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愛蓮說》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蓮說》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愛蓮說》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愛蓮說》教學反思1

周敦頤的《愛蓮說》是八年級人教版第五單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內容短小內涵深刻。教學時啓發學生從蓮的特點聯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本文後,反思本次教學活動前後過程,認識到以下三點:

一、自我調控方面。時間緊,任務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週知道比賽時間,夜間休息就有些失眠多夢,一直持續到抽課當天。抽課後獨自一人準備所有工作,事無鉅細獨立完成,直到講課結束,兩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時,長時間處於腦袋發脹狀態,直到課講完後一個多小時頭腦才感覺清晰,憋悶感才消失。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自我調控能力差,抗壓能力差;二是平時教學研討精細度不夠,對不同文體的缺少分析對比性研究,沒能形成風格鮮明的自我教學特色。

二、教學理念方面。上課時,這是一篇已學過的文言文。那考察什麼呢?評課老師說:考察如何舊課新教。我追問了一句,評課老師回答,例如:字詞處理上巧變爲複習鞏固、搶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學組織形式上的“創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從教學模式上變,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學會思考、學習表達。

平時上課,很多學生不會記筆記、不會傾聽、不會思考問題、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缺失,學習方法指導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就從課堂教學中去引導和滲透,讓發言的同學盡力講清是如何思考的,從哪個方面哪個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樣概括出這個答案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去歸納總結;不會發言的同學努力傾聽別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學習方法;然後學着去運用,逐漸學習着去思考、學習着去表達。在課堂中以教學的知識和內容爲載體,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進行指導、滲透,強化學生的思維模式訓練,這也就無形中滲透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我覺得,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培養和訓練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維能力,這纔可能實現終身學習的教育願景。

三、創新意識方面。創新於科學教學理論的深厚積澱,於對文字內容的深刻解讀,大到謀篇佈局,小到字詞標點,都應做到認識明確、見解精準。對文字的理解有了這樣的深度、廣度的獨立思考,纔可能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有創新,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愛蓮說》教學反思2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爲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於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複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覆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上這一課我主要抓住了這兩個環節: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爲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爲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裏有兩層含義:課文裏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爲課文哪裏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說》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爲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醜行,說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爲學生服務,纔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愛蓮說》教學反思3

第一:在教學模式上,我們一貫採用的傳統教授文言文教學的固定模式,即:朗讀---疏通---理解---積累,在議課過程中許小豔老師提出怎樣突出重點,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節課僅僅是爲了追求某種形式上的完美,還是要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更讓我受益的是陳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讀來帶動、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陳教授絕不拘泥於讀的形式,而要求學生應讀出作者,讀出自我。與陳教授的課相比,本節課中我設計的朗讀在某些地方就顯得很浪費時間。爲了這個環節,即使教學內容很簡單,即使學生已經會讀,仍要按模式照舊進行。所以教無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舊。

第二:在匯入新課時,孔令宏老師建議以古往今來讚美蓮的詩句或學生談蓮的形象等方式來匯入,以此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是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用什麼方式調動起學生內在的熱情,激發起活躍的思維,積極地去參與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同時我覺得孔老師這個提法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字,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做也未嘗不可。不過,我也不推翻我的觀點,我覺得學生的課前三分鐘演講也是一種很好的調動方式,它是學生參與課堂的一個極好的手段。

第三:對於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教學模式在議課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的課堂一直採取的模式就是以調動學生髮現問題爲突破口,我仍然認爲學生髮現一個問題比老師講授十個問題都可貴。今天王坤娟老師的建議說在探究時老師是不是該適當點撥,這一點我是認同的。同時,陳教授的課也給我同樣的啓示: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對於學生挖掘不出來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以適時的引導,然後給他們以時間去體會,從而成爲自己的收穫。相比較而言,我的學生在課堂上雖然說了、問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穫的同學不多,語文課堂應該是和生活聯繫在一起的,而生活這個外延如此廣大,如何讓學生學會在其中採擷珍珠,爲師者應該爲學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談一點,就是觀了陳教授這節課以及透過我們的議課,我覺得我們在備課時忽略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比如:三種花喻三種人,三種人的處世態度,我們如何看待等。

改進設想:

說實在話,今天心情非常激動,因爲我覺得自己發現了許多問題,也看到了陳教授的課堂。覺得從明天開始自己的課堂就該改變,雖然我知道這有難度,但是那種急於改變、探討、改進的衝動卻真實涌動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進很難:比如如何讓語文更提高貼近生活,如何讓學生學會關注課堂、關注同伴,如何讓自己的課也有散文般隨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亂並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愛蓮說》教學反思4

我在教《愛蓮說》這一課的時候分了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我主要是疏通《愛蓮說》的字詞解釋。我覺得這篇在早讀課上已經讀過了,所以就讓學生站起來直接讀,雖然學生已經讀的很流暢,但是可惜的是他們的朗讀沒有絲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這課之後纔能有對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後這篇文章其實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問題,所以採取讓學生自己去結合課下注釋的形式去理解。當然事先我預計了一些難解的句子。結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沒有提出“香遠益清”不懂,但是實際上他們對這句的確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導他們“益”的意思,聯繫前面我們學習的《黔之驢》中的“益習其聲”和“稍近益狎”中的“益”,將“漸漸”和“更加”兩個義項放在一起讓學生辨析;把舊知識和新知識相聯繫起來。第二的課時,我把重點放在對作者借物詠懷和襯托的教學,總的來說在課後的作業中體現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在教學中我引導的比較多,放手的時間比較少。“聽來的永遠不及學來的”,是該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覺得這是一個敗筆,雖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錯,但是是不是他們的短時記憶呢?我不得而知。學生對“陶後鮮有聞”、“同予者何人”和“宜乎衆矣”的對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預計。七班的楊文說:“在當時的社會中,真正的如陶淵明般的隱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樣的品德高潔之人也爲數太少了,相反地人們都淹沒在富貴夢中。作者發出了自己多社會的感嘆。作者用“鮮有聞”,“同予者少”和“衆”形成對比。”我爲他精湛的語言表達和思想而驚喜。

但是要說有什麼覺得虧欠的,就是我覺得也許將內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譯聯繫起來去上會更好,課完了之後也缺少拓展的內容,是不是也能讓學生去借物詠懷一下呢?我相信他們有這個能力。

《愛蓮說》教學反思5

《愛蓮說》是一篇雜文。雖然初一的學生還沒有接觸到這樣的文章,但是作爲一篇意蘊豐富的詠蓮名篇,我還是想透過這片文章的教學,讓學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個思維過程,並且能學以致用,用所學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內外意義。同時學習如何透過文章的品讀、典故的補充、作者的生平入手,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志”,從而感受古文意蘊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現實意義。

整堂課遵循了古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以讀促譯,就粗避細,整體感知,體會大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儘可能的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經驗去理解文字,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這次教學的整個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從課題入手,從三個層面來探究,首先完成對內容:三種花的理解;然後明確作者情感:爲何獨愛蓮;再到透過文體理解:作者透過愛蓮表達什麼?思路清晰了,內容添加資料後也更爲豐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讓七年級的學生有點應接不暇。原本我在學案上還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學生能積累運用到以後的學習中,但是課堂上僅僅只能夠引導學生理解深入,無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學設計應該先從學生學情入手,而我在設計過程中,過多的關注了自己想要教給學生什麼,用自己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沒有考慮到學生現有的閱讀水平、閱讀速度,之前也沒有給學生時間來消化。課堂上的知識連結,肯定是消化不了的,應該將其放在第一課時後,作爲佳作讓學生先讀、思考,然後利用早讀課,幫助解答疑難,纔能有更好的生成。課堂教師的語言,其目的不在於華麗,而應該起到的是簡明扼要的點評和引導,啓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展示。

一堂課都有開始,都有結束,每一堂課都有值得欣慰之處,也有遺憾,我會深刻的反思,不斷的提高,讓自己在衷愛的教育教學這一百花園中能吐露一片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