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槐鄉五月》教學反思範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槐鄉五月》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槐鄉五月》教學反思範文

《槐鄉五月》教學反思1

《槐鄉五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幹、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以讀爲主,讀中感悟”是我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

爲了使學生感受槐花的美、香、槐鄉孩子的快樂,一方面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如,指名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讀,自由讀,齊讀等,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語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透過多媒體手段,從美入手,以讀解文,在讀中表達美,再現美。但在朗讀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齊讀時由於語速偏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情感的充分體現。這是我在以後教學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教學中我也注重抓關鍵字、詞、句,從關鍵字詞句入手,讓學生有一個從整體到局部的概念。例如我先讓學生抓住“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爲表達主線,使學生對全文有個總的印象,然後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課文的內容,做到抓一句而帶動全篇,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做好了準備。還有在教學“中午,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的槐花飯,清香、醇香、濃香……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這段文字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表示香的詞語,然後理解“清香、醇香、濃香……”感受槐花香味越來越香,越來越濃,並透過朗讀體會,還有“浸”字更是體現了香味到處都是。學生透過對關鍵字句的理解,更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槐鄉五月》教學反思2

初讀《槐鄉五月》,深受其吸引。那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整篇課文展現了槐花盛開的美麗,香氣的迷人,槐鄉孩子的勤勞能幹、熱情好客和淳樸可愛。毫不猶豫地我便選擇了它作爲公開課的教學內容。真巧,隨着開課時間的臨近,我們家鄉的槐樹也相繼開花了。課前我採摘了一些將教室稍稍佈置了一下,整間教室都沉浸在槐花的清香裏。我想孩子們在這樣的教室讀這篇課文更能感受槐花的'美,槐花的香以及槐鄉孩子的快樂。

“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這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於是教學一開始我便設計了以小黑板出示這句話,讓學生自由朗讀。緊接着拋出問題:“爲什麼說‘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以此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課文內容,做到抓一句而帶動全篇。

“以讀爲主,讀中感悟”是我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形式的讀,並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美,繼而去表現美。一方面,我結合文章特點設計自由讀、比賽讀、男女生讀、齊讀、角色體驗讀,讓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語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結合課文中插圖,教室的環境佈置,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發揮自己的想象去讀,以達到讀中感悟的目的。

例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 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去描繪槐花的形態美,我在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理解作者語言之後,設計問題:“小朋友,你們眼中的槐花像什麼呢?”進而豐富學生對槐花形態的想象,用心去欣賞槐花。這個時候再回過頭來讀課文,對課文的理解就跳出文字本身了。再如:“嗡嗡嗡”、“啪啪啪”,讀讀這些擬聲詞,它們使文章語言更富形象性的同時,也如同一個通道將課堂中的學生與蜜蜂、槐鄉孩子相連接。讓學生去猜小蜜蜂說的話,像槐鄉孩子一樣跑一跑,改變身份,融入文字才能感受作者創作時所處的意境。

在教第三自然段時,我逐漸放開。請事先化裝好的幾個小姑娘和小夥子來到講臺前,頭上戴滿槐花的小姑娘,笑容滿面。袋中塞滿槐花的小夥子美滋滋地吃着槐花。無需我多講,孩子們便心領神會。

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學生的關注,調動學生的情緒方面有所欠缺。這次教學也讓我認識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之處。以後我會更加努力地教好語文,教活語文!

《槐鄉五月》教學反思3

《槐鄉五月》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七單元共有四篇課文,《恐龍》和《海底世界》是比較典型的說明文,結構很清晰,內容比較有趣,學生在學習時比較感興趣。《日月潭的傳說》是一篇傳說,以故事形式展現,也是學生樂於接受的形式。與第七單元的其他課文不同,這是一篇語言文字都很美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味語言文字之美。

看到這樣的文章,我有點無從下手。我首先明確了教學目標,其中有一點是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悟槐鄉五月的美。但是運用何種教學方法確實讓我想了很久。直到我看到了薛法根老師的教學實錄,讓我覺得有章可循。我沒法上出薛老師的味道,但我覺得有幾點是可以借鑑的。

一、從詞語入手,感受字詞的運用。

這篇課文中有很多ABB式的詞語,如“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香噴噴”“傻乎乎”等。這種類型的詞語讓人讀着有不同的感受。就如“白茫茫”這個詞,它體現了槐花之多。而“白生生”呢,則體現了槐花之白。又如“傻乎乎”一詞,顯得孩子的可愛,與“傻”有着本質的區別。再如“小小子”一詞,它是比較特別的,指的是可愛的小男孩。可見文中的用詞是十分恰當的。抓住這些關鍵的詞語,感受語言文字的妙處。

二、以朗讀入情,吟誦語言的美。

文中有很多比喻句,相似卻不相同,層層遞進,漸漸深入。比如第一自然段中將槐花比作瑞雪初降,比作玉雕的球,比作姑娘的小辮子。這三個比喻由遠及近,從不同的角度對槐花進行描述。在教學時,讓學生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發現。寫比喻句也好,寫作文也好,要有自己的視角,不要人云亦云。

三、借重點字型會語言之精煉。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薛老師抓住“飄”和“塞”兩個動詞。“飄”字是形容小姑娘體態輕盈,身心愉悅。“塞”字則體現了小男孩的大大咧咧,自由自在。這兩個字用的巧妙,而且沒有更適合的了,非得這兩個字不可,這就是語言的精煉之處。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基本上抓住了這幾個點來展開教學。我感覺總體效果還是不錯的,就是朗讀感悟時,有些拖沓,導致感受重點詞部分時間就少了很多,只能大概地講講,沒能講透。時間分配上有些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