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司馬光》教學反思1

教是爲學服務的,如何能讓學生學有所獲,並且學得輕鬆愉快呢?在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觀察、想象、說話,透過各種方式練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句子、課文,使課堂靈動高效。第一課時教學是讓孩子體會到司馬光的機智、冷靜,爲了達成這一個目標,我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透過回顧“這是一口怎樣的水缸”,讓學生意識到情況緊急,掉進這口裝滿水的大水缸裏會有生命危險,以此體現司馬光的多謀善斷。第二,讓學生勾畫別的小朋友的反應,抓住“爲什麼哭”“喊什麼”“爲什麼跑去找大人”讓學生充分感受他們的驚慌失措,以此反襯出司馬光的鎮定、從容。第三,透過句子比較,讓學生明白司馬光用“大石頭”“使勁砸”的原因,從而體會他的機智、果斷。在拓展訓練中,我只讓孩子說了說想到的其他救人的辦法,其實在訓練發散思維的同時,可以把這些方法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辦法相比較,更能突出他的多謀善斷、從容不迫。第二課時我主要是教學生字,具體做法爲:

課上,始終以學生爲中心,敏感地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進行巧妙的點撥、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老師結合生字和學生的識字經驗,讓學生自學互動的基礎上,加上老師指導時的示範作用,使學生學有所獲。

一、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創造能力。

自主、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的一種渠道。在教學中,我更多地採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學習、交流、檢查讀課文情況,引導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創新見解,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促進了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使得雙向互動的交流得以實現。

二、點面結合,創設紮實有效的課堂。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習生字,練寫生字,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讓學生明白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並要腦眼手互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着、鎮靜的習慣。這一篇課文中要求會寫的生字是有六個,高效課堂提倡學生自主互動。因此,課堂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分析、交流、練寫,使學生這部分的學習非常紮實,有實效。

上完一節課下來,我也感覺自己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時間上安排不到位,上課時沒有顧及到全班學生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結合其他老師的建議不斷的改進我的教學,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司馬光》教學反思2

《司馬光》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有難度,因爲這是他們與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的時候,第一個立足點便是立足三年級,關注學情。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爲學生第一次與文言文接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決朗讀問題,透過教師的兩次範讀,示範正音以及詞句間的停頓,幫助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感覺自己可以從容面對,感覺舒服,從而願意去親近文言文。之後透過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經歷多次朗讀後,幾乎可以背誦,至此,完成課後的第一題要求。爲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一方面,學生在獲得初步讀懂文言文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語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透過文言文的學習,弘揚人文精神,激發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興趣。

《司馬光》教學反思3

司馬光這篇課文是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但是統編教材的編排很好的幫助老師們來解決了這個難點。統編教材在選擇文言文的時候,從學生兒時就熟知的歷史故事爲出發點,引入文言文故事。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就對這個故事有了瞭解。這樣,在課堂上,老師帶着學生去理解文章意思的時候,就容易多了。特別是不少孩子在獨立閱讀的情況下,就能夠了解文章的大意,這樣爲學習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起來非常輕鬆。使得本來應該令學生望而生畏的文言文,成爲學生樂於、易於接受的文字。特別是當學生了解到這是我們中國古代人的語言表達方式的時候。不少孩子對此也產生了興趣。

記得課堂上有一個環節,就是對比一下現代文和文言文的特點的時候。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言文的特點——言簡意豐。透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第一次對文言文有了瞭解,而且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嘗試去讀其他的文言小故事。所以我覺得,統編教材在安排文言文的時候,還是做了深入的考慮,結合了孩子的年齡特點,的確是不錯的教材,這是從教材的角度來反思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情況。

那麼從數字教材的這個角度來分析的話,這篇課文,在數字教材裏邊,它呈現了和語文書一樣的圖片資訊和文字資訊,沒有過多的視頻資訊。

當時我在設計的時候,加入了一些適合學生特點的材料。將這些材料與數字教材上所給的內容進行了融合,那麼這樣就更好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所以我也希望透過自己的摸索,能夠使數字教材的內容更豐富,更便於自己今後的教學。

那麼在第一次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什麼呢?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透過讓學生去學習藉助課後註釋,查字典、組詞、課文的插圖等一些方法,去解釋文中文字的意思,這樣來幫助自己去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並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練習。這樣學生就掌握到了第一手的方法,那麼以後他自己在進行文言文學習的時候,也可以藉助於這樣的方法去了解文章的意思。統編教材裏邊安排了不少這樣的文言小短文,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老師也給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那麼這樣兩者結合起來呢,學生就能夠很好的進入到文言文學習的狀態中去。使得文言文的學習。不容易成爲自己古文學習中的絆腳石。

對於數字教材的摸索,我覺得自己只是剛剛開始,那麼隨着以後對數字教材的使用越來越頻繁,我想自己會探索出一些更適合於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內容的好的材料來服務於教學。

《司馬光》教學反思4

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簡單地理解課文並掌握課文資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導概括資料,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請幾位小朋友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誰(司馬光),做了一件什麼事(砸缸),結果(就出了小朋友)。部分小朋友在初讀課文時就能夠把課文的大致資料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我利用說繞口令的方法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們被充分調動,很快走進了文字。

1、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資料。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樣會掉進大水缸裏呢?請你聯繫這一段的資料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資料的方法。之後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爲玩時不留意纔會掉進大水缸裏的,有的同學更能據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留意,纔不會掉進水缸裏,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資料。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幹什麼?誰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話音剛落,就有幾個同學立刻站起來,我讓他到講臺前表演司馬光,其他學生做其他小朋友,有的下的喊大人,有的下得立刻就跑了而表演司馬光的孩子,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

3、透過比較理解課文資料。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留意掉進地口大水缸裏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麼不同?能夠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麼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裏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能夠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能夠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能夠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能夠一齊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透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到達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司馬光》教學反思5

教是爲學服務的,如何能讓學生學有所獲,並且學得簡單愉快呢?在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觀察、想象、說話,透過各種方式練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句子、課文,使課堂靈動高效。第一課時教學是讓孩子體會到司馬光的機智、冷靜,爲了達成這一個目標,我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透過回顧“這是一口怎樣的水缸”,讓學生意識到狀況緊急,掉進這口裝滿水的大水缸裏會有生命危險,以此體現司馬光的多謀善斷。第二,讓學生勾畫別的小朋友的反應,抓住“爲什麼哭”“喊什麼”“爲什麼跑去找大人”讓學生充分感受他們的驚慌失措,以此反襯出司馬光的鎮定、從容。第三,透過句子比較,讓學生明白司馬光用“大石頭”“使勁砸”的原因,從而體會他的機智、果斷。在拓展訓練中,我只讓孩子說了說想到的其他救人的辦法,其實在訓練發散思維的同時,能夠把這些方法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辦法相比較,更能突出他的多謀善斷、從容不迫。第二課時我主要是教學生字,具體做法爲:

課上,始終以學生爲中心,敏感地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進行巧妙的點撥、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老師結合生字和學生的識字經驗,讓學生自學互動的基礎上,加上老師指導時的示範作用,使學生學有所獲。

一、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創造潛力。

自主、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的一種渠道。在教學中,我更多地採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學習、交流、檢查讀課文狀況,引導學生在簡單、愉悅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創新見解,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各種潛力,促進了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使得雙向互動的交流得以實現。

二、點面結合,創設紮實有效的課堂。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習生字,練寫生字,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讓學生明白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並要腦眼手互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着、鎮靜的習慣。這一篇課文中要求會寫的生字是有六個,高效課堂提倡學生自主互動。因此,課堂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分析、交流、練寫,使學生這部分的學習十分紮實,有實效。

上完一節課下來,我也感覺自己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時間上安排不到位,上課時沒有顧及到全班學生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結合其他老師的推薦不斷的改善我的教學,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司馬光》教學反思6

《司馬光》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留意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透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啓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人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光想到的是缸裏的水離開人。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夠發揮想象空間的資料太少,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錯過了機會,以後再彌補會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這篇課文中,不僅僅蘊涵着思維發展的無限空間,而且還爲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帶給了機會。我透過引導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如:自由讀、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等。激發學生的情感。能夠看出,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在閱讀中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變化。

作爲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蘊含的創新教育因素,用心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潛力。爲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我特地在課前安排了兩則腦筋急轉彎。在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如果你是這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怎樣做?”爲了證明的聰明,都踊躍發言。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儘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必須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這閃爍着求異思維的火花,我們教師必須要讓它燃燒起來。倘若用批評、訓斥來澆滅它,簡直是一種犯罪。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透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

我覺得這課時我做的不夠好的是缺少了寫的環節,雖然第一課時裏沒有安排寫字教學,但我在讀完課文後安排了一個“我會填”的訓練環節:一()假山,一()缸,一()(),我只要求口頭填,其實之後纔想到應給學生一個動筆寫的機會,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課前準備裏總少了課堂練習本。課堂上,能讓學生動手就儘量讓他們動手訓練,無形中督促了孩子們在課前準備好課堂練習本。

透過這一課時的教學與學習,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一點沉着、冷靜,對待孩子們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儘量讓課堂上不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