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通用5篇)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新標準不但要求學生能提出問題,更要展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看學生是不是主動的,是不是親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爲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在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解暗箱”的活動,事先,我在一個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小石塊、圖釘、海綿等物品,並將盒子用紙包起來。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裏裝的是什麼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說不知道,這時,我抓住契機對學生說:“科學家從來沒有到過地球內部,他們卻瞭解到地球內部的情況,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小科學家,採用各種方法推測一下這個暗箱裏裝的是什麼?但有一個要求不可拆開暗箱。”此時,教室裏沸騰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已經被我鼓舞起來了,然後我又讓學生說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裏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發言,有的說掂輕重,有的說聽聲音、有的說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望着學生們熱情的小臉,我一聲令下:“實驗開始!”孩子們有的摸、有的搖、有的聽、有的聞、還有的用水澆,甚至還有的用針在暗箱上扎小孔……。

探究的熱情十分高漲,整個課堂個性飛揚。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爲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於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麼是科學。其次本課教學我將宏觀的地球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眼前;把誰都沒法看清的地球內部構造剖開讓學生觀察、研究;把千萬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現,把複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於本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解暗箱時所用的方法過於單一,這和老師的準備工作也有很大關係,如果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好水盆以及磁鐵等,也許他們的方法會更多樣一些;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我也需要明確每個人的分工,免得他們沒有主心骨,在課堂上顯得有些散。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2

《聽聽聲音》這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目的在於要引領學生傾聽周圍的聲音,用語言描述聲音和感受聲音的變化,意在爲後續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同時我將教材的內容做了個整合,在這節課中,我做得比較好的有幾個方面:

一、優化教學資源,有效整合教材

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成爲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爲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同是一節課,不同的教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在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實施創造性的教學。在《聽聽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了《聲音的變化》的內容,以激起學生探究聲音如何產生的慾望,爲學生後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有效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開課將課題“聽聽聲音”改成傾聽聲音,並在整節課中貫穿各個環節,逐步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科學態度和習慣。首先我創設了有效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樂於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達到我的教學目標。這節課中,我用音樂引入,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聲音,再透過傾聽周圍的聲音和物體發出的聲音,回憶和播放平時聽到的聲音幾個活動,引領學生用心傾聽各種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感受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思考並提出更多關於聲音的問題,激發探究的興趣。

三、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遊戲有效地激發學生感受聲音的變化。兩次遊戲讓學生感受聲音的方向和遠近的變化,讓學生自己思考聲音還有哪些變化,學生從遊戲和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聲音的變化,最後用專業的工具音叉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將學生的認知上升到科學的認識。拓展環節,用音樂首尾呼應,利用水揚琴樂器的演奏,讓學生體驗到聲音發聲的奇妙,有效地實現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聲音的探究欲。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究並能有所發現,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不足:由於教學經驗的不足,在課堂組織上還不夠緊湊和老練,這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意識的鍛鍊和培養提高。在聽辨音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只準備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這課的話,我想多爲學生準備好音叉,讓他們親自體驗音叉的振動和變化,這樣更加直觀。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3

整節課的設計上注意到了教學的流暢性和操作性。從質疑引入,直奔研究內容,到“尋找土壤成分”,再到實驗一環扣一環,透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實驗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是需要藉助教師的幫助來總結。這堂課給了我很多啓發,也給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讓課堂開放些,學生自主些,但是終究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沒有給學生話語權,在思維上牽着學生走;

2、細小的環節的處理把握不好,比如過渡和引導的語句,沒有讓學生在整理資訊後在思維認識上有所提升,達不到預設的“點”,即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沒有真正意義的提升;

3、觀察實驗探究,教師如何調控教學手段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

4、如何有序地處理教材?例如教材中關於“人文”如何去體現?

5、彙報實驗現象的過程中,如何去調控處理資訊,完成教學目標?

探究是一個過程,讓學生深入到過程中去,體會其中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孩子多動手,勤動腦,會合作,讓孩子進入探究的課堂。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進行猜測,應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4

在科學課程改革全面鋪開的今天,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預設與生成必然不會完全協調,許多紛繁複雜的新問題必然會接踵而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在專業領域快速地成長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以下是小學科學課的一些教學反思:

一、科學教師要認真抓好備課環節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門課都必須得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備課對於科學課來說尤其重要。因爲科學課這一門課程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僅憑一本課本、一支粉筆就上好一堂課,因此抓好備課環節是上好一堂科學課的重要前提,我認爲科學課的備課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從全局入手,讀通整冊教材。

要上好科學實驗課,首先就得通讀整冊科學教材,對整冊教材所需材料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列出清單,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材料準備,才能在準備具體的某一課時得心應手。而如果一課課臨時去準備材料,就難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影響科學課的教學。就一冊教材來說,每一冊教學參考書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單,上面列出了本學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開學初就應該去認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科學教師要想比較輕鬆的上好科學課,除了通讀整冊教材之外,還要更加細心的去鑽研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因爲教師只有熟悉了本單元的教材之後,教師才能在準備實驗材料的時候,事先知道本單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頻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順便一次性準備好,哪些材料實驗儀器室裏已經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購買,哪些材料學生能夠自己準備??這樣提前心中有數,教師在準備材料時才能得心應手,輕鬆自如,從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教師提前動手做實驗

科學課中的每項實驗,在讓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教師應該提前做一做。這樣就能明白這個實驗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一項器材要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課前做好實驗,才能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才能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再者,科學課堂不像語文對一首詩歌或一篇課文的理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會出現什麼危險,而科學課中有些試驗卻不同,如果科學老師不認真備課,不事先做一做課堂上要求學生做的試驗,就不能發現實驗過程中的危險,就沒法給學生講解試驗注意事項,如果課堂上試驗出現了危險又沒法及時有效的處理,那麻煩就大了。因此,上科學課要求科學老師更加認真、嚴肅地備課。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

1、設計好導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精彩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學課的教學效率,就必須想辦法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教學中來,這就要求老師們要想盡辦法設計好精彩的導課環節,導課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種方法也不是萬能的。

2、科學教師要掌握好實驗課教學的各個環節。

小學科學課中的實驗教學,無論是操作實驗,還是觀察實驗,雖然沒有科學家所做的科學實驗那樣複雜和規範,其目的也正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從而能動地改造自然。這就是一種科學能力,一種科學素養,但是現在我們的科學教學由於爲了應付考試,老師們往往只注重教給學生實驗的方法,滿足於學生看到實驗現象爲目的,忽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至於爲什麼這樣做?還能怎麼做?想得不多。學生作爲實驗主體,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科學實驗課教學,如果我們都嚴格的遵照“提出問題——猜測結論——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五個環節進行教學,我想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明顯提高的。

3、科學實驗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①、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

科學課上學生除了自己要積極發言以外,不僅要學會傾聽老師說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於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也許在別人的發言中,只有善於傾聽的學生才能從比人那裏獲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②、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

不管是上觀察課還是動手操作實驗課,都要培養學生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俗話說“雙手越用越巧,大腦越用越靈。”只有這樣學生學的知識才紮實,對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的理解,纔不至於囫圇吞棗,課堂效率也纔會高。

③、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養成。

我們的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小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現在的很多課堂的小組合作流於形式,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討論,實際上卻不知道是不是在討論課堂問題,所以我們在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確,有記錄員、材料員、組長、監督員、彙報員、操作員等,安排得井然有序,這樣教學效率纔會得到提高。

④、注重對學生課外實驗習慣的養成

科學課有些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內能完成的,種鳳仙花、養蠶等等,這些實驗需要的時間都很長,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所以只能佈置給學生課外完成,於是就會出現一些學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外實驗的檢查與指導,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實驗的習慣。

總之,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髮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只有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經常寫好教學反思,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5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親歷活動中,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導學生認識材料之間的關係、分析物品的材料組成,這節課中,我認爲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2、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才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徵,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邊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兩種以上的材料構成的”的活動時間再放手些,讓學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這樣也許會讓學生更有收穫。

2、沒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在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卻忽略了生生之間的交流。在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彙報時,如果加強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這樣學生就能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