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1

日本是中國的鄰國,如何理性的認識瞭解日本,就需要老師的指引。以下是關於《日本》一節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課堂上,在老師指導下同學們剛剛將日本爲什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學完,便有同學能夠將老師剛纔講的完整的複述。

在這項知識的學習上,學生掌握較好。本來並不是很簡單的知識,爲什麼卻能夠被學生很快掌握。這就提醒我,要注重啓發,引導學生的興趣。而興趣的產生來自知識內容和教師教學的直觀、形象、生動以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本身的實用性。多種感官並用,是學生高效率學習的法寶和最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

二、提到日本,不少同學是恨的咬牙切齒。

也因此,在講到日本多火山地震時,很多同學甚至鼓掌歡呼。當然,同學們的感情可以理解,但並不能贊同或者支援。學習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學習,瞭解,借鑑日本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爲中國的發展加力。不管是以前的戰爭也好,還是現代的中日衝突,真正破壞中日感情的是一小部分右翼分子,日本人民是好的。正因爲我們痛恨日本軍國主義視生命如蟲蟻,那我們更不能象他們一樣。

三、地圖的應用。

地圖被稱爲地理的第二語言,對地圖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判斷一個學生真正的地理能力的重要指標。而學習地理更離不開對地圖的運用和分析。

地圖的應用非常重要,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圖。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只有圖幅較小的掛圖,所以在圖的應用上我們更多的使用課本上的插圖,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的效果自然有所折扣。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2

《開元盛世》這一課是第一單元的重點,它主要是從經濟史的角度來論證唐朝的繁盛。經濟史學生積累知識較少,也不好理解,爲此我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化難爲易,讓學生感覺樂於接受。如學習開元之治時,利用書簡上開元年間“貞觀之風一時復振”。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說這時貞觀之風一時復振?唐太宗與唐玄宗的統治有哪些相似之處?學生思考回答,既鞏固了上節課貞觀之治的內容,學習了開元之治的內容,又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在學習盛世經濟繁榮這一重點子目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開元年間,出現了盛世經濟的繁榮景象,除了板書上(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表現,你還從哪感受到當時經濟的繁榮?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並歸納、總結相關知識。

在本節課上,我還設計了學生歸納知識點,分組講解等活動,調動學生小組合作,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教師分類歸納、總結,並利用教材單元彩頁和教科書上的圖片,增加學生的直觀認識,梳理知識,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3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4課燦爛第宋元文化(二)》是一節課文化課,我不單是把本節課作爲單純的知識傳授課,而且注重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透過活動、合作和探究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從歷史的角度來賞析中國古代的文化。

1、關於教材處理的反思:

(1)在匯入新課時,在匯入時我採用直接匯入的方法,因爲我們剛學完《第13課燦爛第宋元文化(一)》,故運用直接匯入的方法。在完成第一目司馬光和《資治通鑑》時,由“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引入,起到了以舊帶新的效果。

(2)對司馬光和《資治通鑑》一目的講述時,與司馬遷的《史記》從作者、成書年代、寫作體例、史學價值等方面進行比較,增強學生的直觀映象、加深記憶。

(3)透過對宋詞代表人物作品的分析,進而提高學生對宋詞優秀作品的鑑賞能力。

(4)關於繪畫、書法和藝術一目,本部分內容簡單,透過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

(5)透過“師生討論:宋元時期文化高度

繁榮的原因”突破教學難點,結果是討論不夠深入,致使難點的突破也不夠好。

2.師生互動方面的反思

學生參與程度開始時不夠高,在知識競賽部分表現較好,看來課堂教學也需要激勵機制,增加過程性價。

3、本節課的課件製作也存在一些問題,以《清明上河圖》作爲背景,致使圖片不清晰,影響教學效果。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4

教學中會積攢出一些學生對教學和學習上怨言和不滿,例如:覺得老師課堂上婆婆媽媽速度慢,對學生的違反紀律現象視若罔聞,對同步學習處理不徹底,在工作上做了很多無用功,作業不切實際或者過多,上課程序或步驟不適用,老師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不夠熟練,等等,本星期我在課下和課上時間透過觀察和找學生談心,總結出很多教學當中出現的缺點和不足之處,發現了很多學生有着很多怨言和不滿,這些消極的心理因素影響了學習效率和教學效率。我必須找出引起這些消極因素的原因,清空教學中出現的垃圾和污濁之氣,克服自己不足和不好的地方,讓自己帶領學生輕裝上陣,逐步提高學生學習速度和效率,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揮潛能的機會,爲學生提供優秀的發展平臺。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5

貞觀之治一課的教學思路是:課前採用學案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讓學生了解本課的知識結構。爲課上的探究做好準備。課上前5分鐘對學生進行了學案預習檢測。與以往提問式檢查預習不同的是,能夠了解大多數學生的預習情況。由於預習學案的量小而精;學案檢測試題分爲A、B、C三檔,可選性較強。學生積極參與,今天適用。效果很好,超出了預期的目的。爲課上的探究做出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探討:唐太宗的制定措施是如何體現他的認識時。有學生提到;“政府輕徭薄賦,不讓老百姓幹很多繁重的活,不從老百姓搜刮很多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發展生產,開墾大量荒地。促進經濟的進步,人民的日子愈來愈好過了。”另一個同學說:“這麼好的君主,中國現在讓唐太宗統治,我們的生活也一樣的幸福。”

作爲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唐太宗,改變不了壓迫人民的本質。他的一切做法無非是安民心,從而穩固其統治的手段而已。從太宗的話中得出,他認識到人民力量強大的同時,擔心“水覆舟”。唐太宗的開明是與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比較而言的。所以,評價歷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看其做法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否做出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貢獻。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6

這節課是一節文化課,本課能夠依據初中生活潑好動、酷愛新奇的心理特點及以形象思維能力爲主的認知習慣,角色扮演、詞句接龍、播放《清明上河圖》視頻等情境,激發了學生對宋元文化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時期的歷史,生髮對宋詞等文學藝術作品的熱愛。由於文化課頭緒較多,爲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收集和梳理資訊的能力,透過學生自主互動學習,積極參與來發展思維,張揚個性發揮才能,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歷史的興趣,透過教學實踐,也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在課堂上,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熱情很高,課堂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知識擂臺,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到課堂練習,讓學生們最快樂的上好這節課。

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挑戰權威、勇於創新、積極思維,分享探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真正成爲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師生互動的同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的動與學,教師儘量不講,少講,凸顯了新課改的要求。

課下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問題的設計。問題設計過粗,沒有充分體現針對不同內容、不同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原則。比如“列表對比《史記》和《資治通鑑》”,應設計哪些問題,才能引導學生完成此項教學目標呢?第二,對歷史學科特色凸顯不夠。類似於這種不同朝代的文學成就課,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目標,稍不注意,就會成爲文學賞析課。在今後的教學中,做爲解惑者的我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多從教學設計入手,認真地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學有所得,在知識、行爲、習慣等方面有所改進,使學生更加喜歡上歷史課。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7

在講“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知道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非常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踊躍舉手。當講到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我就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馬上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爲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考慮了“我應該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考慮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

課堂教學中應該爲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着“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己的問題牽着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可以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己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8

打造高效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預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課後的小測有利於在學生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課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我將從兩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爲起始課,在匯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透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繫。

2、這幾節課都利用視頻輔助教學,透過大運河、和武則天的視頻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透過預習題綱導讀,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一:

1、在第一課設計了三個合作探究題有點多,時間不夠用,而且有些影響重點的突出。

2、在預習導學時讓學生按所有的提綱的順序通覽全書有些浪費時間。

3、上了兩節課了都感到課堂練習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4、學生在發言方面,7.7班較好,其他班級學生不願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5、透過課前默寫檢測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對對第一課知識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三、採取的措施:

1、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再精煉,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討論問題要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能有感而發。

2、增加課堂練習時間,保證學生能當堂掌握所學知識。

3、督促學生利用好小組互幫互學,發揮小組的作用。

4、對學生髮言好的及時加分鼓勵,激勵其他同學參與進來。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9

這一課是第一單元的重點,它主要是從經濟史的角度來論證唐朝的繁盛。如果把此課的結構講清楚了,那麼對於以後各個朝代的經濟史講述則提供了有利的範本。對於本課教學,我的體會是這樣的。

一、再現歷史情境,培養學生能力

我首先由匯入篇杜甫的《憶昔》匯入新課,渲染了文學環境。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唐玄宗開元年間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又增進了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瞭解和熱愛,更激起了學生探知“盛世”之“盛”的慾望,真可謂“一箭三雕”。接着又爲解決本課難點問題,由曲轅犁的模型和構造圖,讓學生了解犁的構造。再讓他與西漢的二牛擡槓進行比較,思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二、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創新精神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可以藉助這一點發揮他們的潛能。如:指導他們製作教具,不僅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本課學生從網上搜集到不少曲轅犁圖片資料,當時我沒注意。如果我能指導他們做出簡單的曲轅犁模型,並讓該同學上臺講解、演示。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曲轅犁的構造,另一方面也會使同學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繫

“讀史以明理”這是歷史教學的最高目的。在上“開元盛世”這課時,我注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聯繫,透過啓發學生思考“玄宗與太宗”有那幾點相同的地方,對現實有和借鑑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國家要繁榮,政治局面必須穩定,人才必須得到重視。官員必須廉潔自律,要廣開言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唐朝農業繁榮,啓示我們:要想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必須走科技興農之路。要注重興修水利,要普及科學技術。由唐朝長安城整齊的佈局,聯想到現代城市也要注重整體的規劃和佈局。

同時,本課有待改進之處,在上本課時,我的主導作用待以發揮,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沒有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女學生,今後要注意改進提問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努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小組活動時,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可再加強些。同學們在參與辯論時,要進一步學會傾聽,尊重他人意見並及時反駁對手觀點。在點評時,抓住主要問題有重點地進行點評,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總之,必須樹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目的觀。從學生及其學習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學生需要學習什麼,能夠學習什麼和怎樣去學習。新課改的歷史教學應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興趣,關注學生學習歷史後思想感情的變化,發揮歷史學科的綜合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10

我把《明朝君權的加強》分爲四個板塊,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靖難之役;明成祖強化君權的措施。突顯明朝初期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爲了鞏固統治而做出的努力。在課堂上有過多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這種問答的方式稍顯呆板,過程按部就班,但是內容不顯突兀和斷裂,相對來說比較連貫,但是也有一定的問題,即是學生參與的層面和深度較低,無法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激情。課堂上的精彩的生成不多,給大家印象深刻地就是歷史短劇中的錢宰的扮演者,他臺詞雖短,但是節奏把握的相當到位,將老儒生的不願早朝的那種狀態表現的`惟妙惟肖,更讓我吃驚地他對於角色的深入體惜,竟然把課堂當朝堂當堂一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作爲老師我靈機一動,臨時設問,讓他說一說老儒生錢宰的心理感受,在錦衣衛嚴密監視下的生活感悟。這完全是課堂上學生和老師交流的生成,我雖然不贊同這一跪,但是作爲老師我不得不佩服學生對於角色的領悟,自我犧牲的精神。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靈光涌動的過程,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比我們教師想象的要多的多,如何發揮每一個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是我們當下教師的主要任務。對於傳統缺乏創新,更加註重學生的參與課堂學習的慾望,把課堂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上的主人。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11

透過本課學習可以充分認識到隋唐時期對外開放的特點。認真思考本課的教學,有助於培養七年級學生進一步學習歷史的興趣,認識到唐朝在當時領先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透過本課的教學工作,我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教學中較成功的地方

1、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提問一系列問題:你看過《西遊記》嗎?裏面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哪一些真實的?哪一些是虛構的?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過程。

2利用比較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堅強、堅忍不拔、是良好的思想品質。在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於這些良好品質的形成。均可以讓學生了解這些名人身上所具備的誠實品質。本課透過比較鑑真六次東渡日本講學、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的史實進行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從而向他們學習爲達到一個目標不畏艱險、堅持不懈的優秀品質。因爲學生可以從歷史人物中學到影響其個人選擇、態度和價值認識等方面的知識,而這些又直接能影響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因此說,歷史教學中對德育的滲透作用我們決不能忽視。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沒有把隋唐的對外交往與今天商品經濟進行比較。

2、提問時學生都亂回答影響課堂教學,有時包辦。

3、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差生沒有給予更多的成功體驗。

今後努力方向

今後改進措施如下:

1、認真備課。

2、提出問題後給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他們合作交流,自己去發現問題。

3、作好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不包辦。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12

我用了1.情境導學法2.史料圖片教學法3.自主學習法。4.比較法。本課總共分爲三目:第一目“開元之治”,介紹了唐玄宗即位後,銳意改革,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爲之一新,這一目學生比較好理解。第二目:“盛世經濟的繁榮”,介紹了唐朝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讓學生知道,現代國家要發展經濟,要注重科教興國。第三目,“唐朝的衰亡”,介紹了“安史之亂”和唐末農民起義使唐朝政權日趨衰落並最終瓦解。這是作爲小字出現,學生比較難理解,我是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圖片來作爲突破口,增加學生的知識。

我認爲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

1、情境導學法情景匯入,爲課堂教學創設了歷史情境,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初一(2)班、(3)班的氣氛都很活躍,增強了學生的興趣。

2、史料圖片教學法圖片﹑表格和文字材料的應用,清晰地概括出重點內容,變抽象爲形象,有力於學生理解教材,有效地輔導了教學。唐玄宗和楊貴妃這些圖片是我20xx年11月大學畢業前全系赴西安專業考察在華清池拍的照片,我營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氣氛,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合作學習,學生顯示出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初一(2)班看到圖片和我的講解後開始很激動的討論起來。

3、自主學習思考法。閱讀﹑思考﹑質疑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習技能,本課內容就是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我精心設計一些有價值的討論題,引導學生思考﹑研究並得出結論。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在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有感而發,達到育人的目的。

不足之處

1.由於本課活動較多,在教學設計這一環節上還是不夠精緻。

2.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以致於重點部分花的時間不足。

以後我會多鑽研教材,在教學環節設計上更多的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上充分利用好多媒體,課件缺少音樂效果,有待改進。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13

每一次複習都會有很多收穫,也會發現很多不足。

歷史複習課上,主要是讓學生針對七年級下冊的重點知識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透過學生的表現來看,本節課中預設的目標(即學生能明確問題的要點,加以落實鞏固)完成較好,學生都能自主參入到學習中去,順利的完成問題的梳理,展示環節,多數同學能熟練地複述知識點,複習效果較好。

反思課堂,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1、時間分配再合理。複習課中知識梳理階段時間可以放短,這樣有時間讓學生相互檢查一下複習的成果,也可將能力提升題當堂完成,從而上一節完整的複習課。

2、評價點撥要到位。在課堂上時常忘記給學生及時的評價。

3、課堂設計要精要細。課堂細節也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如:匯入的創設、課堂語言的精煉、評價的激勵性等我都需要注意、學習、提高。

透過這上覆習課我些許體會到一點幸福,我作爲老師看到學生會學習的幸福;看到學生自己體會學習快樂的幸福。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14

本學期以來,我在教學工作和成績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透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歷史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組織的:

在匯入新課上,讓學生聽大家較熟悉的《鳳陽花鼓》並提出問題,用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興趣並使學生對要學內容有個大概瞭解。

提出問題後,不再是教師給出答案,灌輸知識,讓學生單純背誦,而是讓學生主動閱讀課文動腦筋思考、歸納,並在小組合作交流,然後透過師生互動,予以分析、總結,找出答案。

在整個教學思路中,我力求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討論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閱讀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學目標,實現能力教學目標和情感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上課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關注學生概括能力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實踐,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並肯定自己。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力求體現備課思路,引導學生在輕鬆自然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整節課我較滿意的是學生的交流討論、歸納和表演非常主動活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用聯繫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當然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比如課前複習提問環節時間稍長了些,而本節課最後的相關練習又稍顯少了些等,但總體上還是比較滿意的。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15

一、授課中,爲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認識,我特意找來《國寶檔案之歩輦圖》的視頻影片,因爲裏面的內容涉及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以及吐蕃特使祿東贊求親的故事。在播放視頻之前,我特意設定了4個問題,讓學生去具體體會唐蕃之間的往來和關係,結果應該是令人滿意的。但從中我也發現一點問題:如果能對視頻能做好精確的片段選擇和截取就更好了,對於電腦技術上的東西,看來我還是要加強。

二、本課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換來了和諧友好的民族關係,這也組成了唐初盛世局面。我感覺這個內容我雖然講到了,但在講解過程中總覺得過渡得不夠順暢和精準。看來內容之間的過渡銜接真的是需要一定教學功力的,這方面也有待不斷的學習、總結和反思。

三、這次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引入時間長了點,導致在講授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係時非常趕,還有點尾巴沒講玩。現在想想,這部分內容因爲是閱讀自學部分,所以也可以見機行事,讓學生課下自己總結歸納,下節課上課的時候用兩三分鐘的時間一起完成,這樣這節課就顯得既完整有從容。