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地理教學反思之我見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學反思之我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教學反思之我見

一、對地理新課標的反思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繫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二、對地理教學設計思路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經常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自己的預期設計有比較大的差異,課後分析,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過於理想化,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是否針對學生認識現狀和接受能力以及當時的教學情景,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益。

比如在地球運動中,如何處理正午太陽高度角與影子的長度和方向時,我不可能把學生帶到教室外教學,一是難以駕馭和控制,二是學生受干擾因素更多,更不利於我完成教學和學生對知識的準確把握和理解,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四個學生參加到我的設計材料中來,一個同學作北迴歸線,一位同學作南迴歸線,一個同學作移動的太陽,一個同學作地球上任一點的物體,讓同學們一起觀察以下幾種情況:1、當這個點在北迴歸線以北時,太陽在南北迴歸線移動時影子方向如何?比較在南北迴歸線時,何時影子更長?2、當這個點在南迴歸線以南時,太陽在南北迴歸線移動時影子方向如何?比較在南北迴歸線時,何時影子更長?3、這個點在北迴歸線到赤道之間時,太陽在南北迴線移動時影子方向如何?比較在南北迴歸線時何時影子更長?4、當這個點在南迴歸線到赤道之間時,太陽在南北迴歸線移動時影子方向如何?比較在南北迴歸線時何時影子更長?透過學生觀察分析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出正確結論,最後我請學生自己來歸納結論,這樣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更好,並且能夠很好應用。

三、對地理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也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去反思去分析,怎樣才能更合理的促進學生內在素質的發展,怎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比如我在講交通運輸中的點時,我沒有用教材中的材料,而是以我們縣三大汽車站爲例,以過去的區位與現在的區位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白汽車站的區位選擇與哪些因素密切相關,同時提出我鎮規模擴大和兩大交通幹道的建成,又將如何影響我鎮汽車站的區位呢?又該如何佈局才更爲合理有效呢?

我認爲,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師對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師還必須有較高的教育和研究能力,有較強的設計能力和控制能力,並有利於展開教學、透過創造性思維的課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和能力的發展,對教學過程有充分的估計,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和分析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師必須從多方面充實、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內外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從而使教學活動處於活躍積極的狀態。

四、對自身教學的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有親合力;是否有正直的品質、開闊的胸懷、豐富而細膩的感情,果斷的決策力和創新能力。現在很多教育專家都在呼籲;走近學生,瞭解學生,這是因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學生溝通,才更能瞭解她們所思所想,更能瞭解學生認知水平和現狀,才更利於我們課堂教學的順利完成。“身正爲範,學高爲師”,所以教師更應該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質在該與自己的身份相符,只有這樣才能令學生信服。關心學生,理解學生,與學生平等民主的相處,你會發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與你配合是格魅力,是否能夠吸引學習融入到你的課堂。

五、對地理教學反饋的反思

地理是實踐性和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三維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反饋最主要來源於練習,練習也是一種再學習的過程。透過練習,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反思教師給學生的地理作業是否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是否對學生終身能力發展有幫助。因此作業反饋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和培養,正如古語所說“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