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是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讓活潑單純,生活無憂的四年級學生透過三件看來平常的小事去解讀“生命”,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無疑是一個難點。於是,我始終圍繞:“生命”這個中心話題展開教學活動,安排教學環節,設計了六個板塊進行教學:一是話說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感悟生命(第一課時)四是表達生命,五是書寫生命,六是昇華生命(第二課時)。

我特別贊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振國教授關於文科教學的一段精闢的論述:“文科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存在的展現。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於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正因爲語文字身是一種感性的存在,所以學生也總是以感性的方式來掌握語文。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感悟,還文章以畫面,還文章以旋律,還文章以意象,使學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覺、想象中舒展自由的精神,展現生命的活力,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享受閱讀的種種情趣、韻味和意境,享受閱讀所帶來的種種激情、酣暢和快樂。所以,本課教學,以“讀”貫穿始終,以讀代問,以讀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讀促悟,以悟促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享受閱讀帶來的愉悅,唱響對生命的讚歌。

我看過好多有關這課的案例,但大多都是才用平推式的讀和悟,隨意性較大,三個事例的解讀學生層面往往是平移式的,梯度和層次性不明,如果太開放的話,會讓自己在課堂上失去方向。如何讓自己的問題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攏。於是我把三個事例作爲一個整體來做縱向處理,使每一次的讀層層深入,螺旋上升。第一次是以生命是什麼這個話題展開,第二次是作者開始對生命做何思索,第三層次是以一個怎樣纔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爲探究閱讀的話題開展三個事例的深度探究。三個事例精讀的過程中,又才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興趣有收穫。比如第一件事例是才用抓住重點詞體會感悟,想象情景對話。第二件事是透過以讀代講的方式感悟瓜苗頑強的生命力。第三件事是透過背景資料的拓展運用。當學生了解到杏林子的身體狀況,插入杏林子對自己生活的痛苦感受,體會到她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再引導孩子們去想象說,當杏林子看到奮力求生的飛蛾時她想……,當她看到牆角磚縫中的瓜苗時,她告訴自己……當她聽到自己沉穩有力的心跳時,她又會怎麼想怎麼做呢?在上文體驗的基礎上,學生髮言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紛紛談出了作者要頑強活下去的肺腑之言。這些環節都是非常成功的。師生、生生、生文之間開展了深入地對話。這樣的對話是成功的。我很高興。

預設往往是完美的,理想的。但是課堂卻是動態生成的。不同的學生,上課老師不同的心境都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唯一讓人遺憾的是,在講讀第二件事例時,學生竟然會讀不出該強調的部分。由於自己心急,最後的八個字“不屈向上、茁壯生長”我拼命地提醒,讓學生試讀好不容易做到了,真有點牽着學生鼻子走的嫌疑。現在想想,如果在學生讀不出來的情況下,我不去猜測,不去可以強加給他們我的遺願,只是老師自己示範朗讀再與學生讀的進行比較,學生不就是一目瞭然了嗎?這就是老師臨場的調控能力和教育機制和智慧的缺失。好好努力,我想我會做得更好。

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這篇課文透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中,我採取“讀、悟、誦、寫”的方法來進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讀是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悟是學生與自己、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達到理解的目的;誦是學生熟讀成誦,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曉之以心,誦之以口;寫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寫下來。透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應該有所想,更想有所寫。

1、抓住重點詞語,更好地讀出感情。教學中,讓學生把三個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劃下來,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能積極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點詞語。因此,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詞語,學生主動性很高。再把這種展現珍惜生命、體現生命價值和對生命負責的句子讀出感情,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讀出了意境。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主題。透過重點句子,背誦課文喜歡的段落。透過找詞語,找句子,寫感悟,很多學生能當堂背出相關語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課前,讓學生蒐集了關於生命的格言,在課堂上,教師先將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進行展示,繼而進行分組展示,學生透過展示,達到了學習拓展的目的。

4、讀寫結合,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或感悟。由於在教學安排上,我把這一課作爲本單元最後一課來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在本文學完之後,對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無論是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琳達一家無私奉獻角膜、小花在寒風中怒放勇氣,還是杏林子關於生命的感悟使學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發揮生命價值可以從不同方面去表達。加之,海倫.凱勒、杏林子、貝多芬、張海迪等身殘志堅的名人的勵志故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熱愛生命,創造價值的動力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學生來寫出自己的感受,是心聲的自然流淌,也是學習的理解和昇華。學生們都談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應該如何發揮生命價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虛度。

??不足: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交流討論的沒有預想的充分。

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反思3

回顧十二年的教學生涯,已參加了三次學校舉行的教學策略研討會了。這次第十五屆小學策略研討突出“學生參與”的主題,本身就貼近了真實的課堂,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我由衷地爲大道語文課邁進了真正的課堂生活而高興。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9課《生命生命》,本課屬第五單元一類文。首先從課題來看,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個沉重的話題,如何把這個人生成長中很重要的話題讓十歲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暱?我們知道不同閱歷的`人,不同經歷的人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是大不相同的,於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經歷爲線索展開教學。隨着對作家杏林予的瞭解、敬仰、到對生命的感悟層層深入,從而徹底領悟了生命的不同含義。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參與。說到參與就要考慮到主動參與、被動參與,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等問題。爲了使學生很好的主動參與。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交流體現民主和平等。體現課堂生活的真實、自然,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使認識更深入,學習更有效。主題教育理論的滋養使我深刻體會到教師如何在課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並在學生需要時能適時地給予指導和點撥。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體會到課堂上瀰漫着人文關懷的氣息,如:學生感謝同桌的提醒,老師感謝學生的補充,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課題中的兩個“生命”的不同解釋,課堂上呈現出辯論的情景。這種精彩的生成說明了學生的思維被煥發,被激活,說明學生真正進入了認識生命,領悟生命的學習中,課堂上學生的情緒由平靜到泛起微波再到波瀾壯闊和奔涌不止,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這精彩來自於充分的預設,來自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認可,來自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尊重,來自教師對課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節課不可能完美無瑕,我們要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們要牢記教師的厚重沉澱,知識的廣博,充分的預設,先進的教育理念纔是衍生精彩的基礎。

本課中“交流新發現”和“書寫生命感言”的設計都體現了讀與寫、言與書,工具與人文,自主個性張揚與教師指導的融合。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課結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開始了,如果教師們評價中說我成熟了,大氣了,那要感謝我的學生們。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鑽研,深思熟慮,力行實踐過的東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相信我以後的路會走得更堅實!

最後想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1、參與的廣度與參與的人次之間的關係。

2、教師的評價語言與學生的參與深度的關係。

3、教師指導的時機與學生參與的熱情之間的關係。

4、課堂所提問題對學生參與的影響:

影響參與的因素有許多,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每個人的課堂都能精彩紛呈,讓我們都來享受充滿活力的課堂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吧!

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反思4

《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列舉了三種生命現象,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三件小事,抒發了作者的三種感觸,進而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本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本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本篇文章原本是初一語文的一篇課文,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感悟透徹實在很難,在選課時,年組的老師不同意我選這節課,但倔強的我還是想接受這種挑戰,我在備課時下了許多的功夫,自己研讀課文,閱讀教學參考書,上網到中學的教育網絡查找關於這篇課文的資料,又經過年組的老師的指導幫助,終於在週二講完了這節課。課中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同時也有許多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發揚的優點。

一、注重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透過和學生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爲課堂的引導者。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以悟其理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使感悟得到昇華,感受得到釋放。學生透過朗讀,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時,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增強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學設計環環相扣,緊扣主題

教學設計中我僅僅抓住“生命”這一主題,在學生談到對課文“飛蛾求生”一部分的理解時,我問學生:“此時,作者看到這一幕會想到什麼?”在“瓜子破土”的理解時,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透過自己傾聽心態,感受到對自己生命的驚喜(此處,應該再多找幾名學生傾聽自己的心跳),進一步感悟作者的理解,同時,讓學生說出對“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理解,以及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說說怎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學生談得很實在,也很深入,特別是王佳月在以後的學習中開始有所改變。

在教學“飛蛾求生”、“瓜子破土”的結尾處,透過我的語言過渡,使學生兩次齊讀課堂,呼喚生命,緊扣課文主題。

四、拓展延伸,思想得到昇華

課文結束之時,學生結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蹟,以及生活中的人物,來感受生命的價值,使對生命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昇華。最後以“生命因――――而美麗”,體現對生命的理解,學生談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別人服務而美麗、生命因爲誠實而美麗、生命因努力學習而美麗、生命因奮發圖強而美麗、生命因珍惜時間而美麗、生命因奉獻而美麗

……

但在此處設計中,我沒有把我所準備的人物介紹一一介紹出來,總覺得有些失去了課堂的亮點。

五、教學中的不足

1、學生髮言有些拘謹,不夠精彩。也許是課文難度太大,也許是學生緊張,總之,學生的語言沒有平時有序,沒有形成很多的亮點。語文學科是個語言積累的學科,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更加註重學生表達語言的規範,以及學生的分析能力的進一步培養。

2、學生對教材的分析挖掘不透,教師應及時作好調控,引導學生分析,這樣更利用挖掘教學內涵。

3、對於這樣的講課,我以不是一次的經歷,但緊張的情緒日益加劇,這與自己的心態有直接關係,欲速則不達,同時,也顯現了自己的自信心不足。自己也更要多多鍛鍊自己。

4、可以說教學設計沒有太大的紕漏,還是很合理的。但教學之後我總會琢磨,如果再換一種途徑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呢?試想如果抓住“我常常思考生命是什麼呢?”這句話進行教學,同時,在課文分析之中,反問學生“作者從飛蛾求生、瓜子破土就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嗎?”,也許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明顯一些。

其實,每個教師都會在執教之前和執教的過程中很迷茫,教學之後或有深深的感悟,雖然課已經講完,但這樣的反思會促進教學進步。我會透過自己的進一步的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更加精彩!

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反思5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題中的一篇文章。課文透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傾聽心跳三個具體形象的事例,表達了作者珍惜生命、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並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透過“介紹作者,匯入課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交流思考”、“感悟生命,昇華情感”四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感悟,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希望引發他們對生命的一點思考。

但上完課,我自我感覺很不好,現實的課堂與理想中相差甚遠,連學生也感覺到了我的緊張。課堂上的我按部就班,努力演繹着教案中設計好的環節,當然很快就完成了這項艱鉅的“任務”。但回顧教學內容後,卻發現了我忽略了學生的閱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情感把握好時,我就急着實施下一個環節,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想營造的情感氛圍中。即使有幾次的朗讀訓練,但因爲學生的內心感受不足,也沒有做到有感而發。

其次,受制於3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在拓展延伸部分,沒能充分挖掘。我想最後可以透過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其他人物,來感受生命的價值,使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當前語文教學倡導“以讀代講”的理論支撐,但想真正做到,又談何容易?

我們老師必須先改變觀念,把課堂主人的架子放一邊,給予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閱讀,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反覆誦讀,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還可以和小夥伴共同交流交流,擦出思想的火花。教師只需在必要時候參與其中,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就夠了。這樣,學生才能入情入境,拉近與文字的距離。這是一條探索的道路,我想用實踐檢驗它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