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課題是“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是一節計算教學課。計算課給人感覺總是與“枯燥”相連,其實只要合理安排也是一種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在計算教學這一塊,我認爲不是以簡單的教學計算方法爲主,而強調的是從算理到算法的建構過程。因此,計算教學應該注重算理的教學。要讓學習藉助直觀教具或者其他來逐步完成建構。課的一開始,我首先改變了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課件展示“參觀博物館”畫面,把靜態的情境化,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對這個環節非常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整節課下來,我感覺有以下三方面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鑑。

一、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數學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應儘可能地貼近學生豐富的現實生活。因此,在新課的匯入這個環節時,我創設情境,根據課本的主題圖內容,自制課件。由生活中的乘車問題匯入新課,提出“四個班只有兩輛車怎麼辦?”、“如果每輛車準乘70人,你認爲哪兩個班能合乘一輛車?”。從而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我在這裏也滲透了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學生不能乘坐超載車輛。最後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感覺本環節的教學比較符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在快樂的氛圍中學會了解決問題。

二、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在於理解算理。

從事多年的數學教學,我認爲在計算教學方面必須給學生弄清算理,才能夠牢固掌握計算方法。如何突破“個位滿十,就向十位進1”這一知識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時我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透過把10根小棒湊成1捆的過程,直觀地說明了“個位上的數相加滿一個十就向十位進1”這個算理,使抽象的“進位”得到了形象化、具體化,學生較好地理解了爲什麼要進位,怎樣進位的道理。最後透過練習,學生進一步學會列豎式計算進位加的方法。並且能熟練地進行了計算。

三、善於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

課前,我借鑑自己的教學經驗,預想學生在本節課中可能出現的錯誤。例如有忘記“滿十進一”的、或者有忘記加上進位上來的“1”、還有“個位不滿十就向十位進1”的等現象。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觀察學生是否有這樣的錯誤。然後我在練習設計中,把學生出現的錯誤一一展示出來,讓學生自己來發現、來改正。透過這樣的練習設計,學生在課堂中既有正面的指導,也可以透過反面的錯例的借鑑,學生學到的知識將會更加地牢固。

反思自己的本節課教學,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讓學生自己探索算理時,我包辦太多,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自己思考、去探索解決問題。課堂上沒有能夠照顧全體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輔導。

總之,,今後要多加註意這些不足。要努力學習新的教學理念,並不斷實踐,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把工作做得更好!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2

根據班上孩子們的實際知識能力起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主要任務定位在2個地方:1是,透過集體操作和討論一些問題,讓孩子感知“滿十進一”的具體含義;2是規範地書寫豎式。

在實物操作中,我從較爲容易的計數器開始,請學生上來撥一撥,說一說。在第一個平行班裏,一個較好的孩子撥好第一個數34後,繼續加撥第2個數16,當撥好十位上的1後,他直接把個位上的4去掉,在十位上又添了一個算珠。跳過了我想展現的“滿十進一”的過程。我急忙問:“別急,你明明是添6個算珠,你爲什麼反而去掉4個呢?”孩子說:“4加6等於10了,所以去掉4個,十位添一個。”然後,我說:“別急,是這樣嗎?忙我們慢動作看一看”。於是,又領着孩子按照“滿十進一”的經歷了一次。接下來,問了2個問題“爲什麼,可以把個位上的10個算珠去掉,在十位添一個?”“這十位上多的一個算珠是哪裏來的?”透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滿十進一”的道理和需要。接下來的擺小棒,讓學生說說34和16分別用小棒擺好後,你打算怎樣加小棒。在交流的過程中,還是着重感受“滿十進一”。

在規範書寫豎式的教學中,剛好一個被叫起來說怎麼寫豎式的孩子是從十位算起的,所以的孩子都說他不對。這是,我沒有否定他,而是帶着孩子們經歷了一次從十位算起,孩子感受到還要擦掉十位上的數字重新寫,很麻煩。於是學生們切實感受到從個位加起的確是好的方法。

在課堂上大量的練習中,發現,主要的問題有2點。進位的小1,有時孩子會忘記標;當加1位數時,個別孩子放到了十位上,但是仍然按在個位上加。當理解到1位數是在個位上就好多了。還有,孩子們是愛偷懶的,有的解決問題,題目沒有要求孩子寫豎式,孩子就直接口算,這樣準確率不高。還是要強調,當進位加時一定用豎式算一算,這樣纔不容易錯。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3

《兩位數加減兩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口算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以及兩位數筆算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

這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容易掌握,重點是要學生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我們知道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只依靠記憶、思維和語言進行計算直接得出結果的計算方法和方式。雖然口算的結果是外顯的,但口算的思維過程即是內隱的。也正因爲口算過程的內隱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樣性。新課程標準裏也提到:“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因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對學生算法多樣化的教學。

一、“23+31”教學片斷(1)

師:你是怎樣計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後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師,還可以這樣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後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導算法多樣化是基於原來的計算教學中“計算方法單一、過於注重技能的發展、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等問題提出來的,主要着眼於讓學生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適當引導學生:“你是怎樣算的?”從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自主交流,爲自己選擇合適的算法,這也爲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注重算法的多樣化,但並不是像解決問題一樣“一題多解”,算法越多越好,這也是很多人對算法多樣化產生的一個誤區,就像上面所曾顯得學生算法,雖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難看出,有些算法過於繁瑣,或是思維層次由高到低,其實這與算法多樣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學生提出多種算法後,我又加強了學生對算法優化的學習。

二、“23+31”教學片斷(2)

師:剛纔這幾種算法中,你喜歡用什麼方法計算?

生1:我喜歡用第一種方法。

生2:我喜歡用第二種方法。

生3:我喜歡用第三種方法。

生4:我喜歡用第四種方法。

師小結:我們今天主要學習用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來進行口算,第三種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種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兩種方法的計算過程,然後用這些方法來做下面各題。

分析:在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算法有多種多樣,作爲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合適自己的算法。在這節課中,學生之前所說的方法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類,方法4在計算思路比較麻煩,因此我適時引導學生選擇運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實也是幫助學生優化算法,正是教師的有效引領,讓學生經歷了從多樣化到優化的過程,學生擇善而從之,這是“優化”帶來的反應,是學生“選擇”的結果。

新課標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它的目的其實也就是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尊重,有利於培養學生高水平的數學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的意識。但是我認爲算法多樣化不是沒有目的性的將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這節課設計中,我不僅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還要引導學生優化算法,在多中選優,真正學會普遍使用的計算方法。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4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是在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正確筆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也可以是兩位數加整十數再加一位數。由於學生腦海中對筆算的思路比較熟悉,所以本課首先要幫助學生跳出單一的筆算思路,激活學生潛意識中兩位數加整十數口算的那根弦,開啟口算的思路便成爲上好本課的關鍵之一。爲此,我設計時充分運用遷移規律,在出示例題口算43+21前,有意複習口算43+20,讓學生在43+21與43+20的比較中,把學生口算兩位數加整十數相關經驗充分激活,同時把這樣的方法遷移到口算43+21中。

但從本節課的實施情況與設計預案存在着一定的距離。本堂課的原意是讓學生在已經能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基礎上,掌握一種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看做“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兩種情況的組合,並且在口算過程中體會其優越性,能很好地掌握並使用這一方法。但教學下來,學生似乎對這一新方法並不感興趣,仍然執著地使用筆算這一方法,哪怕我在課前已預料到這種情況的發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對較多的時間。或許筆算的方法在學生頭腦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習慣於透過這樣的方法來計算。

本節課在體現算法多樣的同時,最大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一種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數學思維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種新的算法並非輕而易舉的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以爲學生憑一已之力很難達到算法的多樣化,顯然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往往感性地認爲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並喜歡使用這些方法計算。看來,預設再充分,也絕不可能考慮到教學生成的全部內容,因此,老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培養教學機智,能迅速、靈活、高效地判斷和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資訊,引領學生的思維。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5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加法。設計這節課時,我覺得依據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學生完全可以透過小組活動,自主探究,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學生用小棒、計數器、湊十法都在我的預料之中,但是用豎式計算出現的幾種情況,我真沒有預料到。

本節課,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約25分鐘,只有15分鐘的練習時間,一節課結束,全班計算正確率竟達到99%!而且整節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比較前後教學的差異,我認爲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和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的作用,特別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聯方面,在於提供把學生置於問題情境的機會,在於爲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情境與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去討論、思索,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教師就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恰當點撥、引導,使學生對自己發現的結論進一步反思,澄清認識,找到正確的方法、答案。

2、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以前的課堂上,學生基本上是聽講—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基本上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新課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方式,數學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本節課就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學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組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啓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