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山行》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二年級語文《山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語文《山行》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山行》教學反思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

教學這首詩,我主要引導學生做好以下“三讀”。

一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所以在指導學生初讀古詩時,我除了要求學生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還引導學生髮現古詩朗讀的這兩個特點。因爲學生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讀了幾遍後還沒有發現。於是我進行了範讀,由於範讀時停頓比較誇張,有幾個聰明的同學發現了古詩朗讀的停頓和節奏。接着,我再讓他們讀讀每句詩的最後一個字,引導他們發現古詩的押韻。雖然第一次教學時花了一點時間,但透過這樣的指導,學生掌握了古詩朗讀的節奏和韻律,一定會在以後的古詩學習中加以運用。

二讀,讀出理解,讀懂詩意

理解詩意應該是古詩教學的一個重點。古詩中有些字詞的意思和現在一樣,如“停車”、“楓林”、“白雲”、“人家”等。還有一些字詞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理解的字詞,再重點指導學生理解那些與現今意思不一樣的詞語。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畫圖法。在理解“遠上”、“石徑”和“斜”的意思時,我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座高山,一條從山下通往山頂的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圖一畫,學生就理解了“石徑”、“斜”的意思,接着我讓一學生上黑板從山腳往上看,讓學生說說看的感受,學生理解了“遠上”的意思。

聯繫前後文感悟。在理解“坐”的意思時,因爲意思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學生很難理解。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繫前後文進行理解。感受“詩人停下車不走”與“喜愛傍晚時候的楓林景色”之間的因果關係,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導學生用“調換順序法”和“擴充意思法”理解詩句的意思。應該說,同學們理解得非常好。

三讀,感悟意境,體會情境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後,我讓學生再讀古詩,說說自己看到的情境,學生把自己看到的遠景、近景都描繪得十分具體。我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讓學生受到感染。還適時加以音樂渲染,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爲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總之,透過“三讀”,學生基本讀懂了古詩,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得紮實、高效。

二年級語文《山行》教學反思2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啓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透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資訊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爲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透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爲,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於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於二月花”。

二年級語文《山行》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如何使兒童在讀古詩的同時,真正感悟到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透過下一個片斷,我們或許會有所啓發:

【案例片斷】

(透過自讀──—同桌檢查糾正──—齊讀等方式使學生能把古詩讀正確)

師: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可真高,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學生小組學習)

師:哪一組先來交流。

生:我們組知道“遠上寒山石徑斜” 中後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生:我可以幫助第四小組的同學補充一下。“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意思是說遠遠看去,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生:我們知道“白雲生處有人家”是說白雲的深處有一戶人家。

師:是嗎?

(教師隨機板畫山中雲霧繞繞的地方有幾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板畫後舉手):老師,我覺得不是白雲的深處,應該是在山上有幾戶人家的房子。

師追問:那古詩爲什麼說是“白雲生處”呢?(教室裏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學生舉手)

生:因爲山很高,比天上的雲還要高了,所以是“白雲生處”。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現,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像剛纔結合圖畫來讀懂古詩,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其他組還讀懂了哪幾句呢?

生:我讀懂了“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說霜葉比二月的花還要紅。

師:你說得不錯,但這裏的“霜葉”是指什麼葉子呢?

(教師隨即出示書中的插圖)

生:“霜葉” 指楓樹的葉子。老師,我有點知道“停車坐愛楓林晚” 的意思。

師:那你說說看呢。

生:我是從書中看出來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見傍晚路邊的楓葉太美了,就停下車來。

師:小朋友,你們真是太棒了,自己讀懂了這首古詩的意思。

(這時,一名學生把手舉得高高)

生:老師,我不知道“寒山” 是什麼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師反問:真的嗎?

生:我認爲不是。

師繼續追問:那爲什麼要用上“寒山”呢?(教室裏鴉雀無聲)

師啓發:小朋友,你們想想,這首詩是描寫什麼季節的呢?

生:秋天。

師補充:而且是深秋時節,這裏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時節的山。因爲深秋時節,天氣轉冷,因此作者在這兒用上了“寒山”。

生:第四行爲什麼說“霜葉” 呢?

師:誰能回答這位小朋友的問題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會下霜。所以說是“霜葉”。

師:說得準確一點,應該是被霜打過的楓葉。小朋友,杜牧用幾句短短的詩句寫出了深秋時美麗的景色,使我們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時節生機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讓我們也來讚一讚這美麗的深秋,好嗎?

(引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