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我要的是小葫蘆》教學課後反思範文

【篇一:《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關於《我要的是小葫蘆》教學課後反思範文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的是一箇中葫蘆的人,只盯着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透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教學設計以此問題爲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教學時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將教學設計付諸課堂實踐後,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詞教學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共6個。教學中,我重點是學習“葫、蘆”,讀好輕聲,並透過讀“葫蘆葉、葫蘆藤、葫蘆花、小葫蘆”四個詞,鞏固“葫蘆”的讀音。但忽略了“盯”這個重要的生字,正確理解它的含義有助於體會那個種葫蘆的人的思想。教學中應予以重視,深入學習。

2、學習課文

語文課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融合,感情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還有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的餘地。我僅抓住人物的語言,沒有關注人物的神態動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裏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應加以品析。所以在這個環節,可以這樣調整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帶着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教師追問:“那個人爲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

【篇二:《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10月25日在147班執教了一堂公開課,內容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14課《我要的是葫蘆》的第一課時。《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的是一箇中葫蘆的人,只盯着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透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教學設計以此問題爲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教學時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將教學設計付諸課堂實踐後,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詞教學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共6個。教學中,我重點是學習“葫、蘆”,讀好輕聲,並透過讀“葫蘆葉、葫蘆藤、葫蘆花、小葫蘆”四個詞,鞏固“葫蘆”的讀音。在教學“哇”字是我讓學生用換一換的方法把形近的“掛、桂、娃、窪”進行比較記憶,用動作理解“盯”這個重要的生字,正確理解它的含義有助於體會那個種葫蘆的人的思想。在教學生字詞的過程中,我重視記字方法的滲透,注重讓學生自己學習生字的能力訓練。

2、課文教學

教學課文時,我注重好詞好句的積累。比如教學“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爲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再透過反覆的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對葫蘆的喜愛之情。讓學生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情。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爲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透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啓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匯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爲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爲什麼他那麼喜歡葫,那他在做什麼呢?”透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第二課時)

當然,“完美無缺的課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問題,有缺點,值得反思的纔是真正的課堂”。本節也有不足之處:由於公開課,怕教學部完整,爲了完整預定的而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對後進生的關注較少,比如朗讀課文,應該多叫平時朗讀不怎麼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多讓他們鍛鍊,當場訓練,當場指導,也許效果會更好些。

【篇三: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都是用具體形象的.事例來說明一個道理。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爲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爲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閱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他最後要到葫蘆了嗎?2、爲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3.我要的是葫蘆,那不要的又是什麼呢?

在這幾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透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啓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匯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再透過圖文結合,生提出了“葫蘆爲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爲什麼他那麼喜歡葫,那他在做什麼呢?”透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幾點思考:

1.教師的提問欠精。有時提的問題,會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話寫出了葫蘆的可愛?”“有幾隻蟲子怕什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以後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模棱兩可的提問使問題繁雜,不成體系,又浪費了課堂的時間。

2.教師自己說的太多,尤其是最後道理的引出,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多說多想。

3.教師的評價語太過單調。

【篇四:《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是兒童心靈成長的反映,它是童眼觀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繪世界的自然產物。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自由的、寬泛的,是沒有什麼規矩可言的。這一點,在我教學了《我要的是葫蘆》後,更是深有感觸。

記得在本課快要結束時,我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想象的空間:

師:那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知道葉子和果實的關係,還不聽鄰居的勸告,沒有得到可愛的小葫蘆。假如你明年也種了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你會怎麼做呢?

生1:老師,我會聽鄰居的勸告,治一治葉子上的蚜蟲。

生2:我會請爸爸媽媽來幫忙。

生3:我會及時買來農藥打死蟲子。

師:你們在課文中受到的啓發還真不少。想想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生1:我還會用殺蟲劑殺死蟲子。

生2:我會網來七星瓢蟲,放到葉子上去吃蚜蟲。

師:看來,大家懂得的知識還真不少。把我們語文教學聯想到實際生活中去了。真值得誇獎。(全班誇獎說得好的同學)

生:老師,我還有辦法。我會發明一種吸蟲的機器,專門吸葉子上的蚜蟲。

師:你的想象真是與衆不同,誇誇他。(全班一起誇)誰還有辦法?

生1:我會用開水燙死蟲子。

(教室一片譁然,議論紛紛:那不把葉子燒枯萎了嗎?葫蘆和葉子可是有很大的聯繫的。)

生2:我會親自用手捉蟲子,然後踩死。

(衆多學生反問:你捉得完嗎?)

生3:我會重新種葫蘆。

(一部分學生笑了,說:那葉子上又生了蚜蟲怎麼辦呢?那個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4:我會找來專門消滅蚜蟲的書來幫忙。

師:你真是一個肯鑽研的學生啊!一起誇誇他。

人們都說,孩子就是天真的幻想家。與成人相比,兒童是充滿想象和幻想的時代,而且兒童的想象總能給人以美妙神奇的感覺。我以爲,兒童在想象中是自由的,在兒童的字典裏是沒有“不可能”一詞的,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用想象力去創造一個充滿神奇的世界。所以,在上述的片段中,我放手讓學生去想,放手讓學生去說,雖然他們的想象有些是不切和實際的,但我認爲,兒童的想象是不能以合理來衡量的,而是在於他們敢不敢想象。語文課堂首先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孩子們敢於想,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飛向屬於他們的王國。

【篇五:《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因此,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當然,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在詞句中,因此,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完《我要的是葫蘆》後,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拓展,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這樣學生說話讓他們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課後,我讓學生續寫這個故事,給了孩子們一個開頭“第二年,種葫蘆的人又種下了一棵葫蘆,……”。這樣不僅促進學生了解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個地方,進一步理解了課文,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緊密聯繫。

另外,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爲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着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六:《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昨天是學校教學開放日,來了好多家長和外校的老師,我準備的課是《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反思如下:

一、滿意之處

1、準備比較充分。

2、課堂生成比較精彩。我努力做到了孩子們會的我不說,我只給孩子們補充和適當點撥。突出了重點,將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的區別及朗讀方式交給了大家,孩子們激情澎湃。

3、多角度學習這篇課文。不但練說了主要內容,還從低年角度着想,降低難度,以填空的形式出現,再連起來說大意,水到渠成。擴展了一篇文章《啄木鳥與大樹》,讓孩子們更加認識到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並且結合我“十二五”科研內容的訓練,擴展閱讀,提高快速閱讀能力。

4、學生能夠收集資料,並在課堂積極發言。

5、德育多角度。教學本課我從事物聯繫、學科學、聽人好言相勸等方面引導孩子們總結道理,很順暢,收穫多。並且讓孩子們學會查資料的方法,從而也告訴了家長怎樣指導孩子查資料。

二、不足之處

1、畢竟是剛上二年級,小組學習搞了不久,還沒有大規模的積極發言,學習過程中有溜號的現象,也有在一起學了,卻說不出來感受的同學。小組彙報時,最好再有一組來彙報就好了。似乎有點少。不過很真實,我感覺還不錯。

2、讀的訓練時,一着急,感覺還是單獨讀的人少了,集體讀的時間多,應該改成多叫單人,那樣適合個體提高,有序不亂。

3、當時在對反問句與陳述句互換進行一下書寫練習就好了,因爲課後冊子上有許多同學會變換,卻忘了加標點符號。這個內容應該深入練習,落實到筆上。

三、努力方向

1、小組合作學習更實效,彙報時語言更激烈。

2、培養孩子積累成語、名言,多讀書。

3、課前的鼓勵和熱身要激發熱情。

4、注重課上的讀,努力提問更多的孩子讀,讀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