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精選18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觀察物體》教學反思(精選1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精選18篇)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

我執教的《觀察物體》一課,在“全區第八屆中小學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觀摩活動周”中獲得一等獎。研究此課的過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對資訊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研究的過程。反思此課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應用資訊技術的優勢,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侷限性,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我所教學的《觀察物體》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在四年級下冊“空間與圖形”領域設計的一個單元內容。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透過一、二、三年級對系列內容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經驗。本課教學內容就是要求學生透過透視二維的畫面解決三維空間的問題,這是對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培養。本課教材內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畫面這樣的二維平面來反映現實的三維世界,且照片(畫面)的取材對我們學生來說都較爲陌生。這就使學生難以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空間想象,進行合情推理;難以準確判斷出拍攝點和照片的對應關係。一般傳統教學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設定虛擬的現實情境,讓學生進行觀察和體驗。但模型與現實物體之間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所以必定會引起觀察的誤差。加上我們實行的大班教學制,實際也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體驗需要。

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應用資訊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進行本課教學。

一、應用網絡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生成性的學習興趣。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記得這首古詩,描寫的就是廬山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美景。本課的教學就是從這首詩描繪的情境出發,引導學生到虛擬網上搜尋、瀏覽“廬山美景”,讓學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賞中真實感受到,因爲我們觀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的研究主題。在此透過網絡這一資訊技術平臺,方便快捷的將教師需要的資訊、情境,直觀、形象的呈現出來,而且這樣的創設過程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所以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激發學生自主的學習熱情。

二、應用視頻突破教學重、難點,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傳統教學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所採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時多,誤碼率差大的敝端。爲此教師應用了多媒體技術中的視頻錄像取代傳統的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體驗。在教學第1個例題“生日禮物”時,教師將課本上靜態的圖片換成了真實小狗的演示錄像,引導學生邊觀看,邊思考“小狗在每個位置看到的生日禮物是什麼樣的?”因爲有了動態的錄像,學生很容易就認清小狗的觀察位置與觀察對象的關係,進而展開空間想象,很快做出準確判斷。教學第2個主題“天安門廣場”時,教師用真實的校園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天安門廣場照片,這樣更好調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和生活經驗,進行空間想象和推理。對缺乏判斷經驗的學生,每張小圖片旁的“幫助”又以錄像方式,記錄下不同位置的拍照過程,可以讓學生真實體驗到位置變化帶來的建築物形狀變化,這就更好給學生提供了進行空間想象的直觀經驗,豐富了表象,促進了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地發展,爲學生展開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據。在鞏固提高環節中,爲了幫助學生解決“觀察靜態圖判斷圖片拍攝前後順序”這一難題,教師特別利用我們柳州市的本地資源,增加了一組看柳江河遊覽錄像,判斷照片拍攝前後順序的題目。這正是讓一些缺乏遊覽體驗的學生,也能在有限時間裏真實感受到遊覽中所見景物的相對位置發生的連續變化情況。爲判斷連續圖片的前後順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觀經驗。資訊技術在這些教學重要環節中地整合運用,將觀察情境大量、真實地呈現在每個學生面前,使觀察材料更具有活動性,可視性和空間立體感,有效培養了學生空間想像力,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應用網頁型設計,支援學生個別化學習需求。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怎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統一知識內容時,都能得到有效發展呢?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非常關注的問題。網絡的出現,讓我們欣喜地看到,計算機可以利用自己強大的處理數據能力,快速實現內容的切換和選擇。我們把這一資訊技術運用到數學教學上,不就能很好解決個別化學習的難題了嗎?在《觀察物體》這一課教學中,我就把整個教學內容放置到虛擬網上,學生運用已有網絡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也可以進行自學。在探索發現的討論部分,我利用網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對觀察規律進行交流、討論。在練習應用部分,充分利用網絡強大的交互功能,將課本中單一且難度跨越大的兩道練習題,結合本校、本市環境設計成一組有三個層次的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在練習中,教師可以透過網頁連結的數據庫,及時瞭解學生答題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由此可見網絡技術地應用,充分滿足了學生學習多樣化、區別化的需求,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讓教師也真正成爲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

四、應用資訊技術,有效節省了教學時間。

按計劃本段內容的教學是3個課時。而資訊技術的運用,省去了課堂教學中繁鎖、耗時的組織觀察環節,將大量的觀察情境,觀察資訊用計算機快速、清晰地呈現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能將更多的時間集中到空間想象,推理判斷中。在問題反饋時,教師着重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出推理判斷依據,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真正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彈性化,學生髮展空間的擴大化。讓學生在1個課時裏就達到了原來3個課時的學習目標。

總之,資訊技術在本課教學中的運用,使學生能在一個寬鬆、愉快、有趣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學習內容更加貼進生活實際,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真正地落實了新課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2

由於上一次上課的失敗,根據同事們的意見,我做了一些改動。

在課前準備這一環節,我用我的背面、側面、正面的照片進行匯入。當出示背影照時,的個別同學猜出,於是我追問:你肯定嗎?學生說:“不肯定。”我又問“爲什麼不肯定?我們見到的是她的哪個面?”透過引導,學生明白看到的是背面,再出示側面照,學生有更多猜出了,於是我問,這樣看,看得清楚嗎?要想更清楚看出來,站在她的什麼位置照?照相到她的哪個面?然後出示正面像。學生一看,確實是李老師,熱情非常高。這一環節達到了要的效果,讓學生初步接觸到了背面、側面、正面這三個概念,又讓學生在猜想中一步一步獲得成功,讓學生帶着興奮進入到學習中。

由於大的恐龍沒辦法找到,所以這一次我安排四人一組進行觀察,即一人一個方位。當學生在本位上觀察,基本上沒有出現上像一節課那樣亂的現象。在做“做一做”時,根據大家的提議,我讓學生用橡皮筋紮好再立起來,疊放在一起的書基本上能立起來。學生立好後,我讓學生在本位觀察後,再換位觀察,然後才連線,並說理由。在這裏用的時間也較多,主要因爲自己對教材還不夠熟練,在觀察恐龍時忘了換位觀察,所以在這個地方纔想起補上。

課後,同事們還給了兩點意見:一、板書還可以再好一些;二、在學生擺放恐龍、數學書本觀察時,沒有說清楚放的方向是誰的左邊(右邊)。

總之,由於本人的智質有限,這一節課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希望上這一節課的同行,能上得更好。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3

《觀察物體》是小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一年級時學過的“從正面、側面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的設計意圖在於讓學生透過觀察活動,體驗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使學生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並能具體說出哪個位置能看到哪個面,能正確辨認長方體的上面、側面、正面,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後面學習打下基礎。

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作以反思: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著名教育家皮亞傑曾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須有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爲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應創設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和生動的故事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問題情境結合起來,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進而引發濃厚的興趣。本節課教學中,我就特別重視情境的創設。課一開始,透過猜班集體中的小鋼琴家的情境,使學生生活情境和數學知識潛移默化的結合起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過程中,首先引出了福娃這個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學生。繼而透過福娃這條主線,很好的把教學的各個環節串連起來,形成了很美好的故事情境,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興趣。特別是“祝福箱”這個情境的創設,更是激發起學生的觀察興趣,使學生在美好的祝福中,學到了知識。在練習時,創設了猜一猜的遊戲情境,透過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不同形狀猜測物體,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興趣。這節課中,學生被很多的生動有趣的情境調動着,因此學習興趣一直很濃厚。

二、注重體驗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體驗教學作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條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爲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並透過勤於動手、樂於探究的多種形式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體驗科學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中我儘可能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注意學生的親身體驗。在觀察福娃這個環節,我事先準備了四個同學觀察福娃的錄像和四個方向看到的情景讓學生判斷,然後讓親自從四個方向進行觀察,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後,進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圖像是不一樣的。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交流,同時對自己的感悟加以驗證。在體驗中學生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於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

三、猜想驗證,促進知識形成。

猜想,已經成爲學生當今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從心理學角度看,是一項思維活動,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測與判斷,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推斷;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猜想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良好準備,它包含了學生從事新的學習或實踐的知識準備、積極動機和良好情感。在數學學習中,猜想作爲一種手段,目的是爲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猜想是一種探索性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和方法,在探索中,這些規律和思維方法的實踐與領悟,必然會對學生智能的開發和數學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本節課教學中,我就給學生創造了猜想的過程。首先,在新授課的教學中,設計了猜想環節。當學生明確了長方體的祝福箱有六個面之後,讓學生猜想,你站在一個位置上不動,最多隻能看到幾個面得到哪些祝福。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或經驗,對要研究的問題做出逼近結論方向的猜想。其次,在練習設計中,設計了猜想過程。教師分步出示了房子、路燈從上面、側面、正面的觀察效果圖,讓學生猜想,可能是什麼?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在這樣的猜想中,發散了學生思維,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本節課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在觀察講臺的時候,爲了便於所有的同學都能看到某位同學的觀察結果,我採用了用數碼相機拍照的形式,但是忽略了應站在學生位置以學生的高度進行拍攝,今後應注意。

2、在一位同學在桌子一個角的位置觀察講臺時,讓學生說出:這三個面的名字。這裏忽略了學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學生無從說起。

3、透過課後測查我發現,學生們能夠正確區分歡歡的不同方向看到圖片的時候,在區分前後兩張圖片時,100%的同學判斷正確,但是在區分左右兩張圖片時,判斷正確的同學佔75、7%,也就是說,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同學在區分左右的時候還有困難,在重新備課時,要在這個地方進行調整。

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鑽研教法,更加深入領會編者意圖,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課。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4

《觀察物體》這節課我採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並結合日常生活我們是如何觀察物體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透過實驗驗證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讓學生觀察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得出的結果不同,並且讓學生透過觀察一個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同時教師利用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讓學生實地觀察,透過直觀、形象、實地的演示,學生對觀察物體的面掌握的輕鬆、愉快,效果較好。認識到以後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不能只看片面,要看全部。

透過本節課的.嘗試教學,我感覺利用高效課堂的模式進行教學,優點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這樣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比教師直接傳受,記憶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鍛鍊了學生的聽,說,動手操作的能力,學生樂學,願學,讓枯燥的數學變成有趣的數學,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我想這也正是高效課堂的閃光點。

課後領導的點評,我發現本堂課的確是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盲人摸象”引入課題,和這堂課的觀察物體由立體到平面,沒有多大的關聯,課前我也想過這個問題,由實際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如像一棟樓房,畫出它的平面圖,引入課題,我個人認爲太難了,如果能結合多媒體,要好弄一些;二是教學過程中,我提了一個問題,當球體等於或者大於圓柱體時,從側面看到什麼平面圖形?這句話不嚴密,等於的時候還看的到內切圓,大於到底大多少,兩個不同的物體大小能在一起比較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三是評價學生方面要注意改進,不要專門用時間對學生進行評價,給人的感覺像是貼標籤,甚至對沒得到獎勵的組是一種打擊,學生會認爲我這麼辛苦的努力,結果教師否定了我的成績,應該在課堂中隨時出現好的現象進行獎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朝能夠得到獎勵這方面努力。等等這些,我認爲專家們提得真是非常到位,課堂的確是這樣,每節課上課前,一定要精心準備,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打算讓學生獲得什麼?我打算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我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我怎樣知道學生達到了要求?這課前四問能夠讓老師對於課堂有了大概地瞭解,準備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無準備之課。在上課時,應該合理分配課堂時間,什麼時間學生自己學,什麼時間老師開始講,什麼時間開始練,這些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更應該準確把握課堂節奏,重難點精講細講。把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都要預設進去,否則是一堂很失敗的課。

從這些來看,我這堂課很失敗,專家們的點評使我獲得了很多,更加堅定了我繼續使用高效課堂的信念,沒有做不好的事情,在今後我會一直嘗試下去,不管成功與否,我想還是有收穫的,我會記下我的點點滴滴。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5

在一節課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教學過程分爲了三個環節:

1、觀察尋入,在這一環節中我結合學生平時經常用的透過觀察判斷物體異同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兩個盒子,並故意將不同的一面背對學生,學生很自然判斷這兩個盒子完全相同,這時,我並沒有將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學生,而是讓一個學生到盒子背面觀察,提出不同意見,在其他學生都感到奇怪並急於觀察時,我將兩個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要全面瞭解物體,就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從而寫出課題。

2、探究新知,當學生有了觀察的慾望後,我設計以觀察同學的活動,引導學生從前、後、左、右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讓學生分別說說自己觀察到的情況,體會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觀察,看到的情況是不同的。然後我又設計了觀察玩具老虎的活動,讓學生透過變換自己觀察,看到的情況是不同的。

3、練習體會這一環節裏透過“想一想”、“連一連”的活動,讓學生體會理解,鞏固觀察方法。然後透過用學生喜歡的賽車及其圖片,進行“猜一猜”活動,把觀察的位置擴展到六個方位,將所學的知識擴展延伸。

這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自己的遊戲、活動中體驗生活,發現規律,總結數學知識,真正體現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活中的數學”。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6

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單元中“對稱現象”一節課時,有一個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剪出對稱圖形,我先拿出一個我課前剪好的對稱圖形讓學生觀察,想想老師是怎樣剪出來的。學生在美術課上學過剪紙,很快就說出要先對摺,再*摺痕處畫出要剪圖案的一半輪廓,最後沿輪廓線剪下,就剪出了對稱圖形。於是我讓大家開始動手剪,學生們有的在凝神思索剪什麼圖形,有的在認真地畫,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剪,大家教很用心,5分鐘後,有的學生已經完成,並高高舉起了自己的傑作,我就讓他們到黑板前,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剪出的圖形五顏六色,各式各樣。有剛展開的兩片綠綠的幼芽,有鮮紅的愛心,有金色的太陽,挺拔的塔鬆……但也有幾外孩子,拿上來的作品是沒經對摺剪出來的,雖然剪得很用心,但左右兩邊還不太一樣,我就輕聲告訴他(她):“你剪的圖形兩邊不對稱,因爲你沒有先把紙對摺,下去再按要求剪一個好嗎?”這節課在我的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下順利地結束啦。

到了第二節課,教學到剪對稱圖形這一環節,又出現了和一班上課時一樣的情況,我想:這次何不趁機考考學生的觀察力,也好了解一下學生對對稱圖形認識的情況。於是,我就讓學生把沒有經過對摺剪出來的圖形也貼到黑板上,來個魚目混珠。沒想到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哪些是不對稱的圖形,並能幫該同學找出不對稱的原因和改進方法。看來我的擔心和顧慮是多餘的。如果說第一節課只是讓學生欣賞大家精美的作品――各式各樣的對稱圖形的話,那麼這一節則讓學生透過辨別、對比對稱圖形和不對稱圖形,更加深了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教學效果更好。

透過這一細小的環節,使我深有感觸,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放手,把更多的機會和空間留給學生,相信他們會做得更好。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7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努力體現“三性”

(一)主體性

張揚、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理應成爲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着“自主參與──獨立學習──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去獲取和領悟感性材料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如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並配以輕柔愉悅的音樂,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活動中,繼而讓學生獨立沉浸在豐富的學習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勵學生自我選擇觀察的方向,再畫一畫,畫好後又讓他們離開自我的座位,從不一樣的方向去觀察所畫的物體,最終,經過小組合作交流,互相啓迪,體會到在實際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觀察的方向不一樣,看到的形狀也就不一樣。

(二)探究性

本節課注重爲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讓學生自我帶東西到課堂上來,有玩具汽車、飛機、水壺、鍾、塑料椅子、絨毛玩具等物品,再從中選取資訊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如應用拓展的練習“擺正方體”,看着組合圖形的三視圖把圖形擺出來,這樣的操作活動對於需要教師點撥指導的學生來說,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經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實踐性

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這節課中,很多地創設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之中,“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上課伊始的猜冰箱,課中觀察玩具、用品,給熊貓照相等,都採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聯繫生活,開闊視野,同時延伸學習,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某一個面,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其觀察立體實物的本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本課的所有教學環節都注重藉助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爲知識載體,意在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需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觀察物體”的資料主要是對簡單物體正面、側面、上頭形狀的觀察,所以本節課選擇了很多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觀察,旨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同時,生活中有些柱形體的幾個面沒有明顯的區別,這些物體的觀察又如何與本課的學習目標有機結合,它們的尺度該如何把握,都是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本節課課末的拓展練習中已涉及觀察三視圖後襬出組合圖形,這個要求有必須的難度,但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卻是極其有效的。課堂上四人小組經過討論思考,都能擺出正確的結果,可見一年級學生已能基本到達此要求,那麼在今後的學習中“圖形的認識”又該如何編排?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這也有待教師進一步思考。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8

《觀察物體:看一看(一)》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透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本節課有如幾個特點:

1、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比如,觀察紙箱的活動中,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說一說,而是設計了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他們不僅獲取了知識,更爲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2、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的學習材料,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麗的學校):判斷是從正面、側面,還是從上面拍攝的。讓每個學生結合學校的實景觀察圖片,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形狀是不一樣的;及透過玩手中的長方體並猜出顏色這個遊戲,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上面和側面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紙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圍的同學說一說,站在什麼位置看到了紙箱的哪幾個面,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這幾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民主作風,爲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間。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學生對於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觀察時,有的孩子竟然說自己能看見四個面,甚至更多。細思原因,原來學生把看到的一條邊當成了一個面,我想如果在課前複習時,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我想學生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了。

2、本節課學生動了起來,思維也活躍起來了,不過學生活動的有些沒有章法,我想也許是大班額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會更容易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對於大班額的教學,我更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在新課改實驗中,教學既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學的"活而不亂"。

3、在課堂上曾出現這麼一段小插曲:讓學生自學長方體各個面的名稱後,彙報時,有的學生理解錯誤,他站在長方體的正面(正面紅色),說正面是紅色的,當他站在這個長方體的側面(側面黃色)時,還說正面是紅色的。這時,一個孩子很敏銳的發現他說的是錯的,及時走上前糾正了剛纔那位同學的錯誤,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這個孩子多會學習呀,可惜的是我的評價沒有跟上去,沒有爲他的勇於質疑行爲,給予充分的肯定,無疑是我這堂課的遺憾。都說現在的孩子傾聽不好,如果我及時抓住了這一契機,對其他學生無疑是個最好的榜樣,可惜我錯過,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是多麼的重要。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9

10月30日我代表學校參加了鎮的數學評優課。我執教的是二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我是到其他學校調班上課。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對一些位置單位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在上課前我和他們一起玩一個方位遊戲由我發出指令學生指出以自己爲中心的方位。在遊戲中我複習了前後上下和左右的方位,爲新課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教學時我根據教材讓孩子觀察恐龍。恐龍玩具是喜聞樂見的素材,學生看着這個自己喜歡的熟悉的的素材,學習的興趣高漲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學生在自己的角度觀察恐龍,並且把自己看的圖片找出來。學生好強好奇,我及時提出你能輕輕告訴同學你在恐龍的什麼位置。這樣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在和恐龍遊戲,在遊戲中學習知識真正的讓學生快樂的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孩子活動中得到知識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學時我在學生在不同的位置來觀察,我設計了下一個環節,請同學們順時針換一個位置,現在你觀察到的恐龍和剛纔的一樣嗎?

你現在又在恐龍的什麼位置,看到了恐龍的什麼?你輕輕地在告訴你的同桌。這樣做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觀察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樣多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展示評析讓孩子真正的從活動中學到知識。這樣的知識才生動牢固完整真實實在。新授結束後我設計了一個看圖片的一部分說出動物的名稱,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接着我又設計了一個判斷題說說下面的判斷說的對嗎?學生知道用什麼方位詞了判斷物體的不同角度。學生在學習只是後我讓學生欣賞天安門的照片,你們想當攝影師,我設計了一個拍照的遊戲。讓學生同桌一起合作。一人當模特一人當攝影師,攝影師要確定自己是想拍同學的那面,拍了可以告訴同桌你拍的是那面,讓同學判斷。還可以讓同桌要求想拍什麼面的相片攝影師自己確定自己的位置。孩子在這個活動中擺着各種各樣的poss讓孩子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的激發,這個遊戲讓孩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課堂知識真正的和生活聯繫。數學來源生活,也迴歸生活。把本節課推向了高潮。學生的學習氣氛濃厚,學習效果很好。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0

《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學生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觀察到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有以下的收穫:

1、學會觀察,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例如:觀察一個圓柱,如果從正面觀察這個圓柱,教師要讓學生從比較遠的地方觀察,把圓柱放在講臺上,讓學生站在教室的最後面,圓柱放的高度要與觀察者的眼睛一樣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來,這樣,學生正面看到的圓柱確實是一個長方體。大部分學生能體會到。

2、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藉助學具,利用這些學具體驗如果從正面看到的是圓,它有可能是什麼?如果從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麼?……教師給出從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個正方形組成的圖,要求學生用4個正方體積木,有哪幾種搭法?小組成員邊討論邊動手搭,最後形成共識。

3、學生在學會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觀察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實物,把從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觀察到的圖形畫下來,大部分學生能畫正確。

總之,《觀察物體》這一教學內容,只要讓學生透過具體的實物感知,就能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1

在《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從中體驗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透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這一點在上本節課體現得比較突出。本節課上我把學生進行分組,整節課堂以活動爲主,以實物觀察和動手實踐爲主。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並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一、教學中的課堂組織

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於老師只顧到了前面表演的同學忽略了後面同學的聽課情況,造成了幾個同學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

二、細節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說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於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三、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時間較少。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2

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觀察物體的教學,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特徵明顯而且結構比較簡單的物體,引導學生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進行觀察,初步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物體的方法,而且也爲學生以後進一步學習觀察物體以及圖形與幾何部分的其他內容提供幫助。這節課要讓學生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在實物與相應視圖之間建立正確的聯繫。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由學生比較熟悉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匯入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接着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地展示小猴四個面的不同照片,和教室前、後面以及校門內外的照片,讓學生對物體進行觀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爲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節課,我準確把握了教學要求,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透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前以小組爲單位準備了學具,切實組織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比較,強化了視圖與實物的認識,做到不以教師的演示來替代學生的操作,不以對教材中的插圖觀察來替代對實物的觀察。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課前讓學生熟悉合作學習的方式,滲透前、後、左、右等方位詞及位置的概念,爲今天的學習作準備。)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

這節課是第一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學生感到新奇,覺得好奇,也帶了點興奮,如在課前能讓學生熟悉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並滲透前、後、左、右等方位詞及位置的概念,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爲今天的學習作鋪墊。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3

《觀察物體》資訊窗2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學習內容,透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輕鬆學得觀察物體的知識,學習效果理想。感覺在以下方面感覺做的較好:

1、實踐探索與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有效落實,使學生地數學學習更有效。我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建立模型的知識形成過程。由立體圖形到平面視圖: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生自然會提出:從不同的方向看兩個正方體,看到的分別是什麼形狀?這一問題。學生觀察、猜想並把觀察到的形狀在紙上畫下來。課件演示驗證猜想,建立模型。上述學習活動之後,及時進行梳理並板書: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形狀是不一樣的。接着,教學同樣沿着上述的模式進行,教學紅點2。推車上再增加一箱貨物,從不同方向看各是什麼形狀?呈現3個正方體模組,讓學生猜想並把觀察到的形狀在紙上畫下來。

由於這部分內容,相對於紅點1,空間想象的難度有所提高,因此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擺出立體圖形,從不同方向進行觀察驗證。然後出示課件,同時引發學生反思,透過觀察你發現了什麼?目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左側面和右側面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相同的,都是由兩個小正方形拼成的豎向長方形。而實際上在立體圖形中左側面看到的這兩個正方形不在同一平面上,右側面的這兩個正方形在同一平面上。雖然小正方體擺放不同,但是,在從側面看,視覺效果上確是卻相同的,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一樣的。從前後兩個方向看到的物體的形狀不一樣,因爲三個立體擺放有高有低,從前看時左低右高,從後看左高右低,高低的位置變了,分別呈現出L形與反L形,方向正好相反。紅點1與紅點2對比,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從同一個位置觀察不同的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有了這樣的觀察經歷和認識,對於發展空間觀念是十分有利的。然後由平面視圖到立體圖形教學紅點3,雖然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幫助他們思維的發展,但盲目的操作反而會使他們的思維停滯不前。先猜再嘗試慢慢擺。

這一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時間。猜想:我先拋給學生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在三箱的基礎上再添加一箱,也就是車上有4箱,但不改變正面的形狀,從正面看到的仍然是添加之前的形狀,猜一猜這個正方體可以添在哪些位置?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放在原來物體的上邊、有的說放在原來物體的前邊或後邊、還有的說放在左邊或右邊。此時教師質疑:如果放在原來物體的上邊,正面的形狀會不會變化?如果放在原來物體的前邊或後邊呢?放在左邊或右邊呢?驗證環節:在經過周密充分的思考,頭腦中確定了要添加的一個正方體應擺的位置後,然後自己擺一擺、小組擺一擺,在交流中學生體會擺法是多樣的。建立模型:透過對全班同學的各種擺法進行分類整理,從而得出方法:這個正方體擺在原來物體的前邊或後邊,都可讓正面形狀保持不變。最後出示演示課件使學生直觀感受擺放方法。講解:擺在物體的前面有兩種方法,此時我會質疑:不對齊添在前邊可以嗎?學生透過思考得出:如果擺在前邊,從正面能看到這個正方體,它必須與原來物體裏的正方體對齊着擺。學生的操作從手發展到腦,進一步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

2、創設生活化情境,引發猜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數學。商場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在上節課鋪墊的基礎上自然匯入:上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商場,參觀了冰箱、冰櫃大展銷活動,從中發現解決了不少有關於觀察物體方面的數學問題。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商場觀察物體,此時出示課題,同時讓學生觀察資訊窗2,呈現工人搬運整理貨物的情境,(整理貨物2箱)仔細觀察情景窗,你能提出哪些相關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充分想象、思考工作現場,激活了思維的火花,抓住了知識的生長點,促使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觀察思考。

3、貼近生活,拓展應用:興趣的源泉在於運用知識,爲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讓他們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同學們我們岱嶽區近兩年,正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已逐漸成爲泰安市的經濟強鎮,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也來做一名設計師,設計一座樓盤,爲岱嶽區的開發建設增添最靚麗的一筆呢?那我們首先來學習借鑑一下他人的設計作品。

1)爲了提高題目的趣味性,我又創設情景:岱嶽區的又一期小別墅區馬上就要開發設計,小設計師們注意設計要求,以四人爲一組,用5個正方體擺出從側面看,爲三個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一座建築模型,你們能設計出幾種方案呢?玩的難度有所增加,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我在這並不滿足於只得出多種擺法,而是引導學生回憶小結:怎樣擺才能擺得又對又快?再一次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發散的問題得到梳理,也爲一些底子較弱的學生找出擺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其實還有很多種不同的擺法,有興趣的話下課後試試,看誰能發現一共有多少種擺法。(將問題延伸至課後,思維的價值得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到持續發展)繼續以上情景。

2)觀察、連線(出示某別墅圖片)這是一座小別墅的建築模型,它的設計具有層次感,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形狀不同,這些圖形分別是誰看到的?連一連。個別學生空間想象如有困難,可實物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3)動手設計:(讓學生將思維付諸實踐,手腦結合,既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檢驗,也激起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

(1)設計一座從前面看到的圖形是倒T字的別墅,從右面看到的是L形的小別墅。可以怎樣拼搭?至少需要幾塊小正方體木塊?(這道題目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設計一座從前面看到的圖形是倒T字形的別墅,可以怎樣拼搭?至少需要幾塊小正方體木塊?(學生可隨意選用不同數量的小正方體自主拼搭,充分地發揮各自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總之,本節課我努力實踐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新理念,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創造性地改用教材,真正開發課程資源,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無窮樂趣,努力構建活動課堂、生活課堂、和諧學生課堂。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4

小學數學北師大教材,三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教學片段。

一、創設情境複習學過的觀察物體的知識

1、出示課件,讓學生仔細看圖,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再拿出自己的玩具小汽車,從不同角度觀察,你會發現什麼?

生:從上下左右前後觀察小汽車,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小汽車,看到的形狀都是不同的,並說出自己的發現。

2、肯定學生的回答,並用一句話進行總結,同一物體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狀。

生舉出生活中發現的類似現象。

二、引導學生搭建立體圖形

1、拿出準備好的立體圖形,並講解本課的主要內容:這節課我們要用這些正方體搭建不同的立體圖形。

學生拿出正方體積木,積極動手進行搭建。

2、給學生示範書中的搭建過程,邊操作邊講解。

認真觀察老師的搭建過程,發現問題可及時提問。

3、同學們明白了嗎?現在大家來分組做練習,一名同學說要求,另一名同學搭建。

學生認真配合,聽清要求的內容,爭取搭建出正確的立體圖形。

4、對搭建有困難的同學進行指導,搭好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

學生多多進行練習,搭出幾種不同的立體圖形,做到搭得又快又準確。

三、引導學生觀察搭建好的立體圖形

1、引導學生觀察剛感剛剛搭建好的立體圖形,(生認真觀察搭建好的圖形)師提問:應該怎

樣觀察呢?

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如正面上面等。

2、學生在組內觀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仔細的觀察,可以互相說說觀察到的不同形狀。

3、師提問:透過剛纔的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實事求是地回答,鼓勵個性化語言。

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本節課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能夠按要求搭建立體圖形;辨認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立體會用上下左右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透過搭建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搭建出立體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透過觀察來發現問題,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來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能夠按要求搭建立體圖形;透過搭建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自己動手搭建出立體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觀察是認識一個事物的重要方法。本節課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簡單的物體入手,讓學生自己搭建自己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自己動手進行了各種搭建練習,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參與欲,學的積極主動,動手能力大大提高。實踐證明,學生興趣越濃,學習質量越高。因此,在教學中,儘量創造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課堂環境和氣氛,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增強了教學效果。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5

課程的教學,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經歷了不同時段的知識積累,已經積累了較爲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本冊本單元在編排上不僅設計了學生的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象、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透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已從感性的經驗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懂得了觀察物體的方法及觀察物體時,視線都要垂直於被觀察物體的表面,從而得出了根據擺放物體的位置,當我們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都會看到不同的圖形,同時,學生也發現:從正面和從後面看到的物體的平面圖形是一樣的,從左側面和從右側面看到的物體的平面圖形是一樣的。學生也明白了,這裏所說的前面、後面、左面、右面和上面、下面的位置是相對的,這就是學生對觀察物體的初步感知,也是針對一個物體的觀察而言。

透過例2的教學,學生獲得了立體組合物體的觀察與單個物體所觀察到的截然不同,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平面圖形是不一樣的,平面圖形的形狀也不相同。例1和例2的教學,是從把一個或一組立體圖形從固定擺放讓學生觀察,讓學生髮揮想象,從而決定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樣子及形狀。而透過例3的拼搭活動、實踐操作,學生對原來的想想變成了現實,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上的提升。學生也明白了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都不一樣。就學生來講,本單元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互動,教師的教學更覺輕鬆,教學效果也好,教師在教學中透過具體實物的展示,作爲學生來講,無論是單個立體物體還是簡單的組合立體物體,從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能準確辨認。

總結下來,我覺得自己對單元內容的教學放得開,對知識點的拓展有度。既考慮到了學習好的學生,同時又照顧到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但對整節內容的教學也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更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深思和改進:

1、及個別學生對觀察組合立體圖形還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只會簡單的看問題,特別是對給定的平面圖形不能正確辨認方位。

2、部分學生對觀察物體後畫平面圖形有一定的困難。

3、部分學生對拼搭活動積極性高,但對畫平面圖形較爲吃力。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6

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是在一年級下冊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的物體發展到從三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的基礎上,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能夠理解從一個位置觀察物體最多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物體的三個面;並能夠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爲了達到上面所述的目標,課前在教具上作了充分的準備,找到了各種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及正方體形狀的物體,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發現。

但是,教學效果較好,但在做題時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料的結果。反思教學覺得有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察體驗還是不夠。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可能是不同的,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物體的三個面。由於學生多不好組織,我就只好採取把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變換角度進行觀察。結果沒有實現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的觀察體驗,尤其是對“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三個面”體驗不深刻。如果採取小組觀察,效果會好一些。

二、在觀察用幾個正方體組成的圖形時,學生觀察的少體驗也不夠深刻。我讓學生在課下去實踐,可多數學生沒有去實踐。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7

湯老師在這節課裏先讓學生觀察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並且把從正面、側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狀分別畫出來,這一環節爲下一環節做了鋪墊,定了形。接下來提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在已拼成的物體上再添1個同樣的正方體,要求添了正方體後的物體與原來的物體有相同的正視圖(從正面看、從側面看或從上面看),這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新問題,還是一個開放的問題。湯老師先讓學生理解問題: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裏添;然後再讓學生體驗問題:擺一擺、看一看正視圖有沒有變化;最後在交流中體會擺法是多樣的。

反思:

聽完了湯老師的這一節課,我不僅認爲湯老師這樣的教學設計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同時還油然而生地感覺到:同樣的一個物體,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狀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角度看到相同形狀大小的物體不一定是同樣的一個物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解決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分析問題,不要單方面的分析問題,不然的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例如我們教學“方程”這一概念時就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問題,首先是“含有未知數”,然後是“等式”,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含有未知數的不一定是方程;是等式的也不一定式方程;必須要既含有未知數又是等式,纔是方程。因此,在判斷是不是方程時,就要從兩個方面分析問題,否則就會判斷錯誤。

在教學中是這樣,在工作、生活中也應該是這樣。遇到問題,要從多方面要分析問題,才能正確的解決問題。認識一個人,要從多方面認識這個人,才能真正認識這個人,做到不看錯人。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8

“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在直觀認識了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它是“空間與圖形”中新增加的一個內容。以前的幾何教學,教材上主要是對形體的具體認識的設計,對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培養沒有一定的落實措施,教師在教學中的隨意性較大,而現在根據“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標準編排的“觀察物體”,就爲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從學生思維特點的角度看,在我們的環境中,除了看不見的空氣,不定型的水之外,絕大部分東西都有形狀,只是有的形狀簡單,有的形狀複雜,因此,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置身於三維世界之中。他們具有較多的關於形狀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經驗,上小學後,隨着兒童思維能力的提高,他們漸漸將這種感性經驗發展爲抽象的概念,漸漸獲得了簡單的幾何形體的概念,這是一個體驗、積累和昇華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境直接感知基礎上,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係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個包括觀察、想像、比較、綜合、分析,不斷由低到高向前發展的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

本節觀察物體的課,內容接近於實際生活,在瞭解學生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交流觀察物體的感受,並根據自己的想象利用豐富的圖形構造生活實景。這樣避免了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記憶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1、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透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先出示實物,讓學生親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狀,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從面認識物體的上面、正面和側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的正面、上面和側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透過讓學生觀察、想象,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能說出從某個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是觀察物體的前提。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我以“簡單的活動,真實的感受,有效的學習”這一想法爲指導,引導學生逐步認識正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由於學生坐在教室裏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時看到正方體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這一資源,巧妙設問,讓學生在觀察中產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不僅認識了抽獎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更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觀察的位置決定着觀察的結果,爲後面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但是因爲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費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