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燈祭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燈祭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燈祭教學反思

燈祭教學反思1

《燈祭》是一篇散文,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樸實無華的語言所吸引。再讀,又被文中自然流露的真情所感動,繼而心中泛起漣漪:

這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這一理念:

 語文味一:靜心默讀、動情誦讀的“讀味”。

閱讀教學要以讀爲本,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多讀呢?如果讓學生一遍一遍的反覆讀會有“放羊”之嫌,如果讓學生機械地模仿老師讀又有違“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要求。因此課上既有學生靜心默讀,細細思考;又有我聲情並茂的朗讀,給學生做示範;也有師生互讀,平等對話;還有生生互讀,走入課文,更有教師引讀,讓學生根據詞義和特定的情境讀出不同的語氣、語勢。效果如何,在座各位身臨其境,我自不必多加贅述。另外在指導方法上也改時下流行的“有感情讀”爲“讀出韻味”。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感悟後,再讓學生“送進去”讀一讀,從讀中讓學生再去傾聽作者的心聲,使學生把自己的個性體驗與文字朗讀很好的結合起來,讀出了思考,讀出了文章的韻味,也讀出了自己的味道。

 語文味二: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在這節課,我引領學生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如在冰燈、紅燈一段,讓學生感悟對比手法,在父女對話一段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在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中使語言訓練立體化,實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另外文字是一種符號,往往在文字背後蘊含着豐富的情感和內容,包含着多處“空白”令人遐想。像作者點燃玻璃燈,周圍的夜色顫動了一下,此時作者的思緒肯定也隨之顫動,我適時抓住這一空白點進行拓展:此時你就是作者,你會對逝去的父親說些什麼?個體面向父親告白,是個性化的,也是再現課文具體內容的,這樣很自然地就把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與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引導學生更深地感悟了文字,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語文味三: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

本節課我除了讓學生勾畫外,還嘗試讓學生走進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先是引入遲子建其他懷念父親的文章中的一段話幫助學生理解重點段落,不着痕跡的將課外閱讀的理念傳遞給學生,繼而在課的最後引出:你還有什麼感受,可以寫下來;閱讀遲子建懷念父親的系列文章。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課堂的延伸。閱讀的延伸將學生放到一個大的語文環境中,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情感的延伸,讓學生深刻領悟到父母對自己的摯愛深情的同時,感悟到愛是相互的,快樂也是相互的,使學生更加愛自己的父母,從而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大語文觀。

一節課有成功的亮點,也必有失敗的遺憾。反思整堂課,頗有意猶未盡之感。 總之,整堂課我在力求“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同時,也在努力實踐着本冊書所倡導的理念“簡簡單單教語文”。簡單的課堂,拋去浮華,纔會紮實;紮實的課堂,腳踏實地,才更有效。而這樣的語文課也才真正是令人難忘的語文課。

燈祭教學反思2

我記得我從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所以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本節課我努力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雖然《燈祭》一文從題目來看它的感情基調就是悲傷的,而我在教學設計時反道而行之,把課堂情感主基調定在幸福快樂上上,因爲我覺得只有學生們感覺到有父親的快樂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親的痛苦。

因此在教學時我過於重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語文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它的“工具性”。對於作者的寫作技巧,語言表達等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知識引導的少。比如“因爲有了年……年則妖嬈迷人了。”這段排比句式的寫法對錶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導沒有引導孩子去領會這種句式表達上的作用,忽略了語文知識的積累,因爲我們學語文就是爲了用語文,文字是例子,是學生用語文的例子,所以我們的課堂不能光顧着情感體現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

燈祭教學反思3

今天我教學《燈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反思整堂課教學,我覺得以下兩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以讀貫穿始終,讓課堂情趣融融

小學語文姓“小”,閱讀課叫“讀”,閱讀課上一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我精心備讀,以讀貫穿始終,讓課堂情趣融融。

指導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父親做燈的句子時,我安排了四次讀書:指名讀父親做燈時的句子,說說爲什麼說“那燈是不尋常的”;默讀,一邊讀一邊圈出動詞;瀏覽,想一想爲什麼做燈的過程複雜而父親卻忙而不亂;小聲讀,邊讀邊想像,在腦海中呈現父親做燈的全過程。一次又一次地讀,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比一次讀得深入,燈承載着父愛,所以作者說“那燈是不尋常的”,這樣的理解會深入學生的心裏。

第九自然段是全文感情最深的一段,指導閱讀時,在指名讀、自由讀、講讀、齊讀、師生共讀的過程中,我們一起感受作者的那份幸福、那份快樂,那份痛苦、那份悲傷,從而真正體會到“我”對父親深深的思念。

二、注重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有所得

閱讀“父親做燈”部分時,我指導學生實踐就內容作批註的方法。依照“做燈罩——做底座——固定好”的順序,逐步指導學生給段落劃分層次,同時作批註。

理解“有聲有色”這條詞語時,我提了這樣兩個問題:父親在時,過年時有哪些美妙的聲音?父親在時,過年時有哪些美麗的顏色?透過這樣想象具體情境的方法,我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詞語,而且指導他們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

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感到學語文是有趣的;注重方法指導,讓學生感到學語文是有用的。情趣融融,書聲琅琅,學有所得,這樣的語文課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愉快。

燈祭教學反思4

昨天我上了一節公開課,講的是《燈祭》,說實話這節課講的不理想,不像以前做公開課下來,感覺輕鬆舒暢,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這節上下來總有一種失落感,好像心裏堵着一塊石頭,總是沉甸甸的,難以釋懷。我對本課進行簡要反思:

①引領學生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如在我提燈過年聽別人誇我的的能有多好時生髮揮想象別人怎麼誇體會女兒對父親的摯愛,以及父親死後我家過年與別人家過年不同情景一段,讓學生感悟對比手法,在父女對話一段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在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中使語言訓練立體化,實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②文字是一種符號,往往在文字背後蘊含着豐富的情感和內容,包含着多處“空白”令人遐想。像作者點燃玻璃燈,周圍的`夜色顫動了一下,此時作者的思緒肯定也隨之顫動,我適時抓住這一空白點進行拓展:此時你就是作者,你此時的心情怎樣?你會對逝去的父親說些什麼?個體面向父親告白,是個性化的,也是再現課文具體內容的,這樣很自然地就把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與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引導學生更深地感悟了文字,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燈祭教學反思5

又一輪主任下水課結束了。回顧我的《燈祭》一課教學,從備課到講課確實也花費了心思。備課時我沒有過多關注他人的教學設計,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研讀教材上,從文字內容與學生情感的銜接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我校的教學研究主題“自主性課堂”出發,力求透過這節下水課爲老師們展示一堂具有“自主”味的語文教學課堂。

教學結束後,感覺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某些環節總覺得差那麼點勁兒,有種不解渴的感覺。下課後我先後和李校長、孫校長進行了交流,認真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由於校長已經聯繫好第二天去漢沽第一小學進行教學交流,其中有我的這節課,所以當晚我針對兩位校長的意見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感覺第二次執教《燈祭》比下水課時教學效果有些許進步,但也不盡如人意,所以這兩天我反覆觀看我的課堂錄像,在進行不斷的思考。

燈祭教學反思6

《燈祭》這篇文章以燈爲線索,講述了作者回憶童年時父親給她做燈的情景,從細微處見真情,從樸實無華的語言中透露出的對已逝父親的懷念之情,雖然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卻處處感人至深,無言的父愛,濃濃的親情,打動着我們每一個人。

在這節課,我引領學生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如在冰燈、紅燈一段,讓學生感悟對比手法,在父女對話一段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在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中使語言訓練立體化,實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另外文字是一種符號,往往在文字背後蘊含着豐富的情感和內容,包含着多處“空白”令人遐想。像作者點燃玻璃燈,周圍的夜色顫動了一下,此時作者的思緒肯定也隨之顫動,我適時抓住這一空白點進行拓展:此時你就是作者,你此時的心情怎樣?你會對逝去的父親說些什麼?個體面向父親告白,是個性化的,也是再現課文具體內容的,這樣很自然地就把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與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引導學生更深地感悟了文字,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但是因爲年齡閱歷的關係,這份看似平淡的拓展對於學生而言,可是極不好體會的。如我在問你的心情怎樣時,有的學生竟然說是高興、激動,還有的學生說是陰森恐怖的,學生內心沒有達到震撼。另外,我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缺乏錘鍊,比如語言應更精煉,對學生的評價應更及時,對於課堂節奏的把握應更緊湊,對學生理解文字應更放得開。反思整堂課,頗有意猶未盡之感,缺少對文字的多元解讀。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