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春天的思念抒情散文

散文1.65W

陽春三月,父親送我的君子蘭開了,橘紅的花朵很耀眼。母親種的銀杏樹,發出嫩嫩的新芽。看着花兒、樹兒,想起父母,憶起往事……

春天的思念抒情散文

父母是退休教師,相濡以沫55年。父親因腦溢血偏癱,生活不能自理,沉默代替了健談。母親患嚴重的冠心病、心肺功能衰竭,年輕時體重125斤,如今只有70斤,每天都靠呼吸機和製氧機來支撐。她卻異常堅強,硬撐着給半癱瘓的父親換洗、擦身。

母親生養了五個孩子,我們都有自己的事業。忙於工作,我們給父親請了看護。可母親用了幾個月,就把看護辭退了。母親說:“我能做下去,沒有必要花冤枉錢,錢要用到刀刃上。你們工資也不高,養家餬口,人情客往,花銷也大……”想到母親的一隻腳早就踩在死亡的邊沿上,隨時都會被死神帶走,還在爲我們着想,心痛如刀絞。

以前,教師的工資很低。父母窮盡辦法,歷盡艱辛,勉強撐起這個家。

母親在農村上課,父親在小鎮上課,五個孩子都跟着父親一起在小鎮生活。小鎮上的家家戶戶,都養了一兩頭豬。母親課後,改完作業,備好課,就去附近割豬草。那些帶刺的藤蔓,常常割破媽媽的手腕,鐮刀偶爾也割傷媽媽的手。媽媽還把豬草切得細細的,攤在地上。等到週末,父親帶着哥姐一起到鄉下把豬草揹回家,這可是豬豬一週的口糧。媽媽回到家,還要洗一家人的衣服。媽媽手上刺眼的紅條條,泡在水裏,傷口更痛。媽媽皺了皺眉,又繼續洗衣。媽媽,我知道,您的傷好痛,我好希望快點長大,替您分擔一點苦!

暑假,一到趕場天,父母就帶着我們到老家附近的山崖下挑涼水。媽媽指導我們把涼水用糖精攪拌,裝在玻璃杯裏,我們負責守着賣涼水,一分錢一杯。生意好的'時候,可以掙二、三元錢。寒假,父母帶着哥哥到鄉下,砍楠竹、運楠竹,砍斑竹、編藤藤兒,掙點血汗錢,改善生活。

計劃經濟年代,每週的星期天凌晨4點,到處漆黑一片,人們還在甜甜的夢鄉中,父親就已經到食品站排隊買肉,希望排在第一,可以買到肥肉,爲我們增加營養。

新鮮蔬菜和水果剛上市,父母不會去買,價錢太貴。蔬菜水果大上市了,父母纔買一點,讓我們解解饞。父母基本不吃,總說:“我們不愛吃。”

我四五歲的時候,看到一個人,背一大背篼桃子賣。桃子鮮嫩水靈,白裏透紅,饞得直流口水,好希望爸媽能給我買一個啊!可是,我知道,咱家沒有閒錢來買桃子。

趁大家不注意,我悄悄拿了一個,藏在衣兜裏,偷偷跑回家。二嬸看見我的神色慌張,知道我偷了東西,告訴了父親。父親知道後,抓起一把黃荊條條,拼命地朝我身上一邊狠狠地打,一邊嚴厲地罵:“咱們人窮,志不窮!誰叫你偷東西的……”我被父親打得皮開肉綻,傷痕累累。事後,父親含淚,爲我抹藥,還不停地說:“老四,爸下手重了,爸給你抹藥。你要曉得,爸打你,是愛你。不能小時偷針,大來偷金!”

一向溫柔的母親也嚴肅地說:“這世間,寧可要飯,也決不能偷搶。品行不好的人,是可恥的人,走到哪裏,別人都瞧不起。”

這是記事以來,我唯一一次被打。身上傷好了,心裏烙上深深的印記:“人窮,志不窮。”以後,不管看到什麼渴望的東西,只要不是我的,我摸都不摸一下,我要做個誠實的孩子,受人喜歡。

家裏經濟拮据,但是每個孩子的生日,父母都記得清清楚楚。我過生日的早上,母親早早煮熟了兩個雞蛋。一覺醒來,梳洗完畢,雞蛋就放在我手心。父親笑眯眯地祝福我:“老四,生日快樂!”滾燙的雞蛋在手裏翻來覆去,那一刻,我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聲,覺着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也暗暗發誓,等我長大了,我要給爸媽買好多好多雞蛋,天天吃雞蛋……

日子清貧,但是快樂!轉眼間,我初三了。從小看到身爲教師的父母的清貧與艱辛,我不願當教師,陰差陽錯,考上了師範。

那個夜晚,母親坐在我身邊,嘆了口氣:“唉,老四,媽媽對不起你。咱家孩子太多,雖然哥哥工作了,但二姐、三姐、弟弟還在讀書,我們沒錢再供你上高中了。你讀師範,學校有補助,我們負擔也小……”父親沒有說話,也是眼圈紅紅。

看着父母滿臉內疚,我決心讀師範。父母的工資一取出來,就給我們三姐妹郵寄了,他們在家靠借錢度日。哥哥工資不多,也省吃儉用,給二姐付一部分生活費,減輕父母負擔。讀師範的三年,我很節約,每個月家裏給的15元錢,都有結餘。我還得到獎學金,省了一筆費用。我們在假期,做竹筷子賣,掙學費,這樣又給家裏省了一筆錢。

我即將走向教師的工作崗位時,父親告誡我:“你當老師,要對得起老師這個稱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學生,不要你在前面走,別人在後面罵。”母親叮囑我:“選擇了,就要無怨無悔。記住,教育需要愛。沒有愛的教育,猶如一塘死水……”我深深地點了點頭,這是我莊重的承諾!

從教的28年,我牢記父母的教誨,牢記自己的承諾,以父母爲榜樣,愛崗敬業,愛生如子,教學質量高,得到了不少的獎狀。沒評上進階職稱,我也無所謂。這得益於母親樂觀精神的影響,母親常常教育我們:“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知足常樂,心態好了,身體好了,一切都好。”

我喜歡閱讀,這是年少時,父母給我培養好的興趣。父母擠牙縫裏的錢,爲我們訂閱了《少年時代報》《兒童文學》《語文報》,還購買了大量的連環畫。

那時,有電燈,但“大雨燈不亮,無雨不亮燈”,煤油燈必備。劃燃火柴,點亮煤油燈,比黃豆大的火苗,在黑夜中搖曳,破舊的堂屋,變得亮堂起來。因爲節約,我們幾個孩子做完功課,便圍坐在飯桌旁看書,父親安靜地陪在邊上,母親藉着微弱的燈光,縫補着衣裳。父母鼓勵我們:“孩子們,多讀書哦,書會開啟一扇窗戶,你會看見別樣的風景,書給你樂趣,讓你富有……”煤油燈點點火苗在跳動,那火苗好美好美,它像燦爛的星星,照着我,走進濃濃的書香中……

現在,哥哥是省作協會員,我是語文教師,也寫了一些豆腐乾。父母是我們的忠實粉絲,戴上老花鏡,看着我們的文字,嘴角浮現出淡淡的微笑……

三月的春風,潮溼了我的眼,透過淚水,看到母親在一勺一勺地喂父親飯。白髮的父親望着白髮的母親憨笑,母親也溫柔地望着父親笑,這畫面好溫馨!我把這溫馨的畫面,連同老屋的記憶,印在心裏,刻成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