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二冊第23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初步掌握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和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尹始,教師出示燈片:由若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組成的童話式的圖形王國城門圖。然後教師談話:"小朋友,在這裏你能找出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和正方形嗎?"

[評析:活潑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既讓學生回顧了舊知,又喚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慾望。]

二、直觀匯入,初步感知

教師拉開燈片的覆蓋片,顯示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並提出兩個問題,(1)老師給大家介紹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呢?有誰認識它們?(2)長方體、正方體跟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正方形相同嗎?爲什麼?

[評析:運用恰當的電教媒體,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直觀感知長方體、正方體與長方形、正方形的區別,從而將面和體區別開來,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新知識。並且,恰當的電教媒體,生動的問題情境,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三、引導探究,理解新知

1.認識長方體。

(1)動手操作,直觀感知。

①教師依次出現兩個長方體(一般的和特殊的)。問:誰認識它?小朋友想不想對自己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呢?

②教師指導學生用長方體展開圖自制長方體,讓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徵。

(2)小組研討,建立表象。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以後,教師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製作長方體過程中,你發現了長方體的什麼祕密?先小組討論,再請小組代表彙報發言。

(3)驗證認識,形成概念。

①當學生透過小組討論,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長方體特徵後,教師播放電視錄相:一個長方體勻速轉動,清晰、布序地顯示長方體六個面,按着六個面一對一分解3排開。驗證學生的認識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②請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

[評析: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優勢興奮竈,認識長方體這一學習環節中,教師正是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長方體;在學生互相爭論、互相補充、互相啓發中建立長方體清晰的表象;再透過電視錄相驗證學生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學生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2.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模型,問:小朋友認識它嗎?正方體有什麼特徵呢?請朋友帶着這一個問題看電視錄相。

(2)觀看電視畫面,指名回答:正方體什麼特徵?

[評析: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基礎上學習正方體就比較容易了。因此,這個環節直接採用看錄相,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的?活動中,歸納、表述正方體的特徵。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

四、引導辨析,掌握本質

1.讓學生分別找出學具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2.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怎樣辨別長方體和正方體呢?(先小組合作學習,再請小組代表彙報小組合作學習結果。

3.小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評析: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後,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你是怎樣來區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習思考。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必須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進行搜尋、歸納、整理,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五、巧設練習,拓展新知

1.數一數。如圖,

①圖A中有幾個小正方體?②至少補上幾個小正方體就可以成爲一個大正方體?(學生回答後,教師用電腦操作,圖A→B,添加部分閃爍。)

2.想一想。如圖:

(1)這些圖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個長方體?哪些不能?爲什麼?

(2)折長方體比賽。

(3)用12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有幾種擺法?(在實物投影儀上操作展示)

[評析:這三組練習的設計,層次分明,學生在數一數、想一想、擺一擺的練習中鞏固新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並且,恰當的電教媒體的應用,形象直觀,簡潔省時,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成功體驗中,主動參與知識的構建過程。]

4.做一做。讓學生用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自由上臺展示作品,並介紹製作經驗。)

[評析:這一練習的設計,讓學生在做長方體或正方體中,複習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徵,瞭解長方體或正方體面與面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創新意識。學生自由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介紹製作經驗將本課教學推向高潮,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中,完成本課的學習。這樣,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發展了個性。]

[總評:長方體、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初次接觸立體圖形。教學中,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心理特點,很好地貫徹了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爲學生創設了一種愉悅、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從而激發了創新意識,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2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相當主動積極,並且思維靈活多樣,小組合作也相當默契,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作爲教師我有一些愉快的感受和一點困惑。

我在教學過程中都十分愉快,產生這種愉悅情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活潑可愛,能力很強,我能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生只是把我當作他們的一個“大朋友”,根本沒有那種所謂的“師道尊嚴”,我們一直處在一個平等的地位,都爲解決數學問題在“忙碌”。例如:學生在網上查詢、蒐集資料自學長方體“點、面、棱”各有什麼特徵時,有一學生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既然三條棱相交於一點,那麼長方體有12條棱,應相交於頂點只有4個。”這一問題確實提得很有“威力”,我在備課中沒有想到,但對此很感興趣,於是我加入了這一學生小組中,和他們一起上網瀏覽課件,甚至自制、修改了一些課件內容來補充,以便於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青出於藍,更勝於藍。”這一代學生肯定會超越我們這一代,這也是我這位普通教師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高,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而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因此,我既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又主動爲學生參與而創造條件,創設情境。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教師創設情境。課件演示一張“圖形王國城門圖”的圖片,教師提問:“你能在這張圖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圖形?”學生很感興趣,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正是由問題開始,同時又在後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

2、學生自由上網自學。這種學生上網自學並小組合作的方式,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提高參與度。

3、不同層次的練習。在網上練習題中,我設計了“練習A、練習B、練習C”不同難度層次的習題,讓學生選做。

這樣一來,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面臨的困惑:兩大目標領域很難兩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了數學教育目標的兩大領域:發展性領域和知識技能領域。在發展性領域中,強調了要讓學生認識數學,體驗解決數學問題的情感,強調要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地獲取資訊。而在知識技能領域中,強調了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應用。我認爲這兩大目標領域存在着一種十分辯證的關係。在我執教中,感覺是知識技能領域的目標落實得相對較好,而對於發展性領域的目標落實得要差一些。在這節課中,如何很好地處理這兩大目標領域的關係,使學生在“長方體各部分有哪些特徵這一內容學習過程中,既有獨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又有能力應用長方體、正方體特徵自制紙盒或在計算機畫圖中自己繪製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我認爲這是一個需要有經驗教師幫助及共同研究的問題。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穫的!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驗、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體驗探索、親歷感悟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本課在設計時以“做中學”的思想爲指導,透過採用“自主探究、操作內化、直觀引導、交流討論”等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關係,並在掌握新知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探究。

一、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學生的知識背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匯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爲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一個問題:“關於長方體你們都瞭解了哪些知識?”這樣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回顧舊知、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爲學習新知做好準備。

二、講究問題出現的教學策略,引發學生數學思考。

我圍繞整節課的設計思路,精心設計每一環節的研究問題,如:“想一想,做一做,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這個小組爲什麼沒有搭成長方體?”“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頂點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長方體具有什麼特徵?”“正方體有什麼特徵?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關係?”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了學生問題研究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參與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的慾望。

三、有效運用自主探究策略,促進學生體驗生成與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教學有效地運用了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策略,圍繞教學的重難點確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題,注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創設了學生樂於參與的學習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學生在自主、獨立的探究活動中不僅發現、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發展了空間觀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難點環節有思維層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長方體框架時,我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搭不成長方體的開放式的、有探究價值的操作情境,爲學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維空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經歷了嘗試性操作、理性選擇、操作後思考、頓悟等知識生成過程,從而對長方體的棱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本節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數學學習方式、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是小學生學習立體幾何圖形的起始課,因此,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這節課我遵循了學生的認識規律而設計教案,是按“認識概念——合作研究長方體特徵——自由學習正方體特徵——總結二者關係——運用”的層次來安排的,使學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處是建立長方體的概念的時候,還要使學生多瞭解一些立體圖形,以幫助他們正確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增強對立體圖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夠的教具和學具,沒能提供多種學具給所有的學生充分操作實踐的機會,讓他們都能透過親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認識發現長方體的特徵。如果讓學生透過各種感官去認識長方體,那麼他們將對學習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練習方面,我覺得還需多準備一些有層次的、有針對性的的習題。

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幾何形體的認識,牢牢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發展空間觀念,也爲後面學習表面積的計算打下基礎。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5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度,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 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數學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這節課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感到這個內容以前學過,減輕學不會的心理壓力。讓學生拿出實物模型,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使它們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其實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所以在本節課中,讓學生透過觀察生活中的實物模型,更加直觀、形象,主動的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各部分名稱及關係。

(二) 豐富了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

本節課小組爲單位,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探索、討論、交流,教師僅僅是他們當中平等的一員。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合作的效益與快樂、成功的喜悅與陶醉、事後的回顧與反思……這樣使學生不但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認識,體驗了探索的過程與方法,更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發展

本課時是學生在學過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從幾何圖形的學習轉向對立體幾何圖形的學習,在空間觀念的發展培養上是一個重要的進展。長方體和正方體對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這節課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藉助實物模型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再自己觀察、討論、交流,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各部分名稱及它們的關係。透過看立體圖形、實際測量、製作長方體,進一步鞏固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認識,形成空間觀念,使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6

正方體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長方體認識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教學的。學生已具有正方體認識的生活經驗和對長方體特徵概括的能力,因此,本節課着重讓學生自主探究和歸納整理爲主,教師要發揮引導的角色,爲學生建構知識儲備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教學注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注重交流,形成合作意識,學生學習的興趣較高。

一、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繫,讓學生透過遷移獲取知識。

在本節課開始,教師帶領學生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回憶了長方體的特徵。接着透過變一變的魔術,把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引導學生像研究長方體的特徵這樣去研究正方體的特徵,爲學生的探究指明瞭方向,同時也爲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埋下伏筆。研究了正方體的特徵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溝通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進一步鞏固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設計練習時,也充分考慮到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繫,由正方體拼成長方體,進一步鞏固了長方體棱長總和的計算方法,又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緊密聯繫。

二、注重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中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做一做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三、教學目標明確,落實有效。

透過課件生動的演示,直觀而又具體,再加上教師的講解與分析,讓孩子們很地把握正方體的特徵。整節課,學生在想象、操作、推理等數學活動中,感悟正方體的概念。再透過練習的有效設計,讓新知的內容得到鞏固。本節課,較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

1、在練習部分,知識的講解不是特別到位,顯得有些浮於表面。可能有部分學生並未理解。

2、用幾何畫板變魔術的過程回到課件的過程,剪輯地不自然。

3、在學生觀察課件中的正方體時,如果能做一個正方體的展開—合攏動畫就更形象了。

4、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時,如果能配合上課件的演示就更好了。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7

雖說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發現它們的特徵掌握它們的特性,還是不容易的。

針對本課的教學特點,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導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實物,在小組內動手操作,透過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的特徵。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中,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新知識,留給學生的印象比較深刻。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 培養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有效地創設學生動手操作的平臺,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創設問題,能吸引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促使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活動有效地展開。不僅獲取了新知識,而且溝通了知識的內涵,領悟了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8

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注重以下幾點:

1. 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關於長方體和 正 方 體瞭解了哪些知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數一數,摸一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棱,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應用長方體實物在小組裏透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徵。

3.新增了有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特殊長方體。

4.應用網頁製作做了課件,讓學生目睹了圖文並茂在課堂中的作用。

5.在練習中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學生在操作上的時間比較緊張,沒有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摸一摸,雖然每個面都設計到了,但是教學還不夠紮實,有些學生還不能全部理解,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須改進。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9

一、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知識背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匯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爲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一個問題:“關於長方體你們都瞭解了哪些知識?”這樣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回顧舊知、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爲學習新知做好準備。

二、講究問題出教學策略,引發學生數學思考

圍繞整節課的設計思路,精心設計每一環節的研究問題,如:“想一想,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這個小組爲什麼沒有搭成長方體?”“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頂點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長方體具有什麼特徵?”“正方體有什麼特徵?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關係?”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了學生問題研究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參與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的慾望。

三、有效運用自主探究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體驗、生成與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有效運用了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圍繞教學的重難點確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題,注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式過程,創設了學生樂於參與的學習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學生在自主、獨立的探究活動中不僅發現、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發展了空間觀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難點環節有思維層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長方體框架時,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搭不成長方體的開放式的、有探究價值的操作情境,爲學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維空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經歷了嘗試性操作、理性選擇、操作後思考、頓悟等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對長方體的棱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本節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數學學習方式,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體驗探索、親歷感悟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以“做中學”的思想爲指導,透過採用“自主探究、操作內化、直觀引導、交流討論”等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關係。首先,我讓學生先對長方體的實物進行觀察,找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透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做長方體框架了解長方體的12條棱怎樣分組,每一組棱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再觀察正方體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體的特徵。最後按照面、棱、頂點的次序,引導學生找處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利用集合圖進一步說明它們的關係。這樣,學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時,發展了空間觀念,提高了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於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比較長,導致課後一些有關的辨析練習沒有時間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對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0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概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爲重要了。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瞭解了哪些知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棱、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實物,在小組內透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徵。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徵學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有條理地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特徵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棱、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

4、新增了有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特殊長方體。同樣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爲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

5、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長、寬、高後,讓學生指出具體圖形中的長、寬、高,並利用長寬高都相等的圖形巧妙地過渡到正方體,這是抓住了知識的內在聯繫;最後透過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不僅使學生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而且明白了爲什麼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6、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學生在操作上的時間比較緊張,沒有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摸一摸,雖然每個知識面都設計到了,但是教學還不夠紮實,有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改進。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值得自己回顧和總結。

1、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匯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爲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然後直接轉入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教學反思《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的題目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但在教學設計上我把重點放在長方體的研究上。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徵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最後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師對學生引導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的過程中給出的時間太過倉促,部分學生研究的不夠充分。

⑵、課堂中老師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反饋以及教學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還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去撲捉。

⑶、練習的設計要更全面、更紮實、更巧妙。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2

 1、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實現學習方式變革。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觀察實物------土豆,來豐富表象,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切成長方體,來提高感性認識,最後透過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學生在觀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僅拓寬了思路,獲取了新知識,而且溝通了知識的內涵,領悟了學習方法,轉變學習方式,激活學習熱情,達到全員主動參與“學數學”目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讓學生經歷“學數學”過程,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案例教學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透過看、摸、想、議、切、說等學習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知識過程中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能力;既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又培養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起着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3、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其核心問題是“學會思考”

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而積極有效的思考依賴於合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依據知識自身的重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改呈現知識爲呈現問題,能吸引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過程,自覺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智技能,從而促使數學學習活動有效地展開並不斷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數學教學要努力創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教學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爲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立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用《數學課程標準》來教學,必須讓孩子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總之,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真正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數學”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一節以學生活動爲主的教學,教者在教學設計時有所創意。

一、透過活動與感受認識長方體。

客觀世界中存在着各種各樣實物,其中不少形體是長方體的。本課的第一個活動就是讓學生說出生活中是長方體的實物(學生已學過長方體的初步認識),作爲研究的對象。

接着,學生邊觀察邊雙手撫摸、玩弄長方體的物體,,感受長方體的形式,爲進一步對長方體作科學的認識打好基礎。

二、以模型爲依託,對長方體做幾何學分析,發展邏輯思維。

所謂對長方體作幾何分析,是指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研究面與面、面與棱的關係,棱與棱、棱與頂點的關係,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等。每個學生手中都模型,教學時,學生隨着老師的指點,仔細觀察模型,用手指點數面、棱、頂點的數目,觀察什麼是相對的面,棱又怎樣分成長度相等的3組,長方體的三條棱怎麼相交於一個頂點,等等。

在觀察和計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時,必須根據一定的順序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在觀察和討論前、後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積分別相等,從而概括出“三組相對的面面積分別相等”,以及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從而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等教學過程中,有了形象思維支援,有利於邏輯思維的發展。

透過想象,構想特定的長方體的空間存在形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分析之後,還必須把分析的結果綜合爲整體。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解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我讓學生把一個長方體放在課桌上,然後坐着觀察,站着觀察,再換個角讀觀察,學生在觀察後得到結論: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棱、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事物,在小組內透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徵。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徵學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長方體特徵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棱、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在此,我很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有條理地總結結論。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點知識。先讓學生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結合起來,再讓學生自己研究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爲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再得出結論。

最後,我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棱的特徵以後,我增加了一些題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求棱長總和;已知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求棱長。

不足之處: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學生在操作上的時間比較緊張,特別是對於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我透過自己的拼搭,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有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改進。

《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5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簡單的幾何體。學生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將進一步瞭解簡單幾何體的基本特徵,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節課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爲重要了。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直觀感知長方體、正方體與長方形、正方形的區別,從而將面與體區別開來,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新知識,並且應用親切、擬人化的口氣提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引導學生透過摸一摸長方體這個新朋友,並談一談這個新朋友帶給你的感覺,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認識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在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反饋,進行再認識。並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進一步強化對於頂點、面以及棱的鞏固。

3、在學生初步感知了長方體以後,我適時組織學生討論:在觀察討論的過程中,你發現了長方體的什麼祕密,記錄下來。再請小組代表彙報發言。在這一環節,我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

4、讓學生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小組討論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進行記錄,最後交流總結得出二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透過學生的再觀察,討論、辯析、進一步鞏固了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認識,同時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與此同時,對於特殊的長方體,同樣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個面都是一樣大小的長方形,並透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到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學生在操作上的時間比較緊張,特別是對於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教師透過自己的拼搭,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有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