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

“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在直觀認識了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它是“空間與圖形”中新增加的一個內容。以前的幾何教學,教材上主要是對形體的具體認識的設計,對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培養沒有一定的落實措施,教師在教學中的隨意性較大,而現在根據“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標準編排的“觀察物體”,就爲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從學生思維特點的角度看,在我們的環境中,除了看不見的空氣,不定型的水之外,絕大部分東西都有形狀,只是有的形狀簡單,有的形狀複雜,因此,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置身於三維世界之中。他們具有較多的關於形狀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經驗,上小學後,隨着兒童思維能力的提高,他們漸漸將這種感性經驗發展爲抽象的概念,漸漸獲得了簡單的幾何形體的概念,這是一個體驗、積累和昇華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境直接感知基礎上,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係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個包括觀察、想像、比較、綜合、分析,不斷由低到高向前發展的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

本節觀察物體的課,內容接近於實際生活,在瞭解學生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交流觀察物體的感受,並根據自己的想象利用豐富的圖形構造生活實景。這樣避免了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記憶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1、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透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先出示實物,讓學生親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狀,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從面認識物體的上面、正面和側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的正面、上面和側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透過讓學生觀察、想象,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能說出從某個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是觀察物體的前提。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我以“簡單的活動,真實的感受,有效的學習”這一想法爲指導,引導學生逐步認識正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由於學生坐在教室裏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時看到正方體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這一資源,巧妙設問,讓學生在觀察中產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不僅認識了抽獎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更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觀察的位置決定着觀察的結果,爲後面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但是因爲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費了時間。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2

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單元中“對稱現象”一節課時,有一個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剪出對稱圖形,我先拿出一個我課前剪好的對稱圖形讓學生觀察,想想老師是怎樣剪出來的。學生在美術課上學過剪紙,很快就說出要先對摺,再*摺痕處畫出要剪圖案的一半輪廓,最後沿輪廓線剪下,就剪出了對稱圖形。於是我讓大家開始動手剪,學生們有的在凝神思索剪什麼圖形,有的在認真地畫,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剪,大家教很用心,5分鐘後,有的學生已經完成,並高高舉起了自己的傑作,我就讓他們到黑板前,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剪出的圖形五顏六色,各式各樣。有剛展開的兩片綠綠的幼芽,有鮮紅的愛心,有金色的太陽,挺拔的塔鬆……但也有幾外孩子,拿上來的作品是沒經對摺剪出來的,雖然剪得很用心,但左右兩邊還不太一樣,我就輕聲告訴他(她):“你剪的圖形兩邊不對稱,因爲你沒有先把紙對摺,下去再按要求剪一個好嗎?”這節課在我的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下順利地結束啦。

到了第二節課,教學到剪對稱圖形這一環節,又出現了和一班上課時一樣的情況,我想:這次何不趁機考考學生的觀察力,也好了解一下學生對對稱圖形認識的情況。於是,我就讓學生把沒有經過對摺剪出來的圖形也貼到黑板上,來個魚目混珠。沒想到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哪些是不對稱的圖形,並能幫該同學找出不對稱的原因和改進方法。看來我的擔心和顧慮是多餘的。如果說第一節課只是讓學生欣賞大家精美的作品――各式各樣的對稱圖形的話,那麼這一節則讓學生透過辨別、對比對稱圖形和不對稱圖形,更加深了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教學效果更好。

透過這一細小的環節,使我深有感觸,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放手,把更多的機會和空間留給學生,相信他們會做得更好。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3

本課在於讓學生透過觀察活動,體驗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我用自己膚淺的眼光總結其優點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著名教育家皮亞傑曾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須有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爲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常老師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和生動的猜謎遊戲結合起來,並帶領大家領略大自然的奇妙,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進而引發濃厚的興趣,也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過程中,首先引出了小豬存錢罐這個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學生。繼而透過小豬存錢罐這條主線,很好的把教學的各個環節串連起來,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在練習中以不同的方式提問,既全面又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興趣,因此學生的學習情緒都很高漲。

二、注重體驗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體驗教學作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條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爲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並透過勤於動手、樂於探究的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體驗科學的過程和

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裏常老師極力爲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在觀察美羊羊這個環節中,設計“位置換換換”讓學生順時針換位置觀察,親自體會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到得樣子是不一樣的。讓孩子們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交流,同時對自己的感悟加以驗證。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於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

三、及時瞭解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老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圍繞“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一主線,結合多媒體讓看到圖1的同學舉手,看到圖2的同學舉手……及時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是一節既實在又有實效的好課。課堂上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充分地體驗,自主思索,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和諧的交流與合作。這節課中師生都是觀察着的,也是思考着的。

本節課教學我個人認爲有兩點不足:

1、利用存錢罐這個喜聞樂見的玩具作觀察對象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如果存錢罐的左側面和右側面能區別大點效果就更好了,它將更便於同學分辨。

2、課堂上重點研究了從正面、後面、左面、右面幾個方向所觀察到的樣子,對於從上面觀察探究的比較少,其實好多的練習題都有從上面觀察的要求,所以是不是也應重點學習呢。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4

“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在直觀認識了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它是“空間與圖形”中新增加的一個內容。觀察物體的課,內容接近於實際生活,在瞭解學生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交流觀察物體的感受,並根據自己的想象利用豐富的圖形構造生活實景。這樣避免了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記憶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1 、本單元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透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先出示實物,讓學生親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狀,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從面認識物體的上面、正面和側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的正面、上面和側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透過讓學生觀察、想象,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能說出從某個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是觀察物體的前提。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我以“簡單的活動,真實的感受,有效的學習”這一想法爲指導,引導學生逐步認識正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由於學生坐在教室裏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時看到正方體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這一資源,巧妙設問,讓學生在觀察中產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不僅認識了抽獎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更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觀察的位置決定着觀察的結果,爲後面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但是因爲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費了時間。猴王出世教學反思草船借箭教學反思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5

針對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問題,在這節課都很好地解決了,學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順序,在交換位置時也不爭搶,同時因爲每個活動之前都有明確的示範,因此小組活動也是有樣可依,能順利進行,特別是活動結束後在小組長的組織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組完成任務。其次,在練習時也暴露出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因此練習題的錯誤較高,因此鞏固練習時添加了課本中原有的“例1”,並且用這樣三個問題(你認爲最容易找到誰拍的照片?你有什麼困難嗎?怎麼來區分“左右”呢?)幫助學生理清解題的思路,這樣在觀察熊貓時解決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體”,在例1解決“根據不同物體的面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這樣的學習活動非常有效。

不足之處:

1、在處理熊貓的左右照片時還是簡單了些,當時是這樣的處理:學生指出熊貓左邊的照片時,我提問:是誰拍的?也是誰拍得?處理右邊照片也是這樣。再問:怎樣來區分左右兩張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體轉一轉。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讓周焱站在屏幕前,讓那些拍到左邊和右邊的學生也跟着周焱轉一轉,指出相當於自己的哪一邊,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會更深刻些,以後在沒有實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這樣來試一試,相信效果會不錯的。

2、在那首詩的處理上,如果這樣處理:蘇軾看到的廬山是“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二(3)班的小朋友看到的熊貓是什麼各不同呢?(前後左右各不同),這樣的效果肯定比較震驚。《盲人摸象》可以這樣處理:你想對那些盲人說些什麼?(小結成:大象前後左右各不同,不識大象真面目,只緣摸到一個面,觀察物體要全面。)這樣應該不錯,不過已經沒有機會試試了,可惜了!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6

第一,導課新穎,但沒有抓好節點

課的開始匯入《盲人摸象》的小故事,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近本課主題,比較好,但我沒有利用好,過早地揭示了本課的主旨——看問題要全面,不要片面,否則就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課後經過反思,其實可以這樣處理:把盲人摸象的故事播放到國王和大臣們捧腹大笑停止,然後提出問題:爲什麼周圍的人都笑了?戛然而止!進行新課教學;處理好例1後,再回到《盲人摸象》的故事,說說他們笑的原因,以及盲人爲什麼會弄出笑話。或者先揭示道理,這樣引導一下: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知識就和盲人摸象有關係,如果你們不想像盲人一樣弄出笑話,就一定要認真聽、仔細想,想清楚了再回答我們碰到的問題,好嗎?

第二,學生討論交流的次數過多,目的性不強

學生討論的次數過多,過於範範,這樣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認真想哪些問題值得學生間討論交流。不需要討論的也討論,就會讓人覺得在走形式,違背了最初的教學初衷。

第三,教學環節過渡自然,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個人客觀地講,這節課我的整體設計、環節間的過渡、重難點的突破上做得還是比較好的。針對容易混淆的兩個面——左面和右面,學生辨認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反覆強調學生注意觀察,對比觀察,並利用標記物(小熊貓的蝴蝶結)的不同進行區分,幫助學生區分左、右兩個側面的學生看到的形狀,從而使學生對所看到的實物形成清晰的表象。

第四,習題設計,加強改進。

我個人認爲本課習題的設計,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改進:

1、多樣化。我設計的3道練習題型重複,過於單一。

2、有梯度。習題要從易到難,讓學生一步步地找到解決問題的信心。

3、新穎化。聯繫生活實際,本課可以用實物設計一下練習題,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讓學生看一看,畫一畫;或者設計一個小遊戲,大家玩起來,效果會更好。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7

《觀察物體》這節課的知識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係的理解和把握,第一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兩點把握較好。

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與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

新授開始要求學生在4個相同小正方體拼成的立體圖形基礎上再添一個,從正面看形狀不變,怎樣擺?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個組員的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拼擺的過程中體驗同一個形狀擺放物體的多樣化,使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空間想象得到訓練,大部分同學擺出了6種,而且說出理由和擺法。因此我們上每一節課都要充分去挖掘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展開想像的翅膀,當然教師備課時也要把問題想得完整、全面。

二、充分體會物體與視圖之間的聯繫。

課一開始就要學生觀察由4個同樣小正方體擺出立體圖形的正面、上面、側面所看到的平面圖形,要求學生用鼠標在課件裏指出來,同時教師畫在黑板上的平面圖形要學生上來填出是從什麼方向所觀察到的,逐漸升華到給出6個同樣的小正方體擺出來的立體圖形,要求學生動手畫一畫,先從正面、側面畫,發現正面和側面的平面圖形是相同的,但從上面看的平面圖形比較難畫,學生透過細心觀察,不要老師指導也能畫出,效果很好。

這節課我讓學生在“拼擺”和“觀察”中進行探討,從正面、側面、上面看到的是什麼圖形,透過想像從實物中抽象出觀察到的平面圖形,又在拼擺中體會多種擺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想像、觀察、動手操作能力。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8

教學片段:

教學變換位置觀察長方體最多能看見幾個面:

師:現在老師把長方體固定放在桌上不去動它,請一個同學上來觀察這個長方體,誰願意?

此時教師讓這個同學自主選定三個位置觀察長方體,要求選定好位置頭就不能亂動並大聲告訴大家看到幾個面。

師:象他那樣觀察長方體你們會嗎?

生:會!

師:猜想一下如果從不同位置觀察,一次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

生1:3個

生2:2個

生3:5個

生4:3個

師:說法不一樣啊,究竟能看到幾個面,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生:我們自己拿個長方體來觀察觀察吧。

師:好,有句話說得好口說無憑,我們動動手做個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好嗎?(生一致同意)不過實驗之前我們來看要求是什麼。

生每人拿出長方體,師出示實驗要求:

1)把長方體固定在桌上。

2)選擇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

3)邊觀察邊思考,你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師先讓所有學生默看一遍要求後,指名讓生讀一遍。

師:實驗提了哪些要求?(生複述)師解釋什麼是“選擇不同的位置”和“一次最多”的意思。

反思:大家都知道,“做中學”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學習、感悟、理解知識,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新知,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獲得輕鬆、愉悅的學習體驗。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從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一次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特別是教師沒有受時間的限制在此處充分給學生實驗觀察的時間,(用時10分鐘左右)不是走過場急於得到結論,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然後教師結合學生動手操作,將教材中原本靜態、抽象的過程具體化、形象化,給學生留下深刻的“過程性表象”,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力的突破了教學難點,讓學生完整的經歷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還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讓學生讀實驗要求時要求學生複述實驗要點,並解釋實驗要點,指導了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好習慣。同時要求學生將幾次觀察的結果填在表格中,使實驗落到了實處,體現了對實驗的科學態度。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9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透過實物觀察、動手操作、想象、描述、分析等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爲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我讓他們小組合作,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先去“搭一搭”,再從不同的方位“看一看”,然後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試着把看到的圖形在本上“畫一畫”。和小組的同學交換位置再觀察、交流,這樣學生一起動手、共同參與,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解決,改變了課堂上一部分孩子到講臺上觀察,另一部分孩子沒事幹的局面,增強了課堂的時效。在大量的實踐操作後,孩子們對從不同位置觀察正方體壘起來的圖形得到的結果有了一定的認識,並從具體到抽象,培養了孩子們的空間觀念。透過合作更清楚明確自己對空間的看法,並有機會分享大家的想法。孩子們的共同感受對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給了學生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思維的能力。

當然在學生的操作、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相關指導和“見機行事”,因爲學生自己去操作、嘗試、探究問題,教學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因此我認爲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裏涌現出來的各種資訊,見機行事,或及時引導,或適時質疑,或概括小結,對有價值的資訊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範疇之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課堂教學,這樣才能促進課堂有效生成,讓課堂教學在學生的操作感悟中靈動,呈現課堂的真實本色。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0

教完這堂課覺得,雖然這節課的操作性很強,六人小組觀察驗證的時候要輪流,在本節課的三個層次學習中中,第二、三層次,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自己觀察驗證,填寫,得出結論,這樣既能避免環節的重複,更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探用,在本節課中我更加註重看、想、動三方面相結合。課堂中,我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的學習材料,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麗的學校):判斷是從正面、側面,還是從上面拍攝的。讓每個學生結合學校的實景觀察圖片,再一次地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形狀是不一樣的;透過用手中的正方體,擺出各種圖形,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上面和側面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其他同學擺的圖形,把所看到的和周圍的同學說一說,站在什麼位置看到了圖形哪幾個面,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這幾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民主作風,爲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間。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大部分學生對於立體圖形中是“由幾個正方體組成的”這個問題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觀察時,有的學生觀察不全面,只說出正面看到的正方體的個數。細思原因,就是學生思考問題不細緻,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慢慢培養這種能力。

2.本節課的亮點在於學生動了起來,思維也活躍起來了,不過學生活動的有些沒有章法,課堂秩序有些混亂,教師會沒有很容易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這點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思考:如何在新課改課堂中,教學既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學的“活而不亂”。觀察教學反思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標籤:物體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