開放起來、有趣起來。作業的類型既要有鞏固知識點的全員性作業;又要有鍛鍊能力、拔高型的選擇性作業。在充分給學生以自由的空間內讓他們自主選擇,親自實踐。

五、把課文內容歸結爲詩歌的形式,既是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又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寫詩的滲透,效果比較好。但是,在此基礎上,對內容進行拓展,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效果會更明顯。

六、透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自己還要多學習一些教學理論,並在自己的教學中去實踐、體驗,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機智,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及時的抓住課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學瞬間,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來更好的勝任語文教學工作。

《畫風》教學反思4

講完《畫風》一課,我迫切地想要找出自己教學上的種種不足,也希望能透過一次次地磨礪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於是,我進行了反思:

本節課我努力創設一種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以情境貫穿教學的始終。開始以猜謎語匯入,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隨後問學生“你感受過怎樣的風?”大部分學生說的是“感受過暖暖的風;感受過寒冷的風。”這個問題設計得不太好,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如果改成“你對風有哪些瞭解?”學生可能會想到很多,如從電視上看到的龍捲風,風給人們帶來的好與壞,學生想得越多對後面的畫風幫助越大。板書完課題後,設計的是讓學生對課題提出質疑,然後帶着問題認真閱讀課文,結果把這一環節忘了。在識記生字時,出示了本課三個主人公的頭像,採用與他們打招呼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記住生字“宋、濤、陳、丹、趙、藝”。又透過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組詞等多種形式幫學生識記、理解生字。但字詞教學這一環節用的時間有些長,導致後面的教學有些緊張。

在理解感悟這一環節,爲了幫助學生理解“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我讓學生找到了課文中三個小朋友畫風的句子,然後利用課件展示了他們的畫,再讓學生配着圖來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得快樂。在朗讀方面,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但是,在朗讀的指導上做得不到位。如:應指導學生透過重讀“斜斜的、彎彎的、呼呼地轉”等詞語來表現風,這樣,才能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學生纔會有不同的感悟,朗讀時纔會有不同的味道。我覺得是由於自己對教材鑽研得不夠深,有一種停留在表面上的感覺。

最後一個環節“你想怎樣畫風?”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學生想風、說風、畫風,思維比較活躍:畫柳枝隨風舞動的、畫放飛風箏的、畫樹葉飄落的、畫炊煙的、畫曬在衣架上的衣服的等等,孩子們的想象力不亞於文中的小朋友。但是由於前面用時過長,這一環節時間比較短,沒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揮。展示的時候,由於時間緊,我代替了學生的彙報。課後,我想如果有時間,這樣設計會更好:讓學生到前面說“我畫了什麼,風把什麼吹的得怎麼樣?”這樣能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我的教學語言比較單調,貧乏的語言讓課堂變得沒有活力。如對學生的激勵語、評價語應該豐富些,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孩子,這一點很重要。語言上少一些指示性的話,多些童趣。

以上是這節課給我的啓示,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畫風》教學反思5

教後有思則有得,多思者必多得。所以,在執教《畫風》一課後信筆寫下些許感受,盼先思而後得。

一、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始終堅守“讓學生讀書,以讀爲主”這一教育理念。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閱歷少,生活素材的來源也就少而又少,所以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我們首先要注意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其次在抓重點句子品讀課文的環節,更要注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要給學生創設出一種品讀語句,體驗情感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體驗,從而領會文字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透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值得說明的是教師必要的朗讀示範也是很重要的,在學生出現朗讀障礙的時候,它能更快更直接的引領學生走進課文的情境。學文的最後還要再讓學生進行課文的整體迴歸朗讀,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整體把握。讓“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這句俗語爲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更讓它來影響學生的一生!

但是,在我執教《畫風》一課時,由於異地教學,與學生不夠熟悉,在反饋小組交流的收穫時,朗讀的訓練不是很到位。以後在設計教學預設時還是應該注意要案從孩子本身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幾套方案,有所選擇的使用。

二、要把語文課上大。一堂課下來,讓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知識,還要讓他們在與文字、與作者的對話中感知人物品質或事件的意義,從而提升自己的認識,自覺自己的行爲,實現語文課育人這一目標。同時我還結合開展的轟轟烈烈的誦讀工程,在課堂伊始適時的將古詩引入教學,既給學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又積累了古詩。如果學文後再回顧一下《風》這首詩,學生積累古詩的效果會更好。另外,課後的贈詩卡還可以帶給學生一絲絲驚喜,又能培養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調動學生的誦讀行爲,讓誦讀成爲習慣。

三、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是認字、寫字。拿認字說,數量多,任務重。那麼教師就應該運用一切能夠調動孩子主動認字的手段,來激發學生認字的興趣,再鞏固認字效果。讓枯燥乏味的認字有趣起來。

四、讓語文作業開放起來、有趣起來。作業的類型既要有鞏固知識點的全員性作業;又要有鍛鍊能力、拔高型的選擇性作業。在充分給學生以自由的空間內讓他們自主選擇,親自實踐。

五、透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自己還要多學習一些教學理論,並在自己的教學中去實踐、體驗,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機智,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及時的抓住課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學瞬間,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來更好的勝任語文教學工作。

《畫風》教學反思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講的《畫風》一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5課,畫風教學反思。本單元的主題是“用心思考,勇於創造”。《畫風》這篇課文主要講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紙上的故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會認“宋”等七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3. 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濤”等五個生字。

教學難點是: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畫風》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比較易懂,但文中對話較多。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借疑促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字三者對話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以讀爲本,讓學生帶着疑問讀課文,透過多讀,特別是分角色朗讀,使學生自讀中理解,在讀中質疑用疑問驅動學生的思維、探索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這個問題是解決文章的重點、體會中心的關鍵之處。於是我創設了 學生帶着問題多樣式的讀,分角色朗讀,爭當文中小朋友。隨後相機指導朗讀,帶着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教學反思《畫風教學反思》。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2、創設愉悅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讓遊戲貫穿教學的始終。開始就用孩子們喜歡的猜謎語匯入,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在識記生字時,用蘋果卡片讓同學們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製作名片,孩子們高興的爲文中小朋友拼出他們的名字,拼着讀着,臉上洋溢着快樂。最後讓學生們爭當小詩人,組織學生練寫詩句,孩子們的興趣高漲,沒等老師引導就輕鬆的說出來了,興趣很濃,真的當了一名小詩人。整節課我又利用生動直觀的課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教學效果。透過可愛的圖片,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讓學生愛學、樂學。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語文教學課堂生動有趣。

3、擴展畫風。

人常講“情隨心動,趣從內生”低年級學生對畫畫非常感興趣,因此我設計了“我也來畫風”這一環節,孩子用手中的畫筆畫出了不同形式的風,並把自己的畫說一說,看誰畫得好,看誰說的好。激發了他們探索自然科學之情。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孩子們配合的非常好,在這裏我要說一聲謝謝,同時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黃老師教學有方,班級的孩子訓練有素,會傾聽,語言表達能力很強,這是我要學習與借鑑的地方。雖然這節課能夠較爲流暢的將整個教學活動進行下來。但我還是深深的感受到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去注意和改正。第一,從整堂課來看,對每一教學環節的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給學生小組合作的時間少了,第二,指導朗讀不到位,二年級正是培養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時候,要採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些問題都是我需要不斷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要要更深入理解課標要求,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徵採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教學。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畫風》教學反思7

一、 生字的教學不是爲孩子服務

在第一課時,我先從人物的姓名中,找出了6個生字:“丹、陳、濤、藝、宋、趙”,再重點 “丹、陳、濤、藝”4個生字,在範寫時,我範寫了“丹”和“藝”,可課後發現,孩子的問題出在“眨”“濤”上,所以說,我的這個教學環節並沒有考慮到底哪些詞語需要我們教,沒有想到孩子的實際。再如,在教學剩餘8個生字時,我採用了讓孩子組詞的方法記憶,可上下來孩子並沒有記住幾個,這就是一種走過場,我並沒有考慮到孩子需要什麼,其實就像李老師所說:“當孩子沒有詞的時候,可以提供孩子組,不能走過場。”如干脆把“陳、丹、顯”的詞語查出來,讓他們讀一讀,認一認。

二、 教材把握不夠,缺少鑽勁

1、 閱讀層次不清

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孩子分自然段朗讀,指導了“陳丹說:‘我也會畫風了。’”“趙小藝說:‘我還能畫!’”。其實,這兩句都是要孩子讀出高興、興奮,如果單獨指導,感覺會很碎。所以我們可以自己看看有重點標點符號的段落,讓孩子想象:當他們把風畫出來的時候,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心情?讓學生整體把握朗讀。

2、教學層次不清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分辨“這幅圖是誰畫的?”再讓學生說“你覺得他把風畫出來了嗎?”然後透過說話:“風來了,風把-----吹-----了,風藏在-----裏”引出寫話:“我也會畫風。我準備這樣畫:-----”自認爲挺清楚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比較困難,學生思維跳躍太大,導致學生聽不明白。李老師的一番指導讓我頓悟,我們可以這麼做:在指導寫話前,先理清楚:“誰畫了什麼”?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有關語句,再讓學生感悟事物的變化,可以問:“畫中的旗子、風車、小樹、雨絲怎麼樣了?”孩子自然知道旗子飄起來了,風車呼呼地轉起來了,小樹彎彎的,雨絲斜斜的。最後以假設口吻問:“如果沒有飄着、轉、彎彎的、斜斜的,行嗎?”學生自然說不行,再讓學生說學生的理由。最後讓指導學生寫話:“我也會畫風。我準備這樣畫。”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層次清晰。

3、“轉”的讀音和組詞

“轉”兩種讀法都對,還可以組相同的詞語“轉動”,但含義不一樣,念第四聲時,指物體的一點爲中心或以一條直線爲軸作圓周運動;念第三聲時,指轉身活動,身體或物體的某部分自由活動。其實,課前也查字典備到了,可沒有記到腦子裏,怎麼傳達給學生呢。

三、不能捕捉到孩子的錯誤資訊

如孩子記憶“藝”和“舟”的時候,再如孩子說最後一幅圖肯定是宋濤畫的時候,我可以追問:“這種推理正確嗎?”引導學生透過書中的句子,證明自己的推理是正確的。

四、 指導寫話不到位

說實話,“我也會畫風。我準備這樣畫:”指導時,我的確犯疑,就是這種犯疑,孩子們沒有弄明白怎麼寫,這就要求我們指導前要做到自己要心裏有數:要選取什麼句式,選取什麼材料,自己的答案要反覆推敲,做到正確。然後思考:我該怎麼說得讓孩子明白。這個例話的指導,我們不妨先示範說:“前面半句寫畫的內容,後面半句寫風----比如說:一個小姑娘的頭髮飄了起來,是風把她的長髮吹起來的;幾片葉子在空中飛舞,是風把它們吹起來的;一個小男孩的帽子掉了,是風把它吹跑了;一個幼鳥從樹上掉了下來,是風把鳥窩吹掉了。小姑娘揉着眼睛,是風把它吹進眼睛裏了;小草點着頭,是風把它吹得直不起腰??”給學生一些提示,一些指導,再讓學生仿寫,孩子們就容易接受了。這讓我明白了實實在在,我們要給孩子正確指導,很多問題課前要備清楚,不會的應該主動請教,同時注意,仿寫要按課文來仿寫。

五、作業批改不嚴格

批改作業時,我只滿足於孩子做對了的層次,一改就是一個勾,可孩子們的作業中,有的孩子書寫挺馬虎,這讓我明白,在他們作業中,我們不僅關注孩子的正確率,更應該關注孩子寫的字是否漂亮、整潔,因爲這是督促他們習慣的養成的好方法。因此,不能放過孩子不漂亮的字,心中要有一把尺,對他們嚴格些是爲他們好,絕不能馬虎。

我的收穫:爲什麼非要等指導當老師說的時候,我才明白呢?其實,我們就需要一股鑽勁,需要了解孩子

需要什麼,搞清楚我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教師應該時刻關注細節,所有關於孩子的資訊,我們由不得半點馬虎。

《畫風》教學反思8

《畫風》這篇文章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簡單質樸。引起了課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互相啓發,互相激勵,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我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風是怎麼畫出來的?”這個問題,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進入課文,覺得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畫風,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課堂氛圍較好。特別是在最後一個環節“你是怎樣畫風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有畫氣球、畫驚濤駭浪、畫長髮飄揚、畫紅領巾飄揚、畫柳枝隨風舞動、畫風箏放飛、畫樹葉飄落、畫小草點頭、畫龍捲風、畫炊煙、畫曬在竹竿上的衣服、畫窗簾……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亞於文中的小朋友。學生們真的很聰明。教學中,老師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突出語文教學特點,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語文就是研究語言文字的,語文姓語,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感受並透過朗讀將對課文的理解表現出來。例如在教學課文4—8自然段時,以學生的讀爲主,在多樣式、多次的閱讀活動中,學生理解了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會畫風的過程,認識到了風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了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造。在這一環節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提高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同時透過說一說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本課突出了“體驗性學習”的特點。《畫風》這篇課文,直接讓學生感悟到“風,看不見,摸不找,很難畫。”這對於平時生活經驗缺乏的少年兒童來說是很難的。於是我讓學生進行體驗,利用電風扇這一直觀的形式,學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風看不見,摸不着的特點,突出了重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讓遊戲貫穿教學的始終。在識記生字時,採用與他們打招呼的方法,記住“宋、濤、陳、丹、趙、藝”。又採用了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一猜的方法記住了“顯”。之後又進行了擴展延伸,組織學生練句,讀兒歌唱歌曲。抓住學生都想爭當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的特點,讓學生進行朗讀,引進競爭機制,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語文教學上得生動有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教學模式走進課堂,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舉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僅使學生學習起來“樂學”,而且教師教起來也“樂教”。從這節課不難看出看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實踐證明,這種融洽的氛圍,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好習慣。

《畫風》教學反思9

《畫風》這一課主要講了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今天上了《畫風》一課,也聆聽了其他兩位老師的講課,深深地知道自己教學上的種種不足,尤其是聽了各位老師的點評後,感覺自己在這節課上還有不少的地方需要改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朗讀的目標含糊,應該要有明確的指定。

一直記得一句話:讀書是有層次的。讀課文要求:讀要讀好,有滋有味,帶上表情等來讀,讀中有情,讀中有悟。朗讀是語文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節課在教學中我更傾向與訓練學生的說以及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以致於朗讀的次數不多,對朗讀沒有作出較好的指導。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讀中,我應該重點指導學生如何讀出文中三個小朋友當時畫畫時的心情。還有,齊讀時學生整體朗讀狀態不佳,喜歡拖長音,我已經多次指出他們的毛病,卻沒有適時地進行更正,我應該在找到他們朗讀時的問題後重點拿出句子進行朗讀指導練習,利用各種形式的朗讀提高他們的朗讀感悟能力。而作爲一名語文老師,平時一直感覺自己的嗓音不好,朗讀能力也有限,所以深怕暴漏自己的缺點而耽誤了此環節的學習,所以對於我本人,自己的朗讀水平有待加強。

二、評價語言的運用不貼切。

對於學生的表現,老師應該給予正確並富有鼓勵性的語言,不能草草了事。像一些常用的“不錯”“很好”“很棒”,不能說不好,只是用的多了就讓人感覺不好了。同時,這樣的語言不夠貼切,如果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在受到鼓勵的同時又能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樣效果應該會更好一些。

一節課結束了,但是教學工作是不斷進行的。在教學中有很多問題等着我慢慢地探索,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不斷地改進才能讓自己逐漸成長。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希望自己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畫風》教學反思10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五課。課文主要講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強讀書實踐“以讀爲本”,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字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着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透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學生的肢體語言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後相機指導朗讀,帶着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學科整合、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啓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說風、畫風、寫風,透過句式張潔問:“你想怎樣畫風?”我說:“。。。。。。”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爲一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展。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侷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佈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個別學生髮言次數過多。

以上就是這節課給我的點滴啓示,教學是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積累的,教師要善於聯繫生活。善於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啓發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動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今後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實踐能力。

《畫風》教學反思11

《畫風》這篇課文以人物對話的形式,講了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中理清課文中每個人物的態度、觀點、做法,弄清哪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你喜歡哪個小朋友。同學們發言踊躍,有的說喜歡宋濤,因爲他敢想,善於提出問題,有的說喜歡陳丹,因爲她敢於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善於向別人學習,還有的說喜歡趙小藝,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於迎接挑戰,善於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我適時留出了一些時間,讓學生動腦想一想,還有什麼辦法也能表示風?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可以畫頭髮飄起來了、風箏飛在空中、氣球飄起來了、媽媽晾着的衣服吹起來了等等。緊接着,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再想一下比如氣味、聲音等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又怎樣表示出來呢?學生又紛紛舉手說可以畫跳動的音符、爆炸的圖案、爸爸睡覺時打呼嚕來表示聲音,畫烤雞腿、香噴噴的米飯、香氣撲鼻的花兒來表示氣味……

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並馬上動手用彩色筆把自己的奇思異想描繪出來。整堂課學生們讀得認真,學得投入,說得暢快,畫得漂亮,教學效果較好。

《畫風》教學反思12

教材選編這篇課文,本身就體現了其思維的創新。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本身也有一定的創新性。

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教材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繫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所學內容倍感親切,則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律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啓發、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着,但確實存在着”——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師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師:聽說咱們班同學最愛猜謎語了,我這有個謎語你們猜猜看,它是什麼?雲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

師:對!這就是我們一年級學過的謎語。(板書:風)你知道風什麼樣嗎?什麼顏色?什麼形狀?有多大?有多高?你見過嗎?這樣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能畫嗎?可這三個小朋友就畫出來了。

透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啓發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自主學習,以讀代講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由於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教師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夥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教師巡迴督促、鼓勵、指導。又如,在練習朗讀時,教師引導孩子自己探究怎樣讀能表現出課文中孩子的“聰明勁兒”,在引導孩子在學習小組裏互相揣摩,進行合作學習的培養。

教材是新知識的載體,老師摒棄課文“逐段講解”的傳統做法,截取課文中最能展現三個小夥伴“畫風”的思維過程的三個自然段,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讀,感悟三個小夥伴畫出“風”後的不同心態,體驗成功的樂趣。然後,教師不失時機進行板畫,並創設探究點“爲什麼說三個小夥伴畫出了風?”

◇宋濤的畫

1、師:宋濤怎樣畫風的?指名讀句子(手勢)

2、師:你看到風了嗎?風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我們看見白雲在飄就知道是風來了。(你看宋濤觀察得多仔細呀!只畫了朵白雲,就讓我們感受到風了。)再讀讀。

◇陳丹的畫

1、陳丹怎樣畫的風?你從陳丹的畫上感受到風了嗎?

2、自己再讀讀,閉上眼睛想象。

3、師:風來了——“嫩綠的柳枝被風吹得彎彎的,就像在翩翩起舞。”

生:睜開眼睛,再讀讀!指名讀。

◇趙小藝的畫

1、你們看!這就是她的畫。出示趙小藝的畫

2、師:這怎麼能看出風呀?生:木船在大海上航行,白帆鼓鼓的。(“鼓鼓的”再讀讀)

3、師:趙小藝也畫出風了,她心裏特別——?(自豪)那你們能讀讀嗎?指名讀。

4、生:當別人都畫出風時,趙小藝一聲不吭,他沒有模仿別人,而是動腦筋想的和別人不一樣。

透過自主學習瞭解課文內容,以讀代講。透過讀加深體驗,感受白雲在飄、柳枝翩翩起舞和鼓鼓的白帆,都是風吹的,向學生滲透做事要善於動腦筋。

三、抓住契機,說話練習

新大綱特別強調指出:小學階段應“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在閱讀教學中,經常有計劃、有選擇地啓發學生從教材內容出發,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地展開自由聯想,並模仿課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要說的內容,紮紮實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剛剛學完課文,急着說出自己想法的時機,設計了一個簡短的口語交際訓練:

師:如果讓你也來畫風,你會怎樣畫?

(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師:我想在你的腦子裏也畫出風了,現在就快把你畫的風講給小組裏的同學們聽吧!

生:小組討論後彙報。

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想法精彩紛呈。透過討論培養了學生認真思考,勤動腦筋的好習慣,並鼓勵學生把自己與衆不同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在教學活動結束時,請同學們再把自己腦子裏的這幅畫面畫在紙上滿足他們的願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分析課文時,以讀代講,指導學生透過自主讀書、自主發現,逐漸理解課文內容,同時發展了他們的思維、想象等方面的能力,使之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

《畫風》教學反思13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師教生學,照本宣讀的狀態。這種教學,根本沒有把活生生的學生當作學習語文的主體,忽視了人的個性發展,漠視着人的個體差異,更談不上文學語言在心靈深處的獨特體驗。21世紀科技迅猛發展需要富有個性和創新精神的一代。爲此,教學理論和實踐正在進行着由單一的認知性教學向多維的體驗性教學轉變。

所謂體驗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學情境進行體驗,並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境和錯誤的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於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幸福的同時,達到促進其主體性充分、自由地發展的目的的教育實踐活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體驗”爲核心,對教學提出了“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 、 “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等要求。《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觸語文材料……”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訴我們:語文具有很強的“體驗性”,語文教學要從學生體驗出發。筆者以此理念爲指導,進行了《畫風》課文的教學。

《畫風》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4組入選的一篇課文,學習本組教材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愛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篇課文以人物^對`話的形式,講了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課文題目“畫風”一開始就引起了學生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三個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語,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相互鼓勵。人物多,^對`話多,又是三個人的相互交流,這樣的課文,二年級學生還是第一次遇到,學生不易理清課文中人物的態度,觀點、做法。因此,筆者認爲: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三個小朋友開動腦筋畫風的過程及方法。

[片斷一]

一、課文匯入

課件出示謎語:花兒見它點頭,雲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

師:猜一猜它是什麼?

生:風

(師板書“風”字)

師:誰能用古詩吟一吟風?用歌曲來唱一唱風?

生: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風吹草低現牛羊。

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師:同學,我們能歌唱、吟誦風,能不能畫風呢

(板書課題畫風)

二、初讀課文,教授生字(略)

三、講讀課文

(課件展示主題圖)

師:請你默讀2-8自然段, 你喜歡誰畫的風?

(學生默讀2-8自然段)

師:你最喜歡誰畫的風?爲什麼?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

(小組交流;個別彙報)

生:我喜歡趙小藝。因爲她畫了兩種方法。

生: 我也喜歡趙小藝,因爲她愛動腦筋。

生:我也喜歡趙小藝,因爲她是第一個想出辦法畫風的。

生:我喜歡陳丹。

師:說說看,爲什麼最喜歡陳丹呢?

生:他開始不會畫,但是,別人畫出來後,他也動腦筋想了,也會畫了風。

生:我喜歡宋濤,因爲他愛提問題,而且他也畫出風。

生:不對,宋濤他早就知道怎麼畫的,他是故意來考考大家的。

師:你喜歡的小朋友到底是怎麼畫風的呢?請你從課文中找出描寫他們畫風的句子,用波浪線把它劃出來。再在小組裏交流。

(生自由讀課文,邊找邊畫,小組交流)

生:我喜歡趙小藝,因爲她畫出了飄動的旗子和轉動的風車。

生:我喜歡宋濤,因爲斜斜的雨絲,有小風吹來。

……

教師相機板書:

(課件展示,我會說)

師:你們能用“風來了,風把____吹____了,風藏在______裏”這樣的句式說一說嗎?

生:風來了,風把雨絲吹斜了,風藏在斜斜的雨絲裏。

生:風來了,風把小樹吹彎了,風藏在彎彎的小樹裏。

師:不看黑板還能怎麼說?

生:風來了,風把頭髮吹亂了,風藏在頭髮裏。

生:風來了,風把帽子吹跑了,風藏在帽子裏。

……

師:課文中的小朋友都說了些什麼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他們的話用橫線劃出來。

(師課件出示^對`話)

誰能畫風?

風,看不見,摸不着,誰也畫不出來。

我能!

我也會畫風了。

我還能。

師(手指課件):誰能來讀?

生:我能!

指名生讀

師:說一說讀的怎麼樣?

生:第一句是問句沒讀出問的口氣。

生:我覺得他第二句讀的很自信,聲音特別洪亮

師:還有誰會讀。

生:我也會讀。

指名生讀

師:讀得不錯,如果聲音再洪亮一點,會更好。你還能來讀嗎?

生:我還能。

(生聲音洪亮的讀文)

師:請小朋友四人小組分角色在下面讀一讀。

(生分小組練讀,小組競賽)

……

三、課後拓展

師:你們還能想出什麼方法來畫風?請你們把自己的奇思異想用五彩畫筆描繪出來。

(生畫風)

《畫風》教學反思14

教後有思則有得,多思者必多得。所以,在執教《畫風》一課後信筆寫下些許感受,盼先思而後得。

準備了好長時間的課今天終於上完了,《畫風》一課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簡單質樸,學生易於理解。?本節課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以情境貫穿教學的始終。開始就用本課的三個主人公的頭像匯入,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在識記生字時,採用與他們打招呼的方法,記住“宋、濤、陳、丹、趙、藝”。又透過找找說說的形式再一次檢查學生的識記生字情況。並且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們也學着畫風,孩子們的想象很豐富,畫的都很有創意。

一節課下來,自己感覺上得非常成功。但靜下來細細想想,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抓住了重點,忽視了透徹;爲了幫助學生理解“三個小朋友是怎麼畫風的?”,我課件展示了他們的畫也讓學生配了課文中的句子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得快樂。但是由於對教材鑽研得不夠深,教材該挖掘到的沒有把握好,讓人有一種“走過場”的感覺,這樣的課堂就缺乏了一些內涵。二、重視了朗讀,忽視了個性;在本堂課上,我採用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但是,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如:學生都透過重讀“彎彎的”等詞語來表現風。現在想來,只要把表現風的那些重點詞“斜斜的、彎彎的、呼呼地轉”等再進一步挖掘下去,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這樣學生就會有不同的感悟,那麼朗讀時就會有不同的味道了。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課上得有多深,關鍵在於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徹。今後我會努力提高自己鑽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個臺階。

《畫風》教學反思15

《畫風》主要講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有頗多感受。

《畫風》這篇課文,直接讓學生感悟到“風,看不見,摸不找,很難畫。”這對於平時生活經驗缺乏的少年兒童來說是很難的。於是我讓學生進行體驗,利用電風扇這一直觀的形式,學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風看不見,摸不着的特點,突出了重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課文4~8自然段時,以學生的讀爲主,在多樣式、多次的閱讀活動中,學生理解了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會畫風的過程,認識到了風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了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造。在這一環節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提高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同時透過說一說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讓遊戲貫穿教學的始終。特別是在最後一個環節“你還能用其他的辦法畫風嗎?”,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有畫氣球、畫驚濤駭浪、畫長髮飄揚、畫紅領巾飄揚、畫柳枝隨風舞動、畫風箏放飛、畫樹葉飄落、畫小草點頭、畫龍捲風、畫炊煙、畫曬在竹竿上的衣服、畫窗簾、畫飄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亞於文中的小朋友。學生們真的很聰明。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猛然間發現,原來看不見,摸不着的風可以用這麼多方法畫出來。

標籤:反思 教學 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